- 兒童叛逆期心理學(完全圖解版)
- 萬剛編著
- 1701字
- 2021-11-18 18:06:54
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期
孩子在開始認識自己的時期,有著兩種矛盾心理:有心自己做事,又擔心弄得失敗。所以,假如孩子失敗時,父母說:“你看,你沒按媽媽教的做,搞砸了吧。”結果,孩子就會慢慢失去信心,容易變成依賴父母的消極孩子。
于是,父母總是感嘆:孩子缺乏積極性。不過這時父母應該反省一下,是否是自己扼殺了孩子想要自立的萌芽呢?盡管孩子開始認識自我,不過還缺乏自信,有時還會故意和父母作對,違背父母意志。在這個時期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態度如何,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將起到很大作用。
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所謂“自我”,指的是人們依據周圍環境發展而形成的有關自己的情感和態度。而“健康的自我”指的是人們按照周圍環境的反應發展而形成的有關自己的正確認識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假如孩子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就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的。這將幫助孩子樹立起自尊心、自信心,獲得客觀的自我知覺、積極的自我意向與公正的自我評價,為他們人格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反之,就會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喪失基本的自尊與自信,并導致自我知覺失真、自我意向消極、自我評價不公,從而使得人格的發展陷入混亂狀態。
孩子對自我的認識過程,大概包括對以下三個問題的回答。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孩子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有意識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體、優缺點、興趣、愛好,了解自己生活圈子里的父母、教師、同伴等。第二個問題:“我是什么樣的孩子?”孩子了解自己后,慢慢明白“原來我是這樣的”。不過他們能否正確地認識自己并在此基礎上接受自己,卻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響。第三個問題是:“我往何處去?”孩子了解并接受了自我,對自己今后的目標和計劃也有了模糊和朦朧的意識,并對自己將來要做什么,想有什么樣的成就等問題開始有了興趣。
在孩子的自我發展中,由于自身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尤其是認識發展水平的限制,孩子自我認識的發展的總體水平還是比較低的,他們還不能對自己進行獨立、客觀的評價,而往往按照父母的評價來評價自己。特別是孩子形成自我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父母的鼓勵與支持是能夠促進他們對自己積極的情感與態度的,而孩子能夠接受自己,對自己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度,那他們就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
小貼士
1.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孩子健康的自我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成的,父母應幫助他們以滿腔的熱誠、同情與仁愛之心走向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要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愛的策略,善于向孩子表露自己的喜怒哀樂,成人的情感世界通常比較內斂、含蓄,孩子的情感表達則直接而外露,這就要求父母將自己的情緒體驗充分地表露在孩子面前,以達到交流的目的。當然,父母不但要善于真誠地向孩子坦露心跡,表達自己個人的一些內心感受,還要使孩子看到一個真實的父母形象,從而進一步強化彼此的情感聯系。
2.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在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表現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在這樣開放的環境里,人際關系親密、平等,大家彼此尊重和關心,而不是以自己的要求去強求別人。父母在與孩子交往時,要把自己與孩子擺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3.鼓勵孩子,讓孩子充滿自信
父母要常常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孩子缺乏自信時給予開導、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孩子的需要和要求。
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應該采取“不加判斷”的態度。當孩子有某種經驗、反應、感受時,父母必須把它看作是一種現實存在或真實表現加以接受,并鼓勵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
父母只有真正接受孩子的現實,孩子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才能形成樂觀的、積極的對自我的態度和信念。
4.為孩子保守秘密
父母一旦承諾為孩子保守秘密,就要嚴格遵守。假如不慎說了出去,一定要及時向孩子道歉,以得到孩子的諒解,同時也做好父母的榜樣。
5.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孩子的隱私具有相對性,對不信任的人是隱私,對信任的人就不是隱私了。對此,父母需要盡量可能通過關懷、尊重等方式爭取贏得孩子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