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憲實講唐史·唐高宗的真相
- 孟憲實
- 2354字
- 2021-11-17 18:16:55
六 皇帝忍耐 權臣進逼
然而,在唐高宗第一次跟長孫無忌的面對面較量以后,我們看到的情形是長孫無忌照顧了皇帝的面子,沒有寸土必爭,但是在基本的原則問題上則是堅持到底。唐高宗呢?他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面對長孫無忌的堅持,妥協的還是皇帝。皇帝的政策很清楚:克制和忍耐。
那么雙方的力量,會怎么發展下去呢?基本的態勢是,舅舅繼續當家。
永徽三年(652)七月發生的一件事,更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王皇后一直沒有生子,而高宗跟一個宮女劉氏生了陳王李忠。王皇后的舅舅中書令柳奭,為了穩固皇后的地位,籌劃把陳王忠過繼給皇后,然后把他立為太子。他的這個計劃的核心是為了皇后,但是并沒有過多地考慮皇帝的感受。
確立接班人當然是國家大事,但是這個事情皇帝竟然不是謀主,這本身就能說明皇帝的位置。然而,對于此事,《資治通鑒》卷一九九的記載比較簡單:
永徽三年(652)秋,七月丁巳,立陳王忠為皇太子,赦天下。王皇后無子,柳為后謀,以忠母劉氏微賤,勸后立忠為太子,冀其親己。外則諷長孫無忌等使請于上。上從之。
同是這件事,《舊唐書》卷九十李忠本傳的記載說明,參加此事的人可不只是柳奭和長孫無忌:
時王皇后無子,其舅中書令柳奭說后謀立忠為皇太子,以忠母賤,冀其親己,后然之。與尚書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韓瑗諷太尉長孫無忌、左仆射于志寧等,固請立忠為儲后,高宗許之。三年,立忠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五品已上子為父后者賜勛一級。
可見,參與立李忠為太子的不僅是柳奭和王皇后,還有褚遂良和韓瑗,他們共同說服長孫無忌和于志寧,讓這兩位去勸說皇上。這段記載,豐富了我們對這個事情的了解。請注意“固請”這個詞,那意味著皇帝并沒有上來就答應,最后高宗“許之”是在他們“固請”之下做出的決定。固請,意味著堅持的一方很堅定,而高宗最后妥協。這就是說,立李忠為太子,并不符合高宗的本意,但是看看朝廷中所有的大人物都出面了,他們共同面對高宗一個人,高宗也只好妥協。
再根據《新唐書》卷八一李忠本傳的記載,我們會發現,原來確立李忠為太子,還有更曲折的過程:
王皇后無子,后舅柳奭說后,以忠母微,立之必親己,后然之,請于帝。又與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于志寧等繼請,遂立為皇太子。
當然,最初的謀劃還是柳奭,他跟皇后商量后,皇后就親自向皇帝請示,但是遭到皇帝的拒絕。皇帝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不同意。但是,接下去,朝中重臣紛紛出動,向皇帝發起勸說運動,皇帝最后只好妥協同意。
為什么朝中這些重要的大臣,都會全力支持柳奭的這個謀劃呢?為什么沒有人考慮一下皇帝的感受呢?皇帝自己都還不能全面掌權,現在又違背他的意愿為他確立了皇太子。現實問題還沒有解決的皇帝,如今連未來也進入別人的規劃之內了。尤其讓人郁悶的是,當你表示反對的時候,朝中的重臣一起來說服你,肯定大道理講得天花亂墜,而真實的動機誰也不會說。試想,如果長孫無忌等人對高宗說,你同意立李忠為皇太子吧,不然皇后很擔心自己的后位是否能夠維持啊。那會是什么結局呢?很有可能是年輕的皇帝被激怒。
所以,最終這么多重要大臣來勸說皇上立太子,他們申訴的理由一定是冠冕堂皇的,比如利國利民等,總之讓皇帝不好拒絕。但是,他們其實是把控制的目標延續到了將來,而現實的皇帝已經在他們的控制之下。這一點任何人都知道,皇太子即未來的皇帝,不管誰當了皇帝,對于擁戴自己的人一定感恩戴德。這就是說,柳奭和皇后的想法或許僅僅是鞏固后位,而長孫無忌等其他重臣,一定考慮到了更遠的將來,現在的皇太子就是他們長遠利益能夠得到保證的基礎。然而,現在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立太子的真正動機不會有人說出來,那么他們幾乎強迫性地要求皇帝確立皇太子,其實帶有欺騙色彩。皇帝被他們連騙帶哄甚至有點受到逼迫之下立了皇太子。那么,皇帝內心深處對此真的一點都沒有察覺嗎?
永徽三年(652),皇帝剛剛26歲,皇后也年輕,他們都在生育年齡之內。剛剛即位三年多,其實也不急于安排后事。但是,皇帝不急別人急,有人急急忙忙地為唐高宗安排了接班人。不僅皇帝的人生是長孫無忌規定的,連皇帝的未來都被長孫無忌等人規定下來了。
朝中的重臣,以長孫無忌為核心,他們如此團結,如此目標明確,如此堅如磐石地對付皇帝,難道還不能說明他們的問題嗎?可是,當皇帝指出朝廷中有幫派活動的時候,長孫無忌一口否認。他是否承認并不要緊,皇帝心中關于大臣黨派的念頭會因為長孫無忌的否認而隨風消失嗎?當然不會。如今,面對大臣團結一致地推動確立皇太子的事件,皇帝最后還是妥協,那么皇帝的內心呢?他的忍耐和克制,是否表明皇帝的內心也是一片糊涂呢?
高宗李治身體弱但是并不笨。他精通書法,也精通音樂。唐代有一首名曲《春鶯囀》,就是高宗早晨聽得春鶯歌唱有了感覺,作出曲子,然后令樂工演奏出來的。這是他的家族傳統,這種藝術訓練,能夠培養人明察秋毫的能力。
高宗的明察秋毫,我們可以舉證一個故事。
永徽三年(652)二月,有一天,李治登上安福門樓,觀看百戲。后來高宗對侍臣說:
昨登樓,欲以觀人情及風俗奢儉,非為聲樂。朕聞胡人善為擊鞠之戲,嘗一觀之。昨初升樓,即有群胡擊鞠,意謂朕篤好之也。帝王所為,豈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窺望之情,亦因以為誡。(《資治通鑒》卷一九九)
沒有見到大家評論這個記載。我以為這段文字大有深意。擊鞠是馬球比賽,在后來的唐朝十分盛行。唐高宗把這次觀看馬球比賽的事情,用這樣的方式說給大臣聽,是什么意思呢?
過去,李治曾經看過馬球,昨天他登上安福門樓,發現一群胡人立刻開始擊球。李治說,他們以為我喜歡這項運動,所以刻意地表演給我看。皇帝一旦喜歡,他們就會大有益處。所以,我已經下令焚毀了球場,杜絕這些胡人的窺望之心,也因此要自誡。胡人希望皇帝欣賞自己,皇帝自誡什么呢?我有一個猜測,他這話是說給別人聽的。連胡人的心思都看出來了,皇帝對身邊的政治格局能沒有覺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