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憲實講唐史·唐高宗的真相
- 孟憲實
- 1038字
- 2021-11-17 18:16:55
五 君臣二元 政局癥結
皇帝跟長孫無忌的這次交鋒,充分反映出了這個時期朝廷局勢的根本癥結:君臣二元結構。名義上皇帝是政權的最高責任人,但是實際上因為有一個權臣的存在,皇帝的實際權力得不到落實。朝廷中存在著兩個權力核心,皇帝與權臣。這樣,就勢必發生矛盾沖突。永徽時期的二元政治結構,一方面是唐高宗,另一方面是長孫無忌。我們看了皇帝與長孫無忌的那段對話,或許就明白了其中的奧秘。
要證明唐高宗與長孫無忌之間產生了矛盾,除了這次對話交鋒之外,其實剛剛說到晉州地震,張行成的“大臣陰謀”的觀點,現在結合起來考慮,他所指的,應該也是長孫無忌。如果說,這兩件事仍可說是證據不足,那么我還可以提出第三個證據。這個證據是一個影響不大的小案件,但是像《資治通鑒》這樣選擇材料十分嚴苛的史書還是記錄了下來。這就是李弘泰誣告案。
永徽元年(650)正月,“有洛陽人李弘泰誣告長孫無忌謀反,上立命斬之”。高宗表現得很干脆,采用當年唐太宗的手段,告發事件立刻結束。但是,這個李弘泰誣告是孤立事件嗎?現在當然不能證明李弘泰背后有人指使,如果李弘泰僅僅是一個野心家,那么這個野心家一定嗅出了什么味道。
事實上,這個李弘泰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做賭注來賭博。他在賭什么呢?賭皇帝和長孫無忌的關系已經到了一個關口。如果皇帝想整倒長孫無忌,那么他的告發正好能夠被皇帝利用。皇帝利用這個案件整倒長孫無忌,他李弘泰就立功了,可以一舉成功,名利雙收。
不知道李弘泰掌握了什么證據,至少他了解到皇帝與長孫無忌之間存在問題,于是他才來告發。雖然不能證明這個李弘泰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是他確實是嗅覺敏感的,他確實嗅出了當時已經存在的政治味道。
可惜,時機沒有掌握好,過早了?;实圻€沒有想整倒長孫無忌,所以他只好賠上一條性命,好好的一條性命,被唐高宗一刀砍斷。
唐高宗與長孫無忌的關系存在問題,唐高宗自己有感覺,他直接感受到來自長孫無忌的搪塞。他身邊的大臣也有感覺,張行成利用地震事件說出了“大臣陰謀”這樣的話,矛頭所向,也是君臣關系。甚至連李弘泰這樣一名不聞的野心家也嗅出了其中的味道,企圖投機來獲得政治利益。
這是什么問題呢?這就是二元政治結構的問題。中國古代思想家都傾向于認為,政治一元化才是穩定的結構,而二元結構一定會帶來政治動蕩,因為兩個核心勢必引發斗爭。一旦這種觀察得到部分證實,相應的問題就會如影隨之。這其實就是永徽政局的基本癥結所在。小的事件可以來自各個方面,但是基本的矛盾沖突只能來自這個基本結構。
舅舅當家,皇帝怎么辦?這早晚都會釀出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