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危機四伏的外交關系

按照大多數人的理解,鴉片戰爭是英國商人向中國大量銷售鴉片,中國迫不得已予以封禁而引發的。雖然這場戰爭的直接起因是虎門銷煙,看起來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實則是必然的結果。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資本主義擴張的浪潮中幸免。從另一方面來看,中英之間的沖突不僅僅是貿易,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和文化沖突,至少早在鴉片戰爭之前,沖突的種子就已悄然埋下。

大清帝國有一套朝貢制度。外國貢使每次入京覲見皇帝都帶著禮物,大清帝國皇帝往往也給予更為豐厚的賞賜。朝覲結束后,使團還會拿出各類商品在會同館陳列出售,令北京城的老百姓也有機會買到異域珍寶。一般這樣的集市可以持續三五日,朝鮮這樣的鄰邦還會有更多優待,得到政府直接采買的機會。

不過西方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持續千年的游戲規則。雖然清政府照樣把他們視為遠慕上國而來的朝貢國,但西方人自己可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生意就是生意,何須分出個高低貴賤?矛盾自然由此而生。

引發沖突的直接原因是清朝的閉關政策。實際上,中國并沒有完全將自己封閉起來,而是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貿易制度。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后,決定開放海禁,在皇帝的特別“恩準”之下設廣東澳門、福建漳州、浙江寧波、江南云臺山四個榷關。但到了乾隆時期,卻又退回封閉的老路上,只限定廣州一地通商,在別處交易均系違禁,可也正是這一政策陰差陽錯之下成就了赫赫有名的廣州十三行。不過,這也苦了那些外國商人,他們想要購買江浙生絲或是徽閩茶葉就只能去廣東,再千里迢迢運到歐洲,中間必然會增加不少運輸成本,到目的地后不知要霉壞多少。

而清政府也不好直接以官方身份與外國人做生意,所以一些官員便指派行商壟斷外國進口貨物的承銷和中國出口貨物的代購,允許他們自行確定經手的進出口貨物價格。這樣一來,行商就成為受政府委托、獲得政府特許、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集團。他們既協助朝廷,又代外商向廣東海關納稅,不僅充當中外貿易中介,而且承擔著管理外商的責任,等于是一群不拿朝廷俸祿的政府工作人員。外國人想和清政府做生意,要先過這一關。

政策上的阻礙,外國人還可以想方設法地得到通融,但是中國統治者以天朝自居的態度讓他們倍感羞辱。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政府派出一支以馬戛爾尼伯爵為首的龐大使團來華,這是英國政府派往中國的第一個外交使團。次年,使團抵達天津大沽,他們帶來了不少歐洲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天體運行儀、望遠鏡、地理運轉全架、天球全圖、地球全圖等天文地理儀器,也有毛瑟機槍、連珠槍、銅炮、榴彈炮等新式武器。這些珍貴的禮品作為英國國力的象征獻給中國皇帝,以顯示自己的誠意。乾隆皇帝在熱河避暑山莊接見了他們,然而文化和習俗上的重大差異使這次會見變得不那么愉快。

在英國人看來,這是一次莊重的正式外交活動,可在清政府看來,這是“遠夷”慕義向化的朝貢使團,與周邊那些小國的朝貢并無二致。清朝方面要求馬戛爾尼等人以三跪九叩的大禮朝見皇帝,馬戛爾尼自然不能接受,主張以覲見英國國王之禮朝見乾隆皇帝。雙方各執一端,無法達成一致。在洋人面前丟了面子的乾隆皇帝大為不悅。

乾隆皇帝下詔說:“似此妄自驕矜,朕意甚為不愜,已令減其供給。所有格外賞賜,此間不復頒給?!辈⑶宜€給出了自己的理由:“朕于外夷入覲,如果誠心恭順,必加恩待,用示懷柔。若稍涉驕矜,則是伊無福承受恩典,亦即減其接代(待)之禮,以示體制。此駕馭外藩之道宜然。”(2)

最后雙方各退一步,英方同意行單膝下跪的禮節,中方也原諒了他們的“失禮”。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完成了這次接見,馬戛爾尼遞交國書,乾隆賜宴并贈送禮物后使團返回北京。清廷本以為馬戛爾尼的“朝貢祝壽”任務已經完成,應當踏上歸程了,沒想到這些“英夷”竟提出了一系列狂妄要求。英國使團提出:一、允許英國商船在珠山、舟山、寧波、天津登陸,從事商貿活動;二、援引俄商先例,允許英商在北京設立商行,買賣貨物;三、請于舟山附近劃出一個不設防小島給英商使用,以便英國商船到此歇息,存放貨物;四、允許廣州附近的英國人自由往來,不加禁止;五、對從澳門運往廣州的英國商貨減免稅收;六、讓英國船貨只按照清朝所定的稅率繳稅,不額外加征,并公布所定稅率,以便遵行。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要求已經超過了正當的貿易需求,顯露出殖民者的侵略主張,中國自然不可能答應。乾隆皇帝斷然拒絕:“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準行?!?a href="../Text/Chapter004_0005.html#ch3" id="ch3-back">(3)馬戛爾尼使團多次與清政府進行交涉,都沒有結果,在熱河和北京坐了40多天冷板凳之后只好失望而歸。

到了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政府又派遣以阿美士德為首的使團來到中國,重提當年馬戛爾尼使團的要求。顯然他們還是沒有吸取教訓,在謁見清朝皇帝禮儀問題上爭執不下。這次的結果更糟糕,使團連嘉慶帝的面都沒有見就被遣送回國。從此之后,中英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的道路被堵住了。

另外,清政府為防范外國勢力“勾結內地奸民”,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單方面出臺《防夷五事》,嘉慶十四年(1809年)制定《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1831年)又續定八條章程,對外國人的限制可謂一次比一次嚴厲。外商不僅不能在廣州過冬,而且連女性家眷都不能帶來,每月逢三、八日才能到附近游覽散步,平時就只能老老實實待在商館之內。朝廷對中國人與英國人任何形式的私下接觸都不允許,如有違令者,必受重罰。對于當地官員來說,他們最關注的就是“夷人”是否安分守己,是否按時納稅。在他們眼中,只有萬事太平才能保住自己的烏紗帽。清政府對英國商人的歧視與戒備可見一斑。

顯然,這種規定只會嚴重阻礙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僅如此,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對從事外貿的華商、華僑也毫無保護,而且倍加歧視。清朝閉關政策的影響無疑是惡劣的。相較于政策上的閉塞,精神上的自我封閉才是最危險的:它不僅關閉了對外貿易的大門,造成閩粵浙等沿海地區民生日蹙,對社會經濟危害巨大,也妨礙了中國人對西方先進科技與思想文化的學習吸收。當西方走上近代工業化道路時,中國仍在茫茫黑夜中摸索,對外界一無所知。

此時的大清帝國從上到下都沉迷于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全然不知賴以維系其宗主地位的勘合朝貢貿易體系已瀕臨崩潰,自身也風雨飄搖。放眼四方,越南為法國人所占,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則把菲律賓的華商勢力清掃一空。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鑒,從16世紀末西方殖民者來到日本后,德川幕府劃定長崎一地通商,接納外國商船。荷蘭的“蘭學”更是成為上層知識分子中十分風行的學說,為日本人了解外部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在學習大量西方先進科技與文化的同時,日本也得以逐漸擺脫中國的影響,清帝國的外交困境日益嚴重,以往堅實而穩固的朝貢貿易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英國人把對清政府的厭惡通過筆記或游記的方式帶回了西方,進而引發了整個西方世界的不滿。在當時和后世西方人的筆下,這段時期的中西交往是令人憤慨和無奈的,中國意味著打壓、侮辱、掠奪和腐敗的一方,英國商人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中國的形象被肆意抹黑,這是清政府實行愚昧落后閉關政策的結果,也是后來一眾英國議員叫囂對中國實行武力“懲罰”的依據,雖然在清政府看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滿朝文武沒人能想到,就是這些在他們看來不服教化的狂妄“英夷”,竟會在若干年之后帶著他們聞所未聞的堅船利炮再次“造訪”中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市| 阳新县| 时尚| 柘荣县| 腾冲县| 昌都县| 武邑县| 湘阴县| 开阳县| 正宁县| 青河县| 滦平县| SHOW| 合水县| 张掖市| 尼玛县| 万州区| 海晏县| 塘沽区| 银川市| 汉中市| 新兴县| 宜丰县| 克山县| 鄯善县| 江西省| 红桥区| 青神县| 六安市| 女性| 沽源县| 稻城县| 安宁市| 老河口市| 扎赉特旗| 白玉县| 扎鲁特旗| 建水县| 南通市| 平南县| 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