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國經濟風暴:大清帝國最后70年
- 張昕冉
- 1636字
- 2021-11-17 18:17:50
漕銀與漕運總督衙門
漕銀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自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已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特別是東南沿海。要把這些地方的財政收入運抵京城就得走水路。開始運的是糧食,也就是漕糧,后來覺得不便,就折合成白銀,即漕銀。戶部設立云南清吏司專門管轄漕政;淮安也有一個漕運總督衙門,總管漕銀從征收到運輸的全部流程。
漕運是大清帝國的命脈,南方富饒之地所產糧米源源不斷地運抵京師,維持整個國家的運轉。但這個運轉了幾百年的漕政體系卻藏著巨大隱患。首先是費用問題。不管是漕務經費還是漕運定額,都是幾十甚至上百年前定下的老規矩。地方物價和錢價都變了幾輪,這些費用還沒什么變化,一旦運河因戰爭斷絕,超支就是難免的事。
其次是漕運長官推卸責任。若是漕運虧損,責任也會被歸結為下屬辦事不力,或者是州縣配合不力,自己并不會承擔朝廷太多責難。而且漕運各級官吏都特別善于從船戶商號那里收取規費,層層加碼,讓百姓苦不堪言。這樣一來,漕運想不虧損都難。此外,河道長期淤塞,無人打理,過往船只宛如行于泥沼,運輸費用增加,進一步提高了成本。
清王朝可不想坐視這條主動脈出現問題,自然也是想過補救之法,比如河運改海運,官運改商運。走海路可以免除狹小擁擠的河道限制,高掛云帆,破浪而行;官運制度老舊腐朽,就讓以利驅動的商人來辦理,以避陋規之害,可謂兩全其美之法。
這個想法的確突破了以往的思維限制,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節約時間。連魏源都稱贊此法有利國、利民、利官、利商之“四利”和國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漕便之“六便”。(3)道光年間就試圖在江蘇進行漕糧海運,自黃浦江出海北上。
不過這一舉措遭到了守舊派的重重阻攔。不管是漕運總督衙門、押運船工,還是整條線上靠運河吃飯的人,都不想丟了自己的飯碗,所以他們屢屢上奏朝廷,請求撤回成命。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一件意想不到的教案令之前的海運設想付諸東流。這一年三月,幾個英國傳教士跑到江蘇青浦縣(今上海市青浦區)傳教,結果與當地百姓起了沖突,最終在青浦縣令的幫助下才得以逃脫。英國領事阿禮國借此大做文章,將其上升到國際爭端的高度,然后直接把軍艦開到了黃浦江口,漕船沒法北上,京城的米價隨之而漲。清政府只好同意懲處涉事官員,以換取英方解除封鎖。此事過后,清政府再也不敢實行漕糧海運,只得回到老路上。
后來,因為南方太平天國和北方捻軍的實力日趨壯大,漕運基本斷絕,蘇浙的漕糧都只能走海路抵達天津,總算在舊有的漕運體系上開了個口子,可其他省還是按照原有的路子走漕運。為了省去其中的麻煩,清政府要求其他有漕運的省份通通把漕糧折合成白銀運輸,一般每石漕糧能夠折銀三到五兩。清政府完全可以拿這些錢在市場上甚至是洋人那里購買糧食,自海路運抵天津,以解決京城百姓的吃飯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南方的漕糧就沒那么重要了。
昔日繁忙的漕運總督如今成了擺設,在經歷了一連串的變故之后,清政府也不得不重新審視漕運存在的必要性。到了光緒年間,朝廷已有意向將老舊腐朽的漕運制度直接廢除。意識到自己即將失業的漕運總督恩壽大驚失色,趕忙帶著一眾衙役幕僚向朝廷抗議,甚至提議以自己的駐地淮安清江浦為中心,把江蘇一分為二,單設一個江淮省,漕運總督衙門在此繼續辦公。當時的江蘇省北邊歸江寧布政使管,駐地江寧府(今南京市);南邊歸江蘇布政使管,駐地蘇州府,所以恩壽的這個提議并不突兀。
當時正值晚清新政,新設的督辦政務處與之前的軍機處職能分割不清,雙方經常對著干。政務處對劃分江淮省的提議頗有興趣,最終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通過了這項決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一月,清政府正式宣布了江淮省的成立,治下包括江寧、淮安、揚州、徐州四府和通州、海州兩直隸州。此議一出,江蘇省籍的官員頓時群情激憤,一方面是這一決定并未征求廣泛意見;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分,原本的江蘇省實力大為削弱,不復昔日江南重鎮的地位。
最后僅過了三個月,這一決議就被撤銷,江淮省也隨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漕運總督衙門試圖復出的夢想自然也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