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馬尾風波

三權豪搶槍桿子

曾國藩的焦慮

徐州城內一片肅殺之氣,曾國藩心神不寧。

“余決計不回江督之任……”1865年9月25日,曾國藩在徐州城官邸給曾國荃寫家書。兩天前,曾國藩率領軍隊進駐徐州城,聽聞一萬多名捻軍騎兵勁旅在山東飄忽不定。想起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敗走山東,曾國藩強烈預感到重返兩江總督府的機會已經很小了。

坐在徐州城,曾國藩腦子里一片茫然。“在外太久,精力日疲。”曾國藩突然感到自己老了,精力一天不如一天,對剿滅捻軍更是“茫無頭緒”。[1]曾國藩在信中表達了退隱江湖的向往。不過,他心底依然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夠出山,助自己一臂之力。因為北京朝廷下詔調曾國荃擔任山西巡撫,山西是富庶之地,朝廷每年的餉銀主要依靠山西。

曾國荃是湘軍驍將,剿滅南京太平軍后,賞加太子少保銜,封一等威毅伯。曾氏家族當時出現兩位爵爺,可謂風光無限。曾國藩遭遇捻軍流寇的侵襲后,自然希望歸隱老家的弟弟出馬。

山西巡撫在當時絕對是個肥差,曾國藩早在8月15日就給曾國荃寫信,希望他能夠到山西,因為那里的商業稅維持在太平軍起義期間的水平。一旦曾國荃去了山西,曾國藩率領的剿捻部隊的軍餉就有了保證,也就不用再依賴于李鴻章。但曾國荃給曾國藩寫了一封信,強調自己身體不好,需要靜養,同時還將寫給同治皇帝的辭職奏折抄了一份給曾國藩。

曾國藩在徐州城孤獨沮喪,李鴻章的淮軍不聽帥令,想通過親弟弟擔任山西巡撫打通新的軍餉渠道,可弟弟卻死活不去山西。他也擔心曾國荃花錢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會整出個貪污大案,到時候保不住的不僅僅是爵爺爵位,還有可能置已于死地。曾國藩在萬般無奈之下,只有讓住在南京的家眷趕緊回湖南老家。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曾國潢、曾國荃的家書中抱怨,捻軍的數萬騎兵勁旅在山東曹縣、單縣等地流竄,每天行進一百四五十里,而自己接管的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被捻軍騎兵拖得人困馬乏,疲憊不堪。曾國藩的蒙古騎兵跟捻軍騎兵交手屢戰屢敗,人人膽戰心驚。身為主帥的曾國藩很是擔心:“何能破此悍賊?殊為焦灼。”[2]

前線戰事不利,李鴻章步步為營,自己的弟弟曾國荃還窩在老家不出來,曾國藩心底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失望,他決定將妻兒老小統統送回老家。曾國藩在家書中吩咐弟弟們,不要修蓋新房子,將老房子修繕一下就可以了。這足以窺見曾國藩當時心里的失望。曾經打造的湘軍集團已經被打散,一手培養的學生克扣自己的軍餉,奮不顧身保下來的愛新覺羅江山成了叔嫂的角斗場。還有什么可以留戀的?

曾國藩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向往妻兒老小圍爐而飲的尋常百姓日子。曾國藩在作出不回南京的決定之前,跟李鴻章進行過數月的談判,李鴻章掌管兩江大權,自然不愿意讓曾國藩回來。

李鴻章的改革大計

李鴻章對山東的捻軍了如指掌。當初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跟捻軍對抗,結果僧格林沁被擊斃,愛新覺羅皇族倚重的騎兵勁旅精神隨之崩潰。這支部隊在曾國藩手上已經成了爛泥。現在前線的捻軍騎兵令淮軍將士心神不寧,[3]只要捻軍在前線拖住曾國藩,李鴻章的兩江總督就能安穩地做下去。李鴻章聽聞朝廷調曾國荃擔任山西巡撫,已經明顯感覺到朝廷的意圖。

淮軍精銳在曾國藩手上,將帥矛盾日趨惡化,曾國藩跟李鴻章依然維持著聯盟關系的根源在于軍餉。一旦曾國荃到了山西,曾國藩的軍餉就不再依賴于李鴻章,那么李鴻章操控淮軍的能力也就會下降,兩人的關系自然會更加緊張。淮軍將士的真正主人是李鴻章,可曾國藩有了經濟靠山,一定會對淮軍將士痛下殺手,那樣曾國藩的剿匪大軍就會出現淮軍將士跟湘軍老班底制衡的局面。

捻軍的數萬騎兵勁旅在李鴻章看來只是群宵小之徒,太平軍盛世時有百萬雄師,但在與湘軍、淮軍的八年爭戰中逐漸被消滅,更何況以太平軍殘余為班底的捻軍呢!

唐廷植花錢消災,讓廣東商幫迅速倒向李鴻章。旗記鐵廠讓李鴻章的軍事工業布局上升到國家改革的戰略高度。集團化的運作剛剛開始,需要大量的機器、人才跟資本。搬遷到南京的安慶軍械所,以及曾國藩從美國采購的機器,不能跟隨曾國藩回老家,一旦將曾國藩的軍工產業劃歸到江南制造總局,江南制造總局的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

李鴻章給同治皇帝寫了一份長長的奏折,說制造輪船跟槍炮的機器有專用的,也有通用的,如果要采購齊全了,需花數十萬兩黃金,加上招募中外工匠,采購歐美銅鐵木炭等原材料,花費也是數萬金。李鴻章在奏折中強調,一味地從歐美采購制器之器,對于割地賠款的大清帝國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最后大清帝國的資金鏈就會斷送在盲目的改革中。[4]

改革沒有浪漫曲。

李鴻章在奏折一開始大講改革的苦難,甚至提出上海洋炮局的那些機器盡管價值萬金,但是缺的機器還很多,只能量力不斷添置。關于軍事工業的設備問題,李鴻章現在已經盯上了曾國藩。曾國藩如今在剿匪前線,李鴻章不能明目張膽地讓皇帝將曾國藩的資產劃撥給自己,只能先從價格等問題說起,說曾國藩委托洋人采購的機器成本太大,根本就沒有把握。

李鴻章在給皇帝的奏折中強調說,海外采購增加成本的同時,還要派人去海外學習,等學成歸來已經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歐美工業并非全是為了軍工,民生日用品也已經工業化了。數十年后,大清帝國的民用工業也一定興盛,那個時候商人可以用制器之器追求更大的利益,到時候國有跟民營就沒有什么區別了。

李鴻章的言外之意是提醒同治皇帝,大清帝國的經濟改革一定要集中優勢,通過國有資本控制的軍事工業開始,不要太過分散資源。一旦國有企業在改革中失去了主導地位,等民營企業發展起來,即使銅錢火器這樣的生意他們也會涉足,那個時候國家想要禁止都會很難。李鴻章在上海眼巴巴看著廣東商人、江浙商人依附在歐美商人名下做各種生意,一旦華商跟歐美商人合資造槍造炮形成規模,就會威脅到國家安全,政府到時想管都沒法管了。

“取外人之長技,以成中國之長技。”[5]為了大趕快上,李鴻章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不若就近海口,直接買洋人要賣的鐵廠機器,只要價格談好,可立即進行生產。在技術方面要學習歐美人的長處,將歐美人的技術變成中國人自己的技術。這一思路被總理衙門以及改革派人物采納,并上升到大清帝國改革模式:師夷長技以自強。李鴻章自然盯上了容閎去美國采購的最新機器,因為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的經濟重心開始轉移,美國的機器已經達到全球技術的巔峰。

李鴻章向同治皇帝建議:“曾國藩采辦西洋機器,到滬后,應歸并臣處措置”。[6]李鴻章直接讓皇帝劃撥曾國藩的軍工資產,一方面是容閎采購機器的款項中,有2萬兩白銀是李鴻章籌措的,如果容閎的機器被他人調走,那么李鴻章自然就是給他人做嫁衣。更重要的是,曾國藩的接班人左宗棠在杭州一直搗鼓輪船,還從洋槍隊中挑選了懂槍炮制作的人,充當閩浙總督幕僚,左宗棠一旦提走容閎采購的機器,那他開辦的軍事工業將得到飛速發展。

同治皇帝少不更事,對李鴻章的長篇奏折不知如何安排,慈禧太后對軍事工業改革也是一竅不通。李鴻章的奏折被推來推去,同治皇帝琢磨了十天,只在奏折上寫了一句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道。”御批的這句話應該是慈禧太后的主意,明明是自己拿不了主意,又不好意思直說,只能讓奕?管理的總理衙門去辦。慈禧太后剛剛免掉了奕?議政王的烏紗帽,又不好意思說讓奕?去辦,只能批示讓總理衙門知道。

總理衙門知道,可不僅僅是知道而已,李鴻章的軍事工業改革大計早在咸豐皇帝時期就提出了,一直是奕?在領頭。奕?現在雖被擠出了清政府執政集團的權力核心,強國的改革還是要繼續推行下去的。唐廷植做夢也沒有想到,丁日昌算計自己的背后,犬牙交錯的政治博弈跟經濟改革遠謀已經直通紫禁城,自己的消災交易成為了大清帝國國企大躍進重要的一步。

李鴻章在得到同治皇帝的批復之后,立即對江南制造總局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他將上海洋炮局的資產全部注入到江南制造總局。容閎從美國采購的機器還沒有運抵上海,就已經被李鴻章記到了江南制造總局的賬目中,另外他還將旗記鐵廠的工人、技師統統高薪留下,包括旗記鐵廠的原老板福爾斯。

在資產重組的大棋局中,李鴻章已經不用擔心廣東商幫跟浙江商幫分化,他留下馬格里以及福爾斯一幫洋人,就是希望洋人們將技術留在江南制造總局。依靠幾個洋人想將江南制造總局發展成國際化的軍工集團,那基本是白日做夢。李鴻章盯住容閎采購的美國機器背后,實際上是對曾國藩的安慶軍械所的垂涎。安慶軍械所現在已經完完整整地搬遷了到南京,跟著到南京的是一幫對八股文沒有興趣的科學家,盡管他們只是國產的二把刀,但在人才奇缺的時代,那可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李鴻章已經對曾國藩曾經苦心招徠的人才張開了溫暖的懷抱,他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折中,決定將蘇州的洋炮局搬遷到南京,跟安慶軍械所進行資產重組。

重組安慶軍械所與蘇州洋炮局的重任落在了馬格里肩上,因為李鴻章希望將重組后的企業做成江南制造總局的軍火龍頭。馬格里綜合了兩塊資產的優勢,決定將安慶軍械所的子彈、火藥、槍炮剝離出來,跟蘇州洋炮局的槍炮業務重組成金陵制造局,專門生產各種口徑的火炮、炮車、炮彈、槍子及后勤配套軍火品。金陵制造局的定位立即清晰:國有全資控股軍火制造商。遠在上海的江南制造總局則定位為:國有全資控股軍事設備制造商。

奕?的一石二鳥計劃

上海灘波譎云詭,紫禁城殺機四伏。

李鴻章如愿掌控了江南制造總局跟金陵制造局,這是曾國藩的湘軍集團裁軍之后,漢族武裝集團掌握的最大軍事工業資產。李鴻章心里非常清楚北京城的政治斗爭。當初,奕?聯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后,在“叔嫂共和”的美好時光背后,是奕?跟慈禧太后都在蓄養自己的勢力,只要其中一方的勢力超越另一方的時候,叔嫂共和的均勢便立即被打破。

賭場無父子,官場無朋友。在奕?跟慈禧太后“叔嫂共和”的均勢中,有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那就是世代同愛新覺羅皇族聯姻的蒙古科爾沁部。執掌科爾沁部的親王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養子,手握著帝國最精銳的蒙古騎兵,更為重要的是僧格林沁曾經統率過皇家禁衛軍精英部隊,健銳營、火器營、兩翼前鋒營、八旗護軍營都有僧格林沁的心腹,蒙古諸王勁旅盡歸僧格林沁調遣。在剿滅捻軍初期,僧格林沁節制五省兵馬,成為滿蒙軍隊的最高統帥。

僧格林沁是大清帝國最后的騎士,他手上的軍權跟在皇族中的影響力,讓奕?跟慈禧太后都敬畏有加。1865年,捻軍在山東、安徽等地與太平軍殘余勢力合流,僧格林沁已經帶領騎兵到了山東剿匪前線。僧格林沁遠離帝國權力核心的時候,慈禧太后決定向奕?動手。僧格林沁戰死前線令奕?措手不及,在漢族武裝集團中尋找自己的槍桿子成為奕?最后的選擇。

曾國藩的湘軍集團跟太平軍作最后決戰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再經過裁軍之后,更已一分為三了,加上江湖幫會暗布,以奕?為首的清政府執政集團很難直接掌控湘軍集團。淮軍集團是一支成長神速的漢族武裝力量,李鴻章身為淮軍領袖,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控制李鴻章需要一個令其心動的籌碼。可是,失去“議政王”絕對權威的奕?,拿什么離間師徒二人?李鴻章曾經鼓動曾國藩赴上海“陰持外交權柄”,正是這一封私信讓奕?窺見了師徒二人的嫌隙。

裁軍剪除了曾國藩的羽翼,一紙調令又讓曾國藩率領淮軍在前線剿匪,讓李鴻章頂替了他的兩江總督位置。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奕?的算盤之中,讓曾國藩統率李鴻章的部隊,曾國藩勢必難以駕馭,這就會導致師生失和。奕?的離間之計相當成功,但這僅僅是抓槍桿子的第一步。李鴻章在兩江地盤上大興軍事工業的時候,奕?的盟友、漕運總督吳棠出馬了。

吳棠跟李鴻章是安徽老鄉,是窮苦人家出身,從知縣一路奮斗到漕運總督的高位。吳棠跟奕?原本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戶部右侍朗王茂蔭是奕?的盟友,在1853年向咸豐皇帝力薦吳棠,吳棠才得以在官場平步青云。

王茂蔭在1863年擔任六大部委之首的吏部副部長,專管帝國人事任免、升遷、考核大權,成為二品大員。當年,吏部給吳棠的考核評語是剿捻得力,并推薦其到揚州擔當剿匪主帥。身為奕?陣營得力的干才,王茂蔭的意見自然得到奕?的首肯。

奕?掌控槍桿子可謂煞費苦心,他在曾國藩帶走大批淮軍征戰在山東地界的時候,又下令李鴻章抽調淮軍精銳渡海北上天津布防,劉銘傳率領的淮軍勁旅就被抽調到周家口駐防,那可是八面受敵之地。[7]調走劉銘傳部之后,奕?又下令楊鼎勛等部馳往河南、山西、陜西三省邊境,防止轉移至河南的捻軍主力跟西北回民義軍聯合反清。

楊鼎勛部是整編的洋槍隊,為了全面接管洋槍隊,李鴻章在上海跟英國人斗智斗勇,最后讓英國駐華海軍司令賀布將洋槍隊指揮權拱手相讓。洋槍隊被整編到楊鼎勛部后,一下子成為淮軍的精銳之師。淮軍精銳部隊在兩江總督府的屁股還沒有坐熱,奕?又將其調走了。這等于架空了李鴻章。

李鴻章突然意識到奕?的如意算盤:用李鴻章牽制曾國藩,然后調走李鴻章的部隊,讓淮軍精銳盡歸愛新覺羅皇族掌管。一石二鳥的布局才剛剛開始,奕?決定將沒有大軍且跟曾國藩劍拔弩張的李鴻章趕到河南的戰場之上,由北京派的吳棠接替李鴻章的兩江總督。

奕?將曾國藩跟李鴻章調離兩江,一個更為重要的目的是要掌控江南制造總局跟金陵制造局。早在1862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就在天津訓練禁衛精英,并聘請英國軍官組建洋槍隊。當時英國軍隊已經有現代化的火炮,崇厚在天津大規模仿制外國炮車,試鑄炸炮。崇厚在天津高調搞軍事工業,甚至可以直接從北京撥款,可是規模上不去,所以一直沒有辦法組建天津洋炮局。

1864年6月2日,奕?以“議政王”的身份向同治皇帝上奏折,要派禁衛軍中的炮兵精英到蘇州洋炮局學習炸炮、炸彈以及各種軍火機器的制作,以及制器之器的使用。奕?當時謀劃禁衛軍精英學成之后,再向所有八旗部隊推廣。奕?對禁衛軍精英們到蘇州學習很有信心,他跟皇帝說:“半年后,當能自出機杼,為他處設局制器之先導。”

天津盡管有英國的軍官,可是軍火制造水平相當有限,跟馬格里他們沒法相提并論。在軍事工業技術缺乏的情況下,奕?對崇厚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奕?挑選精英到蘇州學習制造軍火以及軍工設備的技術,就是要在天津開設軍工企業,他要給已經沒落的八旗部隊提供最先進的現代化軍事裝備,讓滿洲勁旅重振雄風。在“叔嫂共和”均勢下,只有讓八旗部隊起死回生,才能真正成為他們的絕對領袖,也只有抓住八旗軍權才能真正主宰帝國命運。

禁衛軍精英們在蘇州很快學成北上,奕?以總理衙門的名義給崇厚下令,要求崇厚在天津興辦軍事工業企業,主要造槍炮。崇厚訓練禁衛軍的時候,武器都是購買的,盡管也督造過火炮,但是對開辦工廠進行規模化生產就很外行了。崇厚將天津制造局的籌建委托給了密妥士。密妥士是英國領事官密迪樂的弟弟,曾經擔任過法、荷、比、普魯士等國駐華領事的翻譯。

密妥士是個大手大腳的人,他給崇厚開列了一份建廠清單:購買國外機器、雇覓外洋工匠、所需船價費用等項約計需銀10余萬兩。李鴻章設立江南制造總局的時候,購買旗記鐵廠才花了4萬兩,密妥士一開口就給崇厚開了10萬兩的預算清單。崇厚是奕?的鐵桿兒盟友,天津制造局開辦關系到禁衛軍的現代化軍事裝備,也是自己重振、掌握八旗勁旅的制勝砝碼。奕?馬上就給總稅務司赫德下令,將天津、東海兩關應解戶部兩成之款,改撥天津局,專辦軍器火藥。

關稅征收需要時間,天津制造局的第一筆啟動資金從何而來?奕?立即召集總理衙門與戶部聯席會議。戶部當時窮得叮當響,哪里還能拿得出銀子給天津制造局。聯席會議開了幾天幾夜,總理衙門終于將目光盯向了阿思本艦隊。根據阿思本艦隊解散的約定,英國人變賣輪船后,要將輪船款項劃撥給大清帝國。當時,英國人在香港賣掉了輪船,有8萬兩白銀要劃撥給戶部。[8]

天津制造局的資金問題解決了,奕?立即又以總理衙門的名義給皇帝上奏折,讓李鴻章派熟悉軍火制造的管理人員北上。[9]同治皇帝很快就給李鴻章發了上諭,盡管上諭中沒有明示要他派誰,但李鴻章已經明白了奕?的心思,他們是要丁日昌北上天津。

淮軍精銳調離兩江、吳棠覬覦兩江,一旦奕?的謀局成功,兩江地界上的軍工產業都將成為奕?掌握槍桿子的重要籌碼。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感嘆道:“內廷斟酌之苦心。”[10]現在師生倆別無選擇,只能放下恩怨再度聯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江陵县| 加查县| 大城县| 涟源市| 治多县| 鄂尔多斯市| 柳林县| 谷城县| 堆龙德庆县| 高邑县| 凤阳县| 夏津县| 望谟县| 临城县| 山阴县| 龙江县| 朝阳市| 明光市| 儋州市| 梁平县| 墨脱县| 克拉玛依市| 江山市| 桓台县| 濉溪县| 兰溪市| 磐安县| 合肥市| 肃宁县| 平乐县| 邓州市| 华容县| 吉安县| 霍州市| 黔南| 绥阳县| 政和县| 当涂县| 措勤县|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