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心三不:不生氣 不計較 不抱怨
- 馮濤編著
- 2030字
- 2021-11-18 16:54:07
猜疑是害人害己的禍根
所謂猜疑,就是無中生有地起疑心。它是人際關系的腐蝕劑,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東西毀于一旦。如果在與人交往時總是猜疑別人,那么彼此的關系就難以繼續維持。
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你的事業?!弊怨乓詠?,不知有多少人因為猜疑疏遠了朋友,中斷了友誼,甚至毀掉了事業。
范增是項羽的得力謀士,許多次,劉邦的計謀都被他識破。劉邦要打敗項羽,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掉范增。在陳平的協助下,劉邦導演了一次反間計。當楚漢兩軍在滎陽相持不下時,項羽為了打敗劉邦,便借議和之名,派遣使者入漢,順便探察漢軍的虛實。陳平聽說楚國使者要來,正中下懷,便和劉邦布好圈套,專等楚國使者上鉤。
楚國使者進入滎陽城后,陳平將他帶入會館,留他參加午宴。兩人靜坐片刻,一班仆役將美酒佳肴擺好。陳平問道:“范亞父(范增)可好?是否帶有亞父手書?”楚國使者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來議和的,并非受亞父所派遣。”
陳平聽了,故意裝作十分驚慌的樣子,立即掩飾說:“剛才說的是戲言,原來是項王使臣!”說完,起身外出。楚國使者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進來,將滿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換上了一桌粗食淡飯。楚國使者見了,不由怒氣上沖,當即拍案而起,不辭而別。
回到楚營后,使者立即去見項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添油加醋地告訴了項羽,并特別提醒項王,范增私通漢王,要時刻注意提防。
其實,陳平的反間計并不高明,如果稍微考慮一下,就不難找出其中的破綻。只是項羽優柔寡斷,加之性格剛愎自用,自然就不會想到這些。
項羽聽后,憤恨地說道:“前日,我已聽到關于他的傳聞。今日看來,這老匹夫果然私通劉邦?!碑敿淳拖肱扇藢⒎对瞿脕韱栕铮€是左右替范增勸解,項羽這才暫時忍住,但對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一直對項羽忠心耿耿,他心無二用,對此事一無所知,一心協助項羽打敗劉邦。他見項羽為了議和,又放松了攻城,便找到項羽,勸他加緊攻城。項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滎陽,恐怕滎陽未下,我的頭顱就要搬家了!”范增見項羽無端發怒,一時摸不著頭腦。但他知道項羽生性多疑,不知項羽又聽到了什么流言,對自己也產生了戒心。
范增想起自己對項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滅漢,項羽不僅不聽自己的忠言,反而懷疑自己,十分傷心。他再也忍耐不住了,便向項羽說道:“現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為之。臣已年老體邁,望大王賜臣骸骨,歸葬故土?!闭f完,轉身走出。項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項羽之所以失去了一個得力的謀士,就是吃了猜疑的虧。猜疑實在是害己又害人。對成功路上艱難跋涉的追求者來說,猜疑是一個隨時可能吞沒你整個宏偉事業的陷阱。
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伙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系。
有了猜疑之心,對待朋友,看待事實,就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而是憑借一點表面現象,主觀臆斷,隨意夸大,進而扭曲事物,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論,或者先入為主,先設框框,然后察言觀色,甚至無中生有,把幻覺當真,把一些毫無關系的現象也當作事實材料,生拉硬拽來當作證據。
大學畢業后,李葉被一家知名外企錄用。他欣喜不已,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績。他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唯恐稍不留意,就會影響到領導和同事對自己的看法。一次,他成功地完成了一張設計圖,高興之余,情不自禁脫口而出:“真是太棒了!”鄰桌的同事聞聲抬頭瞄了他一眼,他馬上緊張起來:“糟糕!同事一定覺得我太得意忘形了?!庇忠淮?,聽到部門主管與人談話中提到“新員工”三個字,并表情嚴肅,他的心一下縮緊了:“一定是說我什么不好的事情。”上班路上,他遇到一位年長的同事,對方隨口一句:“年輕人,走路都是昂首挺胸啊!”他馬上將頭垂了下來:“壞了!這分明是在批評我盛氣凌人,不尊重老同事?!贝撕?,每當見到別人臉色不好或兩三個人低聲交談,他就擔心是不是在針對自己,過分猜疑讓他身心疲憊,感覺周圍的環境越來越差,苦惱萬分。
李葉之所以會苦惱,就因為患了“猜疑”這一不良心理疾病。從心理學上講,猜疑是由不信任而產生的一種懷疑心理,十分有害。猜疑是一個可怕的心理誤區,因為猜疑會破壞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東西——信任,引起對方的反感和抵觸,這就暗藏著彼此關系破裂的危險。它像一片陰暗的沼澤地,使人越陷越深,甚至失去理智。猜疑會增加思想壓力,打破心理平衡,使人陷入惴惴不安之中,天長日久可以導致心理崩潰。猜疑,不但是對對方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現。
猜疑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開心扉,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排除誤會,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理解。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減少猜疑,學會信任別人。少一分猜疑,多一分信任,成功的道路就會在你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