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講的口才藝術(shù)(套裝全4冊)
- 盧山 柳白 (美)簡·耶格爾
- 3234字
- 2021-11-11 17:44:32
讓你的聽眾參與進來
我參加過一個演講,會場容納了1000多人,演講者是一位顧問、商業(yè)權(quán)威,同時也是作家——馬歇爾·戈德史密斯。即使過了這么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記得他當時所做的一切——他讓現(xiàn)場的1000多人都參與進了他的演講。
是的,參與。那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因為當時總有人告訴我類似的話:“如果工作坊的人數(shù)超過15個,你就不可能讓聽眾全都參與進來。”總之,在此之前,我的認知就是——參與到演講中的聽眾人數(shù)上限為15個人。
但是,馬歇爾·戈德史密斯卻讓當時在場的1000多人都參與了與自己的互動。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說出來很簡單,簡單到讓我覺得我之前沒能想出來是件非常尷尬的事情——他要求現(xiàn)場的聽眾轉(zhuǎn)向坐在右邊(或是左邊)的聽眾,這樣現(xiàn)場的觀眾人數(shù)一下子就從1000多人變成了500多對——如果聽眾能組成對,那你就能讓他們都參與其中了。
現(xiàn)在,讓我來介紹一下要聽眾參與演講的原因(同樣,如果時間允許,對于某場特定的演講來說,在演講的最后設(shè)置一個問答環(huán)節(jié)也是相當不錯的主意)。其實原因有幾方面。拿我剛才舉的馬歇爾·戈德史密斯演講的例子來說,通常,我們對于自己參與做的事情比只是單純聽到的記憶要深刻些。
我在做主題演講或是辦工作坊的時候,通常用來調(diào)動聽眾參與其中的方法是——請其中一位聽眾選擇一位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聽眾,然后讓他花3分鐘左右的時間去和這位陌生人交流,最后讓其列舉出他們兩人身上至少3處共同點。
這一招很管用,可以用來調(diào)節(jié)開場時的氣氛。而且,這個方法也切合我經(jīng)常演講的那些主題,比如工作關(guān)系、友誼關(guān)系等。這個方法還說明——只要有機會,人和人之間的連接可以在任何情境下發(fā)生。并且,兩個完全陌生的人之間只要愿意去尋找共同點,他們總是能發(fā)現(xiàn)一些共同之處的。
你可以看一下《訴說,而不是培訓》這本書,這個書名我感覺非常好。書名簡潔有力,可以直接把你的思維帶到一個新的地方。對讀者來說,看一下書名就可以了,都不用去讀里面的內(nèi)容(當然,作者那么辛苦地寫了180頁,肯定不會同意書名就概括了全書的所有內(nèi)容)。
很多演講者會同他們的聽眾進行聯(lián)系,不論是反饋還是評論或純粹只是保持聯(lián)系。這樣做的演講者中有一些是充滿真誠的,而有一些只是因為這樣的舉動可以使他們看起來很和善——當有的聽眾真的和他們聯(lián)系后,他們實際上是完全忽略聽眾的。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根本不打算回應聽眾,那么,你在開始的時候就不要邀請聽眾聯(lián)系你。不要讓你的話聽起來虛偽而不真實。如果你說了,那么就要做到。
還有,如果在200位聽眾中有10%的人應你的邀請來聯(lián)系你,這需要花費你很多時間進行一對一的溝通。為此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否值得,你必須提前考慮好。
對一位演講者或者是任何需要你去做演講的職業(yè),例如作家、學者、商業(yè)管理者、企業(yè)家、小業(yè)主或者是協(xié)會的總監(jiān)等來說,你越早將聽眾作為你演講的一部分,對你就越有好處。
對于演講者來說,聽眾應該是演講的一部分,是聽眾讓演講呈現(xiàn)出其最終的樣子,聽眾才是演講中最棒的一部分。所以,對于演講者來說,不要害怕、厭惡聽眾。
如果同聽眾打交道對你來說真的特別困難,那你需要考慮學習一些有關(guān)溝通技巧的課程。這是個性的問題,而和聽眾打交道是一種藝術(shù),同樣也需要技巧。讓自己在和聽眾打交道時感到舒適,這對于一個想成為合格演講者的人大有益處。
使用你自己的聲音
這句話看起來完全是多余的,但是它確實是每一位演講者都要考慮的。
我說過,從合適的想法開始很關(guān)鍵。在下一章《偉大演講的十二個奧秘》中,我會講到——如何用合適的語言把你的想法表達出來很關(guān)鍵。這里說的“如何”包括演講者的口音,而這些口音會對聽眾理解演講的內(nèi)容造成困難。當然,這還取決于聽眾是怎么樣的人,他們對演講者的口音是否熟悉,以及演講者聲音的高低和吐字是否清晰,這些或多或少都會對聽眾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果你對如何把內(nèi)容說出來感到困難,你可以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是請一位演講教練來幫助你提升這方面的能力。當然,在第九章中我也會談到,一套運作良好的音響系統(tǒng)會讓現(xiàn)場的情況變得格外不同——它可以決定你的聲音是否能被禮堂后排的聽眾聽到。
可是,即使有最好的音響設(shè)備,如果你吐字含糊,或是發(fā)音無力,那么,原本會對聽眾印象深刻的演講就會變成一種受挫的體驗,更有可能讓聽眾對你大失所望。聽眾如果連你的話都聽不清楚,更不用談他們對你的接受或者重視了。
使用你的“聲”,也意味著可以利用“無聲”來突出你的一些優(yōu)勢。我記得幾年前去紐約市參加過一個NSA俱樂部舉辦的演講會。我已經(jīng)不記得當時的演講者是誰了,但是,他在演講中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我仍然記得那個細節(jié)——當時現(xiàn)場的聽眾鴉雀無聲,使得他的演講效果棒極了。
仔細思考一下這個概念“我們將會停頓片刻,安靜無聲”。這種方法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聚集到一個點上。例如,某個團體的人用全體默哀的方式來紀念那些逝去的人。
你可以在演講中加入1~2次這樣的“沉默的片刻”——在適當?shù)臅r候稍作停頓,會為你的演講加分。而且,這樣做還可以避免讓聽眾覺得你是一個口若懸河的人。
和聽眾做眼神交流
這是另外一種可以使你同聽眾有效連接的方式,你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將你的想法、訊息、信息清晰地傳達給你的聽眾。
但當你在網(wǎng)上做在線研討會,或是通過手機做講座,或是面對著數(shù)量過于龐大的聽眾,又或是現(xiàn)場燈光太暗——除了前排,你什么都看不到……假如你遇到的是以上這些情況,和聽眾做眼神交流就相當困難了。
但是,一旦你可以和一部分的聽眾做眼神交流,這對你而言將會是良好的演講體驗。而且,對你的聽眾來說,這也是一種連接性更好的聽講體驗。
這里有一段文字,是一位名叫弗朗絲·賴卡特的職業(yè)演講者的感想——他同時還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名客戶關(guān)系顧問。他跟我分享了他是如何認識到眼神交流的力量的,以及他與聽眾進行眼神交流的方法:
使用肢體語言
一般而言,我們對于某件事或者某個人的了解多是通過他們說的話。但是,實際上,其中大量的信息是非語言的。例如,某個人站立的方式,某個人的音量和柔和程度,他們的穿著、舉止,還有前面提到過的停頓或是沉默,這些都會透露出一些潛藏的信息。
演講者要訓練自己檢視來自聽眾的非語言暗示,從而了解他們的想法或是自己被接受的程度。弄清聽眾的心情,可以使你從側(cè)面了解到自己的演講是無聊的還是讓人歡欣的,抑或是焦慮的或使人氣憤的。
但是,如果在你身上打上一束強光,讓你清楚地檢視自己的站姿、穿著,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如果你把雙手放在胸口,那很可能意味著你很難接近,想要保護自己;如果你站姿筆挺且充滿自信,可表情卻看起來很冷淡,那你很可能不想讓聽眾知道你很害怕,所以你通過自己的姿態(tài)、聲調(diào)、停頓和沉默等一系列的肢體語言來掩飾內(nèi)心的焦慮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