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民鮮能
- 中庸全集
-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徐楓譯解
- 3838字
- 2021-11-25 22:21:00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①矣乎!民鮮能②久矣?!?
【注釋】
①至:頂點,極致狀態。
②鮮(xiǎn):很少,不多。《論語》中無“能”字。
【譯文】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道德的極致了吧!人們很少能夠做到,這樣的情況已經很久了。”
【名家批注】
鄭玄說:
中庸為道至美,故人罕能久行。
孔穎達說:
嘆中庸之美,人寡能久行,其中庸之德至極美乎!
朱熹說:
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故唯中庸之德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無難事,但世教衰,民不興行,故鮮能之,今已久耳。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典句明義
孔子不止一次地感慨:“中庸的道理,真是至善至美??!可惜一般百姓多不能遵行這個道理,這種狀況已經很久了。”中庸之道是處世修身的原則和指南,也是社會達到和諧安定的必由之路,這樣高明的真理為什么實行的人卻很少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人為之害?!吧狭翰徽铝和帷?,上層統治者好“智”,下層百姓就遭殃。上層統治者好智,挖空心思謀取個人利益,而不是為民謀福利。百姓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對上層統治者沒有了信任,自身也會墮落。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下之間的關系就成了對立關系。
莊子曾經指出:“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于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于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鄙鐣械娜藷o論上下都失去了天性,頭腦中被機巧所占據。
第二,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社會中的人互相影響和效仿,就會形成群體效應。就像流行的潮流一樣,人人都難免受到影響。在我國封建社會,社會上一般人追求的是富貴榮通,聲色貨利,一心想升官發財。在當今商品經濟社會,人們追求利潤最大化。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其實自古至今都存在。孔子主張追求“以其道得之”的富貴,反對“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貴,而不是徹底排斥對富貴的追求。許多正直的思想家致力于移風易俗,希望能夠改良社會上人們不追求知識、毫無正義感、只一味追求富貴利達的風氣。如果主流社會的人都以權謀私、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的話,受益的就會是少數人,大多數人恐怕都深受其害。
第三,人性自身的缺陷。一個人如果聰明機敏,常常容易恃才傲物,不能對他人和周圍的事情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有的人容易走極端,相信“窺一斑而知全豹”,社會上出了一件壞事,出了一個壞人,就否定一大片,對事物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有的人對他人的看法過于機械,不能認識到沒有徹頭徹尾的壞人這一道理,他人說錯了一句話、做錯了一件事就全面否定。
第四,人很難走中庸之道是因為人性中存在趨利避害的天性。中庸要求人們對自己有自律,要有社會整體利益的意識,而私心重的人在利益面前容易失去自制能力。最近媒體報道的河南省三任交通廳長都相繼因為貪污受賄而落馬,就說明了持守中庸之道的難度。他們在巨額利益面前,明知道前任廳長就是因為貪污受賄而丟官入獄,自己這個廳長也在上級監督之下,在百姓眾目睽睽之下,但仍然不能抵擋利益的誘惑。
華夏史鑒
孔子慨嘆行道難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懷著遠大的治國理想,非常熱心于導人向善,向人宣傳仁義道德,可是,他的思想和主張在現實中卻往往行不通,這讓他很苦惱。
柳下惠是眾所周知的古代賢人,他的“坐懷不亂”的操守成為古人君子中的典范。然而,俗話說,“五根手指頭不一般齊”,柳下惠這樣一個守禮君子,卻有一個不守禮、不守法的弟弟,人稱盜跖。這個盜跖為非作歹,手下嘍啰好幾千人,橫行一方??鬃雍土禄菔鞘烊撕团笥?,當然知道柳下惠有這樣一個讓人頭疼的弟弟。
孔子不相信天下有教育不好的人,他想,只要曉之以理,盜跖就會放下屠刀,重新做人。孔子決心去勸說盜跖。他按照禮節小步跑上去,恭敬地拜見盜跖。盜跖看到孔子,瞪著雙眼,按著劍柄,大喝了一聲:“孔丘,你來這里找死啊!你上前來吧,你說的話合我的心意,我饒你不死,若不然,甭想活著回去。”
孔子又拜了拜,侃侃講起天下的三種美德,勸盜跖走正路,建功立業,為國家社稷做貢獻,而不要做強盜危害社會。盜跖聽罷,哈哈冷笑道:“你休想用利益引誘規勸我,你當面夸我,背地里不知道怎么詆毀我呢。堯舜德行很高,統領天下,可是,子孫卻沒有立錐之地。商湯、周武王貴為天子,而后世都絕滅了。仁德到底有什么好處呢?孔丘,你整天穿著寬大體面的長袍,系著寬大的帶子,嘴里冒稱文王、武王怎么怎么說,企圖教育無知的人們,迷惑君王,不過是想從中謀取富貴。所以啊,沒有比你更貪的強盜啦!你說說,天下人管我叫盜跖,他們怎么不叫你盜丘呢?這天理何在?子路跟著你,不再拿著他的長劍橫行,你贏得了阻止暴力的美名,子路卻被剁成了肉醬。你自己瞧瞧自己,處處碰壁,還堅持你的主張干什么?”
盜跖十分有辯才,決心把孔子說得理屈詞窮,他接著說:“堯、舜、禹、商湯、文王、武王都是天下所推崇的,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因為利而迷惑了真心,違背了本性。堯不愛子,舜不孝父,商湯流放了他的君主,武王討伐紂王等,這些都是不遵守君臣之道。再看世上所謂的賢人,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尸骨下落不明。介子推忠心耿耿,不惜割下身上的肉給文公吃,而文公后來卻背叛了他,他最終竟抱著樹被活活燒死了。可見你孔丘宣揚的仁、義、禮、智、信多么害人!”
盜跖咽了一口唾沫,接著繼續數落孔子:“你孔丘該清醒清醒了!即使是伍子胥、比干也不是什么尊貴的東西。我告訴你人的本性就是欲望,眼睛要看五顏六色,耳朵要聽各種美妙的聲音,口中想的是鮮美的滋味。人最多活到一百歲,有的人連六十歲都活不到就死了,除去疾病憂患操勞,真正能享受人生的時光有幾天呢?那些禮義廉恥都是屁話,盡情享樂才是天道本性。你孔丘那些學說,都是我早就知道卻拋棄的,快滾回去吧,別招我煩了!”
孔子拜了兩拜,走出了盜跖的大帳。他抓馬韁繩抓了三次都抓不住,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氐角?,正好又遇到盜跖的哥哥柳下惠,柳下惠問他:“您好像是出了趟遠門,是不是去見我那不爭氣的弟弟跖了?”
孔子苦笑著說:“是啊,我真是沒病卻自扎針灸,跑著去撩撥老虎的胡須,所以,差一點被老虎吃了,這把老骨頭都幾乎不保?!?
孔子的時代,有盜跖這樣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也有柳下惠那樣的君子,這樣的狀況今日的社會仍然如此。在人生觀上保持中庸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是需要人有很高的自我修養的。盜跖抱著對社會極端仇視的心理,自以為把社會完全看破了,無所顧忌地做壞事,這樣的人在什么社會都有。
一個人只看到社會的陰暗面,而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就會看不到希望,就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走向墮落之路。這種走向極端的錯誤選擇就是一種反中庸,是由于不能客觀地看待現實造成的。
現代活用
松下巧妙緩和勞資關系
在企業經營中,擁有資本的企業主和被雇傭的勞動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合作關系,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善于把握中庸之道的經營者就會想方設法避免矛盾沖突,加強合作關系,使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少些摩擦和損耗,多出效益;而不懂得中庸之道的經營者卻走向極端,激化與勞動者的關系,頻繁解雇員工,勞動者也會輕易跳槽,雇主在需要人手的時候卻沒有足夠的、合適的人手,生產大受影響,雙方都不會受益。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就是一位懂得中庸之道的明白人。松下幸之助一手打造了松下電器,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他的經營智慧在日本企業界被奉若神明。然而,在他創業之初,他的企業卻是一個規模很小的小作坊。
他的小作坊包括他、他的夫人在內僅有三個職員,漸漸發展壯大,員工人數越來越多,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已經有了二十多位員工。當時,日本社會受到世界潮流特別是蘇聯十月革命的影響,工人運動此起彼伏。工人們強烈譴責資本家的剝削,要求增加工資,減少工時,成立工會等,這使得企業主非??只牛彩沟媒洜I者難以管理。另外,當時因為日本經濟發展迅速,招工的企業增多,工人們往往為了別的企業提供的較高的報酬而隨意跳槽,這種跳槽現象過于頻繁,就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產。
松下雖然知道自己的企業規模很小,發生工潮的可能性很小,可是,他非常擔心工人流失到別的企業。松下并不像社會上一般的企業主那樣,任由工人隨便流動,自己缺少人手再去招新工人。松下之所以成為日本的“經營之神”,而不是一般的企業主,正是因為他看到了其中的勞資對立的本質問題。
這要從松下本人的經歷說起。他沒有接受過學校的正規教育,因為家庭貧寒,他八歲就離開家到一個火盆店當學徒了,那時候的學徒是包吃住,幾乎沒有工錢。他起初做的工作是給老板娘看孩子。老板一家待他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松下先生從自己過去的學徒經驗,認識到傳統的家庭企業的經營有可取之處。在傳統的家庭企業里,工人像是老板的家人,老板像是工人的父親。松下把自己的想法跟一位知心朋友交流了一下,兩人最終都認為設立一個組織協調的企業勞資關系是很重要的。這個組織起的作用就是化解勞資間的矛盾,使得企業像過去的家庭企業那樣,老板與員工間親如一家。
松下先生還跟朋友商定了這個組織的名稱:步一會。意思就是力圖使員工與經營者步調一致的組織。在這個“步一會”里,老板和員工是平等的,松下電器的員工都是這個組織的成員,都受到組織中的干部的協調和溝通。
步一會成立后,松下電器的員工跳槽流動到其他公司的現象大為減少,有效地保證了公司的正常運營和生產。隨著步一會的不斷完善,松下電器公司也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可以說,松下電器公司今日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大公司,步一會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