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致中和

  • 中庸全集
  •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徐楓譯解
  • 14536字
  • 2021-11-25 22:21:00

【原文】

天命之謂性①,率性之謂道②,修道之為教③。道也者,不可須臾④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懼乎其所不聞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⑦。故君子慎其獨也⑧。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⑨。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注釋】

①天:上天。命:賦予,給予。謂:稱作。

②率:統領,遵循。道:本指道路,這里指抽象的道理、規律。

③修道:按照道的規范進行修養。教:教化,影響感化。

④須臾:片刻,很短時間。

⑤是故:因為這個緣故,因此。不睹,看不見。所不睹:看不見的地方。

⑥不聞,聽不到。所不聞:聽不到的事情。

⑦莫……乎:沒有什么比……更……乎,在這里有“比”的意思。見(xiàn):同“現”,顯現,顯露。

⑧獨:形體上或精神上獨處的狀態。

⑨未發:尚未表現出來。中:不偏不倚的狀態。

⑩中(zhòng)節:符合法度,合乎規矩。和:和諧,情正不乖戾。

?大本:根本的道。本:原意是指樹木的根部,引申為抽象的“根本”之意。

?達道:通達的大道,這里指天下古今都經由的道,即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致:努力使達到。位:動詞,位于所處的位置。育:生長發育。焉:在這里。

【譯文】

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依順天性行事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離棄的,可以離棄的話,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們看不見的場合也謹慎戒備,在別人聽不見的時候也是有所慎重和懼怕的。沒有什么比隱秘的事情更容易顯露了,沒有什么比細微不足道的事情更容易顯現出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謹慎自己的言行。

喜怒哀樂等感情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又中節中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原則,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處在有序的狀態,自然界的生物就生長繁育起來了。

【名家批注】

鄭玄說:

(1)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命,人所稟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謂道。修,治也。治而廣之,人所效之,是曰“教”。

(2)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戒慎恐懼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

(3)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小人于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若有占聽之者,是為顯見,甚于眾人之中為之。

(4)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孔穎達說:

(1)天命之謂性者,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名。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兇,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老子云:“道本無名,強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剛柔好惡或仁或義或禮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謂之性。

(2)圣人修行仁、義、禮、智、信以為教化。道者,開通性命,猶如道路開通于人,人行于道路,不可須臾離也。若離道則礙難不通,猶善道須臾離棄則身有患害而生也。

(3)君子行道,先慮其微。若微能先慮,則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處。人雖目不睹之處猶戒慎,況其惡事睹見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

(4)凡在眾人之中,猶知所畏,及至幽隱之處,謂人不見,便即恣情,人皆占聽,察見罪狀,甚于眾人之中,所以恒須慎懼如此。以罪過愆失無見于幽隱之處,無顯露于細微之所也。以其隱微之處,恐其罪惡彰顯,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獨居。謹慎守道也。

(5)喜怒哀樂緣事而生,未發之時,淡然虛靜,心無所慮而當于理,故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不能寂靜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發,皆中節限,猶如鹽梅相得,性行和諧,故云謂之和。情欲未發,是人性初本。情欲雖發而能和合,道理可通達流行,故曰天下之達道也。

(6)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

朱熹說:

(1)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于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于天而備于我。學者知之,則其于學,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發明之,讀者所宜深體而默識也。

(2)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于須臾之頃也。

(3)隱,暗處也。微,細事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無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于此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欲于將萌,而不使其滋長于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

(4)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之意。

(5)致,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懼而約之,以至于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于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故其效驗至于如此。此學問之極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其體立而后用有以行,則其實亦非有兩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結上文之意。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

典句明義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這三句是前后一氣相承的,是中庸全書的綱要。天的運行規律渾然無間,流轉不息,萬物隨著天的永恒運動而滋生,因此,凡物的性質和特點都是天命決定的,所以說,天命就是性。怎樣才能遵循天命決定的性呢?即守本位而行事,言行舉動,不自欺,也不欺人,不違背天命,才是率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有善良的本性,因為人是天的造物,是合乎天時和天性而降臨的,我們剛剛來到世間的時候,都帶著生命的本真,像天使一樣,美好、純潔、清新。上天注定了我們的生命形式,我們生而為人,實際上不是自主選擇的結果。既然上天已經決定了我們的生命,我們就應當遵循天道,依照上天賦予我們的本性處世為人。

既然我們生而為人是由天道決定的,我們個人直接向上天負責,也就是說,道德準則是我們自己制定的,也是應當自覺遵守的。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也是符合人類天性的行為。任何一個社會和組織都建立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標準,在這個群體的個人之間起到有效的溝通和潤滑作用。對于不能有效遵循道德標準的成員,儒家提倡政教風化,教育感化。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標準總是相對有效的,他受到特定文化、宗教、倫理和社會集體的局限。比如,中國人和美國人都教育子女尊敬父母,孝敬老人,但是,東西方的“孝”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這是由于社會結構上的差異造成的,社會發展的不同狀況也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東西方“孝”觀念的內涵。

當一個基督教徒告訴一個好友:“上帝愛我們,所以我們要相愛。”而這個好友反問道:“沒有上帝,難道我們人就不能相愛嗎?”博愛思想到底要不要建立在宗教基礎上?我國大思想家孔子主張“天命”“率性”和“修道”,而沒有提到神,沒有提到神的報應和懲罰,這使我們的思想不依托任何宗教而直接認識到我們人性中的善,這在兩千年前可以說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革命。

西方人經歷了中世紀幾百年的宗教壓迫后,才認識到了人性就是天性。到了18世紀,英國在心理學基礎上建立起道德觀。這種道德觀認為,因為在人的天性中具有“道德意識”,這種意識促使人們博愛和互助,所以,人們才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人的行為越是出自自身的天性,就越是符合道德規范。這種“道德意識”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沙夫茨伯里認為,人是和諧宇宙的一部分,人類認識到自己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所以才產生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并且,人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與世界保持協調至關重要,“道德意識”就這樣誕生了。

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的倫理道德體系,這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和價值體系。我們要尊重本民族樸素的價值觀,在建立和諧社會的努力中,修養我們的品行,完善自我人格。

華夏史鑒

天命就是民意

詩經中有一篇《靈臺》,是贊美周文王的,詩中敘述了這樣一件事:當文王開始規劃建造靈臺的項目時,工程技術人員先把建筑圖樣畫了出來,把建筑施工的位置確定了,老百姓聽說后,紛紛趕來,不提報酬,不講條件,立即幫施工人員砍樹挖土,搬磚搬瓦地干了起來。

沒過多長時間,具有相當規模的靈臺就建造好了。起初文王想到工程相當浩大,只是希望百姓們在農閑時過來干干,農忙時要回去做農活,生怕百姓誤了農時,沒想到百姓們一聽說這件事就蜂擁而來,很快就完工了。周文王欣喜地觀賞著這宏偉莊嚴的建筑。靈臺作為綜合性建筑群,不但有高臺,而且有園子和水池,還有狩獵場,靈臺本身也具有祭祀和觀測天象的功能。當文王在園林中漫步的時候,肥胖的母鹿悠閑地臥在草地上,毛色在陽光下閃著光,天上的白鳥好似驚鴻一瞥,優美地飛走了,游魚歡樂地在水中跳躍戲耍,周文王無限感慨,心中充滿了快樂。

周文王知道,要不是老百姓的無私奉獻,不惜力氣地為他修池建臺,怎么會有今日的光景呢?唯有與民同樂,才能得到快樂啊!老百姓心甘情愿想讓文王享受有珍禽麋鹿的園囿,才會這么齊心協力幫他建成這個大工程啊!在民眾的支持下,周文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他年老后,傳位給兒子武王,武王發兵推翻了殷商的殘暴統治,開辟了歷史上的周代。

在商朝和周朝之前,我國還有一個夏王朝。夏王朝的亡國之君是臭名昭著的夏桀。夏朝民眾盼望夏桀快快滅亡,詛咒這個暴君:“你這烤人的毒太陽啊!什么時候滅亡?只要你滅亡,我情愿跟你一起滅亡!”老百姓恨夏桀恨到跟他一起赴死都無怨無悔,可見夏桀是多么不得人心。君王到了這種地步,縱有再大的園林臺池,再多的珍禽異獸,又有什么快樂呢?

夏桀并沒有從自己優越的地位上得到真正的快樂,而是最終落了個國破家亡的下場。同樣是建造園林臺池,周文王得到了民眾的支持,而他卻因此激起了民眾的反抗,招來了敵人的進攻,并最終走向了滅亡。

可見,天命就是民意,率性就是遵從民意,作為人君,不修道,不察民意,不理會民眾的疾苦,必然會受到不走正道的懲罰。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典句明義

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就是在遵循道。君子應當加強自我修養,時常警醒,省察自己的過失。這種自我教育貫穿于人的一生之中。應當遵循的道是時刻不能背棄的。

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聽取周圍人的意見和建議,一意孤行,就容易導致“一步走錯,百步難回”的被動局面。那么,作為一國之君,如果對自己放松要求,耽于享樂,寵幸奸佞之臣,置百姓死活于不顧,就必然導致亡國的下場。“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作為一國之君,更應當省察自身,積極察納善言。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暴君,比如夏桀、商紂、秦始皇嬴政、隋煬帝楊廣等,這些有名的暴君,大多極其聰明。但是,一坐上皇帝的龍椅,就為所欲為,不聽取有益的意見。當然,我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偉大的英名君王,可是,更多的是昏君,甚至暴君。究其原因,根子在于封建專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在封建專制制度下,為人君者,如果性格殘暴,虐殺成性,窮兵黷武,百姓必然民不聊生;為人君者,如果假借統一思想的名義,限制社會的思想和文化的自由,鉗制輿論,使得個人無法自由地發表意見,必然導致言論阻塞,釀成人心背離、社會動蕩之禍。

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君主為了樹立自己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制定種種綱紀律令,對臣下“約束之,羈縻之”,群臣動輒得咎,還敢有什么作為?朝廷高官在早上、晚上拜見皇帝都要免冠磕頭,還有什么尊嚴?在封建專制制度下,皇帝往往設立“樂籍”,用聲色犬馬麻痹士人,引誘那些好發議論的知識分子在女色和聲色犬馬上耗費精力。

昏君和暴君并不是中國的特產,這是世界上任何專制制度下的必然產物。古羅馬帝國的暴君尼祿多才多藝,但卻道德敗壞,喜愛奢華,對身邊的親人與臣屬殘暴不仁,像一頭獅子那樣嗜血而恐怖,且以殘酷鎮壓基督教徒而臭名昭著。還有法國的窮奢極欲的國王路易十六,也是無視百姓死活的。

縱觀世界歷史,暴君不得善終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暴君,總是前仆而后繼。只有從制度上,建立一種君、民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根除暴君。民主制度,是根除暴君獨裁現象的良藥,它既是萬民之福,也實在是君王之福,因為既然當不了暴君昏君了,也就沒有被送上斷頭臺的危險了。

華夏史鑒

無道暴君商紂王

商紂王是中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剛剛即位時的紂王,繼承了先公先王的赫赫功業,在名臣賢相的忠言警語的勸諫教育下,也曾想過勵精圖治,但是,紂王的太平君王的日子過久了,就漸漸變得驕奢淫逸起來。他在大臣面前剛愎自用、巧言飾非,根本聽不進諫言,總以為自己的才能超過這些平庸的人,以為天下沒有人能高過自己。紂王對大臣說話時,聲高氣粗起來,裝腔作勢擺架子,漸漸地,連忠臣比干的話,也聽不進去了。同時,生活越來越奢。

紂王的荒淫無道,加深了百姓對他的怨恨,連一些有血緣關系的諸侯也漸漸看不下去了。不得人心的紂王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卻采納寵妃妲己的建議,用酷刑鎮壓人們的反抗,設炮烙的刑罰來懲治膽敢反抗他的人。有一天,當時的重臣,三公之一的九侯把自己容貌端莊的女兒獻給紂王。可是,九侯的女兒單純無知,不甚懂得男女之事,不懂得討紂王歡心,紂王心中火起就把這個可憐的女孩殺了。殺了這個女孩后,紂王還余怒未消,把九侯也剁成了肉醬。在一旁的鄂侯目睹紂王的荒唐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直言相勸,紂王大怒,竟讓人把鄂侯也拉出去斬首了。

忠臣比干看到這種日益沒落的現狀,憂憤不已。他冒死向紂王進諫,紂王根本不聽。另一位賢臣商容也不顧一切地去進諫,紂王十分不耐煩,干脆把商容的官位褫奪了,廢為平民。

當周武王滅黎的消息傳到朝歌,滿朝文武都非常吃驚,擔心周將會滅掉殷。賢臣祖伊奔告紂王說:“大王您實在是淫欲過度,不遵守王道常法,自絕于先王,所以上天丟棄了我們,使祖宗不能安食供享。如今天下百姓,沒有不希望殷滅亡的。您打算下一步怎么辦呢?”紂王聽后,不以為然地說:“哼!我尊貴的命不是上天賜給的嗎?”祖伊一聽這話,愣在那里半天沒有言語,然后踉踉蹌蹌地走下殿來,自言自語地說:“沒救了,沒救了。”不久,周武王聯合各諸侯國伐紂,推翻了商朝的統治,紂王也自婪而死。

一位君王不做君王應當做的事情,一味地墮落放蕩,公然無視上天的懲罰,那他必然要為其無道付出慘重的代價。道不可須臾離棄,如果可以離棄,可以肆意妄為的話,還強調道做什么呢?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典句明義

君子慎獨,是因為君子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他仍然是社會的一員,他在獨處無人見的時候的所作所為仍然是一種社會行為,如果做了惡事,說了不該說的話,必然有一天會大白于天下。

君子先要“內圣”,管住自己的內心和些微的私心雜念,才能夠做對社會有益的事。君子對民族、國家和社會應當時刻充滿憂患意識,對國事、天下事一時一刻也不能放松懈怠,只有有了這樣的自律和反省精神,當我們的民族在危急關頭時,才會出現殺身成仁的仁人志士;當我們國家處于落后挨打的境地時,才會出現報國之士。

孔子主張個人是社會的人,因此,“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人生最大的目的。然而,客觀來說,這只能算是人生的一種修養和事業追求,而不能說是人生的所有意義。如果一個人專門犧牲自己,只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那就是為他人而生,這絕不是個人生存的理由。

然而,孔子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持中庸之道,并沒有極端地強調個人的犧牲和奉獻。孔子明確指出,食色和道德、名譽、利祿等一樣都是個人生存的根本理由,且是始終不變的常性。

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是互動的,天不變,道也不變,社會的法律、道德、政治、宗教等不會隨著個人的意志,隨著一時的形勢變化而改變。個人對于社會來說,就像一具龐大軀體上的一個微小的細胞,個人微小,死生無常,像社會大軀體的新陳代謝一樣,本是理所當然的。

因此,當個人存在于社會中,享受人生的幸福是天理之常,同時,也要造福于社會,使得后來的人能夠享受前人留下的福祉,遞相授受,代代傳承,社會才能得到良性的發展。

華夏史鑒

舉頭三尺有神明

人們在做一些隱秘的交易的時候常用的口頭禪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意思是說,這件事只有我們兩人知道,只要你不說,我不說,別人誰能知道?

古時候,有一位老爺和一個書童干了一件壞事,老爺告誡書童:“這件事千萬不要說出去,說出去我非打死你不可。”

書童嚇得直吐舌頭,他日夜心神不寧,總是怕自己說漏了嘴,可是,越是在心里悶著越是放不下。于是,在一天半夜里,書童一個人悄悄地走到田野里,對著高粱地講出了這個秘密,心里一下子坦然了,就返回家去睡覺了。

沒過多久,老爺發現不少人在議論自己,他知道事情已經敗露,氣急敗壞地質問書童:“是你說出去的嗎?”書童回答:“老爺,我真的沒對人說過,只是有一天夜里在曠野的高粱地里說過這件事。”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別說是兩個人一起干的秘密事,就是一個人單獨干的壞事,遲早也會敗露。所以,我國古人在道德修養上特別強調要“慎獨”,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操行。

東漢時期的大儒楊震就是這樣一個堅持原則的人。楊震自幼聰明好學,刻苦攻讀,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學問的研究一絲不茍。楊震繼承父業在家鄉辦學,開館授徒,教書育人三十多年,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五十歲以后才出仕為官,因為他良好的學識、賢明和品行,一路升遷,掌管朝廷軍事大權。他堅決不謀私利,始終以“清白吏”為座右銘,嚴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謁,私下決不接見來求自己辦事的人,公事公辦,舉薦人才時唯才是舉,不私下收受賄賂。

有一年,楊震被朝廷調任,在他赴任途中,路過山東昌邑地界,恰巧在昌邑有個熟人叫王密,是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以前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他一聽說楊震赴任路過本縣,就忙活上了,因為楊震對他確實有知遇之恩,他也對楊震的學識修養十分敬佩。他想,這正是我報答恩師的時候啊!他特意準備了黃金十斤,白天拜見了風塵仆仆的恩師楊震,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返回恩師楊震臨時下榻的住所,小心翼翼地將自己準備的黃金從包袱里取出來,拱手敬獻給楊震。楊震堅辭不受,嚴厲地批評他說:“我和你是老交情了,認識交往這么多年,你還不知道我啊?我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你這么做究竟是為了什么呢?”王密說:“恩師,現在是深夜,黑黢黢的,旁人誰能看見?”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王密聽了楊震的批評,慚愧萬分,就只好把黃金又拿回去了。

“舉頭三尺有神明”,人的一切行為都有天上神明看著,不要隨意做違背天理人倫的事。有修養的君子不在無人看見之處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做見不得人的事。在公開場合謹慎自己的言行,在私下里更應嚴加控制好自己的行為。

一個人在微小的事情上有道,在隱蔽不為人知的地方堅持自己的道,就是知榮辱大義的人。“不畏人知畏己知”是一種高貴的自愛。相反,一些大奸大惡的人也正是從些小的事情上開始失去自己的操守,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逐漸由小到大,變成了惡貫滿盈的罪人。因此,君子慎獨,越是微小的誘惑,越要提高警惕。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典句明義

人們在生活中有喜怒哀樂,這是人的自然屬性,是情感的表現,為了追求與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誠,把人的七情六欲馴服到與天道相一致,就要努力做到中和。中和的表現有兩種,當喜怒哀樂的情緒在內心得到很好的控制,沒有無所顧忌地發泄出來時,叫做“中”;而當喜怒哀樂適度地表現出來,并且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時,叫做“和”。

為什么喜怒不可全發,要適當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呢?比如說,當一個人生了一肚子氣,又身懷鬼神莫知之才,就會“手拿悶棍夜半出門”,無惡不作。當高智商的人失去情緒的自制力的時候,就會把自己所學當成殺人利器。這樣造成的社會危害性比不學無術的人怒發沖冠之下掐架斗毆還要嚴重。

關于制怒,有這樣一個禪宗故事:從前有一個老太太,脾氣不好,總是生悶氣,但卻一直無法排解,于是她去找一個和尚請教擺脫煩惱的法子。和尚聽了她的話,沒有多說什么,走出房門,卻把她反鎖在了那個小房間里。這老太太脾氣本來就不好,于是便大罵起來,和尚不理她,每天差人給她送飯。過了三天,和尚才去看她,問她道:“你還生氣嗎?”那老太太看見和尚就破口大罵,和尚走了,不再理她。又過了三天,和尚又來問她:“你還生氣嗎?”老太太不罵了,對和尚苦笑著說:“生氣也沒轍啊。”和尚對她說:“現在還是不能放你出來。”又過了三天,和尚再來問她:“你還生氣嗎?”老太太笑著對和尚說:“為什么要生氣?”

在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情,這時候,調節我們的心理、心態,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使我們心平氣和地面對現實。

不能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常常是思想上沒有遵循中庸之道。有的人追求極端的個人享樂,毫無社會和集體意識,“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樣的人錙銖必較,只想滿足私欲,脾氣自然暴躁不可控。這樣的人為了自己的享樂爭名奪利,而不顧他人的利益,實際上反而得不到快樂。人生活在社會人群中,只想自己得到,而不想絲毫奉獻和犧牲,必然遭到眾人的譴責,所走的路必然不通暢,也就得不到想要的快樂。只有節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安分知足,才能在簡單樸素的生活中得到享受。

儒家的中庸之道強調節制,這種思想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語言文字中,比如“節哀”“節食”“制怒”“喜極生悲”等。孔子說:“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遇到悲哀的事,不必哭得死去活來,傷了自己的身心,而應要節哀,把握哀傷的度。遇到快活的事情也不能忘乎所以,縱情歡愉。只有培養自己的自制力,才能使我們的心靈達到“中和”的境界,心平氣和,以面對外部紛亂的世界。

華夏史鑒

灌夫醉罵招來殺身之禍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節叫《魏其武安侯列傳》,本傳是漢武帝時期的竇嬰、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傳,合在一起寫是因為三人的矛盾和沖突最終導致了大禍。

竇嬰就是魏其侯,他依靠親戚竇太后獲得過重用,當時還是無名小卒的田蚡對待他就像對待親叔叔一樣尊敬。后來竇嬰失去權勢地位,別人都開始疏遠他,只有將軍灌夫對他依然如故,所以,兩個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灌夫后來也失去了權勢,竇嬰依然很關照他,所以兩人交情更深了。

田蚡后來被封武安侯,他是依靠王太后得到高位的,當他當了丞相后,權力炙手可熱,因此與竇嬰、灌夫等舊臣發生了矛盾。灌夫與田蚡的矛盾不斷升級,最終導致了殺身之禍。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了灌夫罵座一段情節,從中可以使人感到當時權勢斗爭的激烈和灌夫的粗魯、難以控制自己情緒的性格特征。

灌夫為了拉攏感情,使失去權力、落寞的竇嬰與田蚡能套個近乎,在竇嬰請田蚡來家赴宴的時候,竟然不顧喪服在身而毅然陪侍。竇嬰夫婦為了迎接炙手可熱的田蚡,通宵達旦地進行準備,而田蚡根本就沒把此事放在心上,忘得干干凈凈,到了赴宴的時辰高臥不起。當灌夫親自去田蚡府上邀請時,田蚡仍然不理不睬,磨磨蹭蹭。田蚡席間又傲慢無禮,使灌夫惱羞成怒,幸而竇嬰忍氣吞聲,才沒有爆發沖突。

然而,矛盾不斷加劇,在田蚡娶妻的婚宴上終于爆發了。當時,同是皇親國戚而失勢的竇嬰備受賓客們的冷遇,田蚡卻被人巴結逢迎,眾星捧月似的,得意忘形,對竇嬰和灌夫很冷淡。灌夫是個急性子,就借酒罵座,于是被大權在握的田蚡拘捕了。竇嬰看到朋友惹了大禍,挺身而出,拼力站在朋友一邊說理,在討論如何處置灌夫的朝廷廷辯時,與田蚡展開了正面沖突。

丞相田蚡參加廷辯完畢與韓御史大夫一起乘車,生氣地對他說:“我和你共同對付一個老禿翁,你剛才為什么還模棱兩可,猶豫不定,不幫我多說幾句?”韓御史大夫過了好一會兒才對丞相說:“丞相您怎么這樣不自愛自重?他竇嬰毀謗您,您應當摘下官帽,解下印綬,歸還給皇上,說:‘我以皇帝的心腹,僥幸得此相位,本來是不稱職的,魏其侯的話都是對的。’如果這樣說,皇上必定會稱贊您有謙讓的美德。竇嬰一定內心慚愧,閉門咬舌自殺。現在別人詆毀您,您也詆毀人家,這樣彼此互罵,好像商人、女人斗嘴罵街,多不識大體啊!”

丞相田蚡說:“爭辯時太性急了,沒有想到應該這樣做。”不過,田蚡并沒有放過灌夫,最終滅了灌夫全族,竇嬰也因為在廷辯時與他產生了直接沖突,后來被殺害。田蚡本人在臨死前靈魂不得安寧,對人說,灌夫和竇嬰化作厲鬼在糾纏他。

“和”是天下的大本。灌夫軍功很高,在朝廷很有威望,但是,他卻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喜怒皆形于色,最終招致自己的整個家族被毀滅;田蚡身為丞相,也并不是一個懂得中和治國的賢才,他的喜怒哀樂不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發,而是為了個人的打擊報復,所以,田蚡作為丞相是發而不中節,不懂得適可而止,不懂得忍讓求全;而竇嬰的喜怒哀樂也是為了私人的交情而發,是私怨私斗而非秉持公正的原則處世。

現代活用

會經營滿面春風迎貴客

做生意的人要圓活融通,待人一團和氣,內心要方正,不存欺詐之心。只有做到這樣的“外圓內方”,孔方兄才會落腳。

浙江嵊州工藝竹編廠是一家歷史悠久的企業,技術力量雄厚,工藝精湛,產品造型美觀,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意大利等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還獲得過國際博覽會金牌獎。

廠長劉長泉在經營中,不但狠抓產品質量,重視信譽,還注重感情投資,廣交朋友,使得竹編廠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始終立于領先者的地位,他本人也被譽為有人情味的企業家。

曾經有一位來自東北的客戶,急匆匆地來到竹編廠,想委托嵊州工藝竹編廠生產一種酒瓶套。劉長泉耐心地傾聽著這位客戶的要求,熱情地向這位客戶介紹本廠的工藝特點和技術,還立即讓廠里的技師連夜趕制了五個樣品,以供這位客戶選擇和參考。這位客戶看著這五個樣品,從中挑選了三個,當場就定下了18萬件,雙方很快順利地簽訂了合同,皆大歡喜。

可是,第二天,這位客戶沒有回東北,而是耷拉著腦袋,又回到了竹編廠。他改變了主意,只想訂購6萬件了。竹編廠廠長并沒有因為客戶變卦而跟他大吵大鬧,而是心平氣和地問這位客戶到底出了什么事。當這位客戶說明原委后,廠長劉長泉沒有再為難客戶,而是痛快地重新簽訂了6萬件的訂貨合同。當廠長劉長泉了解到是客戶方的資金鏈出了問題時,就細致地幫客戶算經濟賬,向客戶傳授加快資金周轉的招數。這位客戶在這個竹編廠里感到無比溫暖,對這里的人情味很有感觸。他誠懇地說:“以后我們公司要是需要別的竹編產品,也都向你們廠訂購。”

果然,客戶在完成了6萬件訂購的合同后,沒多久又訂購了12萬件竹編酒瓶套。他還特地從大老遠的東北來到竹編廠參加用戶座談會,在座談會上現身說法,向與會者介紹這個竹編廠的重人情、一團和氣的經營方式,使這個竹編廠贏得了更多客戶的訂單。

當初如果這位竹編廠的劉長泉廠長死盯著18萬件的訂貨合同,聽到客戶變卦就怒氣全發,硬要客戶履行合同,恐怕既得不到大批訂貨,還要耗費大量精力跟客戶打官司,別的客戶看這個竹編廠跟客戶糾紛不斷,又怎么會產生信任感呢?生意人和氣生財,如果脾氣暴躁不饒人,就可能把潛在的客戶都嚇跑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典句明義

孔子主張“中行”,“允執厥中”,以“中庸”為最高的道德。在《中庸》中首先提出了“中和”的概念,把“中”與“和”聯系了起來。人的七情六欲有適當的控制,不偏向一端,叫做“中”。《中庸》認為封建社會的各種禮節規章綜合平衡了人們的各種情感,是人們各種情感最恰當的體現。因此,只要表露出來的各種情感符合禮節,則說明各種情感是平衡的、和諧的、適度的,因此就達到了“和”的標準。“中”是人的內在修養達到心平氣和的境界,“和”是人在社會上處世的原則和要求,“致中和”就是達到“中”與“和”的極致。到了極致的中和狀態,則天地各得其所,萬物欣欣向榮,繁榮昌盛。

我們在處理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中,因為沒有遵從自然規律,導致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的事例數不勝數。世間萬物,都有其性,人們應當按照天性,遵照天道,跟大自然的萬物相處,才能和諧地生存于其間。萬物生長都有規律,人也有自己的本位,如果不尊重這種自然秩序和法則,就會招來禍患。正如唐代政治家劉禹錫所說:“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在美國的一些地區,駝鹿繁殖過快,如果一味保護,不讓捕殺,就可能泛濫成災。而如果允許自由狩獵,人們習慣了吃駝鹿肉,穿駝鹿皮,那么駝鹿這個物種恐怕就瀕臨絕滅了。鑒于這種情況,當地州政府就立法規定每年中只有春天駝鹿交配的季節,才可捕殺成年駝鹿,其他時間禁止捕獵。這種做法就是“允執厥中”,看到了問題的兩個極端,而采取能夠使人和賴以生存的世界相互協調的措施。

我們面臨的一大環境問題就是森林的亂砍濫伐導致生態失衡。森林不僅僅是供應人類木材的寶藏,而且也是許多野生動物的家,過度砍伐可能使許多動物無家可歸,導致自然生態失去平衡,并且,由于食物鏈的關系,某種動物或者植物的消失常常連帶其他靠這種動物或植物生存的生物大量絕滅。森林的作用遠不止這些,森林還可凈化空氣。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產出氧氣,具有空氣凈化作用,再加上很多植物能散發出一種揮發性物質芬多精,這種物質不但可殺死空氣中的細菌,還能防止害蟲以及雜草對人體的侵害。

人們現在已經漸漸認識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在砍伐森林的同時,也開始了封山育林,努力使大自然恢復元氣。如果人類向大自然只是伸手索取,而毫無貢獻,將不能保持長久的和諧關系。適當的砍伐其實對森林和人類都是有利的。砍伐掉生長不良或枯死的樹,就可以讓其他的樹木有更多的空間生長,也可以長得更好,砍伐下來的木材可以做一些木材加工品。適當的采伐合乎大自然新陳代謝的規律,合乎“中”的根本原則,而過度砍伐就是違反了人與大自然“和”的關系。

不但自然界的動植物遵循天道,我們人體本身也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應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人的身體必須陰陽協調,勞逸結合,才能保持健康。金代醫學家李杲在他的《脾胃論》中詳細論述了人的喜怒哀樂對身體的影響以及身體各部分必須協調才能健康的道理。他說:“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人的喜怒哀樂擔憂恐懼等情緒,都會使人產生“火”,而“火”對人的“元氣”傷害很大。因此,加強情緒的自制力,是走向健康人生的必由之路。

這位醫學家還忠告人們,如果不對自己的欲望加以節制,就會傷害人體臟器,因此,過食會傷了人體正氣,也就誘發了疾病。只有遵循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才能終其天年,活到百歲高壽。保持健康的秘訣即“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

《中庸》的“中和”思想還可以醫治當代人的心理疾病,重建個人心理世界的平衡與和諧。現代人只有通過修身、通過“致中和”,才能把握住生命的本性。只有認識到人的本性自我是什么,并在現實生活中采取保存和發展其本性的行為,才能消除心理疾病。

現代人的精神問題和心理疾病,往往是由于七情六欲在現實中得不到充分滿足所致,因此,使自己的心態達到“致中和”的境界,不僅會讓我們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而且也符合天地運行的法則和萬物繁育的根本。

華夏史鑒

中都宰行仁政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理想是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樣建立一個典禮完備、政通人和的大同社會。

魯國貴族季平子很尊敬孔子,讓孔子擔任過委吏和乘田吏。季平子死后,他的兒子季桓子也對孔子以禮相待,并向魯定公推薦孔子,讓孔子擔任了中都宰的職務。

就這樣,孔子帶著弟子們走馬上任了。孔子給弟子們上的從政第一課就是講治國的根本。他告訴弟子們,治國的目的就是要使百姓們都富裕起來,富裕起來以后,再教化他們,使百姓文明有禮。如果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百姓就會感激和回報為政者。孔子作了這樣一個比喻:“要統治好百姓,必須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就像用腐朽的繩索駕馭狂奔的馬,時刻有繩斷翻車的危險。”

擔任中都宰之后,孔子帶頭走村串戶了解民情,他與弟子們一起做了一番社會情況大調研之后,就制定了一整套整改的措施,著重于改良社會風氣、預防水旱災荒、提倡節約并革除奢侈惡習。孔子在施政時,力行中庸之道,不做過激的事,不走極端,處理政務合法合理,著重于長遠的功效。

孔子號召社會重視教育,并采取實際行動。他讓弟子們曉諭中都民眾:少年人要送去修學,四個鄉添設一個鄉校,貧寒人家的子弟也要上學去;青壯年不能游手好閑,要掌握一門技能,趁年輕力壯成家立業;年紀大的人,要保養身體,加強修養,以減輕晚輩的負擔和壓力。

當時魯國有一個叫沈猶氏的商人以販羊為業,他用便宜的價格買進羊之后,就把大把鹽粒摻雜在草料中,羊吃了總想喝水,一只羊因為口渴不停喝水,能增重十來斤,這個奸商趁著羊喝水喝得肚大腰圓時,趕快賣出羊獲利。接手買羊的人發現,買來的肥羊不出五天就一命嗚呼了。對這種奸商如何治理,孔子聽取了顏回的意見,讓顏回寫了告示。

不久,顏回寫的要求公平交易不準欺詐,特別是不準賣灌水羊的告示就貼到了大街上,在奸商沈猶氏的家門口也貼了一張。沈猶氏一看風頭很緊,就不敢再賣灌水羊了。然而他沒想到的是,生意反而比以前好了。原來人們在他家門口看了告示,知道他不敢違抗禁令,就放心地到他這里來買羊了。沈猶氏沒想到不做假反而能賺更多的錢,以后就以身作則,還告誡同行要誠實做買賣。

孔子管轄的中都當時有奢侈浪費擺闊氣的不正之風。慎漬氏是當地一個大富翁,吃穿都很講究,為兒子娶媳婦,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大氣粗,竟然模仿太子大婚的氣派搞鋪張浪費。這樣做一來是不合禮制,二來是助長了社會上擺闊的不良風氣。

養尊處優的慎漬氏有一天起來梳洗一番之后,閑來無事,走到了大街上,他聽說有個戲班子剛排了幾個新曲子,就叫戲班子來唱戲。正在他美滋滋地欣賞著新曲子的時候,家仆來報告說,有人來訪。慎漬氏的興致被打斷了,很是掃興,一問才知道是中都宰派人來商量事。他哼了一聲,不屑地說:“不就是那個迂腐的窮書呆子嗎?一個教書匠有什么事跟我商量?莫非是請我去喝酒?”慎漬氏那天確實無事,客人既然來了,雖然心中不耐煩,還是請進來了。慎漬氏一看來人,吃了一驚,忙整理一下衣服,正襟危坐起來。來人是誰呢?原來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長得膀大腰圓,一臉肅殺之氣。子路見了這位富豪,拱拱手不緊不慢地說:“最近邊境上不太平,您富甲一方,理當為國分憂,中都宰的意思是想請中都地方富紳出錢,窮人出力,加強練兵,勞煩您捐助一些練兵費,數目已經議定好了,我三天后過來取。”慎漬氏惶恐地說:“敢問先生怎么稱呼?”“我叫子路。”子路因為身材高大,勇力過人,在拜孔子為師之前已經大名鼎鼎了,誰都知道子路很兇悍剛強,所以,慎漬氏畢恭畢敬地把子路送出了家門,才松了一口氣。后來,慎漬氏托人為他說情,承認自己以前奢侈炫富的錯誤和造成的不良影響,保證以后再也不放肆張揚、鋪張浪費了。

對慎漬氏的處理方法,孔子的一些學生提出了異議,說:“老師,您總是說人要正直行仁政,可是對慎漬氏的做法,是不是有機變欺民之嫌呢?”孔子說:“對守法的良民要正直無私,然而為了一方整體的利益,對肆意妄為的惡人是無法機械地實行仁政的,機變有時候有殺一儆百的功效,沒有別的良策的時候,偶爾也可一用。”

孔子憑著一顆仁愛的心,使百姓的生活有了提高,這在春秋時代的亂世中給渴望和平安寧生活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孔子的儒學仁政也從此深入人心,成為千百年來沿用的治國大道。正如他主張的那樣,“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治國的人只有遵循中和的大道,才能使社會有秩序,有禮儀,才能惠及世上萬物,使萬物都得到恩澤滋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桑植县| 彭泽县| 新河县| 兰西县| 宝山区| 精河县| 昌宁县| 屯昌县| 大田县| 大田县| 浦江县| 宜兴市| 仁寿县| 广昌县| 房山区| 达孜县| 福州市| 双江| 康马县| 集安市| 扶绥县| 五家渠市| 武城县| 普定县| 凤翔县| 张家川| 新沂市| 友谊县| 天门市| 鄯善县| 新河县| 准格尔旗| 龙州县| 上林县| 冕宁县| 尉犁县| 东乡| 从化市| 邵阳县|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