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媒藝苑文從:中國地名史話(修訂版)
- 徐兆奎 韓光輝
- 698字
- 2021-11-26 11:12:04
五、春秋戰國時期的郡縣地名
春秋時期眾多諸侯國開始相互攻伐侵吞,強并弱,大滅小,始見于春秋文獻者120余國;至戰國時期,僅剩下七國,史稱“戰國七雄”。在這一過程中出現并形成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郡縣及郡縣地名。
春秋初年,楚、秦、晉等強大的諸侯國首先在新開拓兼并的土地上置縣,打破并取代了原有封土食邑的陳規舊制,加強了君主集權和地方治理,這顯然是一種進步。縣的設置,最早出現于西部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據《史記·秦本紀》:“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絡[ɡuī歸]、冀戎,初縣之;十一年,初縣杜、鄭。”放馬灘出土的古地圖上就記載了“絡縣”,到商鞅變法,秦國一次設縣31個(《史記·商君列傳》)。根據徐少華教授的研究,春秋時楚國設縣共30個。①
春秋楚縣建置表

其中,權縣是楚武王滅權國置縣,即取名權縣,為春秋創置的第一縣。至春秋后期,各諸侯國才把縣制逐漸推行到各自內地,即所謂王畿為縣,而在新兼并的邊遠地區置郡,其面積較縣大。但因其地處邊遠,地廣人稀,地位反比縣低,所以晉趙簡子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左傳·哀公二年》)。”至戰國時期,隨著邊地的開發與繁榮,才在郡下析置若干縣,形成郡、縣二級政區制。戰國時期,各國基本上均推行了這種行政制度,北方的燕國將境土劃分為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郡下亦置有縣。至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最終在全國確立了郡、縣二級制,且從郡轄縣。郡縣建置的結果是出現了一批郡縣政區和城市地名,豐富了地名的內容。
用至今,某些地名歷經沿革變化,也對后世地名產生了重要影響。
①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