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傳媒藝苑文從:中國地名史話(修訂版)作者名: 徐兆奎 韓光輝本章字數: 931字更新時間: 2021-11-26 11:12:06
五、漢代地圖與漢簡上的地名
秦兼并六國建立統一政權以后,把“書同文”作為一個要項來抓,一方面淘汰一些與秦文不合的文字,另一方面又將大篆改為小篆加以推廣。但篆文畢竟書寫麻煩,于是又采用了易寫易認的隸書,在社會上廣為流行。秦漢隸書已接近簡化前的楷書,所以識別秦漢地名已無大困難。
秦漢人所寫的地名除見之于一些罕見的碑碣外,近世又發現了大量的漢簡,這為探索漢代地名提供了豐富資料。那時雖然已經有了紙,不過是就縑帛而言。今天所說的紙則是公元2世紀初東漢后期蔡倫試制成功并逐步推廣的。
中國古代地圖編制,不僅起源早,而且歷代相承,不斷發展。1973年冬在長沙郊區馬王堆的漢墓中發現了三張繪在縑帛上的地圖,整理小組定名為地形圖(又稱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圖)、駐軍圖和城邑圖。這是西漢王朝為了討伐擁兵獨立的南越國而制作的軍用地圖。地形圖長、寬均約96厘米,包括今湖南、廣西及廣東三省區的邊境一帶。圖中地名達90個,字體介于篆、隸之間,大部分可以識別。不過方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與今圖相反。圖中八個小方框內注記都是縣名。一些小圓圈內則是一般聚落。九嶷山更用九個柱狀形而突出其地位。這幾幅圖繪制于2000多年以前,是我國也是全世界保存下來最古老的地圖之一。

馬王堆地形圖復原圖釋文
這些圖因畫在古人所說的“帛紙”上,才得以幸存于今,如畫在草制的紙上,則無法保存下來。寫在竹板、木片上的文字則保存得更為久遠,如天水秦簡和木板圖就保存至今。20世紀初在西北的一些地區有大量漢代簡牘出土,這是繼甲骨文之后的又一次大的發現。1949年以后,除西北各處陸續有新的發現外,在內地臨沂銀雀山與云夢睡虎地等地也發現了一些漢簡與秦簡。在出土的簡牘中,很多都記有地名,不但為探索歷史地名提供了豐富資料,并且可從中獲得一些古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資料。漢簡上的伊循(今新疆且末東)、龜茲[qiūcí秋詞,今新疆輪臺拜城一帶]、交河壁(已殘缺,在今吐魯番西)、居廬訾倉等都是地名。黃文弼(公元1893—1966年,著名考古學家)認為居廬訾倉為匈奴語的譯名,漢籍中常略去“訾”字。丁謙(公元1843—1919年,地理學家)認為其地在玉門關西,王國維(公元1877—1927年,著名學者)則認為在羅布泊西的樓蘭,黃文弼則認為居廬倉不在樓蘭而在樓蘭的東南。

漢簡上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