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秦漢時期的地名

一、秦郡、長城與馳道等地名

秦始皇滅掉六國,都于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他將三皇五帝的名號合而為一,自稱為“始皇帝”,希望秦王朝千秋萬代一直延續下去。

在行政區劃方面秦在全國推行郡、縣二級制,命定并出現了一批重要的郡縣地名,形成了全國性的地名網絡。先是滅六國后,分全國為36郡,以后又增加閩中、桂林、南海、象郡等,凡40郡,這是《晉書·地理志》的說法。后來許多學者加以考證,又有46、48、49或51郡等說。郡下設縣,凡800余縣???、縣通名在我國延續時間很長,其中郡作為政區地名的通名,存在了1000余年;而縣作為政區地名的通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可見其源遠流長。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曾說:“以為廢封建、立郡縣皆始皇之所為也,以余觀之則不然?!保ā度罩洝たたh》)他列舉出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郡和縣的名稱,認為秦始皇不過是推行郡縣,而不是創建郡縣。先秦時期各國實行的仍然是分封制,但已有了郡縣制的萌芽。那時郡與縣的范圍各國大小不一,縣的地位甚至比郡還高,即前述《左傳·哀公二年》引趙簡子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鼻亟y一后則以郡統縣,廢除了過去的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秦郡可以分三類:一部分是承襲統一前已設而統一后未變的,如上谷、漁陽、右北平等郡;一部分是新析置的各郡,如分瑯邪郡置膠東郡,分薛郡置東??さ?;三是隨領土擴展而新置的郡,如閩中、桂林、南海等郡。秦郡名稱一部分沿用過去的國名、族名等,例如:齊、陳、代以及巴、蜀等,一部分則與自然實體有關,例如與水有關的三川、九江、泗水等,與山有關的會稽、衡山、隴西等,與海有關的東海、南海等。漢代所記秦郡也有缺略,今北京在秦時屬于廣陽郡則見于其他書的記載,可補上這一缺略。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秦王朝確立郡、縣二級政區制,出現了郡縣衙署同治一城的現象。這種城市一般以一級政區即郡名為地名,而縣被視為附設于郡治城市中的下屬行政單位,因而被稱作附郭縣。附郭縣隨著郡縣同治情形的增加不斷增加,秦代出現了40余個,西漢則增加到100余個。后來還在國都城市或某些地勢要沖、規模較大的一級政區治所城市中設置雙附郭縣甚至三附郭縣,即在州郡或路府治所附設了兩個或三個縣治。

秦始皇不僅在全國推行郡縣制,而且為了加強集權統治,還大搞交通、水利與防務等巨大工程,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馳道、直道、鄭國渠、靈渠和后來所稱的萬里長城等一些新的地名。

《漢書》記載“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這是專供皇帝出巡時所用的道路,漢代也曾繼續沿用。直道則是為了邊防,由首都咸陽通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劈山填谷,長1800里,以道路較直而命名。至于長城則如《史記·蒙恬傳》所言:“起臨洮(今甘肅岷縣),至遼東,延袤[mào冒]萬余里?!边@里遼東是泛指,實際不僅過了遼河,還到了鴨綠江邊,比明長城偏北偏東,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程。鄭國渠在咸陽北面,鑿于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灌田四萬頃,“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史記·河渠》)。后進軍嶺南,又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開鑿了靈渠以運糧、械。靈渠溝通湘、漓二水,聯系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它和鄭國渠以及較早的在秦昭王時由李冰興修的都江堰,合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它們為兼并六國、建立統一王朝,提供了物質基礎,也由此增添了水利工程地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安市| 宝丰县| 沙田区| 永善县| 左云县| 田东县| 改则县| 静乐县| 铁力市| 锡林浩特市| 南部县| 弥勒县| 石河子市| 鄂托克前旗| 新密市| 建瓯市| 隆化县| 长岛县| 乡宁县| 连州市| 鹿泉市| 开封市| 云南省| 宣汉县| 枝江市| 黔西县| 中江县| 翼城县| 资中县| 忻州市| 咸丰县| 九龙坡区| 黎城县| 武汉市| 淄博市| 奉新县| 松阳县| 西贡区| 大方县| 民勤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