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媒藝苑文從:中國地名史話(修訂版)
- 徐兆奎 韓光輝
- 1511字
- 2021-11-26 11:12:06
二、西漢的都城、王國、侯國、州、道與西域
漢初劉邦立都關中,遂建宮殿、筑城池,取名長安。古代文獻記載,長安城周長60里,當代考古學實測周長25公里。這是一個城墻高3丈5尺,下闊1丈5尺,上闊9尺,“城下有池周繞,廣三丈,深二丈,石橋各六丈,與街相直”的大城。城內除長樂、未央、北宮、桂宮、明光等宮殿外,還規劃建設了“長安城面三門,四面十二門”,東面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覆盎門、安城門、西安門,西面章城門、直城門、雍城門,北面橫城門、廚城門、洛城門和“八街九陌”(即城市主要的街道)。漢代南北向的街道稱“街”,東西向的街道稱“陌”。有文獻記載,有香室、華陽、章臺、夕陰、尚冠、藁街、太常和城門街及閭里和九市。九市“六市在街東,三市在街西”,包括東市、西市、直市、酒市、柳門市、交門市等。據《三輔黃圖》記載:“長安閭里一百六十,宮室櫛比,門巷修直。”一百六十閭里見于記載的有宣明、建陽、昌陰、尚冠、修成、黃棘、北煥、南平、大昌、戚里、陵里、函里、高都、外杜、窮里。西漢建都長安,規劃建設了宏偉的都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名以及城市地名體系。
西漢實行郡國并行制。統治者以為秦的速亡是由于廢分封改郡縣,使王室形單影只,以孤立無援而告終,所以立國以后,在繼承郡縣制外,又設立了一些與郡平行的王國,當然有些王受封后并不安分守己,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就一度危及朝廷的安全。在平亂以后,西漢對諸侯王權作了很多限制,后來王國的實權抓在由中央委派的相的手里,所以郡與國所差不多,使中央集權制得以鞏固。根據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統計有郡八十三,國二十,即所謂“百三郡國”;郡轄縣共計1587個。秦漢國家統一,眾多縣名中難免出現重名現象,西漢解決的辦法,是在縣名前面加上東、西、南、北、上、下、內、外、新等字。例如應劭注《漢書·地理志》說,京兆尹下絡縣,“秦武公伐絡戎,置有上絡,故加下”;注魏郡內黃縣,“陳留有外黃,故加內黃”。與縣級平行、依《漢書·百官表》的記載還有侯國,為列侯的封地。侯只食租稅,不治民事,其長官為侯相,也由朝廷任命,所以侯國和縣也相差不大。
此外,縣有“蠻夷”的則稱為“道”,多分布在西北與西南地區。如隴西郡的氐道(今甘肅禮縣北)、羌道(今甘肅舟曲附近),安定郡的月氏[zhī之]道(今甘肅固原西南),北地郡的義渠道(今甘肅合水西),廣漢郡的剛氐道(今四川平武縣)、甸氐道(今甘肅文縣西)以及犍為郡的[bó伯]道(今四川宜賓縣)等。也有不帶族名的,如廣漢郡的陰平道(今甘肅文縣),上郡的雕陰道(今陜西甘泉)以及越辒[xī西]郡的靈關道(今四川峨邊彝族自治縣南)等。
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使天山以南一些綠洲(水草田)上的城郭居民和附近牧民,加強了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并成為漢王朝臣民的組成部分。這一地區由西域都護府管轄,治所在烏壘城(位于今新疆輪臺東),為當時世界“絲綢之路”的干道所經,許多農副及手工業產品在此交流,豐富了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這一地區有不少地名一直保存至今,但因系用古代語言命名,且這些古代語言已失傳,所以我們探索新疆地名面臨一些困難。
西漢時郡上又有了州的名稱,《漢書·地理志》說:“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十三部即十三州,州名則采自《禹貢》和《職方》,僅改了兩個州名,即司隸部外的豫、冀、兗、徐、青、揚、荊、益、涼、并、幽十一州,加上漢代所增的朔方與交趾。這十三州并不是郡上的政區,而是郡上的監察區,刺史奉漢王之命,各自按期巡察若干個郡,回京匯報結果,由漢王決定如何處理。刺史的俸祿比郡長官太守還低,州作為郡上一級政區則是后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