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古代的跳棋游戲

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除六博、圍棋以外,人們又創(chuàng)造出一種名叫“格五”的棋戲。格五與六博的區(qū)別在于六博是擲“箸”或“瓊”行棋,而格五采用一種特殊的用具——簺(sài,通塞字),所以又稱為“塞戲”。格五的行棋方式,類似如今的跳棋。

塞戲與六博相比,除行棋方式不同外,棋盤、棋子的形式與六博大致相同,可以說塞戲是在六博的基礎(chǔ)上脫胎出來的,所以古書上常以“博塞”并稱。塞戲大約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莊子·駢拇》講了這樣一個(gè)“臧谷亡羊”故事:臧與谷兩人一齊到郊外放羊,結(jié)果都把羊丟掉了。主人非常生氣,問臧干什么事去了。臧回答挾著竹策去讀書了。又問谷干什么事去了,谷說去玩博塞了。此外,在《管子》和《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關(guān)于塞戲的記載,可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塞戲已經(jīng)在社會(huì)上流行了。

到漢代,塞戲最為盛行,當(dāng)時(shí)通稱“格五”。西漢宮廷中專門設(shè)置“棋待詔”,陪皇帝和后妃們玩格五。《漢書》卷六十四記載:侍中中郎吾丘壽王,“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他因擅長格五而召為“棋待詔”。后來升為光祿大夫。東漢的梁冀以好游戲著稱于史,《后漢書·梁冀傳》:“性嗜酒,能挽蒲、彈棋、格五、六博。”東漢文學(xué)家邊韶,字孝先,官至尚書令,愛好格五,曾作一篇《塞賦》來記載塞戲。文章以象征的手法記述了塞戲的形制,說塞戲有四道,象征一年的四季,棋子有十二枚,象征著中國古代音樂中的十二律,棋子分紅白兩色,象征著陰陽,等等。邊韶認(rèn)為,塞戲是比博弈更好的棋戲,可以從游戲中使人明了天地萬物、陰陽五行、四時(shí)呂律、仁義王霸等自然和社會(huì)的道理,使自己的品德得到提高。

漢代格五或塞戲具體玩法,如今已難盡其詳,我們只能結(jié)合文獻(xiàn)材料和考古發(fā)掘的文物加以推測。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塞戲與六博的根本區(qū)別是,六博是擲骰子(箸或瓊)行棋,而塞戲不擲骰子行棋,擺脫了僥幸取勝的成分。這種觀點(diǎn)的依據(jù)是清人郭慶藩疏《莊子·駢拇》所說:“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甘肅武威磨嘴子西漢墓出土六博木俑,兩個(gè)木俑對局下棋,棋局與六博相同,但沒有博箸或煢。從漢代的文獻(xiàn)上分析,格五或塞戲還是采用一種類似骰子的東西——簺,擲簺,按采行棋。《后漢書·梁冀傳》注引鮑宏《簺經(jīng)》說:“簺有四采:塞、白、黑、五,是也。至五即不得行,謂之格五。”意思是說:格五采用的骰子叫簺,簺的上面有四種符號(hào),即塞、白、黑、五,遇到“五”時(shí),則阻礙不得行,所以叫“格五”。“格”字的意思是受阻礙,被阻隔。簺是一個(gè)六面體,除去兩面各有一個(gè)尖頭以外,還剩有四面。這四面之上是:第一面刻一畫,叫塞;第二面刻二畫,叫白;第三面刻三畫,叫黑;第四面不刻,叫五。塞、白、黑代表贏,五代表輸。這種四面刻采的“簺”,起著骰子的作用。明清時(shí)流行升官圖游戲,使用一種骰子,也是四面,其中“德”“才”“功”三面表示贏,“贓”代表輸。清代禁書《豈有此理》中有一首《升官圖》詩,寫的正是這種骰子。詩云:“忠佞由來分兩涂,德才豈與受臟符。一將名字傳見口,莫把升官當(dāng)畫圖。”清人郭慶藩講塞戲不用瓊,是指不用那種十四或十八面的“瓊”(骰子的先身)。

玩格五時(shí),先擲簺,擲出塞、白、黑可按數(shù)行棋,擲到五,則停止行棋。至于如何行棋方式,類似今天的跳棋。格五或塞戲到南北朝時(shí)有所變化,棋子變?yōu)楹诎赘魑迕丁!赌淆R書·沈文季傳》中說:沈文季“尤善簺及彈棋,簺用五子”。到唐宋時(shí),稱“格五”為“蹙(cù)融”。這種游戲一直流傳到明清。清朝人翟灝《通俗編》卷三十一《格五》條說:“今兒童以黑白棋子各五,共行中道,一移一步,遇敵則跳越,以先抵?jǐn)尘碁閯伲创耍ǜ裎澹!笨梢姡裎宓男衅宸绞脚c跳棋相似,所以說格五或塞戲是中國古代的跳棋游戲,對后世跳棋游戲的形成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昆明市| 扎赉特旗| 连云港市| 达尔| 时尚| 清水河县| 长泰县| 嵩明县| 青铜峡市| 精河县| 外汇| 萝北县| 建德市| 常州市| 汪清县| 珲春市| 巴马| 台北县| 东兰县| 桓台县| 乌兰察布市| 眉山市| 灵璧县| 临汾市| 兰州市| 徐闻县| 新巴尔虎左旗| 沭阳县| 雷山县| 宁国市| 潼关县| 米泉市| 修水县| 和田市| 肥西县| 曲松县| 盖州市| 星子县| 涪陵区| 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