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給骨干股權,你就準備散伙吧
- 臧其超
- 1798字
- 2021-11-05 14:45:24
股權激勵是什么
認識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作為一種激勵機制,是以公司股票為標的、對公司經營者進行長期激勵的各種方式的總稱。是將公司的股份或與股份相關的增值權以某種形式,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條件下授予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或技術骨干,或其他特定人群,使他們或更多人能和公司共建利益共同體,從而分享企業成長所帶來好處的一種制度。
股權激勵是員工通過獲得公司股權的形式,享有一定經濟權利,使他們能夠以股東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長期發展服務的激勵方法。
激勵對象與公司之間以股權為基礎建立一種激勵約束機制,激勵對象以其持有的股權與公司形成以股權為紐帶的利益共同體,分享公司的經營成果并承擔公司的經營風險。
為了解決經理人和股東的“委托代理關系”中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道德風險”,可以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引導和限制經理人的行為,也是一種股權激勵。
通過內部公司管理及外部資本市場的合理運作,將員工的財富、未來的財富、企業上下游的財富,以及VC/PE等投資機構的財富平滑整合,在企業平臺上建立起一套與各方關聯人利益共贏的機制。這是基于資本戰略的股權激勵形式。
股權激勵的關鍵是搭建利益共同體
對內部的股權激勵叫作體內股改,另一種利用股權打市場的股權激勵形式,我把它稱之為體外股改。在企業轉型升級的時代,玩股權要玩得更加前衛一點,更加新鮮一點。當然了,并不是單純為了新鮮而新鮮,也不是單純為了前衛而前衛,而是根據現在的形勢做的調整。以前我們缺的是產品,未來缺的是客戶。所以我們要學會用機制、股權把客戶圈住,把下游經銷商圈住,把大客戶鎖住。鎖住了市場,產品生產就能有的放矢。千萬不要好不容易把產品生產出來了,才發現沒有銷路,那時候企業就會死得很慘了。
新時代來了,可不可以用股權整合上游呢?當然可以。可以用股權整合上游,整合同行,整合經銷商,整合競爭對手,整合社會上所有的閑散資源。用股權可以把原來的客戶變成經銷商,把經銷商變成業務員,把業務員變成股東,把股東變成老板,把老板變成小股東,把小股東變成經銷商,把業務員變成客戶,把客戶變成老板。最后達到消費等于投資,投資等于消費的效果。
未來所有轉型的目標其實都是搭建自產自銷的大平臺。
可能有人會說我的公司還很小,沒有必要做上市公司的布局。你這么想是因為以前你是做實業的,但是現在必須要有資本思維。如果股權架構一開始的布局都沒有達到投資人的要求,是很難借助資本市場融到資的。所以從公司很小的時候就要鋪墊好,股權架構越早設計越好。
絕大多數人講股權激勵,會講身股、銀股。身股即以個人勞動力或技術參股(多數是指勞動力),銀股是指股東以資金的形式參股,即以“真金白銀”的投資注入企業。其實股權的種類至少有二十種,每個行業的股權形式都不一樣。
比如互聯網公司做股權激勵和做傳統生意的公司就明顯不一樣。同樣,生產型公司和玩資本的公司的股權激勵形式又不一樣。同樣都是做房地產行業的公司,開發商和中介公司的股權激勵形式也不一樣。
可以肯定地講,股權和薪酬這兩個話題,任何公司都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別的公司,必須要量身定做。不同公司、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領域、不同性格、不同團隊、不同老板的思維和風格采用的股權激勵形式都不一樣。
很多人講股權激勵單單講股權激勵,我講股權激勵一定會和商業模式掛鉤,把商業模式和股權嫁接起來。因為光講股權不講商業模式會沒有方向;光講商業模式,不講股權不夠落地;光講商業模式和股權但不玩資本沒有大規劃。
其實股權激勵的過程,是信息重組的過程,是文化重建的過程,也是團隊重塑的過程。將公司的股份以某種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授予公司高管或相關人員,讓他們和公司搭建一個利益共同體。
所謂的利益共同體,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很遺憾,我見過的很多在進行股權激勵的老板沒有把這點搞明白。這些老板雖然知道進行股權激勵要有大愛、有胸懷、有格局,但很多時候只是一味地去送股份,對接受的人卻一點要求都沒有。其實我以前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特別是有些老板很有義氣,老覺得跟著自己打江山的這些哥們兒不容易,給點兒股份還向人家要錢不好意思。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心懷佛祖心,但沒行帝王術”。有些時候光有好心,也不一定能做好事情。
搭建一個利益共同體,指的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最終為了不吃苦”。為了創造出共贏的局面,為了公司的成長,必須讓彼此有更長久的收益,這就是股權激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