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素書》大成智慧
  • 蘭彥嶺注釋
  • 2448字
  • 2021-11-05 14:37:03

《素書》原序

張商英

【原文】

《黃石公素書》六編,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

【譯文】

黃石公的《素書》,共有六篇,據《前漢列傳》記載,黃石公在圯橋授予張良的《素書》,后人多認為這本《素書》就是黃石公的另一部兵書《三略》。這是傳者之誤啊!

【原文】

晉亂,有盜發子房冢,于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戒:“不許傳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譯文】

西晉時,天下大亂。有一個盜墓者挖掘了張良的墳墓,在玉枕中找到了這本《素書》。全書共計一千三百字。上面題有秘戒:“不得將此書傳給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如果所傳非人,那必會遭到禍殃;如果遇到合適的人而不傳授,也會遭到禍殃。”由此可見,黃石公對此書的傳承這樣謹慎!

【原文】

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于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

【譯文】

黃石公遇到張良,認為他是可當重任之人,便將此書傳給了他。而張良沒能遇到合適的傳承人,只好將書帶入墓中陪葬。五百多年后,盜墓者偶得此書,自此,《素書》得以在人間流傳。然而傳之于世的,也僅僅是黃石公的簡略的言辭而已,至于他的玄機深意,哪里是這些言辭所能道盡的呢?

【原文】

余竊嘗評之:“天人之道,未嘗不相為用。古之圣賢皆盡心焉。堯欽若昊天,舜齊七政,禹敘九疇,傅說陳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設天地四時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陰陽。孔子欲無言,老聃建之以常無有。”《陰符經》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道至于此,則鬼神變化,皆不逃吾之術,而況于刑名度數之間者歟!

【譯文】

我私下里曾有這樣的評論:“天道與人道之間的關系,何嘗不是相輔相成的呢?”古代圣賢對這個道理都能夠心領神會,并能順天應人。唐堯虔誠地按照上天的旨意行事;虞舜遵循天道而建立了七種政治制度;夏禹依據山川地理的實際情況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傅說曾向商王武丁陳述天道運行的法則;文王將天道與人道結合起來推演并發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時的規則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官,同時設立太師、太傅、太保三公負責調和陰陽;孔子感到天道玄妙,無法窮盡,所以才有“天何言哉”的感慨;老子以“無”和“有”作為立論的基礎。

《陰符經》說:“掌握和體悟了宇宙自然的運行規律,就可領會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之妙。”對大道的認識達到了這個境界,即使鬼神的變化都逃不出我們的掌控,何況是刑罰、名實、制度、術數一類的學問呢!

【原文】

黃石公,秦之隱君子也。其書簡,其意深。雖堯、舜、禹、文、傅說、周公、孔子、老子,亦無以出此矣。

【譯文】

黃石公是秦朝的一位世外高人,他傳給張良的《素書》文字簡練精辟,含意深邃高遠,就是上至唐堯、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說、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也沒有超過他的思想境界的。

【原文】

然則黃石公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以此《書》授子房。而子房者,豈能盡知其《書》哉!凡子房之所以為子房者,僅能用其一二耳。

【譯文】

然而黃石公知道秦國將亡、漢朝將興,因此把《素書》授予張子房。但是張子房又怎么可能了解這部書的全部奧秘呢?張子房之所以能成就其威名,也不過是用了書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而已。

【原文】

《書》曰:“陰計外泄者,敗。”子房用之,嘗勸高帝王韓信矣;《書》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嘗勸高帝侯雍齒矣;《書》曰:“決策于不仁者險。”子房用之,嘗勸高帝罷封六國矣;《書》曰:“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子房用之,嘗致四皓而立惠帝矣;《書》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嘗擇留自封矣;《書》曰:“絕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嘗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矣。

【譯文】

書中說:“陰計外泄者,敗。”張良曾使用這一條,勸漢高祖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滿足韓信稱王的要求,使他盡心盡力攻打項羽,為劉邦的霸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書中說:“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張良運用這一條,勸說漢高祖封曾經與高祖結過仇怨的雍齒為什邡侯,使那些因為沒及時得到封賞的將領安下心來,緩解了當時緊張的局勢。

書中說:“決策于不仁者險。”張良運用這一條,勸說漢高祖打消分封六國后裔為侯的念頭,以避免再次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混戰局面。

書中說:“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張良運用這一條,招來商山四皓,勸說高祖不要改立如意為儲君,使太子劉盈地位得以保全。

書中說:“吉莫吉于知足。”張良運用這一條,拒絕了齊地三萬戶封邑的封賞,只求受封于留地,告老不問世事,得以善終。

書中說:“絕嗜禁欲,所以除累。”張良運用了這一條,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因勢利導,巧妙地跳出了權力之爭的旋渦,逍遙自在地度過了一生。

【原文】

嗟乎!遺糟棄滓,猶足以亡秦項而帝沛公,況純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譯文】

唉!張良僅僅是運用了《素書》中的一些微末的智慧,就推翻了秦王朝,打敗了楚霸王項羽,輔佐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如果有人能完全領悟書中的精髓,并且加以靈活應用,那將會創造出什么樣的豐功偉績呢?

【原文】

自漢以來,章句文詞之學熾,而知道之士極少。如諸葛亮、王猛、房喬、裴度等輩,雖號為一時賢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書》所以不傳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也。

【譯文】

自從漢朝以來,研究文學、辭章的學者很多,但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極少,像諸葛亮、王猛、房玄齡、裴度等人,雖然號稱冠絕一時的智哲賢相,卻對先哲圣王總結的大道依稀中也就知道個大概。這就是此書之所以不能傳給不知天道、不神明、不圣智、不賢能的人的原因吧!

【原文】

離有離無之謂道,非有非無之謂神,有而無之之謂圣,無而有之之謂賢。非此四者,雖口誦此書,亦不能身行之矣。

【譯文】

在若有若無的恍兮惚兮中能體察到萬物變化的奧妙的,謂之得道;通徹“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個道理的,謂之神明;能從“有”達到“無”的境界者為圣哲之人;能“無中生有”的,為賢能之人。做不到這四點,就是把這本書倒背如流,也不能在實際中真正運用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洼县| 大洼县| 古丈县| 泗水县| 和林格尔县| 大埔区| 馆陶县| 宁安市| 莱阳市| 大冶市| 南召县| 资溪县| 大余县| 星子县| 五华县| 济阳县| 永嘉县| 桦甸市| 福州市| 芮城县| 吐鲁番市| 灵台县| 布拖县| 礼泉县| 大竹县| 阆中市| 景德镇市| 秦安县| 仙游县| 马尔康县| 科技| 广州市| 开远市| 麦盖提县| 东阳市| 西昌市| 顺义区| 宿迁市| 黑水县| 灵寿县|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