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雙碳”目標下的金融創新發展(《北大金融評論》2021年第3期)作者名: 北大金融評論 巴曙松本章字數: 5050字更新時間: 2021-11-03 18:03:07
Development |發展之路
“十四五”時期廣東省及
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提升科技自強力、規劃基建新投入、加速港澳新融合。

張曉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
北京
中國的指導方針是,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堅持多邊主義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所區別的原則,從國情與實際條件出發,推進“降關稅、減壁壘、改補貼”,而并非不允許任何補貼。
根據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制定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已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這是匯聚全國人民力量、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的綱領性重要規劃。
2020 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后一年,這一年里,廣東省GDP總量突破了 11 萬億元,連續 32 年居全國之首。其中廣東省的先進制造業增加值,于 2020 年已經達到工業比重的 56.1%。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在“十四五”時期如何乘勢進取?
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作用
“十四五”規劃綱要第四篇提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都有明確要求,包括協調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作為中國外貿第一大省,廣東省占全國外貿比重最高超過 30%,2020 年占全國的 22%。如果看外貿依存度,2020 年廣東省為 64%,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二的江蘇省為 43.3%,全國總體外貿依存度已經從2006 年的高峰 64.2%下降到 2020 年的 31.7%。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看,廣東省要努力建設貿易強省,加大促進市場多元化的工作力度,同時必須更加重視內需的擴大。
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廣東省的對內開放是起步最早的,人才、資金等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在深圳的成功發展就是一個生動的實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重要講話中特別指出,需要重視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作用,并始終著眼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國內大循環,而不是各地的自我小循環。
因此,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加大與周邊各省的經濟合作與循環,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海南省等,加強泛珠三角開放合作,緊密聯系北部灣城市群,從而形成地區之間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格局。
馬興瑞省長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深化改革開放 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指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是省內不同市發展不平衡。2020 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 9 市占全省GDP總量的 80.8%,人口占全省的 55%。這樣計算,粵港澳大灣區 9 市的人均GDP為 14 萬元,是其他12 市的 3.43 倍。因此,“十四五”時期,粵港澳大灣區應發揮積極的牽引帶動作用,以改善省內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
“十四五”規劃綱要第二篇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廣東省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而言,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快科技的自立自強。廣東省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綜合創新能力和高技術產業發展能力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但是,在基礎科學研究和高端人才培養等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與北京、上海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019 年,北京和上海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分別是 6%和 4%,廣東省是 2.9%。但是,如果扣除深圳市的GDP和研發投入,廣東省的研發強度為 2.2%,低于江蘇省的 2.8%和浙江省的 2.7%,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A研究方面,2020 年中國基礎研究占研發總經費比重首次超過6%,為 6.2%,但與韓國的 12%、美國和日本的 17%相比,差距依舊較大。在基礎研究、投入比重方面,廣東省并沒有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20 年 9 月 1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我們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本在于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近年來,廣東省十分重視補上這方面的短板,比如落戶于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自建成以來對基礎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美國對中興、華為等企業的高端芯片禁令,對國內科技行業造成了很大沖擊,也確實給全國和廣東省以警示,即“卡脖子”問題不可忽視。所以,“十四五”規劃綱要突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強調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此外,“十四五”規劃綱要還明確提出要支持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20 年 10 月,我到廣州中新知識城調研,那里與前幾年相比有了非常明顯的進展。比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已經啟動,百濟神州的原創性抗癌藥有了重大突破。廣東省的技術創新較強,相對而言,科學研究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力度?,F在廣東省正在積極推進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托重大的科技創新平臺,強化原始創新。為此,一方面廣東省要繼續爭取更多中央支持,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各市對于科技支出的增量以及存量優化,也要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傾斜。既發揮國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也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吸引海外人才。此外,還要引導龍頭骨干企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增加投入,深化產學研合作,形成更強大的合力。
提升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
“十四五”規劃綱要第三篇提出,要深入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廣東省的產業鏈水平是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產業鏈完整、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高,是吸引人才前來的重要因素。例如,深圳邁瑞生物醫療公司在體外醫療診斷設備、醫學影像設備領域已經位列世界前三,其供應商有 970 家,其中 470 家就在深圳附近。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完備、供應能力強的一個明顯優勢和實例。
從發展的角度講,廣東省的產業轉型升級在持續推動,走在全國前列。但客觀上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土地開發強度高,特別是珠江口東岸十分缺地。所以,在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方面需要不斷邁出新步伐。全國經濟總量第一大省是廣東省,但制造業第一大省是江蘇省。2020 年,廣東省工業增加值增長了 1.3%,江蘇工業增加值增長了約 6%。當前,廣東省內已經全面啟動珠三角核心區村級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攻堅工程。2020年我去佛山順德區調研的時候發現,在省里的支持下,它啟動了村級工業園的升級改造,有將近 300 個工業園區,占地約 21 萬畝,到 2021 年底大約能夠談下來 7 萬畝,剩下 14 萬畝爭取到 2022年基本完成,2023年收尾。改造之后,建筑容積率可以從目前的0.8升到 2.6,畝均稅收可以從目前的 4 萬元增加到 40 萬元。同時,改造后引入的是大批智能化、數字化的先進制造企業,整個產業升級將取得明顯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在,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要把增強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浉郯拇鬄硡^在這方面,包括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方面,一定要走在全國前列。
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十四五”規劃綱要第三篇確定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項舉措。這些年,廣東省一直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交通運輸網絡。2010 年,廣州南站開運,目前旅客流量已經超過北京南站,居世界第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軌道交通網、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等已經被列入“十四五”規劃綱要的交通強國建設工程專欄,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正在積極開展建設。
另一方面,近年來,廣東省高度重視新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大數據、云計算、數據中心、5G等。同時我們還要高度重視建設后的多領域大規模應用。比如,2020 年末,全國建成開通 5G基站 72 萬個,廣東在 2020 年新建 5G基站 87,200 個。5G的建設投資巨大、耗電高,造成運營成本高,因此不僅要在技術進步等方面采取措施,還要擴大其應用規模。如果只依靠傳統的個人客戶,它的巨大優勢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下一步,要抓緊推動工業物聯網的規?;瘧?。
在金融科技方面,應根據審慎包容的原則穩妥推進。這樣,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也可以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形成互補共贏的格局。現在香港也在探索第三次轉型,生物醫藥、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都是其發力方向。
由此引申到數字經濟,當前,我們應從更廣的視野來加快數字化發展。既重視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也要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加快數字社會的建設步伐和數字政府的建設水平,在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建設智慧城市、數字鄉村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比如,廣東省的省級政府網上服務能力居全國第一,自新冠疫情暴發后,廣東省、浙江省率先啟用了“健康碼”,但開始遇到的問題是各省之間、甚至省內各市之間的“健康碼”不互認。雖然現在政府在政務信息公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各個不同垂直系統政府部門的信息共享過程中,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數字化、信息化的推進,在經濟、社會、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協調推進,以實現更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內地與港澳的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十四五”規劃綱要第九篇是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其中包括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內地與港澳的融合發展。2020 年 10月 1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 40 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了十條寶貴經驗,其中第九條是必須全面準確地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內地與港澳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對新時代廣東省的發展提出了六方面要求,第六個方面就是要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要抓住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加強與港澳創新資源協同配合。
深圳的落馬洲河套地區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創合作平臺?!笆奈濉逼陂g,推進深圳前海示范合作區和河套深港合作科創區建設,除了要考慮政策放寬、稅賦、資金貨幣等問題外,還涉及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的規則標準銜接,同時也要兼顧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等,這樣不僅有利于經濟,而且有助于人才、數據等在內的各類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動。
規則標準互通應當“就高不就低,誰優向誰靠”。過去,香港可以說是規則“最優”,所以我們的規則會向其靠攏。然而近幾年,香港的發展遇到了很大困難,包括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敵對勢力的干擾、新冠疫情的影響和自身問題等因素。2019 年香港GDP下滑 1.2%,2020 又下降了 6.1%,2020 年,廣州的地方生產總值第一次超過香港,而深圳已超過香港數年。在營商環境、國際化水平和專業服務方面,香港一直都做得很好,這些方面的規則我們要多向香港學習、靠攏。但是在科技創新創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乃至民生住房這些方面,香港是有其短板的。2021 年 3 月 15 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美國統計研究所的一個最新公布——《住房可負擔性研究報告》,在這一方面,香港已經連續 11 年世界排名墊底。因此,這些方面涉及的若干規則、機制或者標準,就不應向香港靠攏,還是應“誰優向誰靠”。
國際規則銜接與規則制定
“十四五”規劃綱要第十二篇對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國建設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需要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性開放。但是,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全球治理和國際規則制定主導權的斗爭是非常激烈的,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在醞釀雙邊、多邊、區域和全球的“規則變局”,企圖打造“規則鎖鏈”,壓縮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的空間。我們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的制定,來維護國家的發展利益,并善于同打著規則旗號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做斗爭。
“十四五”期間,在國際經貿規則標準等制度性開放方面,廣東省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的“領頭羊”,應該積極探索包括WTO改革、國際金融治理體制改革、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等各個方面邁出新的步伐。
當前,在規則制定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提出的國際經貿新說法是“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即所謂的“三零”原則,他們認為中國應該全力向其靠攏并且實施該原則。我個人認為,西方國家只是想以此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例如,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大力宣揚美國優先,經常揮舞“關稅大棒”;在美國、歐盟和日本,有花樣繁多的非關稅壁壘;農業補貼是多年來政府長期使用的重要工具。
我個人認為,所謂的“三零”原則在實踐中并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它帶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想要遏制我國發展的意圖。對此,中國的指導方針是,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堅持多邊主義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所區別的原則,從國情與實際條件出發,推進“降關稅、減壁壘、改補貼”,而并非不允許任何補貼。
“十四五”期間,廣東省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應把參與國際經貿方面的規則制定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積極探索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維護國家利益多做一些工作,并取得更好的成績。
(責任編輯:都聞心)
- 主營乏力,小米造車能否突圍(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46期)
- 上海信息化(2021年第6期)
- 超級決策(《哈佛商業評論》2015年第5期)
- 海昏侯秘檔(怪哉第12期)
- 騰訊、阿里進入定投好時期(《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2期)
- 管好極化團隊(《哈佛商業評論》2022年第4期)
- 雪球???16期:資產配置入門
- 職場老手的情緒管理法(《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大公司小生意(《商界》2020年第7期)
- 消費升級背后的秘密(《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雪球???19期:股災回憶錄
- 基業長青的法則(《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22期)
- 《商界》2020全年合集(全11冊)
- 案例:如何分享時代的知識?(第36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