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插圖典藏本)(全2冊)
- 姜鳴
- 5108字
- 2021-10-26 10:11:38
四、天津、廣州的造船事業(yè)
天津是華北門戶,京畿喉襟。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它作為中外交涉的重要窗口,地位日益重要。先是設立三口通商大臣衙門,接著,直隸總督也從保定遷來,建立第二衙門,直隸總督往返于保定、天津二地辦公。1870年起,每天早晨6時,它的上空便回旋起“嘟嘟——”的汽笛聲,這是新設的機器局在催促工人上班。從曼徹斯特、埃森到匹茲堡,黎明的汽笛一直是大工業(yè)的標志。此時,上海拉響了汽笛,馬尾拉響了汽笛,天津也拉響了汽笛。
天津機器局是根據恭親王的建議倡辦的。1866年8月15日,總理衙門鑒于上海、福州、金陵等地相繼興辦近代工業(yè),而北方的捻軍和西北的回民起義正風起云涌,特奏請在京師或天津設局造機器。10月,又進一步提出辦局設想。從表面看,這是為了使軍火工業(yè)平衡布局,同時也開北方風氣。在實質上,又是出于對南方軍火工業(yè)發(fā)展導致地方實力增強、外重內輕局面發(fā)展的一種防范。恭親王指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具體籌備,以津海關和東海關四成關稅作為常年經費。崇厚在天津城東18里賈家沽購買民地22頃30余畝,厘為局址。1867年5月開局,1868年春間收到在國外設計的局房圖式,興工建造,至1870年8月告成,局名“天津軍火機器局”,主要設置機器廠、火藥廠、銅帽廠。總計建造機器房42座,290余間,大煙筒10座,洋匠住房160余間。又在海光寺設立鑄造局。為了便于區(qū)別,賈家沽局址稱為東局,海光寺局址稱為西局。崇厚聘請英國人密妥士為機器局洋總辦。密妥士原是商人,此時正兼著荷蘭、比利時、丹麥駐天津的領事,同時還是美國駐天津的副領事,居然能分出身來,為三口通商大臣辦兵工廠。雇募的其他外國工程技術人員,于1868年春起陸續(xù)到工。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教案發(fā)生,直隸總督曾國藩辦案,受到輿論的強烈譴責。8月22日,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張文祥刺死。29日,朝廷命曾國藩任兩江總督,調湖廣總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11月12日,朝廷準工部大臣毛昶熙請,裁三口通商大臣,所有洋務海防事宜均歸直隸總督經營,照南洋通商大臣之例,頒給欽差大臣關防。從此,李鴻章開始了他長達25年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生涯。

天津機器局,右側為海光寺。
李鴻章接任直督后,改“天津軍火機器總局”為“天津機器局”。他視察了機器局后,建議進一步擴充,將江南制造局總辦沈保靖調任總理天津機器局事務。還從南方調來大批工人和技術人員,撤換以前在局的旗人和北方人。又以密妥士對于機器未甚精核,將其撤換,從而使天津機器局控制權轉到自己的手里,同時又添造了火藥庫、鑄鐵廠、熟鐵廠、鋸木廠。津局宗旨,以制造彈藥為主。以后又生產步槍、試制水雷。1887年還建成一座生產栗色火藥的工廠,據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火藥廠之一。其產品專供海口炮臺內新式后膛炮和北洋海軍各軍艦火炮使用。北洋海軍成軍后,在其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天津機器局“專造北洋水陸各營槍炮、應用火藥、子彈及水雷、銅帽、門火等件”。李鴻章本人也屢次強調“該局為海防水師取給之源”及“該局為北洋水陸各軍取給之源”。[77]
天津機器局主要生產任務是制造軍火,但在興辦之初,便建起一座船塢。[78]當時駐巡北洋的“鎮(zhèn)海”“操江”輪船,需煤需料,修船修器,皆由該局承辦。運輸直、晉賑糧的福建、江南輪船,運輸江浙漕糧的招商局輪船,一有損壞,亦由該局撥工撥料,星夜修理。
天津機器局承制的艦船不多,但都以其特殊性引人注目。最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它在1880年試制的第一艘潛水艇。這年6月20日,上海教會報紙《益聞錄》在“試造輪船”的標題下,刊登了一條消息:
析津來信云,客歲有某員稟請試造輪船,當經大僚據稟具奏,得旨著就廠局試辦,其能否合用,仍俟察查復奏等因。刻聞津門陳觀察繪圖貼說,募工攢造,并經府道大員通牒大府,具保領款。并稱如不適用,愿將開去款項,照數賠償,具結申送。現(xiàn)于津廠后面,繚以周亙,開工試造。雇用工匠十余人,自備薪米油燭等費,并木料鐵皮,分投采買,不動該廠公項。禁止外人窺探,即其余工師,均設嚴禁,不準窺視。聞夏秋之交,當可竣工。未知制就后能否絕妙一時,徒令觀厥成者,望眼欲穿也。[79]
躲在圍墻后面施工,無關人員不準窺視,這在其他船局制造輪船的過程中是沒有的,因而更增添了神秘色彩,使那些慣于打聽各種信息的報館訪員按捺不住,心癢難忍。三個月后,該報終于把謎底揭曉了:
津門機器局創(chuàng)造輪船,其情形已略前報,茲已造成,蓋駛行水底機船也。式如橄欖,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標及吸氣機,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敵船之下。其水標縮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節(jié)下水試行,靈捷異常,頗為合用。因內河水甚深,水標仍浮出水面尺許。能令水面一無所見,而布雷無不如意,洵摧敵之利器也。[80]
這條潛水艇的下落,后來不見記載,估計是失敗了。從1880年9月18日(中秋節(jié))的首次試航看,它尚未能全部沉入水下。
關于潛水艇的研制,有的學者一直追溯到2000年前,據說亞歷山大大帝曾坐一種玻璃容器下沉至海底,并停留一些時候再浮上水面。但首先對潛水艇原理作科學說明的,是英國人威廉·伯恩在1578年出版的《發(fā)明》一書。40年后,僑居英國的荷蘭物理學家德布雷按照伯恩理論制造了潛艇的雛形。1776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布什內爾設計了一艘叫作“烏龜”的銅板殼體單座潛艇,并在艇上裝置水雷,企圖用它去攻擊英國船。南北戰(zhàn)爭時,潛艇首次被運用于實踐。1864年2月17日,南軍的“H.L.亨利”號用撐桿水雷擊沉了北軍軍艦“胡薩托尼克”號,但它自己也葬身海底。在那時,潛艇對水面艦艇并不構成威脅,而對自己的乘員卻更加危險。1879年英國牧師迦萊特制造了用蒸汽推進的“里蘇甘”號潛艇。后來“里蘇甘”號以損失三名乘員的悲劇結束了壽命,但迦萊特并不泄氣。1882年,他又開始建造一艘長64英尺、寬9英尺、排水量60噸的“諾登費爾特-I”號潛艇。這艘潛艇首次裝上自航式白頭魚雷。從這個時間表看,天津機器局所試制的潛水艇并不落后,它反映出中國近代科技人員密切關注著世界海軍技術的發(fā)展。可惜這一試驗后來中斷了,后人甚至不清楚那位姓陳的設計者叫什么名字。

許景澄編撰《外國師船圖表》所載國外早期潛水艇式樣,如橄欖形。
此外,天津機器局在光緒初年建成一艘挖泥船。史書記載:“其狀如舟,大亦如之……以鐵為之,底有機器,上為機架,形如人臂,能挖起河底之泥,重載萬斤,置之岸上,旋轉最靈,較人工費省而工速。”船名叫作“直隸挖河船”。[81]1880年,建成一套舟橋,由130余只行軍橋船組成,“百丈之河頃刻布成平地”。1881年,又建成130匹馬力七丈螺橋船兩只,專備海口布雷并作小戰(zhàn)船用。[82]這年,李鴻章還建造了一艘小汽船,能載40~50人。《北華捷報》報道說:“全部機器與裝備都是在此地完成的。”[83]1887年,機器局總工程師司圖諾根據李鴻章的指令,為慈禧太后建造了鋼質游艇“捧日”號。此船船艙寬敞,用硬木裝潢,由一艘小汽船牽引著在頤和園昆明湖上行駛,以供太后飽覽秀麗的湖光山色。
天津機器局在1900年的八國聯(lián)軍侵略戰(zhàn)爭中,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以后便鞠為茂草、掃地無存了。
洋務企業(yè)不僅受到頑固派士大夫的攻訐,有時也受到洋務派官僚的戕賊。不同的政治派系,不同的利益集團,按照各自的政治目標行事,猶如無數交錯的力量,構成無數力的平行四邊形,最終產生出推動歷史前進的總的矢量。在洋務集團內部,這類大大小小的力的平行四邊形,也是層出不窮的,這便是活生生的歷史。
從廣州機器局的發(fā)展及其主持人溫子紹的經歷中,能夠清楚地體察到歷史前進大潮流中的細小波瀾。
溫子紹是在籍紳士,廣東順德人,字瓞園,靠捐資得花翎候補員外郎,加捐三品銜江蘇試用道員的虛銜。他從小留意西學,對外國機器制造之事,悉心考究。到30歲時,因精于機器,善于發(fā)明,在社會上已很有名氣了。1873年,兩廣總督瑞麟在廣州城內聚賢坊設立廣州軍裝機器局,聽說溫子紹精通機械,便委派他為在局經理。機器局開辦后,購置機床器具,試造槍炮彈藥,并承擔輪船的修葺業(yè)務。
1875年,機器局遷往城外增埗。次年,劉坤一開府兩廣,用8萬銀元購下香港黃埔船塢公司在黃埔的各塢廠,[84]使得廣州機器局在船舶修造方面力量大增。劉坤一曾揚揚自得地說:“該澳工費頗巨,茲以賤值得之,將來如有擴充機器局務,自行制造大船大炮之時,此處便為得用。”又說這些船塢“于修理鐵甲船甚為合用,似可于廣東設立船政分局”。[85]
由于廣東方面造船經費拮據,又缺技術人員,在1879年前,由溫子紹領導,曾建造了16艘內河小輪船,以供東、西、北三江分段巡緝,但船的性能較差。后來北洋方面購買的第一批蚊炮船行駛回國,李鴻章鼓動朝廷指令各地仿此購買,劉坤一便密囑溫子紹等攜帶工匠,考察北洋所購的蚊炮船。溫子紹天資聰明,深諳西法,認為廣州有條件仿制木質船體的蚊炮船,并決定自己出資捐造。這條炮艇船身底板全用柚木,船身長124尺,200匹馬力,除18噸后膛主炮系由庫存撥給外,耗銀39900兩。炮艇于1881年夏竣工,被命名為“海東雄”號,并與剛從國外進口的鋼質炮艇“海鏡清”號進行了共同試航。兩廣總督張樹聲認為:“雖外洋所制機器較多,通體純鋼與木殼有異,而溫子紹仿造之船,價值懸殊,規(guī)模形式駛行遲速亦能不甚相懸,洵足以資備御。”[86]
溫子紹家道并非巨富,因海防孔棘,不惜重資創(chuàng)此美舉,劉坤一稱贊他“揆諸古人毀家紓難之義,殊覺可風”。在辦理機器局其他事務方面,所有制造槍炮、火箭、水雷,無不合同。仿制格林炮,靈巧不讓外洋,而價格則減大半,使得廣州機器局的產品聲名鵲起,各省紛紛前來訂購。廣東財政拮據,他對局中經費與工料,無不力求節(jié)省。每遇放款不敷,便自行在外設法墊借接濟,由此名聞遐邇,山東、江蘇、云南、貴州乃至越南都競相羅致。1880年,吉林創(chuàng)辦機器局,上諭指名要溫子紹前去制造輪船,后因張樹聲以蚊炮船尚未完工而拖延行期,他本人則以母親年老生病,不能遠離為由,才獲準另覓他人前往。1881年底,朝廷以其捐造炮船,賞從一品封典。
1884年,張之洞由山西巡撫調任兩廣總督。他與溫子紹發(fā)生了矛盾,旋以“江蘇候補道溫子紹經營機器局多年,料價既多不實,工匠亦不足額”為由奏參,獲旨將其革職,徹底查辦,勒令賠繳。張之洞,直隸南皮人,字孝達,號香濤,早年是清流健將,1880年官居左庶子時,因庚辰午門案中,與右庶子陳寶琛分上兩疏,轉圜西太后對阻止太監(jiān)出宮的午門值班官兵所施以的嚴峻處分,名滿天下。他的膽略和文字,為恭親王和翁同龢所嘆服。然而在查辦溫子紹案情的奏疏里,用詞卻令人頗生疑團。他說溫子紹主持廣州機器局12年,動用白銀59.4萬余兩,“經查明尚無侵吞浮冒情弊,惟支銷巨款,多歷年所,因采辦周折,算造未精,以致物料多所耗費,工匠手藝不盡精良”。又說該員“學藝本屬疏淺,性情又復庸軟,不能糾核司事工役”。最后責令溫子紹賠罰白銀5萬余兩,充作海防經費。事實上,張之洞并不打算解散機器局,還想借此干一番事業(yè),所以他也承認:“自設局創(chuàng)辦以來,員弁工匠能者漸多,頻年辦理海防,添補軍械、修船運炮等事,該局亦當能勉強支應,是則無大功,亦未必竟無微效。”[87]他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趕走溫子紹,另行安排親信辦理局務而已。
溫子紹的遭遇,引起廣東官員的不平。廣東海防善后局各司道呈請為他開復,指出機器局早期制造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由于沒有工業(yè)基礎,沒有熟練工人和工藝生疏造成的,而不能歸結于溫子紹中飽私囊。近年來廣東工廠逐漸增多,追溯其源,實為溫子紹開風氣之先,功不可沒。1889年8月,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行前他也承認了上述理由,并建議開復溫子紹的官職。接著,李鴻章之兄李瀚章出任粵督。他上奏提出:“粵中制購各國槍炮,其炮彈所存無幾,若非善為仿造,設遇有警,有槍無彈,何以應敵?臣前派‘廣甲’輪船赴北洋合操,聞有局制銅拉火未能合式,開炮即難靈便,可見一物未精,所關匪細,平時不講,遇敵必撓。溫子紹專精于是,為他員所不及。現(xiàn)值需人之際,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將該員賞還原品頂戴翎枝,留粵經辦機器制造等事。”[88]這篇奏折中,對張之洞是頗有微詞的。李瀚章的請求被允準了,溫子紹的冤屈至此方得平反。
張之洞是政治家,他在中國近代化事業(yè)中做出的貢獻不容泯滅。溫子紹是鉆研近代科技的知識分子和中級官員,在廣州機器局的建設發(fā)展中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們在歷史發(fā)展的總過程中,也有利益沖突,人們甚至搞不清起始原因和是非曲直。但是,地位卑下的小人物,往往難以保護自己,這是知識分子的不幸。歷史需要政治家大刀闊斧地正面突擊,也需要專業(yè)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辛勤鉆研和埋頭工作。可惜人們對于后者關注太少。溫子紹的遭遇雖然只是個極端的例子,但當年云集曾國藩幕府的徐壽、華蘅芳、王德均、趙元益,無不默默而終。李鳳苞雖然官至出使大臣,但也為流矢所中,這不能不使人感慨萬千。
在這一時期,廣州機器局還仿照外洋式樣,先后建造了“靖安”“橫海”“揚武”“翔云”“肇安”“南圖”等小輪船,用于內河巡防捕盜。這些輪船的造價都未超過1萬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