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8.看盡西風木槿花

在《郁離子·多疑與僥幸》一節中,劉伯溫這樣寫道:


郁離子曰:多疑之人,不可與共事;僥幸之人,不可與定國。多疑之人,其心離,其敗也,以擾;僥幸之人,其心汰,其敗也,以忽。


前面已經說到,《郁離子》是劉伯溫用寓言的形式講述他安邦治國析理論道的一部奇書。全書188篇文章,智慧的光芒無處不在。設若劉伯溫沒有遇到朱元璋而老死山中,有這一部《郁離子》,他照樣可以作為一名杰出的思想家而名垂后世。但是,大凡智慧超群的人,絕不甘于僅僅著書立說,而是想親自參與天下的治理、社稷的重造。劉伯溫也不例外。在《郁離子》的結尾,劉伯溫這樣表述:


……欲以富貴為樂,嬉游為適,不亦悲乎?仆愿與公子講堯禹之道,論湯武之事,憲伊呂,師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時之政,明法度,肄禮樂,以待王者之興。


可見,劉伯溫不僅僅想當軍師,更愿意當伊呂與周召一類的賢相,輔佐明君成就帝業。這一理想他只完成了一半,即幫助朱元璋拿下江山。至于治理天下的另一半理想,他卻無法完成。個中原因不在他,而在朱元璋那里。

劉伯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看出朱元璋的魄力及才能超邁群雄,是值得輔佐之人。他的遺憾之處,在于對“伴君如伴虎”這五個字認識不足。他不是不懂,他知道多疑與僥幸之人不可共謀國事,但他已將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朱元璋身上。五十而知天命,他在天命之年追隨朱元璋效命王政。在這條路上,他走了十五年,那是怎樣的一條道路啊,既輝煌燦爛,又殘酷凄冷;既轟轟烈烈,又戰戰兢兢。

有一種傳說,劉伯溫吃的蠱藥,是胡惟庸接受朱元璋的密旨而安排的。但史無根據,倒是朱元璋每次接見劉伯溫的后代,都要提這件事。說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洪武二十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接見劉伯溫次子劉璟時,當著眾官員的面,說的一段話:


我到婺州時,得了處州。它那里東邊有方國珍,南邊有陳友諒,西邊有張家。劉伯溫那時挺身來隨著我,他的天文,別人看不著,他只把秀才的理來斷,倒強如他那等。鄱陽湖里到處廝殺,他都有功。后來胡家結黨,他吃他下的蠱。只見一日來,和我說:“上位,臣如今肚里一塊硬結膽,諒著不好。”我著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來宣得他兒子來問,說道:“脹起來,緊緊的,后來瀉得癟癟的,卻死了。”這正是著了蠱,他大兒子在江西,也吃他藥殺了。


朱元璋老提這件事,可能出于兩層原因:一是他的確指使胡惟庸下毒,所以要作“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辯解;二是他真的與此事無關,反復申述,是想還自己一個清白。此事懸疑,姑且不論。但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感情由濃轉淡,由言聽計從到猜忌日深,卻是不爭的事實。

天下未得的時候,朱元璋給劉伯溫寫信,都是以“頓首奉書伯溫老先生閣下”起頭。由此可見,他在心中是把劉伯溫擺在老師的位置。但是,當了皇帝后,他再給劉伯溫寫信,便去了“老先生”三個字,而換成了“爾劉基”。特別是劉伯溫死前一個月收到的《御賜歸老青田詔書》,開頭就盛氣凌人:“朕聞古人有云: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爾劉基括蒼之士……”

未遇明君之前,劉伯溫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遇上朱元璋之后,他變得謹小慎微、一飯三省。垂暮之年,劉伯溫反思自己的生命際遇,寫過《無題》三首,今錄其第三:


黃鵠高飛云路遐,野鳧謀食但泥沙。

山中樗櫟年年在,看盡西風木槿花。


當生命如樗櫟無人看重的時候,便會想著如何去當人人夸獎的棟梁。一旦當上了棟梁,回頭一看,還是樗櫟逍遙自在。讀懂劉伯溫晚年的心路歷程,能不感慨嗎?

2008年11月1日至11月12日寫于上海、武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连云港市| 富平县| 洱源县| 金寨县| 柞水县| 香港 | 鹤山市| 达拉特旗| 江孜县| 泽库县| 镇宁| 敦煌市| 连山| 二手房| 肥西县| 弋阳县| 东阳市| 瑞金市| 北安市| 股票| 元阳县| 筠连县| 眉山市| 涟水县| 沙田区| 石城县| 肥西县| 年辖:市辖区| 什邡市| 呼和浩特市| 九台市| 安康市| 泰和县| 华蓥市| 额济纳旗| 宾阳县| 肇源县| 綦江县| 台东县| 泗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