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朱先生不該這么說

朱自清先生是現代散文大家,有相當深厚的國學功底,我是非常敬重的。我有他的多種散文選本,2003年干脆買了他的散文全集。我今天想說的是,對他評點詩經的某些說法,不敢茍同。

為了防止重犯他批評孔子斷章取義的錯誤,我將他在《經典常談》的《詩經第四》一文中的原文照錄如下:

“到了孔子時代,賦詩的事已經不行了,孔子卻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接著批評漢代魯國人毛亨(人稱大毛公)、趙國人毛萇(人稱小毛公)這兩個人撰寫的《詩序》,以及東漢人鄭玄的《鄭箋》,說他們接受了孔子的“思無邪”的見解,解說了《詩經》。

我以為批評一個人,要看一個人的全部言論,的確不能斷章取義。而朱先生卻恰恰違犯了這一點。凡是讀《論語》的人都知道,關于《詩經》,孔子有多處精辟的言論,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三處:《為政篇》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陽貨篇》說:“小子何莫學《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季氏篇》說“不學《詩》,無以言。”

《詩經》共305篇,為了表述簡潔,古人一般只稱“詩三百”。它成書于春秋時代,反映的是西周初期(公元前1100年)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00年)大約五百年的歷史。就其思想內容來說,來自于民間的十五國風中的160篇作品,反映了人民反壓迫反剝削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細膩地道出男女青年追求純潔愛情生活的要求,也揭露了婦女在婚姻與家庭關系的不幸命運;小部分取自民間,而大部分內容由朝庭官吏及公卿大夫創作的“雅”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以及“頌”(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40篇,是祭祀祖先與歌功頌德的作品,同時也有反映周族開拓疆域的史詩,更為難得的還有介紹夏及上古時代發展農業歷史的篇什。正因為有了這些深廣的內容,所以孔子說,《詩》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思想是純正的,沒有邪惡的東西。他把這樣一句話放在為政篇的第二章是大有深意的。他認為一個為政者要行政,首先要把思想搞純正,因而要學習《詩》。思想不純正,執什么政呢?一個搞腐敗的人,很難想象能執好政!而把思想搞純正的一種途徑,就是要學習《詩》。比如執政者如果不重視民生,想想國風老百姓的呼喊吧!

正如朱先生所說,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賦詩的事已經不行了。從詩最初的功能來看,它主要是為樂曲而配的歌詞,也就是說是為了歌之舞之的。說白了,于百姓而言,是用于勞動后的小憩與休閑;于達官貴人而言,則是用于宮庭的娛樂與禮儀,但孔子,卻從詩中發現了詩教于樂的功能,除了歌之舞之以外,它不僅能激發感情,培養觀察能力,增強群體意識,還可以抒發怨恨不平。所以他竭力主張,弟子們要學習詩,從而培養溫柔敦厚的性格。這種能舉一翻三,從一件事物看出其它事物聯系的能力,這恰恰是孔子的貢獻,也是孔子之所以成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重要原因。而拘泥于詞句,武斷地給孔子戴上斷章取義的帽子,只能說明朱先生的短視。

毫不夸張地說,《詩經》是一部百科全書。從內容來說,它是非常豐富的。這一點,前有敘述,不再羅嗦。從藝術來說,它有六藝:即風、雅、頌、賦、比、興。所謂風,是指民謠,有教化諷剌之意;雅是指中原之正聲,是“正”的意思;頌的本義為“形容”,又稱“美盛德”。簡單點說,是贊美詩的意思。賦,指鋪陳,即敘物言情,直歌其事。比,指比喻,借物托情,意在言外。興,指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縱觀《詩經》,無一不體現這六種表現手法和風格。《詩經》是為后代詩歌之源。再從知識的角度看,《詩經》引發了多種學科研究,一曰語言文字學。如后人的《爾雅》、宋代吳械的《毛詩補音》、清代顧炎武的《詩古音》等,專以《詩經》為對象,研究語言文字。二曰歷史地理學。因《詩經》中有許多山川風貌、物產狀況的記載和描寫,漢代以降,有很多學者從《詩經》中研究地理。三曰動植物學。據統計,《詩經》中言草者有105種,言木者有75種,言獸者67種,言魚者有20種。所以孔子說:“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四曰名物制度。從社會狀況來看,《詩經》還記載了大量的古代器物、家庭、氏族、政治制度等史料,為后人了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此外還有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如記載日食月食地震等知識,我是非常驚訝的。正因為《詩經》有如此廣博的知識,所以孔子才對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說,不學詩,沒有淵博的知識,則不能說話寫文章了。顯然,說這句話,正是孔子對《詩經》有了全局的本質的認識,才發出如此的感嘆,我是絲毫看不出也不明白,孔子是如何斷章取義的。

至于朱先生批評受孔子“思無邪”見解影響而產生的毛氏《詩序》和鄭玄的《鄭箋》,我以為就更不值得一駁了。本來,《詩經》特別是國風,極為樸素,有很多句子至今流傳,如開篇《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歷代青年男女所傳頌。但也不必諱言,《詩經》畢竟是2700年以前的作品,盡管同屬春秋,但到了孔子時代,也相差兩百年的歷史了,有些詩就不大好懂了。更何況隨著歷代語言的發展,《詩經》就愈來愈不好懂,需要學者對其文字作出考證和解釋,或者說加以訓詁,才得以明白。《詩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而鄭玄的《鄭箋》也是參考了各種解讀《詩經》的注本,對《詩序》進行注解,可以說是對注解的注解。當然,詩無達詁,即對詩的注解沒有一致的結論,比如對一首詩的某一句或者某一個詞,兩種解釋會截然不同。但不管怎樣,就大體而言,對《詩經》總的解釋,都是一致的。如今數百種乃至于上千種關于《詩經》的注本,其義八九不離十。這怎么說成是受孔子“思無邪”的影響呢?如果是,只能說孔子的話是真理矣!正是有了《詩序》、《鄭箋》之類的訓詁書,后人才懂得了《詩經》。我們應該向毛氏鄭氏表示敬意才是。

詩無達詁,我想文也是無達詁的。朱先生在概說《詩經》的時候,對孔子的話有不同的解釋,這本屬正常。晚輩后生也是一時忿然,寫下這篇文字,一不留神加入了文無達詁的大合唱,還望朱先生海諒!

2009年9月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河县| 淮南市| 民和| 大名县| 安溪县| 乾安县| 诸城市| 陆丰市| 苍山县| 张掖市| 保康县| 吉隆县| 岚皋县| 池州市| 乌恰县| 玉树县| 腾冲县| 青阳县| 平顺县| 杭锦旗| 武清区| 盘锦市| 新乐市| 内江市| 吴川市| 扬州市| 凤山市| 灵璧县| 鹤峰县| 江山市| 朝阳县| 定远县| 靖边县| 永城市| 武乡县| 葫芦岛市| 岫岩| 佛冈县| 鹤山市| 鹿泉市|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