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好脾:血充、胃健、吃飯香
- 賈民勇 孫秀全主編
- 5995字
- 2021-10-20 11:38:48
《黃帝內經》對脾的認識
什么是脾
脾與胃同居中焦,《素問·五藏別論》中記載,脾為“中央土,以灌四傍”?!端貑枴ぬ庩柮髡摗分姓f“脾與胃以膜相連”。脾位于腹腔上部,膈之下,與胃以膜相連,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拔刚?,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彼苑Q脾胃為“后天之本”。
脾是一個扁平橢圓彎曲狀器官,其色紫赤?!夺t學入門》中形容脾的形狀是“扁似馬蹄”; 《醫貫》中說脾“其色如馬肝紫赤,其形如刀鐮”; 《醫綱總樞》中記載脾“形如犬舌,狀如雞冠,生于胃下,橫貼胃底,與第一腰骨相齊,頭大向右至小腸,尾尖向左連脾肉邊,中有一管斜入腸,名曰瓏管”?!氨馑岂R蹄”是指脾,“形如刀鐮”“犬舌”“雞冠”是指胰而言。
脾主運化
運,有運輸、布散之意,如體內各種精微物質的運輸布散等;化,有變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脾主運化就是將水谷消化成為精微物質并將其運輸、布散到全身各臟腑組織。這些功能需與胃和小腸等配合,其中脾起主導作用。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脾運化水谷
所謂水谷,泛指各種食物。脾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脾運化水谷的過程為飲食水谷進入胃中,經過胃的受納和腐熟、小腸的泌別清濁以及脾的磨谷消食作用,其中的精微物質游溢出來,在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下上輸于肺,由肺臟將這些精微注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個組織器官。五臟六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賴于脾的運化作用。飲食水谷是人出生后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飲食水谷的運化由脾所主,所以說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只有脾的運化功能強健,即“脾氣健運”,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氣血的化生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會出現腹脹、食欲缺乏、便溏,甚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病理變化。
2.脾運化水濕
所謂運化水濕即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即脾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調節、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脾運化水濕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節。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脾在運輸水谷精微的同時,還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臟腑及組織,以起到滋養濡潤的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再經過腎氣的氣化作用,將其中的清者重新吸收并加以利用,而將其濁者轉化為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居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故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因此,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健旺,既能使體內各組織得到充分濡潤,又不致使水濕過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形成水腫,這也是脾虛生濕和脾虛水腫的發病機理。
總之,脾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種功能的失??蓪е铝硪环N功能的失常,故在病理上常?;ヒ姟?/p>
脾主生血
《景岳全書·血證》中指出:“血……源源而來,生化于脾。”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經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而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是脾運化的水谷精微。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血液充足。相反,若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閉經,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癥狀。

脾主統血
《古今名醫匯粹》說:“脾統諸經之血?!薄渡蜃⒔饏T要略·卷十六》記載:“人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p>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是指脾有統攝全身血液,使之在脈中運行而不溢于脈外的功能。而脾統血的功能又是通過氣攝血的作用實現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堆C論·藏腑病機論》中說:“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比羝⒌倪\化功能減退,化源不足,便會氣血虧虛,氣虛則統攝無權,血離脈道,導致出血。因脾失健運,陽氣虛衰,不能統攝血液,血不歸經而導致出血者稱為脾不統血證,尤以下部出血多見,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反之,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因此,不會出現血液逸出脈外的現象。
總之,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能攝血,具有生血統血的雙重功能。正如《金匱翼·卷二》中所說:“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
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并上輸于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并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作用。升,是指上升和輸布;清,是指精微物質。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因而說“脾主升清”,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所以說“脾氣主升”。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主升與胃氣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濁的一對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輸布。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是相對而言的。另外,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氣之升可以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恒定。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充盛,人體才能生機盎然。同時,脾氣升發,又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果脾氣不能升清,水谷就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眩暈、泄瀉等癥狀。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至內臟下垂等癥狀。
脾喜燥惡濕
喜燥惡濕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這與胃的喜潤惡燥剛好相反。脾之所以有喜燥惡濕的特性,與其運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有關。脾和胃在五行中都屬土,但按陰陽來分類,脾為陰土,胃為陽土。
脾氣健旺,則運化水液功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無痰飲水濕的停聚。若脾氣虛衰,運化水液的功能障礙,痰飲水濕內生,即所謂“脾生濕”;水濕過盛反過來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脾陽不振,稱為“濕困脾”。外在濕邪侵入人體,困遏脾氣,致脾氣不升,也稱為“濕困脾”。內濕、外濕皆易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影響正常功能的發揮,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謂“脾喜燥而惡濕”。
臨床上,對脾生濕、濕困脾的病癥,一般是健脾與利濕同治,所謂“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
溫馨提醒
脾虛不運則易生濕,而濕邪過勝又易困脾。脾主濕而惡濕,因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濕為患者,稱為“濕困脾土”,癥狀為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黏不渴等。脾氣虛弱,健運無權而水濕停聚者,稱為“脾病生濕”(脾虛生濕),可見肢倦、納呆、脘腹脹滿、痰飲、泄瀉、水腫等癥。脾具有惡濕的特性,對濕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脾氣與長夏相應
“長夏”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特定節氣,位于夏末秋初,涵蓋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五個節氣。中醫學認為,長夏與脾相應,也就是說,這一節氣與脾的關系密切,適宜養脾。

四季應五臟
中醫學認為,長夏屬土,而脾也屬土;長夏的氣候特點是暑濕,而脾恰是一個喜燥惡濕的臟腑,因而其運化功能在此時易受到傷害,進而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長夏主化,是人體脾胃消化、吸收營養的良好時期,因此長夏時宜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藥、小米、白蘿卜、番茄等。一般人在長夏喜歡吃冷飲和冷藏的瓜果,而實際上夏天宜吃熱飲熟食,以免寒涼食物損傷脾陽,導致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如果此時需要吃湯藥,大夫也常在藥方中加入芳香化濕的藥物,如藿香、佩蘭等。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宜多吃一些豆類食物,有健脾利濕的作用。適宜夏天吃的豆類包括綠豆、四季豆、赤小豆、白扁豆、荷蘭豆、青豆、黑豆等。
溫馨提醒
長夏天氣濕熱,易使人心情煩躁,因此養脾還要保持好心情。所謂“心靜自然涼”。喜悅輕松的心情對脾有益,嫉妒、憂慮、多思則對脾不利。
脾在志為思
思即思考、思慮,為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鹅`樞·本神》中記載:“因志而存變謂之思?!敝嗅t有“思發于脾而成于心”之說。思,雖為脾之志,又與心有關。正常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沒有不良影響的,可是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則會造成氣結,影響氣的正常運行,因此,《素問·舉痛論》中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逼⒌倪\化升清功能失常,則氣血生化乏源,易不耐思慮,而思慮太過又易傷脾,由此易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說,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即傷脾。
脾在液為涎
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稱作涎,它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端貑枴ば魑鍤庹摗分杏小捌橄选钡恼f法,認為涎出于脾而溢于胃。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但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如小兒經常睡覺流口水就與脾虛有關,故說脾在液為涎。
脾在體合肉、主四肢
脾的運化功能健全與否,直接關系到肌肉的壯實或瘦削和四肢功能活動正常與否?!端貑枴ゐ粽摗分杏涊d:“脾主身之肌肉?!边@是因為人體的四肢、肌肉都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充養。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全身肌肉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養,從而使肌肉豐滿、健壯有力。如果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肌肉失養,則可致肌肉瘦削或萎軟、倦怠無力,甚至不用。四肢是人體之末,為人體肌肉豐厚之處,同樣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等營養,方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四肢的營養輸送,全賴清陽的升騰與宣發,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實四肢?!逼⒅鬟\化與升清,若脾氣健運,則四肢的營養充足,其活動亦強勁有力;若脾失健運,布散無力,清陽不升,則四肢的營養不足,四肢可出現倦怠無力,甚則萎廢不用。

人體肌肉分布圖
脾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诩纯谇唬瑸橄赖淖钌隙耍说娘嬍场⒖谖杜c脾的運化功能直接相關。只有脾氣健運,人的飲食、口味才能正常,就像《靈樞·脈度》中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比羝⑹Ы∵\,則會出現食欲缺乏的癥狀,還可出現口味異常,如口淡無味、口膩、口甜等癥狀。人的口唇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由于口唇的肌肉由脾所主,且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不僅能反映全身的氣血狀況,而且能反映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狀態。故《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比羝⑹Ы∵\,氣血生化無源,則可見口唇色淡無華,甚則萎黃不澤。
脾氣虛損
脾氣虛損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失養、情志失和所致。脾氣虛主要表現為脘腹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肢體倦怠,形體消瘦,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輕度水腫,舌淡苔白,脈緩軟無力。這些癥狀體現了以下兩個方面的病理變化:

●脾臟運化功能的減弱,脾失健運,精微不布,水濕內生,故納少腹脹,便溏;脾虛失運,水濕泛濫,故肢體水腫。
●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肢體失養,故肢體倦??;氣血虧虛,中氣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溫馨提醒
脾氣虛損在不同年齡段中的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嬰幼兒見脾氣虛者,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嘔吐、肚腹脹大、身體消瘦、面色萎黃;年老體弱或大病久病見脾氣虛者,主要表現為四肢無力、身體重著、倦怠嗜臥、形體消瘦、語聲低微、面色萎黃等。
脾陽虛
脾陽虛又稱脾陽不振。本證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或由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脘腹冷痛、胃痛而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水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
水濕中阻
濕即水濕,分內濕和外濕兩種。水濕中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致使運化功能減弱的證候,皆因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內濕是指濕生于內,由于水液運化、輸布失常而產生的病理產物。消化不良、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膩等,皆會加重臟腑負擔,使位于中焦的脾胃受損,且脾易受濕困。脾不能正常運化進而使機體“水濕內?!痹斐蓛葷瘢蚨f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外濕如氣候潮濕、久居濕地,或感受霧露之邪,或涉水淋雨,或從事水中作業等,濕邪束縛體表,致脾運化功能受阻或脾運不健,水濕滯留,濕從內生。
《黃帝內經》中的脾胃養生法
中醫學認為,“脾旺于四時”,調養脾胃一定要注意日常飲食,并且一年四季都不能忽視對脾胃的調養。冬季天氣寒冷,人的胃口大增,可是經過夏秋季節,人們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虛弱的情況,若是急于大量進食補品,就會進一步加重脾胃的負擔,造成“虛不受補”。因此,調理脾胃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清淡為主
養脾胃應以清淡為主?!吧起B性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勿進肥濃、羹膚、酥油酪飲等”,這些都是唐代醫家孫思邈的主張。
2 飲食宜潔
“豬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漢代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禽獸魚蟲禁忌》中也說:“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p>
3 甘咸勿過
現代科學證明,鹽的攝入過多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尤為使人易患高血壓,使人夭折短壽。糖吃得過多會害脾生痰損齒,容易患消渴(糖尿病)?!端貑枴て娌≌摗分姓f:“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p>
4 適溫而食
《靈樞·師傳》中說:“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腹鳴飧泄。”食物過熱過燙會對消化道造成物理性傷害,久之會引起病變。而食物過寒又傷脾胃,所以即便是在炎炎酷暑,我們也不能隨意地吃冷飲。
5 饑飽適中
很多養生學家都主張飲食應該節量,并且這里所說的“節量”是相對于飽食,而不是過饑,過饑會導致飲食攝入不足,使氣血得不到足夠的補充。宋代文豪蘇東坡也認為“已饑方食,未飽先止”,他認為這樣可以“寬胃以養氣”,且饑飽適宜是長壽的基本條件。
6 怒后勿食
進食的時候應該心平氣和,排除所有不良的情緒,才有利于胃的消化。古人有云:“食后不可動怒,怒后不可進食?!?/p>
7 謹和五味
全面膳食,飲食多樣化,食材廣泛,各類食物合理搭配具有重要意義?!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p>
8 餐后養生
“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則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痹凇肚Ы鹨健分袑O思邈說:“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齡不敗,口香?!?/p>
9 食宜緩細
咀嚼是食物消化之始,是脾胃消化的基礎?!娥B病庸言》中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薄夺t說》曰:“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p>
10 飲食有時
飲食必須要定時、有規律,才能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千金要方》亦云:“飲食以時?!?/p>
溫馨提醒
調養脾胃不能依賴藥物,有些人認為中藥的不良反應少,堅持用中藥調養,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保持良好的心態,生活、工作張弛有度,便可調養脾胃。調養脾胃貴在堅持,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好的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