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黃帝內經》對心的認識

心的作用

《素問·靈蘭秘典論》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是“君主之官”,在全身所有臟器當中,心臟居于領袖的地位。君主在一個國家中最具權威,一旦發號施令,君主下屬的所有官員,都要按照君主的意志行事,他們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的核心,就是“報效”君主。也就是說,心臟在人體中起統攝全局的作用,人體其他臟器的一系列活動,都是圍繞心臟而進行的,四肢百骸都要依賴心臟輸出的血液才能正常活動。心主“神明”,但是,這里的“神明”,不是唯心主義的偶像崇拜,而是實實在在存在于身體內,主宰我們的精神和生命活動的“神”。現代醫學已經證實,在人類思維活動的過程中,心臟和大腦同樣重要。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人的心臟不夠健康,即使呼吸正常,也會“六神無主”,神智昏聵。因此,保養好心臟,不但關系到身體的強健,還關系到精神的健康。

溫馨提醒

健康養心,要從先天做起

根據科學研究,人類的心臟疾病往往與胎兒和嬰幼兒時期的健康和營養狀況有很大的關系。嬰幼兒時期機體生長發育緩慢、營養狀況不佳的人在成年之后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較一般人要大很多。所以,預防心臟疾病,降低心臟疾病的發病率要從小做起。作為一個合格的媽媽,不但要保證孩子在胎兒期間的正常發育,而且在懷孕期間應戒煙戒酒,盡量不要染發、化妝,更不能頻繁接觸大量化學藥品,以免這些物質“禍害”寶寶的健康。在做到上述事情的同時要積極進行疾病防治,為心臟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心的位置

心,位于胸腔之內,膈之上,兩肺之間,形似桃子,外有心包護衛。從體表判斷,大部分人的心臟位于身體正中線左側,左側乳房的右下邊緣,大約有2/3的心臟是被左側乳房覆蓋著的。心臟的大小和本人的拳頭相當,重量在300克左右。不過,也有不少人的心臟位置先天性偏左或者偏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偏心人”,這種情況,只要不存在器質性病變,一般無須特別注意;但是個別人的心臟位置移至右側胸腔,也就是俗稱的“右位心”,右位心常與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同時存在。

心是五臟六腑之主

《靈樞·邪客》記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所謂“大主”,也就是主宰者的意思。

心臟之所以被稱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為維持人體各個臟腑器官正常活動所需要的血液都是由心臟“泵”出的。中醫認為心為“陽臟”,也就是說,有了心氣的推動,血液才可以流動循環,經脈才能暢通,身體才能健康,心氣旺盛,血液自然也就可以暢快平穩地流通,這樣,臟腑所需的營養才可以被及時送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垃圾”,也可以被及時運走,這樣,人的身體自然就會健康,人體的正氣也就會格外充足。正氣一旦充足,寒冷、潮濕,以及其他致病因素自然難以侵入人體,人的精神自然也會格外飽滿。

如果心臟出現問題,臟腑所需的營養不能及時送達,而代謝時產生的“垃圾”不能及時運走,就會使人體器官在高負荷而且缺乏營養的情況下運轉。自然,身體也就會處于正氣不足的狀態,邪氣自然也就會乘機侵入人體,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導致五臟六腑發生病變,而五臟六腑的病變,往往又會導致身體健康狀況的惡化,從而導致“邪氣”進一步侵襲心臟,讓人體的健康狀況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可以這樣說,心臟之所以被稱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為心臟的功能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況。所以,只有好好保養心臟,才能保證我們的身心健康。

心是精神之所舍

“精神”,其實要從兩方面來解釋,即“精”和“神”。所謂“精”,就是人體所需的一切營養物質的統稱,這些營養物質,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而且與人的生長、發育乃至繁殖、衰老息息相關。所謂“神”,指的是人體一系列的思想活動、精神意志。

之所以說心是“精神之所舍”,主要是由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所決定的。只有心臟氣血充盈,才能讓人精力充沛,體魄才能健康。只有擁有了健康的心臟,人才能運化食水,不生災病。

在日常生活中,當一個人惶惶不安的時候,我們就會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心神不定”。正如前文所言,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也是儲藏“精”“神”之所,從這個意義上說,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著人的精神變化,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身體健康,首先就要保養好心臟,而保養好心臟重要的就是安心神,也就是要保持愉悅的心情。

心主血脈

《素問·五藏生成篇》云:“諸血者,皆屬于心。”《素問·痿論》云:“心主身之血脈。”

心主血脈,主要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打個比方,脈即脈管,血液運行的通道,相當于人體內的“大運河”,而脈絡中的血液相當于“大運河”里的水,血液通過脈管,將人體所需的“營養”運送到身體各處,而心臟則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器官。正是因為有了心臟,人體的血液才能運行周身,維護各個組織器官的正常運轉。而維持心臟的正常搏動、推動血液循環的動力,就是心氣。心臟健康,心氣才能旺盛,血脈才能暢通,如果心臟不健康,那么推動血液運行的力量就會減弱,身體也會出現相應病變,如血流不暢、心血瘀滯等,會出現心悸、胸悶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出現心臟劇烈疼痛等危及生命的急癥。因此,只有養好心臟,血脈才能暢通,身體才能健康。

心包絡為心主之脈

所謂“心主之脈”,意思是由心所操控、主管的經脈。心包絡,又稱心包,在《黃帝內經》中又被稱為“膻中”。中醫學認為,所謂心包絡,是包裹心臟的組織及其經絡和血脈。因此,心包絡絕對不是西方醫學中解剖學所說的“心包”。關于心包絡的形狀和位置,歷代各個醫學流派都有諸多爭論。其中,《靈樞·脹論》有言:“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意思就是,心包絡就像圍繞在皇宮外面的紫禁城一樣,對心臟起著保護的作用。

心包絡對心臟具有保護作用,但是其包含的組織和血脈的運行,直接受心所管轄,所以,通常意義上,心包絡雖然不是和五臟一樣被看作獨立的臟器,但是其在護心,以及傳達心臟“指令”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如《靈樞·邪客》所說:“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意思就是,如果有“邪”侵犯心臟,則心包絡當先受病,心包有“代心受邪”的作用。因此,在保養心臟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保養心包絡。

心主神明

心臟不但是血液循環中的重要一環,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活動。所以,保養好心臟,對心理和情緒的健康大有裨益。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心藏神。”《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其中所說的“神明”,在今天看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明,指的是人體一切生命體征的外在表現,包括人的體形、面色、眼神以及反應速度乃至言語是否流暢、符合邏輯等。狹義的神明,指的是人的精神、意志以及思維活動等。

而《黃帝內經》中的“神明”不但包括廣義的神明,還包括狹義的神明。只有心臟健康,人才能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銳,才能很快適應外部的環境。如果心臟有病變,人在精神上也會出現相應的異常甚至病變,若心氣、心血虧虛,會表現為神志不安、失眠、健忘、易出虛汗,女性還會出現類似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如果心火較盛,則會表現為煩躁、胡言亂語,甚至驚厥昏迷;如果痰迷心竅,則會表現為喜怒無常、登高放歌,甚至裸身亂走等癥狀。以上例子充分說明,一旦心臟出現病變,往往就會出現精神異常的表現。

心傷則神去

《靈樞·邪客》中說:“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所以,想要身體健康,首先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明朝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曾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明朝著名學者陳繼儒也曾經在其著作《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雖然祖國傳統醫學有不少流派,但是大多數醫家都以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所以,如果想要身體健康,就要認真呵護內外“三寶”,也就是諸多學者所說的讓“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而呵護內外“三寶”的基礎和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護心。

白居易有詩曰:“憂極心勞血氣衰,年未三十生白發。”這就是思慮過度致使心臟負擔過重進而引起英年早衰的形象描述,因此,只有心臟健康,才能讓內外“三寶”不受侵害。

心在體合脈

心與全身脈絡的關系十分密切,《黃帝內經》中說:“在體合脈。”意思就是,全身的脈絡都由心統一管理。心“在體合脈”的意義不僅在于前文所說的所有經脈中血液循環的動力都來自心,更重要的是,心是所有經脈的“集結點”,那就意味著某些重要經脈一旦受損,就會影響到心的正常功能,例如,某些外傷往往會導致心跳加速,甚至會導致心搏驟停;而心一旦受到損傷,其癥狀也會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有所體現。所以,養護好血脈,就是等于養護好心臟。

心在竅為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闡述心和五官的關系時,曾經有這樣一句話:“在色為赤……在竅為舌。”“竅”本意是“孔洞”,某些中醫流派也將其稱為“孔竅”,也就是“瞭望孔”的意思。因為心的健康狀況可以通過舌頭反映出來,所以中醫學有“舌為心之苗”之說。

舌頭的兩個主要功能就是感知味覺和輔助發音、進食,如果心的健康狀況良好,那么舌頭就會柔軟靈活,語言也會清晰流暢,味覺自然也十分靈敏,但是如果心發生病變,舌頭也會發生相應變化,例如,心氣不足,舌頭就會蒼白暗淡,語速也會不由自主地減慢;如果邪火入心,那么就會出現舌尖紅赤,甚至舌頭表面潰爛生瘡的現象;如果心中氣血瘀積,則會出現舌苔增厚,舌面黑紫,甚至瘀斑的情況;如果痰迷心竅,或者熱毒侵入心包,就會出現舌頭強直,言語遲鈍、結巴或者說話忘詞等現象。

正是因為舌頭與心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所以我們在保養心臟的時候,可以通過舌頭來確定心臟的狀況,并根據情況及時調整保養心臟的方式和方法。

心在志為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說到心的時候,曾經有言:“在志為喜。”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心的生理功能大多與“喜”有關。所謂喜,并不單純指喜悅或者愉悅,而是泛指人類對外界的良性、正面的反應。適度的喜悅,能讓心臟以及血管的功能加強,血液循環速度加快,新陳代謝水平提高,正如《素問·舉痛論》中所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是,如果喜樂過度,也會損傷心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喜傷心。”對那些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心血管本來就有痼疾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來說,大喜大笑很容易導致舊病復發,甚至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心的健康狀況也會影響“喜”,如果心功能不全,人往往會有兩種極端對立的表現,或是常常大笑不止、嬉鬧不休,甚至瘋瘋癲癲,或是時常憂傷、自嘆自憐。大家都知道,《紅樓夢》中林黛玉悲秋傷春的性格與其患有先天性心肺功能不全有一定的關系。可見,心的健康是健康生活的基礎。保養好心臟是幸福健康的生活的基礎。

心在液為汗

汗,就是人體內部的津液,在人自身陽氣的蒸化下經毛孔排出的液體。正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說:“陽加于陰謂之汗。”清代吳瑭撰寫的《溫病條辨》中對汗的解釋是:“汗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

由于汗液的主要成分是鹽分和水分,而鹽分和水分又是血液以及人體組織液的主要成分,因此,古代諸多醫學流派均有“血汗同源”的說法。由于心主導人體血液的運行,因此很多醫學家認為“汗為心之液”。而無數的臨床觀察結果也有力地證實了這一觀點,例如,不少心氣虛的患者,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出汗;而心陽暴脫的主要癥狀之一就是大汗淋漓。同樣,汗對心臟也有一定影響,出汗過少,甚至不出汗的人,往往會因熱毒蓄積于體內而傷及心臟,但是出汗過多,也會損害心臟,導致出現類似輕度心肌缺血的癥狀。

《黃帝內經》中的養心法

《黃帝內經》中的“養心秘籍”,簡單概括,其實只有4個字——“恬淡虛無”,也就是恬淡安寧,培養拿得起、放得下的心境。

養心,重在靜心,而靜心絕不僅是字面上的“靜”,而是要讓自己的心變得寧靜、平和,也就是要樂心。而樂心的方式可謂多種多樣,例如,有的人以游覽名山大川為樂,有的人以含飴弄孫為樂,有的人以引吭高歌為樂……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養心的方式雖然形式各異,方法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培養高尚的情操,凈化我們的靈魂。

面對這個誘惑日益增多的社會,養心的首要任務就是養德,只有德高才能讓人心氣充足,內心平和。如果一個人總是時時想著如何去搶奪、占據那些本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難免百病叢生。

現代醫學證明,心胸豁達、開朗樂觀的人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往往要低于心胸狹窄、凡事斤斤計較的人,所以,善于調節情緒,讓自己始終處于樂觀向上的心態當中,是養心的前提。

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都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同時還要保證合理的睡眠和膳食結構。這樣,不但可以預防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疾病,還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養心”。

溫馨提醒

緊身衣容易“傷心”

雖然緊身衣可以突顯形體的玲瓏有致,但是過于緊身的衣服容易將原本對心臟具有保護作用的皮膚和脂肪壓縮、壓縮再壓縮,使原本柔軟的心臟“小被子”變成了壓迫心臟的“鐵餅”,這也就是大多數人穿上緊身衣就感覺喘不過氣的原因。更為嚴重的是,不少人在長時間穿著緊身衣進行劇烈運動之后,因為呼吸不暢和心臟缺血造成昏迷甚至猝死。所以,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請大家不要盲目追趕一些所謂的“潮流”,以免傷身更“傷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剑川县| 枝江市| 古丈县| 彩票| 文安县| 龙州县| 甘德县| 娄烦县| 利津县| 佛山市| 昭觉县| 龙陵县| 丁青县| 信宜市| 宁南县| 荥经县| 邹城市| 江永县| 崇仁县| 新兴县| 莱阳市| 泽普县| 会东县| 长岭县| 喀什市| 临清市| 太和县| 循化| 峨山| 安顺市| 五常市| 海丰县| 屏边| 黑山县| 连云港市| 青铜峡市| 准格尔旗| 贵港市| 宁河县|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