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唐鬼跡:民間傳說(5)
- 唐朝詭事錄2:長安鬼跡
- 魏風華
- 5382字
- 2014-08-01 13:00:07
李赤死后,有位唐朝名人為他寫了篇傳記,柳宗元的《李赤傳》開篇是這樣的:“李赤,江湖浪人也,嘗曰:吾善為歌詩,詩類李白,故自號曰李赤……”在該傳中,柳詩人用很大的篇幅描寫了李赤對廁所的迷戀,比如有一次,大家又找不到李赤了,幾個人一碰頭,同聲道:“去廁所!”
鉆進廁所,見李赤趴在便池邊詭秘地微笑,正欲鉆進去。大家急忙把他的大腿抱住,拉了上來。李赤反而大怒,問他們究竟想干什么,并聲稱自己看到了仙境。
貞元中,吳郡進士李赤者,與趙敏之相同游閩。行及衢之信安,去縣三十里,宿于館廳。宵分,忽有一婦人入庭中。赤于睡中蹶起下階,與之揖讓。良久即上廳,開篋取紙筆,作一書與其親,云:“某為郭氏所選為婿。”詞旨重疊,訖,乃封于篋中,復下庭,婦人抽其巾縊之。敏之走出大叫,婦人乃收巾而走。及視其書,如赤夢中所為。明日,又偕行。南次建中驛,白晝又失赤。敏之即遽往廁,見赤坐于床,大怒敏之曰:“方當禮謝,為爾所驚。”浹日至閩,屬寮有與赤游舊者,設宴飲次,又失赤。敏之疾索于廁,見赤僵仆于地,氣已絕矣。(《獨異志》)
李赤最終死在了廁所里,相比于他要超越的李白死于清波中,在詩意方面似乎差了些。
李赤是個神經質的詩人,一路被鬼跟蹤,最終喪命。唐朝時,另有詩人曹唐,死得也比較怪。
曹唐生活在晚唐,喜歡寫仙道詩。此人曾被美國著名漢學家、《撒馬爾罕的金桃》《朱雀:唐朝南方的形象》的作者謝弗研究,他專門寫了一本名為《曹唐的道教詩》的書。
晚年的曹唐,寓居江陵寺中。有一日,他在寺里閑逛,于紅葉飄飛的林中發現一口廢棄的古井。
曹唐上前去,臨井觀看,望見水波幽幽。此井既古,可否通達仙境?曹唐突然想起自己寫過的《劉晨阮肇游天臺》一詩里的“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兩句。再次遙望古井,詩意新發,隨口而吟:“水底有天春漠漠,人間無路月茫茫。”感覺改后更佳,水霧蒼茫,有登仙境之感。
轉天,曹唐來到林中閑坐,見二女子衣著清素,面容絕美,緩步而來,口中也有所吟。及近處,聽到她們所吟的,正是自己昨日新改的詩歌。曹唐感到很奇怪,該詩新改,并未示與他人,二女又如何能歌吟?于是起身呼而追之,二女似乎什么也沒聽到,依舊信步而行。又走了十余步,便消失了。
曹唐后來將此事說與朋友寺僧法舟聽,法舟道:“兩天前,有一少年拜訪我,懷揣一碧箋,上有詩句:水底有天春漠漠,人間無路月茫茫。”說罷,他向曹唐出示了那碧箋。
曹唐看后,頗為惘然。幾天后,他便猝死于寺中。
打開唐朝的詩歌版圖,我們看到曹唐的詩歌領域確實卓爾不群,一如他在林中的經歷。
曹唐是廣西桂林人,宣宗大中年間中進士,主要活動于唐懿宗咸通年間。唐朝詩人眾多,曹唐之所以能夠跳出來,一如前面所提,靠的是詩歌的題材。按《唐才子傳》的說法:“唐始起清流,志趣澹然,有凌云之骨,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已,才思不減,遂作《大游仙詩》五十篇,又《小游仙詩》等,紀其悲歡離合之要,大播于時。”
曹唐的《游仙詩》系列,題材多取自六朝志怪筆記,比如《劉晨阮肇入山遇仙組詩》,即以《幽明錄》里的故事為主題。此組詩共有五首:
《劉晨阮肇游天臺》:“樹入天臺石路新,云和草靜迥無塵。煙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夢后身。往往雞鳴巖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歸何處,須就桃源問主人。”
《劉阮洞中遇仙人》:“天和樹色靄蒼蒼,霞重嵐深路渺茫。云竇滿山無鳥雀,水聲沿澗有笙簧。碧沙洞里乾坤別,紅樹枝邊日月長。”
《仙子送劉阮出洞》:“殷勤相送出天臺,仙境那能卻再來。云液既歸須強飲,玉書無事莫頻開。花當洞口應長在,水到人間定不回。惆悵溪頭從此別,碧山明月照蒼苔。”
《仙子洞中有懷劉阮》:“不將清瑟理霓裳,塵夢那知鶴夢長。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玉沙瑤草連溪碧,流水桃花滿澗香。曉露風燈易零落,此生無處訪劉郎。”
《劉阮再到天臺不復見諸仙子》:“再到天臺訪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塵。笙歌寂寞閑深洞,云鶴蕭條絕舊鄰。草樹總非前度色,煙霞不似往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
曹唐以詩歌的方式重寫和續寫志怪,在歷史上絕無僅有。
但在當時也有人不服,比如另一位詩人羅隱。二人俱有才華,但羅的名氣在當時大于曹唐。文人相輕,大家互相看不上。在一個宴會上,羅隱對曹唐說:“老兄的《游仙系列》寫得甚好,但其中的《劉阮組詩》的第四首似乎有些問題啊!”
曹唐放下手中的酒杯。
羅隱:“如果沒記錯的話,該詩中的‘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我覺得所描寫的不是仙境,而是鬼域!”
曹唐聽出其中的嘲笑意味,于是道:“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后,辜負秾華過此身!”
羅隱:“這是我的《牡丹》詩。”
曹唐:“足下詩中的‘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好像歌詠的是女障而不是牡丹啊!”唐朝貴族有習慣,寒冬時,以裸露的性感美女圍于四周,以取暖氣,稱為“女障”,又稱“肉障”。
曹唐語落,在座的客人大笑。
羅隱憤憤。
在這里,我們更關心的是羅隱的判斷:那詩描寫的不是仙境,而是鬼域。
與羅隱對坐,當在曹唐林中際遇之前,羅隱鬼詩一說竟一語成讖,這恐怕是二人當時都沒想到的。
進士曹唐,以能詩名聞當世。久舉不第,嘗寓居江陵佛寺中亭沼,境甚幽勝,每自臨玩賦詩,得兩句曰:“水底有天春漠漠,人間無路月茫茫。”吟之未久,自以為嘗制皆不及此作。一日,還坐亭沼上,方用怡詠,忽見二婦人,衣素衣,貌甚閑冶,徐步而吟,則唐前所作之二句也。唐自以制未翌日,人固未有知者,何遽而得之?因迫而訊之,不應而去。未十余步間,不見矣。唐方甚疑怪。唐素與寺僧法舟善,因言于舟,舟驚曰:“兩日前,有一少年見訪,懷一碧箋,示我此詩,適方欲言之。”乃出示,唐頗惘然。數日后,唐卒于舍中。(《宣室志》)
唐人寫志怪,非常喜歡穿插詩歌,進而成為詩化故事的一種手段。又如《宣室志》載:“晉昌唐燕士,好讀書,隱于九華山。嘗日晚,天雨霽,燕士步月上山。夜既深,有群狼擁其道,不得歸,懼既甚,遂匿于深林中。俄有白衣丈夫,戴紗巾,貌孤俊,年近五十,循澗而來,吟步自若,佇立且久,乃吟曰:‘澗水潺潺聲不絕,溪垅茫茫野花發。自去自來人不知,歸時唯對空山月……’”
主人公空山遇鬼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詩情營造下的空幽氛圍;或者說,所呈現出的一種純粹的詩意的世界。
這是唐人的情懷。
出現在志怪中的這些詩,跟著名詩人寫的作品相比,其實并不差,正如明代楊升庵曾言:“詩盛于唐,其作者往往托于傳奇小說、神仙幽怪以傳于后,而其詩大有妙絕今古一字千金者。”
不速之客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揚州,夏夜。城市的燈火依次而滅。西郊有一處別墅,住著士人周濟川和他的幾個弟弟。
哥兒幾個都很好學,每每坐在一起讀書,這天晚上講學完畢,已是夜半三更,大家上床睡覺。就在周濟川快入夢時,忽聽到窗外“咯咯”有聲。在他確定不是做夢后,便起身向外窺視,于是看到了一生中最恐怖的場景:
庭院中,月色下,有個小小的骷髏,看身長不過三四歲的模樣,腦袋自然也是個骷髏。他正圍著庭院轉圈,一會兒雙手交叉,一會擺動手臂,骨節間相互摩擦,聲音令人毛骨悚然。
周濟川慌忙喊起幾個弟弟。
他們起來后,看到窗外的景象,互相對視,嚇得大氣也不敢出。
諸兄弟中,膽子最大的要數一個叫周巨川的。周巨川鼓足勇氣,沖窗外大聲呵斥。剛呵斥完第一聲,白骨小孩就跳上臺階;呵斥完第二聲,小孩已鉆進屋子;呵斥完第三聲,小孩跳上床了,開口道:“阿母,喂孩兒乳汁。”
周巨川揮掌擊去,小孩遂倒,但眨眼的工夫,又出現在床上。此時,周家仆人聽到動靜,手持刀棒趕來。
小孩繼續說:“阿母,喂孩兒乳汁。”
周家仆人在周巨川帶領下,一擁而上,用刀棒砍擊,小孩的骨架一點點斷折,可很快又聚合在一起,再次喃喃說:“阿母,喂孩兒乳汁。”
周濟川叫仆人用布囊將小孩裝起來,竟然得手。
他隨后叫仆人把小孩扔到四五里外的枯井。一路上,布囊里的小孩依舊喊著:“阿母,喂孩兒乳汁……”
仆人把小孩扔入枯井。那井似乎太深了,布囊扔進去后,很長時間都寂靜無聲。仆人大恐,急忙跑回來。
正如我們推測的那樣,第二天夜里,小孩又出現在庭院里,這一次他手里拿著昨天包裹他的布囊。緊接著,他再一次跳進屋中。
周家兄弟這覺算是沒法睡了。
周家諸人又用昨晚的辦法,用布囊將小孩裝起來,這一次用繩子將袋口系住,又拴上了一塊石頭,把他沉入河中。當然,沒過幾天,小孩又蹦蹦跳跳地來了,這一次,一手執布囊,一手執繩索。
周家兄弟提前準備了一塊巨木,將其中間鑿空,把小孩裝進去,然后用鐵葉包住兩端,用鐵釘釘牢,又墜上重石,投于大江。扔下去時,有童聲幽幽地從巨木中傳出:“謝謝你們送我棺材……”
周濟川,汝南人,有別墅在揚州之西。兄弟數人俱好學,嘗一夜講授罷,可三更,各就榻將寐,忽聞窗外有格格之聲,久而不已。濟川于窗間窺之,乃一白骨小兒也,于庭中東西南北趨走,始則叉手,俄而擺臂,格格者,骨節相磨之聲也。濟川呼兄弟共覘之良久。其弟巨川厲聲呵之,一聲小兒跳上階,再聲入門,三聲即欲上床。巨川元呵罵轉急,小兒曰:“阿母與兒乳。”巨川以掌擊之,隨掌墮地,舉即在床矣,騰趠之捷若猿玃。家人聞之,意有非,遂持刀棒而至。小兒又曰:“阿母與兒乳。”家人以棒擊之,其中也,小兒節節解散如星,而復聚者數四。又曰:“阿母與兒乳。”家人以布囊盛之提出,遠猶求乳。出郭四五里,擲一枯井。明夜又至,手擎布囊,拋擲跳躍自得。家人輩擁得,又以布囊如前法盛之,以索括囊,懸巨石而沉諸河,欲負趨出,于囊中仍云:“還同昨夜客耳。”余日又來,左手攜囊,右手執斷索,趨馳戲弄如前。家人先備大木,鑿空其中,如鼓撲,擁小兒于內,以大鐵葉冒其兩端而釘之,然后鎖一鐵,懸巨石,流之大江。負欲趨出,云:“謝以棺槨相送。”自是更不復來。時貞元十七年。(《廣異記》)
這一回,這孩子總算沒再回來。
可是,他為什么一直叫著“阿母,喂孩兒乳汁”呢?或者可以這樣揣測:小孩是周家別墅前任主人的夭折之子?也許是被謀害,這也未嘗可知。
黃泉路上無老幼。小鬼有之,老鬼也不缺。更詭異的是,人還活著時,就已經撞見了自己的亡魂。
玄宗時,長安有著名占卜師柳少游,算卦甚靈,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登門求教。少游來者不拒,口碑很好。
少游晚年的一天,突有人敲響寓所大門。少游叫仆童開門。
來客手持一段絲帛,輕聲問:“素聞先生能預測人之命運,想問先生:我還有多少年人生可活?現有絲帛一段,以表心意。”
垂垂老矣的少游盤腿而坐,并不抬頭,取簽作卦。光線在昏暗中急劇地變化。室內寂靜,只有卦簽相互撞擊聲。過了一會兒,少游道:“卦已成,兇。今天太陽落山后,您命將終。”
來客哀嘆良久,求水一碗。
少游抬起頭,望著眼前的來客,感覺很面熟,但一時又想不起是誰。少游叫仆童上茶。仆童隨即愣住了,因為他發現屋子里有兩個主人,面貌相同。他不知道把茶水獻給誰。正在不知所措時,少游指著來客說:“快給客人。”
來客飲后告辭,仆童送其出門,呆呆地望著那背影消失在昏暗中。
與此同時,室內的少游聽到空中有哭聲。仆童問少游:“可識來客?”
這時候,我們著名的占卜師柳少游先生才確定剛才的來客正是自己的靈魂。他突然想起些什么,低頭打開那段絲帛,卻已化為黃紙,他不禁黯然失色:“靈魂已舍我而去,我還能活多久?”
柳少游叫仆童把室門緊閉。
他躺在榻上,安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
柳少游善卜筮,著名于京師。天寶中,有客持一縑,詣少游。引入問故,答曰:“愿知年命。”少游為作卦,成而悲嘆曰:“君卦不吉,合盡今日暮。”其人傷嘆久之,因求漿,家人持水至,見兩少游,不知誰者是客。少游指神為客,令持與客,客乃辭去,童送出門,數步遂滅。俄聞空中有哭聲,甚哀,還問少游:“郎君識此人否?”具言前事,少游方知客是精神。遽使看縑。乃一紙縑爾,嘆曰:“神舍我去,吾其死矣。”日暮果卒。(《廣異記》)
故事中,出現了兩個柳少游,一個是肉身,一個亡魂。幾十年后,也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上演。
德宗貞元初年的一天,河南少尹李則無疾而終,家人在室內守靈。此日午后,微雨凄清,紙馬飄搖,肅穆的李府大門突然被敲響。
前來吊唁的是名身著朱衣的人,自稱蘇郎中。
來到靈堂,蘇郎中號啕痛泣,顯得非常悲傷。事情之奇并不在于一個身著紅衣的陌生吊唁者突然出現在死者門前,而在于此人哭著哭著竟讓靈床上的李則慢慢地坐起來。接下來的事更蹊蹺,李則跳下靈床,跟蘇郎中扭打在一起。
李家子弟嚇得奔出室內。
直到暮色降臨,里面的扭打聲才慢慢平息。
有膽子大的,開門投去一瞥,見李則和那個蘇郎中二人并臥于靈床上,均成死尸。
再走近一看,驚異地發現:此時他們的衣服、形貌、鬢發、胡須已絲毫不差,也就是說二人都是李則的模樣,至于哪個是真李則,無人能夠分辨。其家人沒辦法,只好將二人一起入殮。
貞元初,河南少尹李則卒,未殮。有一朱衣人投刺申吊,自稱蘇郎中。既入,哀慟尤甚。俄頃,亡者遂起,與之相搏,家人子弟驚走出堂。二人閉門毆擊,抵暮方息。孝子乃敢入,見二尸并臥一床,長短、形狀、姿貌、鬢髯、衣服一無差異。于是聚族不能定識,遂同棺葬之。(《獨異志》)
古人賦予死亡本身以神秘的色彩。雖然每個人都會體驗死亡,但卻不可傳達死亡的感受。有一方領域,大家早晚都會涉足,但卻永遠都不會有人活著把那里的信息帶到人間。這就很可怕了。
唐朝的風起于暮色中,燭火搖曳,終于熄滅。黑暗中,兩具僵尸互相對望,陷入了長長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