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歷史
- 何炳松
- 4016字
- 2021-10-29 18:15:45
第八章 Charlemagne帝國之瓦解
1.Charlemagne帝國之分裂
Charlemagne之帝國,領土廣大,一旦Charlemagne去世,其將從此瓦解乎?抑仍統一耶?此誠研究歷史者之重要問題也。Charlemagne似深知一旦物故,統一無人,故于八〇六年,將其帝國之領土,分給其三子。帝之分給領土于其子,究因習俗相沿,不能不平分于諸王子耶?抑因深知己身去世,后繼乏人耶?吾人不可得而知。唯不久其年長之二子,均先其父逝世,其幼子Louis獨領帝國。
Louis the Pious即位之后,不數年即有分給帝國于其諸子之舉。然諸王子各不相下,時起紛爭,故自八一七年至八四〇年間,瓜分之舉,竟有六次之多。諸王子紛爭之跡,茲不詳述,至八四〇年,Louis卒。其第二子Louis the German領有Bavaria及今日德國諸地。其幼子Charles the Bald領有Frank王國之西部。其長子Lothaire領有兩弟領土間之地,并襲皇帝稱號。Charles與Louis因其兄有實行皇帝職權之舉,合力以抵抗之,敗之于Fontenay地方,時八四一年也。越二年乃訂Verdun和約。
當三人商訂和約時,對于Lothaire之領有意大利,Charles之領有Aquitaine及Louis之領有Bavaria殆無異議。其爭持最烈者,即關于其余帝國領土分配之一端。其結果則長兄既稱皇帝,并得領有Frank領土之中部;包有都城Aix-la-Chapelle。其疆界之不自然,及其言語風俗之不一致,固甚顯然。Louis并得Lombardy以北西至Rhine河之地。至于Charles則領有今日法國之大部分及西班牙邊境與Flanders諸地。
2.法國德國之起源
Verdun條約之重要,在于東西兩Frank王國之發見。為他日法國與德國兩國之雛形。Charles the Bald領土中之人民,大部分沿用拉丁語,日久漸變而為南部法國語(Provencal)及法國語。至于Louis the German領土中,人民與語言均屬日耳曼種。介于兩國之間者,為Lothaire王國(Lotharu regnum)此地一變而為Lotharingia,再變而為今日之Lorraine,至今尚為德國法國兩國相爭之地。
至于當日各地方言之互異,征于八四二年Strasburg誓言而益信。蓋當Verdun條約未訂以前,Lothaire之二弟,曾鄭重宣誓互助以抗其大兄。二人先用本國之語言各向兵士云,如吾有離異吾兄之時,汝輩亦當解除忠順吾兄之義務。于是Louis再用“羅馬語”(Lingua Romana)向兵士重述其誓言,使Charles之兵士易于了解。Charles亦用“條頓語”(Lingua Teudisea)向兵士重述之。此兩種誓言之原本,至今尚在,為歷史上最有興趣最有價值之文字,蓋吾人藉此得以稍知當日歐洲各國語言之雛形也。前此之日耳曼種人,殆僅有語言而無文字,凡能文字者皆用拉丁,法國語亦然。
3.Charles the Fat之統一帝國
八五五年Lothaire卒,遺其意大利及其王國于其三子。至八七〇年,其子先后去世者凡二人,其叔父Charles the Bald與Louis the German二人遂訂Mersen條約,瓜分其侄之領土。僅留意大利及皇帝稱號于其僅存之侄。其結果則自八七〇年,西部歐洲一帶,顯分三國。一如近世意大利、德意志及法蘭西殊可異也。
Louis the German既卒,其子Charles the Fat入繼東Frank王國之統。八八四年,Charles the Bald之子若孫,先后逝世,堪繼統者僅有一五齡之童子。西Frank王國之貴族,群請Charle sthe Fat兼領其地。Charlemagne帝國至是分而復合者,凡二三年。
Charles the Fat多病而無能,與北蠻(Northmen)所訂之條約,尤足征其優柔而無勇。當巴黎伯Odo盡力抵抗北蠻之圍困巴黎時,Charles不但不率軍來援,反允年予北蠻銀七百磅為解圍之條件。并允北蠻軍隊于是年冬日屯駐于內地Burgundy,焚毀劫掠,如入無人之境。
此種辱國之條約,大拂西Frank王國貴族之意。若輩遂樂與其侄Carinthia之Arnulf合謀篡奪;八八七年Charles被廢。自此以后,除他日法國皇帝Napoleon外,再無一人能統一Charlemagne帝國之東西南三部者。Arnulf雖稱帝,然國內已無復統一之望。即統一之名,亦不可復得。當時編年史中曾謂“當Arnulf虛費光陰之日,正各小王國發達之秋”云。
西Frank王國中之貴族,在北部者選巴黎之Odo為王;至于南部,則有Vienne之Boso伯,隱懇羅馬教皇封其為Rhone河流域及Provence一帶地方之王。Boso死后,Geneva湖沿岸一帶地,叛而自立。他日此地與Boso之領土,合而為Burgundy(亦稱Arles)王國。
當Charles the Fat未廢以前,國內之伯及大地主多乘機自立,儼同君主。其在東Frank王國則昔日Charlemagne所征服之日耳曼種,漸謀自立,就中尤以Bavaria人及Saxon種人為不馴。至于意大利,則領土瓦解之狀況,較北部二國為尤甚。
4.帝國不能統一之原因
據上所述者觀之,足見當日已無人能再統一Charlemagne之帝國者。蓋當日之困難甚多,欲建設一統一之國家,幾乎無望。第一,國內交通,到處阻梗。羅馬時代之道路橋梁,至是因無人修理,類皆殘毀。至于羅馬帝國國境以外之地,為Charlemagne所征服者,其道路尤較惡劣無疑。
此外當中古之世,錢幣稀少。為君主者,遂無資多任官吏為治國之用。而且因經費有限之故,不能募集軍隊為維持秩序平定叛亂之需。
除君主優柔,國庫空虛之外,尚有一大患焉——即蠻族之四面入侵是也。此次蠻族之入侵,較Charlemagne時代以前之蠻族入侵,尤為不幸。蓋足以破壞歐洲之和平而阻止歐洲之進步也。Charlemagne帝國瓦解以后二百年間,歐洲極其黑暗,此為其絕大之原因。
至于帝國東部,則有Slav種人入侵之患。Charlemagne雖曾戰敗之,然此種人之騷擾東疆,垂二百年之久。此外又有匈牙利人,系來自亞洲之蠻族,蹂躪德國及意大利,其騎兵并深入Frank王國之東部。最后匈牙利人被逐東返,其所居之地遂名匈牙利。
最后又有所謂北蠻者(Northmen),蓋丹麥、挪威、瑞典諸地之海盜也,相率南下。若輩不但劫掠海濱之巨城,有時并沿河深入Frank王國境中,達于巴黎,大肆騷擾。其入侵英國者,世稱丹麥人。英王Alfred the Great竟不能不承認若輩為英國北部之主人云。
據上所述,可見Frank王國之險象環生,患難紛至。內有貴族之紛爭,外有蠻族之騷擾。此撲彼起,無時或已。故當日之諸侯,莫不深居城堡;當日之城市,莫不圍以城墻。甚至修道士之寺院,亦復有建筑堡壘以資防衛者。
5.封建制度之權輿
中央既無有力之君主,國內又無強盛之軍隊,各地之安危,無人顧及。國內之伯、邊防使、主教及大地主輩,群起而謀自衛。若輩一面有衛國之功,一面有保民之德,故人民之向往者,無不傾心。此Charles the Fat以后之政權,所以旁落于國內大地主之手也。中古諸侯之城堡,類皆位置于形勝之地,如果國君有力,又焉能坐視其存在者?于此可見當日之諸侯,已隱然有負固不服之志矣。
吾人今日試游歷英國、法國或德國之境中,每見有中古城堡之遺址,雄踞山巔,憑眺四方,可達數英里之地。圍以厚墻,墻外有濠。堡中有高塔,其窗甚小。可見此種建筑決非升平時代之居室,而為云擾世界之王宮。
蓋居住堡中之人,必隨時有被攻之險,如其不然,又何必靡巨費造成冷靜森嚴之巨廈為居室之用乎?當時巨廳之中,諸侯之扈從,群集一處,以備調遣。一旦被攻,則群趨于小窗之內,以箭射敵。如敵人逼近,則傾火燒之瀝青或融化之鉛以御之。
昔日羅馬人每于軍營之外,圍以厚墻,此種有墻之營,名曰castrum。然皆系政府之堡壘,而非私人之居室也。羅馬帝國衰替之日,蠻族相繼入侵,國內大亂。于是伯、公與大地主,多建筑堡壘以自衛。然當日之所謂城堡,不過筑土為堆,圍以深壕,衛以木椿而編以樹枝。土堆之上為木造之堡壘,亦以木椿圍之。此種城堡,在Charlemagne死后,尚通行數百年。唯因材料不甚堅實,或被焚,或腐爛,故至今已無存者。
約自一一〇〇年以后,建筑城堡之材料,漸以石代木。蓋至是戰術已變,木料已不足以資保衛也。昔日羅馬人之攻城也,每以巨石或尖銳之木棒向墻上或向墻內投之。并有投石與投木之手機。當兵士攜斧或撞車登城時,并有自衛之方法。自日耳曼民族入侵以后,對于此種戰機,不甚習慣,故舊日之武器漸廢而不用。唯東部羅馬帝國中尚沿用舊日之戰術。自有十字軍之役以后,此種戰術,復傳入西部之歐洲。西部歐洲之建筑城堡,因之不得不以石代木云。
唯方形之堡,不如圓形無角者之易守,故百年之后,圓形之堡,極其風行,以迄一五〇〇年為止。自一五〇〇年后,火藥巨炮之為用已廣,城堡雖堅,亦難御炮彈之攻擊矣。
昔日木堡,至今無存。吾人之城堡觀念,可自石造者得之。城堡之地址,多在懸崖之上,得建瓴之勢,不易近攻。如在平地,則圍以深溝,謂之城濠(moat)。中儲以水,橫以吊橋。其大門并有厚木板造之柵欄,由上而下,謂之吊門(porteullis)。墻內有高塔一,謂之主塔(donjon),內包數層。有時堡內亦有巨廈及居室,為諸侯及其家庭起居之所。然有時即居于主塔之中,此外堡內并有儲藏糧食及軍器之處,并有禮拜堂一。
吾人欲明中古貴族之地位及封建制度之起源,不能不先知當日地主之狀況。當Charlemagne在位時代,西部歐洲一帶地,多分裂而為巨大之地產,有若羅馬時代之Villas。此種分裂之由來,已不可考。此種巨大之地產,亦名封土(Manor)。類以佃奴耕種之,終身不得離其地,并受地主之約束。同時佃奴并須代種地主之私地,凡地主及佃奴日用之需,皆取資于封土。所謂中古之地主,即系指領有封土一二處之地主而言;每年收入,足以自給,并有余暇與四鄰之地主戰。
當Charlemagne即位以前,政府已有給予寺院、教堂及個人,以免納地稅之特權。凡朝廷官吏之司法或募捐者,不得擅入其地。此種特權,原在免除官吏之勒索,并不予以政府之大權。其結果則享有此種特權之寺院及個人,每以君主之代表自命,實行國王之權責。他日中央政府之勢力日衰,地方諸侯遂漸成獨立之地主。此外即無此種特權之地主與重要官吏如伯與邊防使等,亦多尾大不掉,獨霸一方。
國內諸伯之地位,尤為優勝。Charlemagne所任之伯,類皆選自富民或巨族中人。又因政府無錢之故,凡有功勛于國家者,則酬以土地,諸伯之勢力益大,漸視其領土及地位為私產,傳之于其子若孫。當Charlemagne時代,因有巡按使巡行制度,故諸伯尚能就范。自彼死后,巡按制廢而不用,官吏之抗命或無能者,中央已無法以處之矣。
然吾人斷不可以為Charlemagne死后,西部歐洲一帶,遂無國家,或以為四分五裂,小國如林。
第一,當時君主,猶保其昔日威嚴之一部。為君主者或柔懦而無能,或無法以抑服抗命之官吏。然無論如何,君主自君主,曾受教皇之加冕而為上帝之代表。其地位總在諸侯之上。他日英國、法國、西班牙諸國之君主,最后意大利德國諸國之君主,摧殘封建,抑服諸侯,終占優勢。
第二,當日之地主,雖形同獨立,然無不屬于封建制度(Fendalism)之中。凡地主之有余地者,每分給他人,唯受封者須盡忠順及其他種種義務,如從軍,貢獻意見,及援助主人等。諸侯(Lord)與附庸Vassal之關系,遂權輿于此。凡諸侯同時為國王或其他諸侯之附庸,各盡其忠順之義務。故封建制度,遂起而代國家,以私人之結合代君主與人民之關系。
封建制度中之政府與田產制度,均與今日各種制度不同,極難了結。然吾人若不曉然于封建制度之為何,則中古千余年間之歐洲史,即將茫無頭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