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歐洲歷史
  • 何炳松
  • 3671字
  • 2021-10-29 18:15:44

第五章 修道士及日耳曼種人之入教

1.清修主義及寺院制度

中古歐洲之修道士,其勢力之大,與其事業之廣,頗難敘述。人才蔚起,史不絕書。有哲學家,有科學家,有歷史家,有美術家,有詩人,有政治家,名人如Bede,Boniface,Abelard,Thomas Aquinas,Roger Bacon,Fra Angelico,Savonarola,Luther,Erasmus輩,無一非修道士出身。

寺院制度(Monasticism)之力量,在于足以感化各階級中人。是時蠻族入侵,人生漸苦。寺院之為物,不特為篤信宗教者藏身之所,即彼思想高尚不愿為兵受苦者,亦多以寺院為尾間之洩。蓋寺院生活,神圣而平安。彼蠻族雖悍,對于修道士之生命及財產,每不忍加以殘害。同時失志者,受辱者,貧而無告者,亦多遁入寺院以終其身。至于修道士之人數,有增無減。帝王貴族,多布施大地以為容納修道士之所。其他如深山叢林之中,清凈無塵,修道者莫不趨之若鶩焉。

寺院之發達,始于四世紀時之埃及。當蠻族戰敗羅馬人于Adrianople之日,正St.Jerome宣傳清修主義之時。迨六世紀時,西部歐洲一帶,寺院林立,修道士日增月盛,遂感有規則之必要。唯寺院清規,始于東方,西部歐洲之氣候與人民之性質均與東部歐洲異,故東部歐洲之清規,不適于西部歐洲寺院之用。因之St.Benedict于五二六年時,編訂規程,以備意大利北部Monte Cassino寺之遵守,蓋彼實此寺之首領也。其規程妥善而適用,其他寺院,多仿而行之,遂成西部歐洲一帶寺院之清規(Rule)。

St. Benedict清規之重要,與國家之憲法無異。其條文頗自然而圓滿。以為俗人不定皆能修道者,故規定凡人寺修道者必先經一修業之期,謂之“徒弟”(Novitiate)。凡寺院之住持(Abbot)由修道士選舉之,統轄寺中一切。凡修道士均有服從之義。修道士除祈禱靜坐外,均須工作與耕種。并有誦習與教授之義務。凡身弱不能工作者,則令其任輕易之事,如抄書即其一端。

凡修道士均須遵守服從、貧苦及貞潔三種志愿,對于住持有絕對服從之義,凡修道士不得有私有之物。須終身以貧苦自守,所用諸物,均屬諸寺院。除服從及貧苦二志愿外,并須有貞潔之志愿,終身不娶。蓋當時不但以為單身生活較娶妻者為清高,即許其娶妻,于寺院組織上,亦實有不能相容之勢。此外凡修道士之生活,必須自然,不得行過度之斷食以傷其身體。蓋當日東部歐洲修道士之因苦修過度,卒傷其生者,時有所聞,故St.Benedict特限制之。

Benedict派修道士影響之及于歐洲者甚巨。任教皇者得二十四人,任主教及大主教者得四千六百人。以著述名世者,得一萬六千人。當大局擾攘之日,文人學子多入居其寺院之中,潛心著述。至于抄書一事,本系修道士應有之職業。若輩手抄古籍,雖每不經心,而不知其所抄者之為何物,然當時因圖書館之毀壞及藏書家之漠視,古人文稿,喪失垂盡,故抄書之業,實為要圖。雖抄本謬誤百出,總較不傳為勝。拉丁文學之不致失傳,蓋皆修道士之功也。

昔日奴制盛行時代,常人視工作為賤業。自修道士身任工作之后,工作之事復其常態。寺院附近之土地,由修道士耕種之,草萊遂辟。當日旅舍甚少,往來商旅,多食宿于沿途寺院之中,各地交通,因之日便。Benedict派及其他各派之修道士,莫不熱忱以贊助教皇。教皇深知其勢力之宏大,故特予以教士所享之特權。因之教士遂有清修教士(Regular Clergy)與世俗教士(Secular Clergy)之別。

羅馬教會,極欲繼羅馬帝國之后以統馭歐洲。然教會官吏,職務繁雜,斷不足以代表基督教之精神。教會儀節及教務之管理,教會財產之保存,皆世俗教士之責任。而清修教士頗足以證明個人篤信及修養之必要。故寺院之制度,無異教會之教師,使教會不至流為僅具形式而無精神之器械,宗教精力,源源而來,無中斷之虞。

修道士所居之處曰寺(Monastery或Abbey)。其構造頗合修道士之需要,而且往往建于遠離城市之處,蓋取其清靜也。其建筑類仿自羅馬人之別墅,四周為室,其中為院,曰Cloister。院之四周有走廊,以便往來于各室而不受太陽風雨之苦。不但Benedict派之寺院如此,即其他各派之寺院亦莫不皆然。

院之北為禮拜堂,多西向。日后寺產既富,故寺中之禮拜堂,每極其美麗。英國之Westminster寺,即系昔日在倫敦城外某寺之禮拜堂。至今英國寺中禮拜堂之遺址,尚不一而足,備游人憑吊之資。在院西者為儲藏食物之室,在院南而與禮拜堂相對者為食堂與坐廳。坐廳在天寒時并有暖爐。在院中而與食堂相近者為盥洗所,為修道士聚餐前洗手之處。在院東者為寢室,寢室離禮拜堂極近,蓋修道士每日須禮拜七次,而七次之中,有一次于天未明時舉行者也。

據Benedict清規之規定,凡修道士均須借寺產之出產以維持其生活。故寺屋之外,圍以花園、菜園、磨坊、魚池及種谷之地。此外并有醫院一,以治病人,又客房一,以便行旅。在較大之寺院中,亦每附有宏麗之居室,以備君主貴族偶然住宿之用。

2.英倫三島中之傳道事業

修道士事業之最巨者,莫若傳道。羅馬教會勢力之日大,原于傳道事業者為多。蓋修道士不僅傳其道于日耳曼種人而已,而且使日耳曼種人俯首為教皇之臣子也。到于修道士之傳道事業,則自傳道于Britain島之日耳曼種人始。

當紀元初年,英倫三島為Celt種人所居,其習慣與宗教,已不可考。Julius Cesar于紀元前五五年始入征其地,然羅馬勢力,始終不出自Clyde河至Forth海臂止長城之外。即長城以南諸地,亦不盡為羅馬所同化。至今Wales之語言,尚仍Celt種語言之舊,即其明證。

當五世紀初年,日耳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羅馬軍隊之駐在Britain島者,因之撤歸,以厚國防之力。Britain島遂漸為日耳曼民族所征服。蠻族中尤以居于丹麥之Saxon種人及Angle種人為多。此后二百年間之事跡,已不可考。Britain島上之Celt種人究竟何往,亦不可考。舊日史家多以為此種人或被殺而死,或被逐入山。然以與日耳曼種人同化之說較為可信。Saxon種人與Angle種人之酋長,建設小王國于島中,當教皇Gregory the Great在位時代,計有七國或八國之多。

當教皇Gregory尚為修道士時,于羅馬城中奴市上見有Angle種人,狀貌雄偉,不勝驚異。繼悉其為異端之蠻族,心竊憫之。他日Gregory就任教皇,乃遣修道士四十人赴英國傳道,而以Augustine為領袖,并以英吉利主教之職予之。Kent國王之后,系Frank王之女,本信基督教,故五九七年羅馬修道士登岸時,頗受優待,并以舊日羅馬時代所建之Canterbury教堂予之。羅馬之修道士遂設寺院于此,為傳道事業之機關。Canterbury之地,至今尚為英國宗教之中心。

然英倫三島中之基督教徒,并不僅限于Augustine及修道士。當Britain島為羅馬行省時代,已改奉基督教。其時并有St.Patrick(約卒于四六九年)傳道于愛爾蘭之舉。日耳曼種人入侵以后,異端復盛,愛爾蘭因僻處海中,得免于難。唯愛爾蘭教徒不熟諳羅馬基督教之習慣,故頗有互異之處。愛爾蘭慶祝基督復活節之期,及修道士削發之樣式,均與羅馬異。當Augustine傳道于Britain島南部之日,正愛爾蘭人傳道于Britain島北部之時。

羅馬派與愛爾蘭派教士之習慣既不相同,故時有沖突之舉。愛爾蘭之教士,雖尊重教皇而不愿離羅馬派而獨立,然始終不愿廢棄其舊習。同時亦不愿承認Canterbury之大主教為領袖。至于羅馬教皇則甚不愿愛爾蘭教徒之獨樹一幟于島中。兩方相持不下,互相仇視者,凡五六十年之久。

然相爭之結果,羅馬教會終得勝利。六六四年Northumbria王開宗教大會于Whitby,承認羅馬基督教為國教。愛爾蘭之教士不得已退歸。

當Whitby大會開會時,Northumbria王言曰:“同奉一神者,應遵守一致之規則,不應互異,因人人所希望之天國,本屬相同。”彼以為僻處歐洲西部海外之一島,竟與其余基督教國異其習慣,殊屬非理。此種教會統一之信仰,實為教會得勢之一大原因。他日英國領土日有擴充,忠于教皇者凡千年之久,至十六世紀初年Henry第八在位時,方離羅馬教皇而獨立。

英島之宗教,既成一統之局,隨發生一種崇拜羅馬文化之熱誠。Lindisfarne,Wearmouth,及其他諸寺院,漸成當日文化之中心,歐洲大陸諸國,殆無能與之相埒者。常與羅馬往來,未或中輟。羅馬工人多渡海入英國建筑石造之羅馬式教堂以代舊日之木造者。青年教士,多習拉丁文,有時并習希臘文。古代書籍,輸入國中而重抄之。當七八兩世紀之交,有名著作家Baeda其人,通稱“可敬之Bede”(The Venerable Bede)(六七三年生七三五年卒),著有當日《英國宗教史》,為吾人研究當日英國宗教最重要之資料。

3.歐洲大陸上之傳道事業

不久傳道之熱誠,又自英國而返諸歐洲大陸。昔日Clovis及Frank民族,雖已改信基督教,然北部歐洲一帶,仍未普及。當Augustine入英國之前數年,愛爾蘭傳教者St.Columban登歐洲大陸之岸而入Gaul。往來各處,建設寺院,苦于修行,善施神術,極為時人所信仰。彼并深入蠻族Alemanni所居之地以達于Constance湖畔。不久為蠻族酋長所逐,遂南下傳道于北部意大利之Lombard種人,于六一五年卒于其地。其同志中有名St.Gall者,留居Constance湖畔,弟子日眾,遂建寺院,乃以其名名之,為中部歐洲最著寺院之一。其他愛爾蘭之教士多深入Thuringia及Bavaria森林中以傳其道。唯德國教會,則溯源于英國之傳道士也。

St. Columban卒后約一百年,當七一八年時,羅馬教皇遣英國修道士名Boniface者入德國傳道。凡經營四年而返羅馬,教皇任以傳道主教之職,誓從教皇之命令。Boniface主張服從教皇甚力。他日羅馬教會之獨霸西部歐洲,彼蓋與有力焉。

Boniface既有Frank王國中王宮執政Charles Martel之保護,盡力于傳道之事業。昔日愛爾蘭教士所感化之基督教徒,及北部歐洲之異端,無不入附于羅馬。七三二年Boniface升任Mayence之大主教。乃著手于建設Salzburg,Regensburg,Wurzburg,Erfurt,諸主教教區(Bishopries),即此可見其傳道區域之廣,及其傳道事業之盛。

Boniface既組織德國之教會,遂著手于Gaul教會之改革。是時Gaul教士多不德之行,而教會之財產亦因時局不寧,日有損失。Boniface得Charles Martel之援助,盡力于改良之事業,Gaul教會,卒入附于羅馬。七四八年Gaul諸地之主教集會宣言維持宗教之一統,服從教皇之命令,以冀得為Peter之羊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海县| 扶沟县| 田阳县| 天柱县| 牙克石市| 嘉兴市| 桦甸市| 岳池县| 义马市| 元江| 玛纳斯县| 城市| 耒阳市| 浦县| 封丘县| 浦江县| 白河县| 纳雍县| 山东省| 邳州市| 兴城市| 石景山区| 青阳县| 桦川县| 广元市| 正阳县| 梨树县| 威信县| 和龙市| 黔西| 福海县| 南召县| 宜良县| 潢川县| 全椒县| 耿马| 黎平县| 台北市| 遵化市| 朔州市|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