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節 戰爭的目的和手段

在前一節我們了解了戰爭復雜多變的性質,本章就來研究戰爭的性質對戰爭的目的和戰爭的手段產生哪些影響。

首先提一個問題,整場戰爭追求什么樣的目標才會成為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呢?我們發現,戰爭的目標就像戰爭的政治目的和戰爭的具體條件一樣,是不斷變化的。

假如從戰爭的純概念講起,那么必須承認,戰爭的政治目的本來并不包括在戰爭范疇內。由于戰爭是迫使對方服從另一方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其所追求的始終是,而且只能是打敗對方,使對方無力抵抗。盡管打敗對方的這個目的是從概念中推理出來的,但在現實中人們在很多場合所追求的目的同它相似,所以我們準備先就現實中消滅敵人的這個目的進行探討。

后面我們在《戰爭計劃》一章中深入探討什么叫作使敵方無力抵抗。在這里先要弄清楚敵人的軍隊、國土和意志三個要素,它們是可以概括其他一切方面的總的對象。

第一,敵人的軍隊必須消滅,也就是說,一定要使敵軍淪為不能繼續作戰的境地。順便解釋一下,在后面提到的“消滅敵軍”,指的都是這個意思。

第二,必須占領敵人的國土,否則敵人仍然會在那里組織建立新的軍隊。

第三,即使上述兩點都做到了,但敵人的意志還沒有被打垮,也就是說敵國政府及其盟國還沒有在合約上簽字,或者敵國人民還沒有屈服,我們就不能認為,戰爭已經結束,即敵對的緊張狀態和敵對力量的活動已經結束。因為,即使我們完全占領了敵方全部的國土,敵人在其國內或在盟國支持下仍有可能重新起來抵抗。當然,這種情況就是在合約簽訂以后仍有發生的可能(這也說明并不是一次戰役就能徹底解決問題和了結事端的);然而,隨著合約的簽訂,許多可能在暗中繼續燃燒的火星就會熄滅,緊張氣氛日益緩和,因為所有向往和平的人會徹底打消抵抗的念頭,這樣的人在任何國家中,任何情況下都是占大多數的。因此,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承認,隨著合約的簽訂,目的就算達到了,戰爭也就隨之結束了。

上述三個要素中,軍隊的任務是保衛國土,因此按自然的順序應該首先消滅敵方的軍隊,然后再奪取敵方的國土,通過這兩方面的勝利以及我們當時所處的優勢狀態,才有可能迫使敵方媾和。通常,打敗敵方軍隊是一步一步實現的,隨之而來的奪取敵方國土也同樣是一步一步實現的。這兩者常?;ハ嘤绊懀驗閲恋膯适管婈牭牧α肯魅?。但是上述順序不是絕對和一成不變的。有時敵方的軍隊也許并沒有受到明顯的削弱,就已經退卻到國土的另一邊,甚至完全放棄本國國土退到國外。在這種情況下,就能夠輕易占領大部分敵方國土,甚至全部國土。

另外,要使敵人無法抵抗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即實現政治目的,包括使用其他一切方法的最終手段,在現實中不是處處都有其地位并滿足媾和的必要條件,因而,在理論上不能把它作為一個法則。事實上,在一些合約締結的時候,交戰一方并非陷入無力抵抗的境地,有時甚至連均勢都沒有遭到明顯的破壞。不僅如此,我們只要作一下觀察就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當敵方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時候,消滅敵人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概念游戲。

由于抽象戰爭和現實戰爭是不同的,所以從戰爭概念中推導出來的目的不能普遍適用于現實戰爭,這一點我們在前一節已作過論述。假若戰爭真的像純概念定義的那樣,那么力量相差懸殊的國家之間發生戰爭就不符合推理,因而也就不可能爆發戰爭了,因為在純概念中,只有雙方物質力量的差距不超過精神力量所能補償的程度時,才有可能發生戰爭。歐洲目前的社會狀態,精神力量所能補償的物質力量的差距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看到力量相差懸殊的國家之間爆發戰爭,往往是因為現實戰爭同它的原始概念相距甚遠。

在戰爭中,除了一方喪失抵抗能力之外,還有另外兩種情況可能促使媾和。一是雙方完全獲勝的可能性不大;二是為了獲勝付出的代價過高。

在前一節我們已經談過,整場戰爭不一定受嚴格的內在必然性規律的支配,戰爭過程往往受蓋然性估算的影響,而且產生戰爭的條件也使戰爭適于蓋然性的估算,產生戰爭的動機越弱,局勢越不緊張,情況就越是這樣。既然如此,就不難理解蓋然性的計算為什么會使人們萌發媾和的想法了。所以說,戰爭并不一定非要等一方打敗另一方才宣告結束。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戰爭動機很弱、局勢不是很緊張的情形下,即使非常微小的、幾乎看不出的可能也可以使不利的一方作出讓步。假如另一方事先已經預見到這一點,那么他就會努力去實現這種可能,避免發生戰爭,而不會首先去選擇并走上徹底打敗對方這條彎路了。

對已經消耗的力量和即將消耗的力量的顧慮,勢必大大影響是否媾和的決心,戰爭不是一時沖動采取的盲目行動,而是受政治目的支配的有明確目標的行為,政治目的的價值決定著軍事行動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這里所說的代價意味著犧牲,不僅是指犧牲的規模大小,而且還包括承受犧牲的時間長短。因此,當軍事力量的消耗過大,超過了政治目的實現后的價值時,人們就必然會考慮是否放棄政治目的而媾和,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可見,當一方不能使另一方徹底放棄抵抗的戰爭中,雙方是否愿意媾和,將隨獲勝可能性的大小和需要消耗力量的多少而變化。假如雙方都希望媾和,其政治分歧就會得到折中的解決,共同達成一種妥協。當一方希望媾和的愿望較急切,另一方媾和的愿望相對就會弱一些,只有雙方希望媾和的想法合在一起并且達到一定的程度,媾和才會成為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媾和想法較少的一方當然比較有利。

我們在此有意不討論政治目的的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在軍事行動中所引起的差異;盡管這種差異有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這里我們只作一般的論述,后面章節再詳細闡述。因為最初的政治意圖隨著戰爭過程的演變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最后甚至可能變得完全不同,這是因為政治意圖同時還受到已取得的結果和可能取得的結果的影響。

那么如何才能增大獲勝的可能性呢?首先,自然是使用打敗敵人時通常使用的方法,即徹底消滅對方軍隊并占領對方國土。然而這兩種方法用于增大奪取勝利的可能性和用于打敗敵人時是不完全相同的。當我們向敵方軍隊發動進攻時,是想在第一次打擊之后繼續對敵人進行一系列打擊,直到把敵軍干凈徹底地消滅,還是只想依靠第一次勝利以威懾敵人,使敵方覺得我們已占據優勢而對未來感到吉兇難測,這兩者之間產生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假如我們的目的是后者,那么只需要消滅能夠達到這一目的的敵軍數量就夠了。換言之,當目的不是打敗對方時,采取占領敵人國土的方法作為另一種手段也是有區別的。在以打敗敵人為目的的前提下,消滅敵軍才是最有效的行動,而奪取對方陣地不過是消滅敵軍后的戰果,沒有消滅敵方軍隊就占領了敵人陣地,只能被看作是迫不得已的下策。與此相反,假如我們的目的不是打敗敵軍,同時確信對方并不希望流血決戰,而且懼怕流血決戰,那么,占領對方防御環節薄弱的或根本沒有防御的地區,這件事本身就能帶來利益。倘若這種利益很大,甚至達到令對方對戰爭的結局擔憂,那么占領對方地區則不失為一種達到媾和的捷徑。

現在我們還要提出一種不必打敗敵人就能增大獲勝可能性的特殊方法,這就是同政治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措施。既然有些措施非常適于破壞敵人的同盟或使同盟不再起任何作用,而且能夠為自己爭取新的盟國,從而展開有利的政治活動,那么不難理解,這些措施必然會大大增加獲勝的百分比,這是比打敗敵人實現自己的目的更為簡便的一種方法。

第二個問題是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更多地消耗敵方的力量,讓敵人付出更高的代價。

敵人力量的損耗包括軍隊的消耗和土地的丟失,即軍隊被我們消滅和地區被我們占領。

同是消滅敵方軍隊、占領敵方土地,它們在以增大敵人消耗為目的的場合的作用,與達到其他目的的場合的作用是不相同的,這一點只要仔細研究就會明白。這種區別在大多數場合下也許是很小的,但是我們不要因此而被迷惑,因為當現實中的動機十分微弱的時候,即使最微小的差異也常常會對使用力量的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里,我們只想說明,在一定條件下,用其他方法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不必非要發生戰爭,這既不矛盾,也不會不合情理,更不會是什么錯誤。

除了上面講到的兩種方法以外,還有其他三種能夠直接增大敵人力量損耗的特殊方法。第一種方法就是入侵,即奪取敵方的某個地區,其目的不是想占領它,而只是要在這里索要軍稅,乃至加以破壞。此時,入侵的直接目的既不是為了占領對方的土地,也不是為了打敗對方的軍隊,而僅僅是使敵人遭受某些損失。第二種方法是:我們的行動目的主要是放在增大敵人損失的目標上。不難想象,軍隊職能的用法有兩種,一是能夠打敗敵人時直接軍事打擊比較有效,另一種是不能打敗敵人或不必完全打垮敵人時政治攻勢比較有利。按習慣的說法,前者更多是軍事行動,后者更多是政治活動。但從最高的目標來看,兩者同樣都是軍事的,而且只要與當時的條件相適應,哪種方法都是合適的。第三種方法是疲憊戰術,就應用范圍來講它是最廣泛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我們使用“疲憊”這個詞兒,不僅因為它能夠形象地表達這種方法的特征,而且因為它還可以確切地說明這種方法的本質。在作戰中,“疲憊”這個詞的含義應該是:通過運用持久戰逐漸消耗敵人的物質力量和消磨敵人的意志。

假如我們希望通過持久戰來打敗敵人,那么,我們就只能滿足于小的目標利益,因為實現較大的目標要比達到較小的目標消耗更多的力量。我們可以為自己規定最小的目標就是單純抵抗,即沒有任何積極意圖的作戰。在這種情形下,我們采用的手段相對地就會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取得的結果也最有把握。然而這種消極性有沒有限度呢?單純的抵抗不能發展為絕對的被動,因為純粹的忍讓就不是作戰了。抵抗也是一種軍事活動,通過它可以消耗敵人許多力量,這種消耗達到一定程度,進攻者就會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始意圖。這就是在單純抵抗行動中我們需要達到的目的,我們意圖的消極性質就表現在此。

當然,消極意圖在個體行動中所產生的效果要比積極意圖在相同情況下所產生的效果差一些(假如積極意圖能夠實現的話),然而,二者之間的差別恰恰在于前者比后者容易實現,即把握較大。消極意圖在個體行動中效果較差這一缺陷,只有用時間,即通過延長戰爭的時間來加以彌補。因此,以消極意圖為基礎的單純抵抗,是通過持久戰的方法來打敗敵人的自然手段。

在整個戰爭領域中隨處可見進攻和防御的差別,其原因就在于此。這里,我們還不能深入研究這個問題,只簡單說明一下:消極意圖本身就提供了一切有利條件和較強的作戰形式,以實現這種意圖,在勝利的大小和獲勝的把握之間,哲學的力學定律就體現在這種意圖里。這些問題我們后面還要作進一步研究。

假如消極意圖,即集中一切力量進行單純抵抗,可以爭取到有利的斗爭條件,并且這種優越性大到能夠抵消敵人原來占有的優勢,那么只要通過持久戰,就可以使敵人力量的消耗逐漸增加,以至于他們的政治目的實現了,也抵不上因此所付出的代價,這樣就迫使敵方不得不放棄原來的政治目的。可見,這種“疲憊”方法是弱者抵御強者時大多會采用的辦法。

在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本來是不能戰勝奧地利帝國的,假如他像查理十二那樣行事,一定會兵敗如山。然而他天才地合理巧妙地使用了兵力,使聯合起來與他為敵的列強,在七年中看到自己力量的消耗大大超過當初想象的程度,萬般無奈只好同他媾和。

綜上所述,在戰爭中達到目標的方法很多,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只限于打敗敵人。既可以直接消滅敵方軍隊、占領敵方地區,也可以采取單純占據敵方地區、單純入侵敵方地區,甚至還可以采用直接同政治相關的措施或單純等待敵人進攻的方法等等,每一種方法都可以用來挫傷敵人的意志,但選擇哪種方法比較有效,則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另外,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達到目標的捷徑,這些我們統稱為因人而異法。在人類交往的每一個領域中,無不迸發著超越一切利益關系的個人特點的火花。在戰爭中,個人的性格特征無論在政府中還是在戰場上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生命的火花無處不在。這里我們只想說明存在著的這些方法,要想把它們分類,那簡直是書呆子的做法。由于每個人的特點不同,因此,可以說個人用來達到目標的方法也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

為了不至于把這些能達到目標的捷徑估計得過低,既不能把它們作為少見的例外,又不能忽視它們對戰爭的影響,我們必須看到,引起戰爭的政治目的是多種多樣的,爭取國家生死存亡的殊死戰爭,同由于被迫結成的同盟或行將瓦解的同盟而勉強履行義務的戰爭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在現實世界中,上述兩種戰爭之間還存在著許多類型的戰爭。假如我們有權在理論上否定其中的某一種,那么就有權把它們全部否定,這種做法就完全無視現實世界了。

以上我們論述了在戰爭中人們追求的目標,下面我們來談一談手段問題。

手段是唯一的,即斗爭。不論斗爭的形式有多少種,不論斗爭同野蠻粗暴地宣泄仇恨的搏斗多么不同,也不論在斗爭中夾雜著多少不應該算是斗爭范圍內的活動,戰爭中所產生的一切效果都必然來自斗爭,這點是戰爭這個概念所固有的。

就是在極為錯綜復雜的現實中,也是永遠如此,這點非常容易證明。戰爭中發生的一切都是通過軍事行動表現出來的。哪里有軍隊,哪里有使用武器的人們,哪里就必然有斗爭。

因此,與軍隊相關的一切,即同軍隊的組建、維持和使用有關的一切,都屬于軍事活動的范疇。

軍隊的建立和維持只是手段,軍隊的使用才是目的。

戰爭中所說的斗爭不是個人之間的矛盾,而是由若干部分組成的整體。我們可以按照兩種標準來區分這個巨大整體中的各個部分,一種按主體區分,一種按客體區分。在軍隊中常常是把一定數量的士兵編成單位,一定數量的單位又構成高一級組織。所以,這些組織中的任何一個單位的斗爭就構成一個或多或少能夠區別開來的斗爭單位。此外,按照斗爭的目的,即斗爭的對象,又可以把斗爭分成單位。

我們把斗爭中能夠相互區分開來的每一部分叫作一個戰斗。

如果說軍隊的使用是以斗爭這一概念為基礎的,那么軍隊的使用就是若干次戰斗的決定和部署。

所有軍事活動都直接地或間接地同戰斗相關聯。士兵應征入伍,穿上軍裝,拿起武器,接受訓練,甚至是睡眠、吃飯、喝水、行軍,一切活動的目的都只是為了在適當的地點和適當的時間投入戰斗。

既然軍事活動的所有線索最終都落在戰斗上,那么當我們了解了戰斗的部署,也就掌握了軍事活動的全部線索。軍事活動的效果只能從戰爭部署和實施戰斗中產生,是不可能從部署和實施戰斗之前存在的條件中直接判斷并產生的。在戰斗中,所有目的都是為了消滅敵人,確切地說,是為了使敵人徹底喪失戰斗能力,這一點是戰斗這個概念所固有的。因此可以說,消滅敵方軍隊始終是為了實現戰斗目標的手段。

戰斗的目的或許就是消滅敵方軍隊,但這并不是絕對的,戰斗的目的也可能完全是其他的東西。我們已經指出,打敗敵人并不是達到政治目的的唯一手段,其中還有別的東西可以作為戰爭所追求的目標,那么不言而喻,這些東西就可能成為某些軍事行動所追求的目標,從而可能成為整個戰斗的目的。

有些戰斗作為從屬部分,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打敗敵方軍隊,但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把消滅敵方軍隊作為自己的直接目的。

組織一支龐大的軍隊極為復雜,影響使用軍隊的因素很多時,軍隊所進行的斗爭過程也是十分復雜的,是由上下從屬和相互聯系的若干部分組成。各個部分所追求的目標很多,也很復雜,也許這些目的本身不是直接消滅敵方軍隊,但它們對消滅敵軍卻能起很大的作用,只不過是間接的罷了。當一個步兵營奉命驅逐某一高地、橋梁或其他地方的敵人時,一般情況下占領這些陣地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而在這些地方消滅敵軍不過是一種手段或次要的事情。假如僅僅用佯攻就趕跑了敵人,其目的也就達到了。搶占這個高地或橋梁,一般也是為了更有效地消滅敵方軍隊。既然在某些戰場上是這樣,那么在整個戰區就更是如此了,整個戰區不僅是一支軍隊與另一支軍隊在打仗,更是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在抗衡。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關系必然會增多,與之相適應的行動方式也必然會增加,戰斗的部署就更是多種多樣,由于目的層層從屬,最初的手段距離最終的目的也就越來越遠了。

由此可見,打敗敵方軍隊,即消滅同我們對峙的那一部分敵軍,也許并不是某一次戰役的真正目的,只是一種手段罷了。在這種情況下,消滅敵軍數量的多少已不是問題的關鍵,戰斗在這里成了衡量力量的一種尺度,其本身并沒有什么價值,只有它的結果,也就是它的結局,才具有價值。

但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只要估計一下就可以衡量出孰強孰弱。這時戰斗就不可能發生,因為,力量較弱的一方會立即作出讓步。

戰斗的目的并不是消滅參加戰斗的敵軍士兵,既然不必經過槍林彈雨的戰斗,只需部署戰斗并通過由此形成的態勢,就可以達到戰斗的目的。這就足以說明,為什么整個戰爭中軍事活動頻繁,而硝煙彌漫的戰斗卻沒有起明顯的作用。

戰爭史中有無數的戰例能夠說明這一點。至于說在這些戰例中有多少采用了這種不流血的方法就達到了目的,以及因此而贏得的聲譽有哪些是經得起考驗的,這里暫且不談,因為在此我們只想說明這樣不流血的戰爭過程是可能存在的。

在戰爭中唯一的手段就是戰斗。然而,這種手段的應用卻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按照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用法,如此說來,我們的研究似乎變得毫無意義了。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從這個唯一的手段的研究中可以找出一條線索,這條線索貫穿于整個軍事活動的始終,它可以把整個軍事活動聯系起來。

我們曾把消滅敵軍看作是戰爭中追求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沒有談這個目的同其他目的相比有多大的重要性。其重要性是依據不同的具體情況而決定的。從總的方面來看它具體有多大價值,目前還沒有定論?,F在我們再回到這個話題上來,探討一下這個目的到底具有多大的價值。

戰斗是戰爭中唯一有效的軍事活動。在戰斗中,消滅敵人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即使戰斗沒有實際進行也是如此,因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結局無疑都是以消滅敵方軍隊為前提的。消滅敵軍是一切軍事行動的基礎,是一切行動最基本的支柱。所有行動都建立在消滅敵軍這一基礎上,就好比拱門建立在石柱上一樣。所以,一切行動的前提是,假如作為行動基礎的戰斗真的發生的話,它必須是對我方有利。戰斗同一切大小軍事行動的關系,猶如現金支付同期票交易的關系一樣,不論兌現的期限多么長,不論兌現的機會多么少,最終仍然是要兌現的。

戰斗是所有行動的基礎,由此能夠得出結論:敵人通過一次戰斗勝利就能夠使這些行動中的任何一個失去意義,敵人不僅可以通過一次對我們行動有直接影響的戰斗,而且能夠通過任何一次有足夠重要意義的戰斗來實現這一點。因為任何一次重要的戰役,即消滅對方的軍隊,都會影響以前的其他所有戰役,所以這些戰斗的結果像液體一樣,必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面上。

消滅敵方軍隊始終是一種比其他任何手段更為重要、更為有效的手段。

在其他一切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消滅敵方軍隊無疑具有更大的效果。但是,倘若由此得出結論,盲目的硬干總比謹慎的巧干更好,那是極大的誤解。有勇無謀的蠻干,有時不僅消滅不了敵人的軍隊,反而會使自己的軍隊受到不必要的損失,這不是我們所說的意思。我們所說的具有更大的效果,并不是就方法而言,而是就目標而言,我們這里只是把達到這一目標所產生的效果,同達到那一目標所產生的效果加以比較。

必須著重指出,當我們講到消滅敵方軍隊時,并不僅僅指消滅敵人的物質力量,還包括摧毀敵人的精神力量,這兩者是緊密聯系地交織在一起,不可分割的。特別是在我們談到一次大的殲滅性戰役,即一次大的勝利對其他戰斗必然會產生影響時,應該看到精神因素最富有鼓動性,激勵人們戰斗下去,某一部分精神力量的喪失極易影響其他方面,與其他各種手段相比較,消滅敵方軍隊是有較大價值的,但這一手段同時要求人們付出較大的代價,而且其本身還有較大的危險性,人們為了避免這些危險性,所以才采用其他手段。

采用消滅敵軍這一手段必然要付出較大的代價,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在其他所有條件都相同的前提下,我們越想消滅敵方軍隊,自己軍隊的消耗就會越大。

采取這一手段具有一定危險性,因為我們希望取得較大的效果,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反而使自己處于較大的不利的位置。

所以,倘若采用其他辦法,成功時代價較小,失敗時危險也較小。采取這一方法一定要具備一個條件,即這些方法同時被雙方所采用,也就是說一廂情愿是不行的。假如對方選擇了大規模戰斗,那么我們就必須采用同樣的方法。這時,一切都取決于這種殲滅性行動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我方的其他一切條件同對方一樣,在這次行動中我們仍會處于不利的位置,因為我們的精力和手段已經有一部分用在了其他方面,而敵人的力量卻全部用于這次戰役。兩種不同的目的,假如其中一個不從屬于另一個,它們就會互相排斥,用來實現這一目的的力量,不可能同時用來實現另一目的;假如交戰的一方決定進行戰斗,他又確信對方并不打算戰斗,而是在謀求其他手段,那么,他獲勝的概率就非常大。任何一方只有了解到對方和自己一樣,也不希望進行大規模的戰斗時所采取的決定尋求其他手段才是明智的。

我們這里所講的精力和力量已經用在其他方面,除了指消滅敵方軍隊之外,在戰爭中所能追求的其他積極目的上,也不是為了消耗敵人力量而進行的單純抵抗。單純抵抗沒有積極意圖,在單純抵抗的情況下,其力量只能用來粉碎敵人的意圖,并不能產生其他方面的影響。

現在我們研究一下同消滅敵方軍隊相對的另一面,即保存自己軍隊。消滅敵方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相互影響,它們是同一意圖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我們要討論的,只是當二者中某一方面占據主導地位時,會產生哪些影響。消滅敵方軍隊的企圖具有積極的作用,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其結果最終可以導致打敗敵人。保存自己軍隊的企圖則具有消極的作用,它能粉碎敵人的意圖,導致單純抵抗,這種抵抗的結果最多只能延長軍事行動的時間以消耗敵人的力量罷了。

具有積極目的的戰爭計劃會引起殲滅性行動,具有消極目的的作戰計劃只有等待殲滅性行動。

至于應該等待和能夠等待到什么程度,這又涉及進攻和防御的本質,這個問題將在研究進攻和防御時作進一步闡述。在此我們只想說,等待不應該成為無限制的忍讓,在等待時所采取的行動中,包括消滅正在同我方交戰的敵方軍隊。假如認為消極意圖就是只能尋求不流血的斗爭方式,就不把消滅敵方軍隊作為目的,那么,他在根本觀念上就大錯特錯了。雖然,當消極企圖占據主導地位時,它會促使人們采用不流血的方式。但是采用不流血的方式也不一定適合,因為適合的標準,是由我們的條件和敵方的條件共同決定的。所以,這種不流血的方法,絕不是迫切希望保存自己軍隊時的當然手段。假如這種方法使用不當,那么將會使自己的軍隊遭到滅頂之災。許多軍事統帥犯過這種錯誤,結果是身敗名裂。當消極企圖占據主導地位時,它的唯一的作用是推遲雙方決戰的時間,使人們耐心等待決定性的時刻。消極意圖的結果往往是推遲了軍事行動的時間,由于時間和空間是有聯系的,因此只要條件允許,還有可能變更軍事行動的空間。一旦繼續拖延時間以致步入非常不利階段的時候,就必須放棄消極企圖,于是,消滅敵軍這一原來被扼制,但并沒有完全被排斥的企圖就出現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戰爭中實現目標,即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但戰斗是唯一的手段,所有實現政治目的的方法都要服從用武器解決問題的這個最高法則。假如敵人一定要采取軍事行動,我們就只有奉陪到底,別無選擇。只有肯定對方不會選擇戰斗,或者在戰斗中對方必定會失敗時,我們才可以考慮采用其他方法??傊?,在戰爭追求的目標中,消滅敵方軍隊永遠是最高目標。

至于其他各種方法在戰爭中會產生哪些效果,我們以后再研究。這里我們只一般地承認,采用其他種種方法不是不可能,因為現實和理念之間存在距離,具體情況的特征各不相同。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指出,以流血方式解決危機,即打敗敵人的軍隊,這種方式是戰爭的“長子”。當政治目標小,動機弱,緊張程度不高時,處事謹慎的統帥在戰場上和政府中就會巧妙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避免大的沖突和流血的方式,利用對方自身的弱點來達到媾和的目的。假如他的計劃既有充分的依據,又有成功的把握,那我們就沒有權利指責他。然而,我們要經常提醒他記住,他走的是曲折的小道,時刻都有遭到戰神突然襲擊的可能,他必須始終關注敵人的一舉一動,以免當敵人操起利劍大動干戈的時候,自己卻只能用裝飾的佩劍去應戰,那就糟了。

關于戰爭的概念、目的和手段在戰爭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戰爭在現實中如何時遠時近地離開其原來的嚴格概念搖擺不定,同時又像服從最高法則一樣永遠服從于它。所有這一切結論,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在以后研究各個論題時會經常涉及它們,這樣,我們就能正確地理解這些論題之間的關系以及特殊意義,不至于經常與現實發生很大的沖突,更不至于自相矛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安县| 新泰市| 秭归县| 延边| 垦利县| 赫章县| 丰城市| 道真| 磐安县| 广水市| 临洮县| 张家港市| 耿马| 大同县| 洪江市| 芷江| 兰坪| 建阳市| 黔西县| 龙井市| 福海县| 洞口县| 岳池县| 肇东市| 随州市| 彰化县| 陕西省| 新宾| 泰来县| 黄梅县| 星座| 伊吾县| 青河县| 平度市| 六安市| 阜阳市| 体育| 大同县| 商丘市| 兴安县|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