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童年是一生的心理資本:如何療愈我們內在的傷
- 姚彥宇
- 1254字
- 2021-10-20 10:38:01
拴著大象的細繩,該如何掙脫
心理學中對力比多和攻擊性的投注固著,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拴著大象的細繩。
用一根細繩拴住一頭年幼的大象,它會拉扯繩子,想要掙脫。但因為力氣太小,無謂掙扎只會給它增添更多的傷口。當它經過一次、兩次、三次乃至幾十次的嘗試后依然失敗時,它就徹底絕望了。它認為自己永遠不可能掙脫這根繩子,于是放棄了掙扎。
等到它成年后,人們只要拉著那根細繩,就能輕松指揮著它到處走。大象完全沒有意識到,它現在有能力扯斷這根細繩。
力比多和攻擊性的投注固著,就是拴住回避型依戀者的“細繩”。早年經歷告訴他們的一個“真理”是:他們是沒有價值的。由于認定自己沒有價值,所以他們認為自己早晚會被伴侶拋棄,從而形成了下面的思維定式:
1.我早晚會被拋棄,所以在進入一段感情前,我必須再三考察對方是否足夠喜歡自己,能不能接納沒有價值的自己,能不能容忍自己糟糕的關系維護方式;
2.我早晚會被拋棄,所以我必須避開所有可能導致關系結束的危機。比如,我不能說可能引發吵架的話;對方要跟我吵架時,我需要找理由逃開或假裝看不到、聽不懂;
3.我早晚會被拋棄,所以我不能用情太深,要有意識地減少自己對伴侶的依賴,把這個行為自我合理化為“每個人都得有社交獨立的自由”;
4.我早晚會被拋棄,所以不如多花時間在提升自我價值上,比如,拼命學習和工作;
5.我早晚會被拋棄,所以就算有戀愛對象,我也不能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把關系公開;
6.我早晚會被拋棄,所以有分手前兆(比如,冷戰)的時候,我必須立馬抽離、果斷提分手,以避免自己體驗到被拋棄的糟糕感受。
正所謂“信念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回避型依戀者被“我沒有價值”的細繩牢牢拴住了,會一遍遍地破壞關系,直至分手。過去的經歷決定了他們當下的投注方式,他們幾乎不會考慮自己是否有別的選項。他們也不會意識到,其實他們擁有改變當下的能力。
你對伴侶表達想“親親、抱抱、舉高高”的意愿時,可能會被拒絕、被嘲笑,但更可能是,對方燦然一笑,然后抱抱你。你對伴侶表達不滿時,可能會招致他的不滿,也可能導致冷暴力,還可能致使他提分手,但更可能是,他愿意照顧你的感受,為你做出改變。
對方的反應是未知的,也確實有可能出現你最不想看到的反應,所以焦慮和恐懼會逼迫你的潛意識按照原先的自我保護的方式去跟對方互動。
其實,你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脆弱。無論是思維、身體、社會關系,還是資源,現在的你都遠遠超過了小時候的你,你變得更強大、更有價值了。你不必像早年依賴養育者一樣依賴對方,你可以承受失去任何人寵愛的后果。無論失去誰,你都可以活得很好。
小時候的你被“繩子”勒住后會受傷,現在的你被“繩子”勒住后只會留下一道淺淺的勒痕,不是嗎?你的強大遠超你的想象。
主動表達愛意后得不到回應,或者表達不滿后引發爭吵甚至分手,固然都是令人難受的事情,但這種感覺并不會把你怎么樣,因為你已經足夠強大,已經有能力承受這種外界的“傷害”了。
如果你抱著必定會受傷的思想準備,開始嘗試做出改變,就是改變力比多和攻擊性投注固著的最快、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