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面的自我:人生逆旅中的自我修行
- 陶思璇
- 2481字
- 2021-10-20 10:38:19
4.自卑的本質:如何逃離自己的影子
自卑感會帶來什么?
喪失自信心、患得患失、以偏概全、憂郁怯懦、性格孤僻,與人交往時往往被孤立……似乎隨便一件小事,都會很輕易地把你送入心靈困境之中,讓你備受苦楚。
自卑心理產(chǎn)生的情況比較復雜,從最本質上說,自卑來源于最原始的攻擊性,這種攻擊性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一種生存的本能。攻擊性不僅呈現(xiàn)在行為層面,還呈現(xiàn)在心理層面,即喜歡跟人比較的心理。比較是渴望競爭的結果,而競爭本身即是擊敗他人的渴望,也就是對他人的攻擊渴望。而自卑者通常壓抑了自己的攻擊性,因為他的假想敵通常總是非常完美或不可戰(zhàn)勝的,他無法戰(zhàn)勝這樣的對手,所以就把攻擊性朝向了自己,體會到一種已經(jīng)戰(zhàn)敗的感覺,自己瞧不起自己。
所以,自卑者通常渴望勝利,瞧不起失敗者。如果一個人沒有攻擊性,那也就不會有比較,也就不會感到自卑。瞧不起自己的人也就瞧不起他人,不會欣賞自己的人也就不會欣賞別人。
為了搞清楚人們產(chǎn)生自卑背后的心理動機,美國甘斯維爾的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查爾斯·S.卡弗和隆納·甘尼倫在《變態(tài)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討論人為什么會陷入沮喪和自卑。為此,他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來證明可能導致一個人自卑的三種態(tài)度:第一種是試圖達到不可能的標準;第二種是在失敗的例子中對自己要求太苛刻;第三種是過度的以偏概全。這三種態(tài)度都是在一個人不斷失敗而自覺無用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種態(tài)度是“以偏概全”。
很多經(jīng)常感到自卑的人,實際上還是能夠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的。之所以產(chǎn)生自卑感,往往是由于以偏概全,總覺得自己毫無可取之處。這種源于害怕自己毫無價值的畏懼感,斷送了很多人享受成就的權利。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產(chǎn)生過自卑的想法——“別人做得比我做得好多了”“我好像沒有辦法做對任何事情”或“我不如別人”諸如此類,但現(xiàn)實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如果你仔細回憶過去所做過的事,就會發(fā)現(xiàn):你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甚至有些地方還相當不錯,雖然有些事情你確實沒有做好,但如果從宏觀層面來看,你做好的事情也遠遠多于你做得不好的事情,而你卻花了太多無謂的時間、精力去注意那些你做得不好的事情,從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
伍剛是我朋友中成就最大的人之一。他在自修完國內(nèi)大學的課程之后,考取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學成回05402國后,他在一所大學里教書,也頗有一些研究成果,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了幾篇很有影響的論文。除此之外,他還成立了一家有名的設計工作室。他的一些平面設計和風格獨特的雕塑備受業(yè)內(nèi)人士的好評。他的作品經(jīng)常被人購去收藏及展出,他是個很優(yōu)秀的科研人員和極富創(chuàng)作生命力的藝術家。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常常會莫名地陷入自卑沮喪的情緒中:“我有時會覺得我自己沒有什么價值。”他的這種情緒也影響了他的工作室的業(yè)績和創(chuàng)作。
在他最近的一次個人作品展上,我目睹了他的作品好評如潮的情景,我替他高興并為之驕傲。然而他卻告訴我,他覺得他的作品沒有哪一個比他預想得好,他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歷程走到了盡頭。我看見他這樣毫無理由地否定自我、貶低自我,恨不能來個當頭棒喝:“住口!你為什么這么盲目地自我貶低呢?難道你看不到自己的成果嗎?”
然而,我知道,這樣做對他來說是治標不治本的。他的癥結在于,他害怕自己被人否定,害怕別人將他說得一無是處,害怕自己不符合別人的期望。這種心病使得他無法享受自己的成功。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感,他拼命在多個領域取得更多的成績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這種物質上的收獲和名聲上的彰顯,對他而言只是加深了他的空虛和畏懼。他從自己的辛苦和全心全意的努力中獲得了一些逃避自卑的快感,過后卻給他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沮喪。
這種“以偏概全”的想法占據(jù)了他的大腦。由于害怕自己沒有任何價值,害怕別人失望而導致他出現(xiàn)了嚴重的自卑情緒,使得他常常陷入沮喪和自卑之中。
巨隆·貝克博士曾經(jīng)對感到自卑的人和很少感到自卑的人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經(jīng)過刻意的安排,使得每一組的測試者都會有一半項目成功而另外一半項目失敗。實驗結束之后,研究者發(fā)現(xiàn),沮喪自卑的測試者談論的是他們的失敗,而沒有沮喪自卑的人則討論他們的成功。應該這么說:不論你把事情做得多么好,也不論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如果你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是無法讓所有人不失望的,你就永遠無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滿足。
自卑情緒并沒有你想象的那樣可怕,說到底,自卑只是一種主觀上自我不良的感覺,它的背后隱藏的是消極的、不客觀的自我評價或信念,以及伴隨自卑感而發(fā)動的行為。但感覺不是事實,一個人自卑并不代表他真的不好,更不代表他會永遠自卑下去。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超越自卑》中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在他看來,人生本來就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包括身體缺陷)就會產(chǎn)生自卑,但這并不是懦弱或異常的代名詞,實際上,這種情感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就后面的主要內(nèi)驅力,它督促我們在成長中奮發(fā)圖強,克服自卑感,并將其轉變?yōu)閷?yōu)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兩個人望穿,牢房的鐵窗。一個人望見星,一個人望見泥。”如果此刻的你正被自卑情緒所困擾,你可以試試從調整認知開始,重新建立起與自己內(nèi)心聯(lián)系的通道。
首先,你可以嘗試著給自己設立一個不太高的期望值,不要讓那些永遠做不到的事葬送了我們的信心。
其次,不要對自己太苛求。人不是神,既不會十全十美,也不是全知全能。當你面對別人的失望或者來自自我的失望時,你可以笑著對那些失望的人說:“我對你的失望很失望。”別人的聲音只是你生命的背景,你不必在對自己的失望及他人對你的失望中選擇自我退縮。否則,這種消極的情緒勢必會以自我否定的形式,讓你的心情變得沮喪。實際上,你不必對任何人的失望負責,更不必對這些源于過高期望的失望負責,你與自己同在,你為自己而活。
最后,不要以偏概全,看不見自己的缺點是可悲的,夸大自己的缺點則更加可悲。試著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并學著經(jīng)營自己的優(yōu)點,用好的感覺慢慢替代不好的感覺,將自己的關注點從“怎么消除自卑”,轉到“怎么帶來自我價值感”上來,自卑感自然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