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簒奪者
- (日)野尻抱介
- 4518字
- 2021-10-20 15:56:51
2.2006年12月
“長出天線的水星!”“水星里的巨大建筑?”……
諸如此類的聳動性標題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媒體上。每家天文臺的電話都響個不停。平日對水星漠不關心的民眾,態度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天文臺整天都在忙于應付,工作嚴重超負荷。
擔任天文部部長的亞紀也被卷入了這場全民天文熱潮中。
一直以來,亞紀都不是那種特別出色的學生,雖說成績也算過得去,但還不到拔尖的地步。班里的同學若是想找人抄作業的話,候選人名單里她要排到第三或第四位去了。
身為目擊者,亞紀自然成為老師和同學追問的對象。每當這種時候,亞紀都會據實以告——看見了什么就說什么,從不加入臆測的內容。
“真的是外星人搞的鬼嗎?”
“現在還沒有結論?!?/p>
“你認為是外星人要來征服地球了嗎?”
“還不能斷定那是人工建造的,必須要做進一步觀測?!?/p>
“就連屋頂上的望遠鏡都看見了那玩意兒,如果使用更大更好的望遠鏡的話,是不是就會看得更真切呢?”
亞紀否定了這一推測,并做出了細致的解答。
水星距太陽很近,一天之中,只有日出前和日落后的短暫時間才能進行觀測。不過,即便在靠近地平線的地方捕捉到水星的身影,如果大氣折射十分嚴重的話,也無法準確觀測。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使用主動光學技術(1),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觀測到水星的輪廓而已。白天,水星的高度會升高,雖然此時也有方法觀測到,但由于距離太陽實在太近,對比度的狀況相當糟糕。
大半的同學聽到一半就離開了,但亞紀還是很快就被大家奉為天文專家。她本來內向怕生,但就在向那些陌生的同學一一解說的過程中,她克服了交流障礙。在向老師做說明的時候,她甚至旁敲側擊地游說起來:“如果我們能像別的學校一樣配備攝影器材,就能得出更加科學的觀測結果。”
短短幾天內,亞紀就發現,在為別人解疑答惑的同時,自己也增加了知識。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向她提了很多問題,為了能立即回答這些疑問,她努力收集水星的物理數據,了解軌道共振和潮汐力的原理,甚至還重新學習了地外文明搜索的歷史。
在圖書館找到水星照片集時,亞紀心潮澎湃。市面上時常能夠看見“旅行者”探測器(2)拍攝的彩色行星照片,但人類迄今為止只對水星進行過一次近距離探測,相關出版物更是鳳毛麟角。
執行那次水星探測任務的“水手”十號(3),在1973年到1974年間,曾三度飛越(4)水星,拍攝了4165張照片。水星的直徑大概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外表看上去跟月球差不多,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隕石坑,但類似月海(5)的暗斑不多,只是一顆滿布隕石坑的無趣行星。雖說“水手”十號的拍攝覆蓋面不超過水星總面積的45%,但如果那時水星上已有那座巨大建筑的話,無疑會被發現。
也就是說,至少到1973年,水星上都沒有出現異變。上一次水星凌日發生在2003年5月,那時候也沒有報告說發現異常。這么一來,就只有一個結論了:那個物體是最近三年半之內出現的。
水星凌日后一個月,NASA(6)終于下定決心,準備使用太空望遠鏡。
太空望遠鏡造價高昂,原則上是絕對不能對準太陽附近區域的。但NASA解釋說,這次的情況是特例。
拍到的照片讓所有人瞠目結舌。
那景象跟黃石公園的噴泉類似,但規模卻超出黃石公園噴泉的十萬倍。在地表附近,“噴泉”看起來是一根柱子,但不久就分散為無數的顆粒,融入太空之中。
水星的磁場只相當于地球的百分之一,火山活動已經終止了。但相同的“噴泉”現象在木衛一上也曾經出現過,所以并不算獨特。
不過,令大家驚愕的是水星地貌的變化——它的地表上覆蓋著無數的線條。
水星赤道上有一條明顯的直線,“噴泉”沿著赤道的切線方向噴入空中。從赤道這條主干開始,延伸出無數條南北走向的線條。這些線條仿佛江河的支流一樣,不斷分岔,最后形成毛細血管般縱橫交錯的網絡,布滿整個星球。
遇到隕石坑和山脈時,這些紋路也不讓路,徑直延伸開去。它們附近的土壤都變成了明亮的灰白色,看起來就像是瓊脂培養基中的菌群。
“噴泉”應該是某種物質投射器(7)。赤道上的粗線條就是線性馬達(8)的軌道,寬達五十千米,所經之處,就連隕石坑邊緣的峭壁都被盡數削平。
因為水星上沒有大氣,在軌道上將物資加速后釋放,就可以將其投射進太空。在人類未來開拓宇宙的進程中,這是將地面資源送入太空的最有效方法。
質量投射是不間斷進行的,多數物質投射器都獨立運行,其工程量之龐大令人咋舌。但投射的是什么物資,投射的目的地在哪里,這些都無從得知。物資沿著水星公轉軌道的切線方向投射到軌道后方。根據軌道力學推算,物資正在朝太陽方向飛去。不過,它們應該會停留在水星和太陽之間的空間里,而不會落入太陽。
“水星人的露天采掘場?!”
報紙上赫然出現了這樣的標題。
太空望遠鏡的解析力只能精確到千米級,它發回來的照片中并沒有發現狀如交通工具或生物住所的東西。自稱具有通靈能力或者曾被UFO劫持的人趁機興風作浪,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他們與水星人的遭遇,內容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有識之士并不相信水星土著人的存在,但他們并不否認太陽系外智慧生命降臨水星的可能,并對此假設展開了認真的討論。即便最保守的科學家也認為,雖然這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現在事實擺在眼前,也只有這么解釋才能勉強說得通。
至于外星人選擇水星的理由,顯然是看中了那里豐富的金屬礦物和太陽能資源。水星靠近太陽系重力井底部,重元素密集,地殼下方很淺的地方便是鐵核,太陽輻射將近地球的七倍,是進行那種大工程最理想的場所。
在距離地球僅一億千米的地方就有智慧生命存在,人類怎么可能無動于衷?
為了能第一次與地球外生命進行外交溝通,聯合國開始著手制定解決方案,但來自各領域的專家面對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挑戰,全都束手無策。這時候,有人提起了二十年前的一份文件:PDP(9)。
PDP是國際宇航協會和SETI(10)協會共同起草的,規定了發現地外文明之后的應對之策,其宗旨是“反復核實之后確認地外文明的存在”“通報以聯合國為首的相關機構和媒體”“公開觀測結果”“保護能夠接收外星信號的區域”“不隨意發送回復”。
回復的內容應該由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各國政府、非政府機構共同擬定,然后提交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
可以想象,利用PDP解決眼下的問題是相當困難的。姑且不論宗教方面的異議,當今世界還遠沒有成熟到對地球外文明達成一致見解的程度。
無奈之下,PDP只好增添了一項附加條款,規定回復內容只限于“彼此承認對方是智慧生命”。
換言之,人類與異星文明的對話只能表達一個意思:“我們是智慧生命,你們也是吧?”為了實現通信,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SETI研究所制作了通信“文字”:開頭是一組表示單純素數數列的電脈沖,正文則用記號表明該信號的發送地是太陽系的第三行星。因為自然界并不存在素數數列,所以這是證明自己是智慧生命的最佳證據。
回復信號由阿雷西波天文臺(11)和NASA遍布世界各地的深空網(12)發送。
為了避免信號干擾,世界范圍內的電波使用都受到了限制。所有可能的頻帶都開始向水星發射信號。隨著地球的自轉,發射信號的地點也會相應改換。
可是,等了好幾天都沒有收到任何回音。如此龐大的工程,照理說怎么也應該有點兒工作通信,但地球方面沒能監聽到這樣的信號。
水星上的質量投射還在繼續,人們很快開始用望遠鏡觀測那些被投入太空中的物資。
用望遠鏡追蹤物資的送達地后,人們發現,從水星上投射出的顆粒進入了一個以太陽為中心、半徑四千萬千米的軌道之中。
只靠重力作用無法解釋這一結果。有科學家提出,顆粒之所以排列成鏡狀平面,是為了通過光壓(13)進行軌道修正。這雖然能夠解釋顆粒的運動,但如果把顆??醋魑⑿陀钪骘w船,那每秒制造八萬噸微型宇宙飛船的龐大系統完全無法想象。
當人們還迷惑不解的時候,一個水星年——相當于八十八個地球日——過去了,事情的全貌也終于展現出來。
一個直徑八千萬千米的巨大圓環出現在太陽周圍。
電視臺迅速制作了模型,為公眾進行說明。
“這個直徑十四厘米的發光燈泡代表太陽。”
主持人開始走動,攝像機鏡頭后拉,拍出了模型的整體構造。不久后,以燈泡為中心,一個直徑八米的圓環出現了,圓環相對于地面略有傾斜。
“這就代表問題圓環。模型看起來稍顯寬大,并不能反映圓環的實際模樣。如果按照真實比例制造的話,那將會是一條細如棉線的環。根據精密觀測,圓環寬僅幾千米,薄如絲綢。整個圓環相對于軌道面呈垂直狀態,就如同圍墻一樣立在那里。圓環的周圍還包裹著一層氣狀物質?!?/p>
主持人鉆過圓環,快步走到錄影棚尾端,在一張小桌子上放下一個綠色顆粒。
“我現在距離燈泡十五米??匆娏藛??這個藥丸模樣的東西就是地球?!?/p>
圓環的模樣逐漸清晰起來,很快用肉眼就能看見。
黃昏時分,人們聚集在視野開闊的天橋、樓頂,或者田間小道上,不安地抬頭仰望西方的天空。
日落后的一小時,以及日出前的一小時,圓環微微傾斜地聳立在黯淡的天空中,像絲線一樣閃耀著光輝。
初看上去,它類似于具有纖維狀紋理的木星環和天王星環,但它并不做軌道運動,相對于太陽是靜止的。它之所以不會落入太陽,肯定是利用了光壓,使自己變成了一只巨大的太陽帆。
圓環的內側是黑的,受垂直射來的太陽光影響,每平方米要承受0.7克的重量。為了利用微弱的光壓保持相對靜止,圓環極薄,幾乎與鋁箔紙差不多。
接著,世界又被另一個新觀測到的事實震撼了。
圓環的寬度正在以每天約五十千米的速度增加。
人們看不見圓環具體是如何“增胖”的,它就像植物一樣,每個部分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著。
照此速度成長下去,五十年后,圓環的寬度將與太陽直徑相當,會導致日全食的發生。具體來說,由圓環導致的日全食每年會有兩次,分別發生在地球公轉面與圓環面相交的五月和十一月。
圓環導致的日全食雖然一天就能結束,但日偏食的時間合計卻有兩個多月,每年地球的日照量也會因此下降百分之十。
氣象學家認為,地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
“根本用不著五十年,其影響就會顯現。隨著日照量的下降,增加的冰雪將導致地面對陽光的反射率上升,引發全球變冷的連鎖反應。只消三年時間,冰河期來臨的最初征兆就會明確顯現。”
(1)一種應用于地面大型光學望遠鏡上的技術,通過促動器實時改變主鏡鏡面的形狀,以修正由于重力、溫度和風力造成的鏡面本身的變形對成像帶來的影響。
(2)美國1977年發射的兩個太空探測器,任務是探測太陽系的行星,目前它們都位于太陽系的邊緣。
(3)1973年11月3日發射,是第一個近距離拍攝水星照片的探測器。
(4)太空探測器飛近天體進行探測。
(5)肉眼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其實是月球上廣闊的平原。
(6)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7)又稱質量加速器,是一種利用電磁投射原理開發的航天運輸器械,能以洛侖茲力將封裝好的貨物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發射出去。由于瞬間加速度過高,質量投射器一般不能用來發射有人載具。
(8)又稱直線電動機,其原理與傳統的電動機不同,線性馬達直接把輸入電力轉化為線性動能,分為低加速及高加速兩大類,低加速線性馬達適用于磁懸浮列車及其他地面交通工具,而高加速線性馬達能把物件在短時間內加至極高速度,適用于粒子加速器和武器等。
(9)The Post-Detection SETI Protocol,發現外星智慧生命后行動原則草案。
(10)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搜尋地外文明計劃。
(11)位于波多黎各島的山谷中,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面口徑射電望遠鏡,直徑三百零五米,后擴建為三百五十米,由康奈爾大學管理。
(12)一個支持星際任務、無線電通信以及利用射電天文學技術觀察探測太陽系和宇宙的國際天線網絡,是地球上最大也最敏感的用于科學研究的通信系統。
(13)射在物體上的光對物體所產生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