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太陽篡奪者
1.2006年11月9日
高中的天文俱樂部始終保持著每天觀測太陽的傳統,因為太陽是極少數白天能觀測到的天體之一。這一天,太陽就要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水星將從太陽和地球之間經過,即所謂“水星凌日”。
不過,不僅普通民眾,就連行星學者也對水星活動興致缺缺。那里連大氣現象和火山活動都沒有,到處都是隕石坑,近日點進動之謎(1)也早已在二十世紀初就被愛因斯坦破解了。
所以,這次水星凌日現象的主要觀測者都是業余天文愛好者。他們奉行人海戰術,利用互聯網緊密聯系起來。觀測結束后,他們會把結果公布在網上,驗證、討論數據的精確度。
對于這場精確度之爭,身為高二學生的白石亞紀斗志高昂。天文俱樂部預算匱乏,左等右等,學校都沒有批準購入錄像器材。不過,這次水星凌日應該通過肉眼就可以觀察到。如果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說不定還能為來年爭取到更多的預算。
位于教學樓樓頂的天文觀測臺的穹頂打開了一條細縫,露出冬季澄澈清冷的天空。
“幫幫忙。”亞紀招呼道。
“好。”幾個低年級的男生應聲說,然后同亞紀一同用力,將老朽得難以轉動的穹頂徹底打開。在陽光的直射下,架設在古舊赤道儀上的反射式望遠鏡熠熠生輝。
亞紀朝目鏡里瞅了一眼,立刻說道:“光軸不準,調過沒?”
“抱歉,還沒來得及調。”低年級男生忸怩道。
還來得及。亞紀拿出螺絲刀,調整了主鏡的角度。反射式望遠鏡必須要一絲不茍地調整好光軸才可以使用。
將天體重新導入視野之內。
將濾光片罩在望遠鏡上調整焦距,視野之中,太陽的邊緣微微起伏。
等了一會兒,太陽的一角開始變黑。
“開始了!”亞紀大喊道,“凌始外切。”
后輩們看著手機時鐘記下時間,亞紀全神貫注地思考分析著,不放過腦海里任何一絲閃念。
太陽與水星外側邊緣的接觸叫作凌始外切,這一時點并不容易準確地觀測記錄。
亞紀目不轉睛地等待著凌始內切的到來。
太陽漸漸將菜籽大小的水星黑影吞入肚中。水星脫離太陽邊緣的瞬間叫作凌始內切,這時會發生黑滴現象——水星的影子會狀如滴落的淚滴。
當然,這只是一種錯覺,并不意味著水星本身變形了。亞紀的腦中勾勒出兩個圓弧相交的模樣,等待著凌始內切的到來。
“咦?”
“學姐,發生什么事了?”聽見亞紀發出異樣的聲音后,負責記錄的低年級同學詢問道。
“這是塔嗎?”
水星里,聳立著一座塔。
那并不是黑滴現象。凌始內切已經結束了,水星正在太陽之中暢游。從水星的黑影中延伸出一個細長的物體,與太陽的邊緣相連,如同拉出的絲線一般。
那條線發端于水星赤道,延伸了約三倍水星直徑的距離后漸漸變細,最后消失無蹤。
亞紀將目鏡讓給一年級的學生看。
“這是什么呀?”
這一回答已經充分驗證了亞紀的猜測:這不是錯覺,水星上正在發生什么不為人知的大事。
(1)水星的近日點在其軌道平面上移動,每100年向前移動(天文學上稱為進動)5601"左右,比根據牛頓定律推算出來的值偏高43",這個值被稱為水星近日點反常進動。1915年,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揭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之謎,反過來,水星近日點進動又成為廣義相對論最有力的三個天文學驗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