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亞圣孟子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孟子則是真正將儒家學說發揚光大的人。所以,后人稱孔子為“孔圣人”,稱孟子為“亞圣”。
在孔子死后,他創立的儒家慢慢分成了八個不同的學派,即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孟氏,自然就是孟子了。

孟子故里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據說他是魯國三桓孟孫氏的后人,曾在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門下學習,成為儒家子思學派的繼承者,并發展了這一學派。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孟子開始周游列國,前后到過鄒、齊、魯、宋、滕等國。雖然他受到各國禮遇,曾位列卿相之尊,但是他中意的齊宣王和梁惠王都不相信他的治國之道。只有滕文公對孟子的游說極感興趣,愿意推行他的治國主張。但是滕國不過是“絕長補短,將五十里”的小國,國力非常羸弱,不足以讓孟子施展偉大的抱負,最后他不得不離開。
孟子有極大的抱負,卻也非常自負,他曾慷慨激昂地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然而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孟子游歷列國終無所獲,只能同孔子一樣走上了著書立說、教授門徒的道路。他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法宣傳自己的學說,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夠在后世得到實現。

《孟子》(竹簡版)
與《論語》不同,《孟子》一書是孟子親自參與整理編撰的。在結束政治活動后,孟子和弟子把自己的哲學體系、教育綱常以及政治主張整理收納成冊,以便教學育人、流傳于世。《孟子》匯聚了重要的儒家思想,和《論語》一同被列為士大夫的必讀經典。
儒家學說以“仁、義、禮、樂”為中心,一方面強調等級的差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另一方面則強調“民惟邦本”,主張重視人民。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且把“仁”從倫理原則層面推廣到社會政治層面。
孟子希望統治者能夠實施“仁政”,能夠做到“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他頌揚“湯武”,反對“桀紂”,提出“民貴君輕”;他強調“性善”“道堯舜”,反對戰爭,排斥“楊朱”。
顯然這些主張都是對于最高統治者的建議,都是教導統治階級如何做到“得其民斯得天下”的。也就是說,孟子雖然放棄了政治活動,但是并未放棄其政治理想,正因如此,孟子的思想始終被統治者推崇和重視。
孟子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得民心,君主自然不能自恃過高,要懂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心所向才是治國的根本。他反對霸權和戰爭,認為如果統治者像商紂王那樣施行暴政,到最后一定和商紂王有同樣的結局;不管是君主還是普通地方官員,都應該關心民間疾苦,仕途是不斷改變人民生活的路途,而非個人富貴的實現捷徑。他認為士人要進入仕途,但是目的不應該是為了個人利益、權勢,而應該是為了“行道”。
孟子還強調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強調用“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因為利益、金錢而違背禮義,“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孟子的思想也有其落后的一面。他認為人性本善,君子能夠保持善性并且發揚光大,所以才會為善;庶民不會保持善性,丟掉了善性,所以才會為惡。
顯然,這是以偏概全的,并且帶有嚴重的偏見,他認為統治階級的人性一定是“善”的,庶民的人性一定是“惡”的,因為他們丟掉了原本的善。他還認為小私有者和手工業者提出的某些政治要求是不合理的,是人性“惡”的一種體現。
同時,孟子強調并發揚儒家的天命論,把天想象成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天是人性觀念道德的本源。他還認為歷史發展是循環往復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孟子也繼承了孔子的等級差別思想,認為人是分等級的,有“君子”與“野人”“勞心者”與“勞力者”之分,并且強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勞心者”指的是統治者,“勞力者”則是普通民眾。
可以說,孟子的思想是為統治者服務的,為統治階級壓迫勞動人民提供了理論依據。正因如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把儒家學說作為治國根本,并且要求士人、讀書人必須研學孔孟之道。

孟廟亞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