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逍遙游仙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生于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他是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的觀點,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出身貧寒,生活非常貧苦,曾經在蒙城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但因為崇尚自由、不喜仕途而隱居。之后,莊子游歷各國,研究各學派的學問,聲名逐漸傳播開來。楚王聽說莊子很賢能,便派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他為相。莊子笑著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確實是很厚重的禮;卿相,確實是尊貴的職位。可是您看到祭祀天地所用的牛羊了嗎?人們會精心地喂養它,幾年后就會給它披上華麗的繡花綢緞,送進太廟當祭品。這個時候,它即使再向往自由,難道還能做到嗎?您趕快離開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小河溝里自得其樂,也不愿意被君主所束縛。我終身都不會做官,只愿自己的心智自由自在。”

在諸侯混戰的環境下,莊子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不愿被所謂的金錢權勢束縛,甘愿逍遙物外。他甘于清貧,向往自由,并且追求自然,真正做到了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據傳,莊子始終生活在貧民區,靠打草鞋維持生活。一次,他穿著滿是補丁的衣服和破鞋去見魏王。魏王問:“先生為什么如此潦倒?”莊子笑著回答:“我雖然生活貧窮,但并不潦倒,我只不過是生不逢時而已。”他還把自己比喻成落在荊棘叢里的猿猴,只是暫時處于劣勢,不能展現才能而已。可即便如此,莊子依然不抱怨、不強求,安貧樂道。

莊子畫像

莊子雖然對戰亂和貴族階層不滿,但是他卻沒有反抗,他的思想中有豁達、淡泊的成分,但是也有消極的因素。他繼承了老子“無為”的思想,走向了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道路。因為處于逆境、“落在荊棘”,所以他轉而學習仙道;因為無力反抗,所以他悲觀厭世、玩世不恭。

莊子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老子和楊朱學說,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初始,而莊子則認為“道”“我”是天然的合一。他認為“道”是無限的,無所不在,卻又是超越時空、不可感知的。莊子否認了神的主宰,認為事物都是自生自化的。同時,莊子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及一切現象與本質之間存在著無條件的統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天”和“人”是相對的兩個概念,“人為”是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人們應該順應天道,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的“偽”的雜質,例如心機、利益,等等。

在莊子看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相對的,生死、天我、是否、福禍都是沒有任何區別的。這無疑抹殺了一切事物的界限和區別,雖然思想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但同時卻在思辨方法上完全陷入了相對主義,帶有神秘的詭辯主義色彩。莊子一生豁達,對一切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據說,他的妻子死后他并沒有悲傷,反而坐在尸體旁邊,敲著瓦盆,唱起了歌。因為他認為生死是沒有區別的,既然如此,為什么自己還要悲傷呢?

正因如此,他厭惡社會,悲觀隱居,研究仙道。他對現實不滿,反對一切文化的進步,甚至希望回到最原始的人類社會。這種思想反映了沒落貴族絕望、厭世、希望恢復舊秩序的內心。

莊子的思想中有不少消極的因素,但是他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始終以敝屣富貴、淡泊利祿的態度處世。他認為統治者是殘暴的,認為“伴君如伴虎”,不能拍馬屁,以防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莊子的學問非常淵博,幾乎無書不讀,為后世留下《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共33篇,其中“內篇”7篇,被認為是莊子自己所寫,“外篇”和“雜篇”被認為是其弟子或該學派弟子所寫。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學史上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文字雄美,想象奇特,文筆富有變化,具有浪漫色彩。同時,文章采用了寓言故事說理的形式,具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在書中,莊子構建了一個想象的世界,雖然虛無、消沉,但卻體現了他蔑視權貴、倡導自由、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莊子》的文章極具浪漫色彩,這在古代散文中非常罕見,對后世文章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了成熟階段。之后,很多文學家對此給予高度評價,魯迅贊揚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稱贊說:“一般的散記文學應該推他為鼻祖。足以和他分庭抗禮的,在韻文方面當數屈原,在散文方面或當推司馬遷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宜春市| 渭源县| 海口市| 行唐县| 东至县| 钟山县| 炉霍县| 澄城县| 确山县| 仁寿县| 独山县| 高邑县| 大名县| 东台市| 久治县| 凤庆县| 新津县| 电白县| 吉林市| 任丘市| 拜泉县| 固安县| 黔西县| 兴安县| 高邑县| 东源县| 大同县| 台山市| 绥芬河市| 阿荣旗| 西乡县| 大连市| 衡南县| 观塘区| 崇仁县| 平塘县| 安国市| 新昌县| 长葛市|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