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思想家墨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個時期大批杰出思想家涌現(xiàn),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空前盛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孔子和墨子,有“非儒即墨”之稱。孔子代表著春秋時代的結(jié)束,墨子則代表著戰(zhàn)國時代的開始。
在戰(zhàn)國和漢初時期,墨子是與孔子并肩的大思想家,以德智的崇高為世人所敬仰。只是后來孔子被人推上神壇,墨子則慢慢地光彩日衰。究其原因,墨子和孔子的部分思想與學術(shù)是相互對立的。

墨子故里

墨子塑像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詳,一說魯陽人,另一說滕國人。雖然他生前在宋國任大夫,但出身貧寒,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出身農(nóng)民的哲學家。正因如此,他和貴族出身的孔子在思想上存在巨大差異。
孔子擁護傳統(tǒng)制度,墨子則追求一種新社會秩序;孔子認為學者是高尚的,手藝人是等級當中比較低微的,墨子則崇尚機械手工,還曾經(jīng)創(chuàng)制過一只能自動飛行的木鳶;孔子平時養(yǎng)尊處優(yōu),而墨子則喜歡粗衣粗食,用雙腳踏遍天下;孔子到處游學,宣傳自己的學說,不諳軍事,墨子則是一名尚武的戰(zhàn)士,研究攻守之道;孔子喜好音樂,是造詣較高的音樂家,墨子則認為音樂是應該禁止的靡靡之音。
墨子曾經(jīng)學習儒術(shù),但是因為不滿“禮”之煩瑣,才另立新說,宣講與儒學相對的墨家思想,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思想的重要觀點是“兼愛”“非攻”,主張“尚賢”“尚同”。這一思想來源于對矛盾重重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他認為儒家所提倡的禮義只不過是統(tǒng)治者的自圓其說。
平民殺人是死罪,戰(zhàn)爭中殺敵卻受封賞,甚至會被歌功頌德;掠奪他人財物被人所不齒,但戰(zhàn)爭中掠奪他國城邑卻是戰(zhàn)功赫赫;底層民眾饑寒交迫,但上層人卻窮奢極欲、奢侈無度;統(tǒng)治者代代相傳,一個家族管理著一個國家,不管他的子孫如何愚蠢兇殘,底層百姓卻代代貧苦,忍受著各種痛苦,甚至死于饑寒;一個貴族死了,卻要眾多無辜的平民殉葬……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社會的不公,都是舊秩序的腐朽,人們應該建立新的社會秩序。
對于這個新秩序,墨子認為應該是“天下之大利”的,而不是為一個階層、一個國家的私心服務。所謂的天下大利,應該是世間所有的人都豐衣足食、生活安定;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應該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人人都應該相親相愛,不能發(fā)動恃強凌弱的戰(zhàn)爭。
顯然,在他看來,當時并非這樣,所以他認為應該從自身開始,以身作則。至于之后應該如何去做,墨子并沒有做過更多的考慮。但想要完成這一步已經(jīng)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應該追求生存的最低需求,除此之外,任何“先天下之樂而樂”的事情都屬于掠奪,是罪惡的。
同時,墨子提倡極端的勤勞和節(jié)約,他和他的門徒以大禹為榜樣。他們居陋室,吃粗茶淡飯;在服裝方面冬用鹿皮,夏用葛布,極其簡陋原始。可以說,墨子和每一個墨家弟子都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不貪圖享樂,并且以此為榮。
墨子認為人死后不該厚葬久喪,比起奢華的陪葬品以及煩瑣的棺槨,“桐棺三寸”“服喪三日”才是最符合“天下之大利”的。他還認為應該改變王侯世襲和貴族世官世祿的舊制度,選舉全天下最賢的人做天子,在國之下設(shè)置里,里之下設(shè)置鄉(xiāng)(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市),天子選擇次賢的人輔佐自己,里、鄉(xiāng)“長官”選擇能人輔佐自己,否則就是違反“天下之大利”。
墨子設(shè)想了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即“尚同”“尚賢”“一同天下之義”,這些思想對于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和利益是非常不利的,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墨子漸漸地淡出歷史舞臺了。
除了政治思想,墨子的哲學思想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他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xù)的整體,這個統(tǒng)一的整體又可以分為多個組成部分,而整體和個體之間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這種思想帶有初步的唯物主義色彩,為后世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fā)展。
可以說,墨子的思想是超前的,提出了民主、平等的概念。他強調(diào)“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境遇的不是“命”,而是“力”。雖然他的思想并未受到重視,但卻是時代進步的一個標志。
同樣地,墨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他相信鬼神之說,認為自己的理想貴為“天志”,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這種自相矛盾恰好說明了他思想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