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冕之王——克倫威爾
1628年英國議會下議院內(nèi),議員們正討論著什么事情,此時一位約30歲的新議員出現(xiàn)。他個子不高,穿著一身不講究的粗線毛衣,說話還帶有濃重的鄉(xiāng)土味。要知道,進入議會的人都是身份尊貴的人,平時衣著講究、談吐優(yōu)雅。所以,這位格格不入的新議員一出現(xiàn)就引起眾人的注意。不過,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位新議員言辭犀利、語出驚人,嚴厲地抨擊了查理一世的反動統(tǒng)治,批判他專權獨裁、進行宗教迫害。這位議員就是奧列弗·克倫威爾——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領導者、宗教領袖。
克倫威爾出身于一個中等貴族家庭,可以說不低賤也不顯貴。他年輕時,英國處于宗教分裂狀態(tài),國王查理一世希望實現(xiàn)君主集權,多次解散國會,使得英國動蕩不安。可因為與蘇格蘭的內(nèi)戰(zhàn)需要巨額資金,又臨時召集國會,國王和國會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國會猛烈抨擊查理一世宗教迫害、橫征暴斂的行為,而查理一世一意孤行,不理國會的提議,甚至還殘忍地迫害國會議員。就這樣,國王與國會之間的戰(zhàn)爭爆發(fā)了。其間,克倫威爾兩次被選為國會議員,對國王的暴行非常不滿,自然站在國會這一邊,并且開始在政壇活躍。
1642年,克倫威爾回到家鄉(xiāng)亨廷頓,組織一支騎兵隊與國王軍隊作戰(zhàn)。其間,克倫威爾參加過很多戰(zhàn)斗,大部分獲得勝利,表現(xiàn)出杰出的軍事才能,并且贏得很高的聲望,被升任為騎兵司令。1644年,馬斯頓荒原之戰(zhàn)打響,克倫威爾帶領騎兵扭轉了敗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次戰(zhàn)役成為這場戰(zhàn)爭的轉折點,促使國會贏得最后的勝利。1646年,查理一世被趕下臺,克倫威爾成為議會派做出貢獻最大的將軍,在國會中有極高的聲望和權力。
不過,英國并沒有迎來和平,議會派內(nèi)部發(fā)生分裂,派別林立、分歧眾多。查理一世對各派別的分歧了如指掌,于是便趁機求和,企圖恢復自己的統(tǒng)治。同時,議會派一些官兵和國王軍隊勾結,想要奪取權力;守舊的長老派想要控制議會。查理一世的計謀并未得逞,不過他并不甘心。之后,他逃出英國,重新糾集軍隊,企圖東山再起。大戰(zhàn)在即,革命陣營再次團結起來,在克倫威爾的帶領下徹底擊敗查理一世的軍隊。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同年5月英吉利共和國宣布成立。此時,克倫威爾已經(jīng)掌握軍隊大權,成為獨立派的領袖。為了鞏固革命成果,他還開除了議會中的溫和派議員。
之后,共和國成立國務委員會,克倫威爾任國務委員會主任,成為英國實際上的掌權者。但是,頑固的保皇派并不甘心失敗,他們推選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為新國王,很快占領蘇格蘭和愛爾蘭,企圖在英國實現(xiàn)復辟。克倫威爾與保皇派進行激烈的戰(zhàn)斗,終于平定了查理二世的叛亂,控制愛爾蘭和蘇格蘭。自此,英國長達數(shù)十年的內(nèi)亂終于結束,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
戰(zhàn)爭結束后,首要的問題是建立新政府。但是新政府采取什么憲法形式呢?在這個問題上,議會出現(xiàn)了分歧。克倫威爾希望施行新憲法,盡管他擁有無上的權力和聲望,還是沒有說服其他人。新政府內(nèi)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各派系始終不能統(tǒng)一意見。直到克倫威爾去世,英國的立憲問題都沒能解決,這導致當時社會沖突不斷,議會內(nèi)部四分五裂。同時,新教與羅馬天主教的矛盾升級,兩者徹底劃清了界限。
其實,早在1640年,克倫威爾成為掌權者之時,國會地位就不如以前。議會保留的議員大部分是沒有代表性、過于激進的少數(shù)派。國會處于一種規(guī)模小、非主流的地位,被稱為“殘缺國會”。克倫威爾希望與國會達成協(xié)議舉行新的選舉,但是即便如此,仍未成功。為此,克倫威爾于1653年4月20日用武力解散了國會,實行獨裁統(tǒng)治。之后,國會多次重建、解散,英國也曾采用兩種不同的憲法,但均以失敗告終。
克倫威爾是一個軍事獨裁者,依靠軍隊對英國進行統(tǒng)治,卻多次嘗試實行民主,多次重新組建國會,希望建立民主政體,甚至拒絕加冕為皇帝。可見,他并不是想要真正實行獨裁統(tǒng)治,而是在不斷地探索和嘗試,希望能建立一個適合英國、切實可行的政體。
1653年到1658年,克倫威爾自稱“護國主”,而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護國主時期”。其間,他建立了大體完好的政體,英國得以穩(wěn)定和發(fā)展;修改查理一世時期粗暴的法律;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打破宗教之間的藩籬;改革軍隊,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寬待猶太人,允許他們來英格蘭定居和信奉自己的宗教。
同時,克倫威爾還推行了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始終貫徹海權戰(zhàn)略,把海權擴展到整個大西洋。這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促進了英國的發(fā)展。
1658年,克倫威爾患上了瘧疾,不久在倫敦去世。之后,他的長子理查德·克倫威爾被選為繼承人,但是理查德并沒有繼承父親的才能,很快就被推翻,之后流亡法國。
1660年,查理二世在保皇黨的支持下復辟,殘忍地把克倫威爾的遺體掘出來,在絞刑架上執(zhí)行絞刑。他的頭顱流落民間,直到300年后才被收回并安葬。這是沒有道德的報復行為,但這種行為也凸顯了保皇派的心虛,他們無法掩飾君主專制的失敗。查理二世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再挑戰(zhàn)議會的權力。可是他的繼承人詹姆斯二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企圖進行復辟,實行君主專制,結果很快就被議會廢除。1688年,英國爆發(fā)不流血的革命,確定實行君主立憲制——規(guī)定國王服從議會,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克倫威爾是英國民主的奠基人,提出并實踐了君主立憲制。他是一個實干家,雖然多次失敗,但始終沒有放棄探索。他是英國確立民主政體的關鍵人物,為英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很多人認為若是沒有克倫威爾,議會在內(nèi)戰(zhàn)中很可能不會成功,而之后的君主立憲制也不會那么早確立。

克倫威爾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