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言
- 中國的修養(中國禮樂文化叢書)
- 曹勝高
- 1078字
- 2021-10-08 14:35:20
中華文化最大的傳統是什么?
是隨時隨地重視人的心性塑造與行為養成。
無論是唐以前所推崇的五經,還是宋元后所重視的四書,都關注于君子人格的培養、注重道德人格的完善。中華文化一直堅信:培養出一個溫文爾雅的君子,就能夠改善一個家庭;培養幾個君子,就能改變一個家族;培養出一代君子,就能改良整個社會。因此,中華文化關注的核心命題,便是人該如何發展、如何完善、如何提高、如何超越,通過反省自己、修養自己、完善自己、錘煉自己,成長為一個內外兼修的君子,進而承擔治國平天下的家國責任。
湯用彤先生曾說:“大凡欲了解中國一派之學說,必先知其立身行己之旨趣。”[1]要了解某種學說的立場,就看其意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在中華文明中,儒家學說之所以被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關注于人的發展成長,關注于人的立身處事,期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能通過讀書明理,成長為具有君子人格和道德人格的人,把自己的成長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
《大學》中說: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春秋時期的“國”,是指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大者數千里,小者數十里,相當于現在的一個地區而已。周秦時期能接受教育的多是貴族子弟,其被作為王朝、諸侯國的儲君培養,所謂的“治國”,便是在自己的封地上實現國泰民安,然后再來說天下如何如何。也就是說,無論理想有多大,都要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起,先掃一屋,再掃天下。掃一屋,便要管好家人,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人其樂融融,父慈子孝。要做到齊家,需要先修身,就是自己先成為家人的榜樣。
如何才能修好身呢?要先正心,端正自己的內心,心正則身正,心邪則行穢,心坦蕩則人光明,心齷齪則事鄙陋。正心的關鍵,在于誠意。對別人真誠,不撒謊不吹牛;對自己真誠,不欺騙自己,不心存僥幸,不好高騖遠。誠意就是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所思所想,這就要建立在致知的基礎上。致知就是有完善的知識體系,能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判斷。這就需要對人情洞明、物理通達,這就是“格物”。
這樣一來,儒家認為培養人有八個基本途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循序漸進,由小及大,由近及遠。仿佛打游戲闖關一樣,心性修煉、行為錘煉也要一關一關地過,一級一級地升,堅持不懈地做,毫不疲倦地走,不知不覺就會由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睿智干練的精英。
這是中華文化培養人的模式:錘煉了一個人的心性,也成就了一個人的一生;點燃了一個人的夢想,就啟動了一個人的發展;培育了一個人的習慣,便塑造了一個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