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發展歷程
茶道是以修身養性為宗旨的飲茶藝術,中國古代茶道的含義較為廣泛。它正式出現于我國的唐代中期,宋至明代則是我國茶道發展的鼎盛時期。
茶道源于中國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性文化,它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借品茗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唐代茶道
“茶道”一詞首見于中唐,這也是中國茶道開始走向成熟的時代。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聞見錄》中提出的“茶道”概念主要是指陸羽倡導的飲茶之道,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品飲等一系列程序、禮法和規則。陸羽茶道強調的是“精行儉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條件和方法,追求怡靜舒適的雅趣。因此,陸羽也被稱為中國茶道的鼻祖。
唐代文化昌盛,文人正是茶道的主要群體,許多文人都將茶作為修身的一種方式,并寫出了傳世的名作。皎然詩中的“茶道”是我國古代關于“茶道”的最早闡述:“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别ㄈ徽J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就深諳其中之道。
此外,唐代佛門的茶道也很興盛,佛家茶道以“茶禪一味”為主要特征。最為典型的就是“徑山茶宴”,一群和尚以“茶宴”的形式待客,僧徒圍坐,邊品茗邊論佛,邊議事邊敘景,意暢心清,清靜無為,別有一番情趣。
宋代茶道
宋代是中國茶道走向多樣化的時期。當時文人茶道涵蓋的范圍較廣,包括炙茶、碾茶、羅茶、候湯、溫盞、點茶等過程,同時借茶勵志,頗有淡泊清尚的風氣。許多文人筆下都有對飲茶之道的細膩描述,如黃庭堅《阮郎歸》一詞中的“消滯思,解塵煩,金甌雪浪翻。只愁啜罷水流天,余清攪夜眼”,十分精細地表現了飲茶后怡情悅志的感受。陸游《北巖采新茶》: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歸時更清絕,竹影踏斜陽。把飲新茶的口感和心理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時的宮廷茶道非常奢侈,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對宮廷茶道的主要特征和精神追求做了經典的闡述,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簡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厲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由此可見,宮廷茶道講究茶葉精美、茶藝精湛、禮儀繁縟、等級鮮明,它以教化民風為目的,致清導和為宗旨。
明代茶道
明代的茶道中融入了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思想。馮可賓在《芥茶箋》一書中講“茶宜”的十三個條件:“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鑒、文僮”。“茶忌”七條:“不如法、惡具、主客不韻、冠裳苛禮、葷肴雜陳、忙冗、壁間案頭多惡趣”,這反映了中國茶道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中國古代茶人也主張“天人合一”,使生命行動和自然妙理一致,使生命的節律與自然的運作合拍,使人融入到自然之中。
知識小百科
修身類茶道
修身類茶道是古今文人墨客熏陶自身與提高文化修養的一種途徑。實踐者通過飲活動修身養性,體悟大道,涵養情操,調和五行,心平氣和,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時俗。一般而言,茶道場所需潔靜雅致,一般是在室外,如風景秀美的山林野地、松石泉邊、茂林修竹、月清風等等。修身類茶道把日常飲茶提升為富有文化氣息的品飲藝術,從單純的物質享受上升至修身養性的精神境界,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茶道的基本精神
“道”在漢語中有很多意思,所以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各執一端。林治在《中國茶道》中提出的“和、靜、怡、真”,較為全面地概括了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國雖然自古就有茶道,但是茶道并沒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這給人們留下了較大的發揮余地,各層次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道形式和思想內容。所以關于茶道的基本精神也沒有明確的歸納標準,林治《中國茶道》把“和、靜、怡、真”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很有代表性,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和
儒家從“太和”的哲學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的全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時表現為“春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倫之禮;在飲茶的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儀等。
佛家提倡人們修習“中道妙理”。在茶道中,佛教的“和”最突出的表現是“茶禪一味”,這實際上是外來的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和會”。
靜
道家的清靜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響極其深遠,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佛家把“靜”視為歸根復命之學。
此外,藝術的創作和欣賞也離不開靜。蘇東坡“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這首充滿哲理的詩,合于詩道,也合于茶道。古往今來,無論是道士高僧還是文人,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可謂殊途同歸。
怡
在中國茶道中,“怡”是人們從事茶事過程中的身心享受。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于日常生活中的隨意性。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夸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驅困提神,參禪悟道,見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樂人生。
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原是道家的哲學范疇。在老莊哲學中,真與“天”、“自然”等概念相近,真即本性、本質,所以道家追求“返璞歸真”。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真跡真品;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另外,還包含了待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閑??傊枋禄顒拥拿恳徊蕉家J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延伸閱讀
中國現代茶德
茶文化學家莊晚芳教授1990年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他提出中國茶德應是“廉、美、和、敬”,并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廉——推行清廉,勤儉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樂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茶的本性符合中華民族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愛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傳統,弘揚中華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是有益的。
茶道的發展與佛教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過程中,佛教起了很大作用。佛門的飲茶、種茶、制茶不但推動了飲茶的普及,同時也奠定了茶道的基礎,佛門茶禮更是豐富了茶道的內涵。
佛教對我國茶道的形成和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佛門中的僧人是中國較早的飲茶群體,魏晉以前,茶就已經成為佛門弟子修行時的飲品,甚至在江淮以南的一些寺廟中,飲茶已經成為一種傳統。陸羽的《茶經》中就有兩晉和南朝時僧人飲茶的記錄。
佛教推動了茶道的傳播
唐代開元年間,禪宗在各大寺院得到認可。禪宗講究坐禪,且要注意五調,即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由于茶的特殊屬性,成為五調的必備之品。隨著禪宗對茶的巨大需求,許多寺廟出現了種茶、制茶、飲茶的風尚,這在當時的詩文中也有所反映。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山僧后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眳螏r的《大云寺茶詩》中的“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更是盛贊了僧人的制茶工藝。
中國寺廟是茶葉采制、生產和宣傳茶道文化的中心?!安枋ァ标懹鹱畛蹙褪菑乃聫R中結識茶,并對茶道產生興趣的。此外,中國茶道的奠基人之一皎然所創作的大量茶詩,也對茶道發展與傳播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佛教鼎盛時期,僧人研究、改進茶葉的制作工藝,出現了名寺名茶現象。僧人對茶葉各項技術的改良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許多貢茶也產自寺院,比如著名的貢茶顧渚紫筍,最先產自吉祥寺;曾為乾隆皇帝鐘愛的君山銀針,產自君山的白鶴寺;湖北遠安縣的鹿苑茶,產于鹿苑寺等等。
茶道的表現形式——佛門茶禮
佛門茶事興盛以后,茶寮、茶堂、茶鼓、茶頭、施茶僧、茶宴、茶禮等各種名詞隨之出現。還形成了適應禪僧集體生活的寺院茶禮,并作為佛教茶道的一部分融入寺院生活之中。
禪宗建立的一系列茶禮、茶宴等茶道形式,具有很高的審美趣味,而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與文人唱和茶事,也推動了中華茶道的發展。同時,中華茶道中的禪宗茶道對外影響巨大,傳入了日本、韓國等一些亞洲國家。
在佛教寺院中,茶道禮儀也是聯絡僧侶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寺院“大請職”期間舉行的“鳴鼓講茶禮”(住持請寺院的新首座飲茶時的一系列禮儀形式)。一般事先由住持侍者寫好茶狀,其形式如同請柬。新首座接到茶狀,應先拜請住持,后由住持親自送其入座,并為之執盞點茶。新首座也要寫茶狀派人交與茶頭,張貼在僧堂之前,然后掛起點茶牌,待僧眾云集法堂,新首座親自為僧眾一一執盞點茶。在寺院“大請職”期間,通過一道道茶狀,一次次茶會,使寺院生活更加和諧。此外,有的寺廟在佛的圣誕日,以茶湯沐浴佛身,稱為“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
江西奉新百丈山的懷海禪師制定的《百丈清規》,更是對佛門的各種禮儀作了詳細的規定,也對佛門的茶事活動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其中有應酬茶、佛事茶、議事茶等等,都有一定的規范與制度。比如圣節、佛降誕日、佛成道日、達摩圓寂日等均要燒香行禮供茶。再如議事茶,禪門議事也多采用茶會的形式來召集眾僧。
《百丈清規》是中國第一部佛門茶事文書,它以法典的形式規范了佛門茶事、茶禮及其制度,從而使茶與禪門結緣更深。
知識小百科
唐代寺院茶堂
唐代的寺院中飲茶成為一種風尚。各大寺院紛紛建立茶堂,并設立知茶事一職專管茶事。茶堂是眾僧人討論佛理,招待施主賓客飲茶品的地方。茶堂中設有“茶鼓”,用來召集眾僧飲茶。僧人每日都要坐,坐至焚完一香開始飲茶。此外,還設置了“茶頭”,專門燒水煮茶,獻茶待客。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集體飲茶形式。茶堂中以茶供養三寶(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漸形成了嚴格的禮儀和固定的飲流程。茶與日益相融,最終凝鑄成了“茶一味”的林法語。
道家“天人合一”的茶道思想
道家的學說為中國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因此,茶道也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向往和渴望,以及對“真”的崇尚和追求。
中國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其中“天”代表了大自然以及自然規律。道家認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能把人和自然割裂,物與精神、自然與人是互相包容的整體。古人也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當作抒懷的載體。這也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認知,以及對自然之美的追求。
天人合一思想
在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歷代著名茶人都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傳統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高度結合的文化形態,因為茶性的清純、淡雅、質樸與人性的靜、清、虛、淡“性之所近”,并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統一。茶的品格蘊含著道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的思想。此外,道家在發現茶的藥用價值時,也注意到茶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導和”的功能,可作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載體,于是道家之“道”與飲茶之“道”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豐富了中國茶道的內涵。
茶道對自然的追求
茶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最直接地體現在人對自然的融與法?!独献印氛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認為道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規律,這種觀念也滲透到茶道中。朱權在《茶譜》說:“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瘪R鈺《長思仙·茶》中也體現出淡泊無為的思想與“自然”主義,講究在大自然中品茗,并在其中尋求自然的回歸,這也是道家天人合一、返璞歸真的思想反映。此外,在茶事中,茶人主張用本地之水煎飲本地之茶,講究茶與水的自然和諧。品茶時,茶人還強調“獨啜曰神”,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
茶人的內心世界里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而文人更鐘情于在大自然中品茶,置身于幽谷深林,煮泉品茗,觀云聽籟,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宋代蘇軾喜歡烹茶,把茶事當作自我解脫的精神之物,他的《汲江煎茶》詩將茶道中物我和諧、天人合一的精神描繪得淋漓盡致。明代徐渭在《徐文長秘集》中指出:品茶適宜在精舍、云林、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流白云、綠蘚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里飄煙等環境下進行。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茶人對自然的追求,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通過飲茶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道家主張靜修,而茶是清靈之物,通過飲茶能夠提高靜修,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時的必需之物。道家把“靜”看成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特征。靜虛則明,明則通?!盁o欲故靜”,人無欲,則心虛自明,因此道家講究去雜念而得內在之精微。《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肚f子》說:“水靜則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老莊都認為致虛、守靜達到極點,可以觀察到世間萬物成長之后,各自歸其根底。
賴功歐《茶哲睿智》認為,在品飲過程中,“人們一旦發現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靜、清、虛、淡的一面時,也就決定了茶的自然本性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成為一種實然形態?!彼缘兰覍χ袊凤嫷乃囆g境界影響尤為深刻?!安枞诵枰恼沁@種虛靜醇和的境界,因為藝術的鑒賞不能雜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極其自然而真摯。因而必須先行‘入靜’,潔凈身心,純而不雜,如此才能與天地萬物合一,品出茶的滋味,品出茶的精神,達到形神相融?!?
延伸閱讀
詩人呂溫的自然之飲
唐代詩人呂溫非常喜歡在大自然之中品。他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就描述了品飲時清幽、雅致的環境:紅花、綠草、藍天、白云、啼、鳥,杯中的茶水呈現出般色澤,在這樣的環境品,實在是令人陶醉!當他置身于幽谷深林的自然之中,品泉煮,觀云聽,既寄情于山水,又合萬物,可謂深得幽雅之妙。從更純粹的意義而言,這體現了人類內心深處返歸自然,與自然造化同流的一種。人們在幽雅環境中的品飲過程,就是與恬靜的大自然交流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獲得一種超越的舒暢和輕柔體貼的慰藉。
茶道中的“中和”思想
“中和”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內容,它意味著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并由此產生了茶道的和諧之美,最能突出中國茶道的獨特風格。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家處理一切事情的原則和標準?!昂汀本褪乔〉胶锰?,可用于自然、社會、人生等各個方面?!昂汀庇绕渥⒅厝穗H關系的和睦、和諧與和美。飲茶能令人頭腦清醒,心境平和。因此,茶道精神與儒家提倡的中和之道相契合,茶成為儒家用來改造社會、教化社會的良藥。中和也成為儒家茶人孜孜追求的美學境界和至上哲理。
儒家的中和思想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昂汀笔侵覆煌挛锘驅α⑹挛锏暮椭C統一,它涉及世間萬物,也涉及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內涵極為豐富。中和從大的方面看是使整個宇宙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達到和諧;從小的方面看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處理問題恰到好處。正如儒家經典《中庸》中所講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昔,天下之定理。
儒家的中和思想同樣反映在茶道精神中。儒家不但將“和”的思想貫徹在道德境界中,而且也貫徹到藝術境界中,并且將兩者統一起來。但是儒家總是將道德擺在第一位,必須保持高潔的情操,才能在茶事活動中體現出高逸的中和美學境界。因此無論是煮茶過程、茶具的使用,還是品飲過程、茶事禮儀的動作要領,都要求不失儒家端莊典雅的中和風韻。
《茶經》中的中和之道
東方人多以儒家中庸思想為指導,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溝通、相互理解;在解決人與自然的沖突時則強調“天人合一”、“五行協調”。儒家這些思想在中國茶俗中有充分體現。歷史上,中國的茶館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調解糾紛。人與人之間產生分歧,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封建時代,往往通過當地有威望族長、士紳及德高望重文化人進行調解。調解的地點就在茶樓之中。有趣的是,通過各自陳述、爭辯、最后輸理者付茶錢,如果不分輸贏,則各付一半茶錢。這種“吃茶評理”之俗延續很久,至今在四川一帶猶有余俗。
《周易》認為,水火背離什么事情都辦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條件。茶圣陸羽根據這個理論創制的風爐就運用了《易經》中三個卦象:坎、離、巽來說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諧的原理?!翱病贝硭?,“巽”代表風,“離”代表火。在風爐三足間設三空,于爐內設三格,一格書“翟”(火鳥),繪“離”的卦形;一格書“魚”(水蟲),繪“坎”卦卦形;另一格書“彪”(風獸),繪“巽”卦的卦形。意為風能興火,火能煮水,水能煮茶,并在爐足上寫“坎上巽下離于中,體均五行去百疾”。中國茶道在這里把儒家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至。
此外,儒學認為“體用不二”,“體不高于用”,“道即在倫常日用、工商稼耕之中”,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運動之中,人有艱辛、也有快樂,一切順其自然,誠心誠意對待生活,不必超越時空去追求靈魂不朽,“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這就是說,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窮神達化,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樂,達到人生極至。中國茶文化中清新、自然、達觀、熱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鮮明、充分、客觀而實際的表達。
延伸閱讀
茶人心中的“中和”
很多歷史上的著名茶人都精于“中和之道”。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講到茶“擅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故可以“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簡潔,韻高致靜”。也正是由于茶葉具有這些中和、恬淡、精清、高雅的品性,因此深得茶人的欣賞。朱則以理學入茶道,說建茶如“中庸之為德”,江茶如“伯夷叔齊”。朱在《朱子語類·雜說》中講到:“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瘑枺骸死砗稳??’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理而尚后和。蓋理天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边@里以茶喻理,巧妙地將中和的哲學理念與政治、倫理制度結合起來。
儒家人格和茶道精神
茶道中寄寓著儒家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們將茶視為正義、質樸、圣潔的象征,并借茶來表達自己對君子之道的敬仰和高尚人格的追求。
儒家茶人在飲茶時,將具有靈性的茶葉與人的道德修養聯系起來,因為茶“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品茶活動也能夠促進人格的完善,因此沏茶品茗的整個過程,就是陶冶心志、修煉品性和完善人格的過程。
修己成仁的人格思想
儒家的人格思想來源于孔子的“仁”,“仁”的特性就是強調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孔子所樹立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薄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種理想人格經孟子得以極大的發揚,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薄吧?,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因為在儒家看來只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實現中庸之道,良好的修養才能實現社會和諧。
儒家注重人格思想,追求人格完善,茶的中和特性也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將其與儒家的人格思想聯系起來。因為茶道之中寄寓著儒家追求廉儉、高雅、淡潔的君子人格。正如北宋晁補之的《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古塔寺烹茶》:“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節?!苯枰再澝捞K軾的品格和氣節,即使身處惡劣的環境之中,也能潔身自好。
茶道中的“君子”性
儒家的人格思想也是中華茶道的思想基礎。茶是文明的飲料,是“飲中君子”,能表現人的精神氣度和文化修養,以及清高廉潔與節儉樸素的思想品格。這是由茶本性決定的,喝茶對人有百利而無一弊,茶自古就有君子之譽。同時,由于人們對君子之風的崇尚,使得茶的“君子性”在文人雅士的品飲活動有了更為深刻的內涵。文人雅士在細細品啜、徐徐體察之余,在美妙的色、香、味的品賞之中,移情于物,托物寄情,從而受到陶冶,靈魂得到了凈化。
關于茶的君子性,很多茶人都有論述。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說,茶“宜精行儉德之人”,以茶示儉、示廉,倡導茶人的理想人格。宋代理學興盛,倡導存天理,滅人欲,茶人多受其思想熏陶。蘇軾在《葉嘉傳》中贊美茶葉“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周履靖的《茶德頌》盛贊茶有馨香之德,可令人“一吸懷暢,再吸思陶。心煩頃舒,神昏頓醒,喉能清爽而發高聲。秘傳煎烹,瀹啜真形。始悟玉川之妙法,追魯望之幽情”。司馬光把茶與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陳;茶欲重,墨欲輕,如君子小人之不同”。由此可見,宋代文人對茶性與人性的理解。
品茶修身的古代茶人
歷史上很多文人都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他們的茶事活動有深刻的文化情結,其中以怡養性,塑造人格精神是其第一要務?!安枋ァ标懹饘⑵凡枳鳛槿烁裥逕挼氖侄危簧胁粩嗟貙嵺`和修煉“精行儉德”的理想人格。陸羽的《六羨歌》吟詠:“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充分表現了陸羽對高尚人格的追求。蘇軾也曾為茶立傳,留下了不少有關茶的詩文。裴汶、司馬光等也都在品飲之中,將茶視為剛正、淳樸、高潔的象征,借茶表達高尚的人格理想。由此可見,眾多文人雅士均賦予茶節儉、淡泊、樸素、廉潔的品德,并以此來寄托人格理想。
延伸閱讀
蘇東坡茶詞《西江月》
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
雪芽雙井散神仙,
苗裔來從北苑。
湯發雪白,盞浮花乳輕圓。
人間誰敢更爭。
斗取紅窗粉面。
儒家“樂生觀”和茶道
儒家提倡積極入世的人生觀,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也滲透到中國的茶道之中,使得茶道具有了“樂感”的文化特征,同時也具備撫慰心靈的作用。
相傳,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之眾,其中有當官的,有做生意的,而孔子最得意的大弟子顏回卻是最窮的一個,顏回的快樂是與貧窮聯在一起的。他生活在陋巷中,簞食瓢飲以度日,但卻能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改其樂”。孔子也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背源至拥娘埐?,喝生水,枕著自己的胳膊而入睡,但貧窮也不能改變他們的快樂。這其中的快樂,不是與物質環境掛鉤的樂,而是與精神因素相關的樂。可見,儒家的人生觀是積極樂觀的。在這種人生觀的影響下,中國人總是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也更加積極地重視現實人生,他們往往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樂趣。
充滿“樂感”的茶道
中國茶道產生之初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也蘊涵著儒家積極入世的樂觀主義精神。儒家的樂感文化與茶事結合,使茶道成為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飲茶的樂感不僅體現在味覺上的滿足,更體現在觀賞中的審美情趣。
古代以茶為樂的人很多,唐代李約就以親自煎茶、煮茶為樂,每日都是手持茶器,毫無倦意。有一次,他出使陜州,走到硤石縣,發現一處清泉,水質上好,便整日蹲守此地,煮飲了十多天才離開。《茶錄》作者蔡襄更是一位典型的樂茶者,他嗜茶如命,一刻也離不開茶,他與茶已達到一種高度融合的境界。到了晚年,他因病不能飲茶,但是,為了追求品飲樂趣,他照常每天煮茶,烹而玩之。蘇東坡在《寄周安孺茶》一詩中,將茶喻為天公所造的靈品,其末尾幾句寫出自己嗜茶的感受:“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贖,為問劉伯倫,胡然枕糟曲?”鮑君徽的《東亭茶宴》也反映了典型的儒家樂感文化,以山水之樂、弦管之樂烘托飲茶之樂。黃庭堅的一首《品令》更是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品飲之樂,把茶比做舊日好友萬里歸來,燈下對坐,悄然無言,心心相印,歡快之至。將品茗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感受化為鮮明可見的視覺形象,出神入化地表達了品飲時的快感。
“撫慰心靈”的茶道
儒家知識分子在失意時,也將茶作為安慰人生、平衡心靈的重要手段。他們往往從品茶的境界中尋得心靈的安慰和人生的滿足。白居易經歷過宦海沉浮后,在《琴茶》詩中云:“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鼻倥c茶是白居易終身相伴的良友,以茶道品悟人生,樂天安命。韋應物也認為茶“為飲滌塵煩”,即飲茶可以消除人間的煩惱。
臺灣的周渝先生說得好:“有的人心里很煩,你要他去面壁,去思考,那更煩,更可怕。如果你專心把茶泡好,你自然進去了,就靜了……我們在享受一壺茶,我們在享受代表天地宇宙的茶,同時,我們又與我們的好朋友在一起享受,多么快樂??!”著名的茶學家莊晚芳先生在其所撰的文章中,也多次地提到茶文化中所體現的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古人品飲,還講求環境的幽雅,主張飲茶可以伴明月、花香、琴韻、自然山水,以求得怡然雅興。而民間的茶坊、茶樓、茶館中更洋溢著一種歡樂、祥和的氣氛。所有這些都使得中國茶道呈現出歡快、積極、樂觀的色調。
延伸閱讀
孔子的“樂生觀”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總是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也更加積極地實現人生,而且往往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樂趣??鬃釉f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他將充滿艱辛的學習過程看作一種趣事??鬃舆€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因為在孔子看來,這中間就有樂趣,也就是樂在苦中,苦中有樂,苦亦猶樂。還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去見葉公,葉公便問:“孔子為人如何?”子路告訴孔子,孔子說:“女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贝藭r孔子已老,但他仍發憤學習,探索人生大道,從中獲得無比的喜悅。這其中的快樂,就是與精神因素相關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