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茶史溯源——千載話茶香
- 茶文化十二講
- 尤文憲
- 16810字
- 2021-10-14 16:55:16
茶的起源
茶源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近幾十年來,隨著茶學和植物學發展,證明了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關于茶的起源時間,民間有很多傳說。有人認為起源于上古,有人認為起源于周代,也有人認為起源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等。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的史書中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陸羽寫出《茶經》才將荼字寫成“茶”,但是茶始于神農的傳說的確是存在的。
神農嘗百草
中國古代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傳說神農有一個水晶般的透明肚子,吃下什么東西,都可以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茹毛飲血,因此經常生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樹木的嫩葉時,發現其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到處流動洗滌,好像在肚子里檢查什么,于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后人們又把“查”叫成“茶”。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不足以證明茶的起源時間。茶起源于何時,至今仍是個謎。
茶樹的種源
關于茶樹的起源地,現在的史學家、植物學家、茶學者通過更為科學的手段進行了研究,證明了茶樹起源地在我國的西南地區。
從植物學的角度看,某個屬種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僅云貴高原地區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主要地位。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從地質變遷的角度看,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多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的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可見,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理應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從進化學的角度看,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所在。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于不斷進化之中。經過植物學家和茶學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和長期觀察發現:我國的四川、云南、貴州及其相鄰地區的野生茶樹,具有原始型茶樹的形態特征,這就證明了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
由此可見,茶樹的原產地是我國的西南地區。因此,西南地區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
延伸閱讀
茶樹
在植物學上,茶樹屬山茶科,是常綠木本植物。一般為灌木,在熱帶地區也有喬木型茶樹。栽培茶樹往往通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間。茶樹的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茶樹的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間開五瓣白花,果實扁圓,呈三角形,果實開裂后露出種子。春、秋季時可采茶樹的嫩葉制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細密,其木可用于雕刻。此外,有許多茶樹的變種也用于生產茶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云南有棵“茶樹王”,高13米,樹冠32米,已有1700年的歷史,是現存最古老的茶樹。
食茶文化考究
茶最早是被人們當作食物的,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原始社會,茶更是一種充饑之物。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食茶也逐漸成為一種風俗,甚至在一些地區形成了食茶文化。
食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無論是民間的各種傳說還是歷史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這也是茶文化形成的準備和鋪墊。
傳說中的食茶
在湘西民間流傳著一段《苗族古歌》:“在那茫茫的太初,……天塌下來了,砸死了哪一個?砸死了有婆婆。把她埋在哪里?埋在靠河的地方。她伸腿就碰到了茶樹……”這段古歌里所描繪的是苗族人上古時期的記憶,從歌中的情形看,可能是發生的一場劇烈地震,人們將死去的人埋在靠河的茶樹旁。
古歌里專門提到了茶,顯然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我們現在無法斷定古歌中所描繪的“太初”所指的具體年代,但肯定是在種植業出現之前,那么古歌中所提到的茶樹也不會是人工栽培的,而是自然生長的茶林,并且茶林的面積很大。所以,此時的茶不可能是藥用或是飲用,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茶葉是人們用以果腹的食物。
歷史悠久的食茶
在原始社會,人們主要靠狩獵和采集野果及一些可食用植物為生,茶就很有可能被當作植物性食物而被人類所發現和利用。可見,茶最初是作為食物行之于世的。其原因很簡單,在生存艱難、食不果腹的原始社會,茶絕不會首先作為飲料,也不可能作為藥物而使用。
在漁獵社會向農耕社會轉變的神農氏時期,人們的生活十分艱難,采集食物活動占據重要地位。為了生存,擴大食物來源是原始人的首要任務。原始人把收集到的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都用來充饑,只要不會中毒,就不會影響原始人的食用。這種現象從古文獻中也可以看到,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禮記·禮運》)。由此可見,雖然農耕已經萌芽,但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神農氏“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植物用以果腹是當時人們的第一目的和最初出發點。
事實上,茶葉也的確可以食用,尤其是茶樹的新鮮葉芽。在春秋時期就有食茶的風俗。《晏子春秋》中就曾記載:“晏之相齊,衣十升之布,脫粟而食,五卵,茗菜而已。”晏子為春秋時人,茗菜就是用茶葉做成的菜羹,這也進一步說明了茶在那個時候是被當作菜食用的。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境的基諾族至今仍保留著食用茶樹青葉的習慣,而傣族、哈尼族、景頗族則把鮮葉加工成竹筒茶當菜吃。加工竹筒茶時,先將鮮葉經日曬或放在鍋里蒸煮,使葉子變軟,經搓揉后裝進竹筒里,使茶葉在竹筒里慢慢地發酵,經兩三個月后桶內的茶葉變黃,劈開竹筒,取出茶葉曬干,再加香油浸泡,然后作為蔬菜食用。
云南南部的少數民族也保留著加工和食用“腌菜”的習慣。他們將采集到的茶樹青葉曬干或風干后保存起來(這是最原始的茶葉貯存方法,可以隨時取用)。然后把晾曬過的茶樹青葉壓緊在瓦罐里,放置一段時間,做成“腌菜”。這些古老的民間習俗都折射出人類最初利用茶葉的方式。
延伸閱讀
布朗族吃茶文化
布朗族是中國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千年前的布朗祖先叭巖冷把經人工栽培后的野生茶叫做“臘”,后來為傣族、基諾族、哈尼族的人們所借用。布朗族的風俗之中有菜茶的傳統,并在制好的茶葉上加適量辣椒和鹽嚼食。“菜茶”酸澀清香、喉舌清涼、回味甘甜,多食則成,該茶也是招待年長者和貴賓的佳品。此外,布朗族食茶的方式還有: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
古代布朗族把野茶當“佐料”食用,稱為吃“得責”。布朗族對“得責”的認識不斷加深,并將其人工培植、轉化成可以大面積種植的茶樹,然后開始廣泛種植。布朗族人常把茶葉采下來帶在身上,勞累時就把它放到嘴里含著來消除勞累。
茶的藥用時代
茶葉被食用之后,其藥用功效逐漸被人們發現和認識,茶葉隨之轉化為養生、治病的良方。關于茶的藥用價值,千百年來為眾多的藥書和茶書所記載。而且,茶的一些藥用功能至今仍為人們所看重。
關于茶的藥用功效,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巴山腳下住著一位老人。有一天老人去雞窩里收雞蛋,看見一條蛇吞了一顆雞蛋,老人很生氣就找了一個鵝卵石放在雞窩里,第二天蛇吃了脹的難受,就吸籬笆旁邊一棵樹上的葉子,奇怪的是,不一會兒蛇肚子上脹起的疙瘩很快消失了。過了幾天,老人也吃多了東西,肚子很脹,于是他也從那棵樹上摘了幾片葉子吃了,一會兒肚子就好了。此后,老人斷定這棵樹是寶樹。人們便根據老人的姓稱這棵樹為“查樹”,傳到后來變成了“茶樹”。這個故事很有傳奇色彩,其真實性不可考,但也說明了茶的助消化功能。
原始人對茶藥的認識
在人類社會早期,原始人在長期搜索和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經過“嘗百草”的親身實踐,逐漸認識到一些植物學和藥物學的知識。經過長期的歸納和總結,人們也慢慢認識到某些植物可以治療某種疾病,以后便有意識地使用這些植物。當然,傳說中的神農發現茶葉不一定確有其事,茶葉的發現可能是無數先民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的,“神農嘗百草,得荼而解之”的傳說只不過是對先民的歌頌。
茶藥發展歷程
古人把茶的療效進行總結,再上升為理論,寫進醫書和藥書,這個過程極為漫長。因此,先秦時期關于茶藥的記載并不多,這并不是人們不重視茶的藥用作用,而是當時的人對藥物學并無明確的概念分野。
西漢的《神農食經》中講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此外,《神農本草》這本藥物學著作也明確提到茶的醫療功效。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還列舉了20多種藥材,其中就有茶(當時寫作“荼”字),也許正是因為茶能治病、提神,所以他把茶歸入藥材一類。
漢末華佗的《食論》再次對茶能治病、提神的說法進行了論證。這說明茶藥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茶在作為正式飲料之前的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不少典籍描述茶的藥性。如南北朝任昉《述異記》:“巴東有真香茗,煎服,令人不眠,能誦無忘。”說明人們對茶的益智、少眠、提神作用已經有了較明確的認識。
此外,食療在中國民間也有悠久的傳統,中國歷來有“萬食皆藥”的觀念,把茶既當作食物又當作藥物是非常自然的。
知識小百科
關于茶療
茶療,即利用茶葉及其他相關中草藥或食物進行養生保健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式,它既保持了茶的特色和作用,又有茶本身所不具備的功效,可謂中國茶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茶在中國最早是以藥物身份出現的,中國對茶的養生保健和醫療作用的研究與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通過各種實踐,人們逐步了解到茶具備的27種藥用功效:安神除煩、少寐、明目、清頭目、下氣、消食、醒酒、去膩、清熱解毒、止渴生津、痰、治痢、療瘡、利水、通便、風解表、益氣力、堅齒、療肌、減肥、降血脂、降血壓、強心、補血、抗衰老、抗癌、抗輻射等。在注重飲食保健的今天,飲茶更為風行。以茶入菜,以茶入食,不但豐富了飲食菜譜,而且充分發揮了茶的保健與養生功效,茶療正以其獨特的力受到人們的青。
漢代的茶飲料
人們在食茶和把茶作為藥物食用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茶的藥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因此茶開始轉化為飲料。直到漢代,飲茶才成為一種新的潮流,滲透于社會的各個階層。
茶由食用到藥用,再到飲用的轉變過程,是人類對茶的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類逐漸忽略了茶的那些不突出、不重要的功效,把握了茶最為顯著的功效——令人興奮,并根據這種特殊的功效找到了利用茶的最佳方式——飲用,于是茶在中國終于成為一種飲料。這一轉變大約在漢代完成。
王褒筆下的“茶飲料”
王褒,字子淵,西漢文學家,生卒年不詳。蜀資中(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墨池壩)人。他的文學創作活動主要在漢宣帝時期。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辭賦家,與揚雄并稱“淵云”。
王褒《僮約》記載了茶在四川成為普遍性飲料的情形。據記載,漢宣帝時期,奴仆的日常工作有兩項與茶有關,即“烹荼盡具”和“武陽買荼”。其中“烹荼盡具”指的是烹煮茶葉和清洗茶具。這成為仆人的日常勞動,說明在西漢時期茶成為一種經常飲用的家庭飲料,至少在王褒家里是這樣的。“武陽買茶”中的武陽,即今天四川的彭山、仁壽、眉山等地,以及雙流的南部地區。這些地方距離王褒的家成都不遠,是我國傳統的產茶區。武陽在當時很有可能是一個大型的茶葉市場。奴仆們幾乎每天都去武陽買茶,說明當時茶葉的消耗量之大,假設作為藥用,茶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消耗,這也從側面反映茶在四川已經十分流行。
飲茶之風的興起
在漢代,茶作為飲料的功能正在逐漸強化,但是作為飲料的茶是無法與它的藥用完全脫離的,由此形成了飲料與藥用并存且相結合使用的形式。所謂藥用與飲料并存,是指茶有時被當做藥物,有時則被當做一種飲料。
漢代,許多關于茶的文獻都出自文人之手,比如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許慎的《說文解字》、王褒《僮約》等等。這說明了茶已經成為當時文人經常飲用的飲料,也體現了文人對茶的重視。由于飲茶使人精神興奮、思維活躍,而這恰恰滿足了文人寫作的實際需求。尤其是漢末,東漢王朝沒落,逐漸興起了玄談之風。文人們終日高談闊論,當然也需要助興之物。茶可長飲而且令人神清氣爽,于是飲茶在漢末迅速發展。
此外,從漢代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茶葉產量與銷量的規模,這反映了民間對茶葉的需求。說明喝茶在民間也很廣泛,就像今天很多人喝茶一樣,僅僅是出于一種習慣,而不是刻意追求精神興奮。民間對茶葉的這種觀念,使茶成為一種更純粹的飲料。
延伸閱讀
“茶祖”諸葛亮
諸葛亮是云南茶區很多民族共同尊奉的“茶祖”,這與其在南征中采取的安撫政策有關。這些政策在西南各民族中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還有不少與他相關的傳說:基諾族的祖先跟隨諸葛亮南征到達西雙版納,班師時因掉隊而流落在當地山區,被稱為“丟落人”,即今基諾族。他們所在的地方被稱為樂山。諸葛亮派人給他們送來了茶籽,讓他們在山上種植茶樹為生。樂茶山從此不斷發展,成為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這些傳說,雖缺乏史料的佐證,但云南茶區的廣大茶農都尊奉諸葛亮為“茶祖”卻是事實,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三日諸葛亮生日,不少村寨都舉行“茶祖會”,祭拜諸葛亮,祭拜屬于“武侯遺種”的古茶樹,祈求茶葉豐收、茶山繁榮、茶農平安。
以茶養廉的魏晉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風氣十分奢靡,在一些進步政治家的積極倡導下,以茶養廉之風開始出現。由此可見,茶逐漸超越了其自然屬性的范疇,開始進入世俗社會。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盛行,官吏及貴族皆以夸豪斗富為美,使得縱欲主義盛行,世風日下。這種奢靡的社會風氣深為一些有識之士痛心,于是出現了陸納以茶待客、桓溫以茶替代酒宴、南齊世祖蕭賾以茶祭奠等事例。這些政治家提倡以茶養廉,用以糾正社會的不良風氣,使茶成為節儉作風的象征。
陸納以茶待客
陸納,字祖言,他少年時代就崇尚清流,貞厲絕俗。太原王述雅敬重他,引薦為建威長史。后又任黃門侍郎、本州別駕、尚書吏部郎等職,晚年出任吳興太守。陸納為人廉潔,在他看來,客來待之以茶就是最好的禮節,同時又能顯示自己的清廉之風。在他任吳興太守時,有一次衛將軍謝安去拜訪。陸納并沒有大肆招待,只是清茶一碗,輔以鮮果而已。他的侄子非常不理解,以為叔父小氣,有失面子,就擅自辦了一大桌菜肴。陸納得知非常生氣,待客人走后,就揍了侄子四十棍,邊揍邊說,你不能給叔父增半點光,還要來玷污我儉樸的家風。
劉琨以茶解悶
劉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東北)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西晉詩人、音樂家和愛國將領。在“八王之亂”的末期,司馬越掌了朝政大權,劉琨被派往西北重鎮并州鎮守,此時北方匈奴乘虛而入。劉琨眼見領土喪失,國無寧日,心中十分苦悶,但他并沒有因意志消沉而追逐奢靡,而是以喝茶來解悶消愁。當時劉琨曾在一封給他侄子劉演的信中說,以前收到你寄來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這些都是我所需要的。但是當我感到煩亂氣悶之時,卻常常要喝一些真正的好茶來消解,因此你可以給我買一些好茶寄來。
蕭賾以茶為祭
蕭賾,字宣遠,漢族,祖籍南蘭陵。齊高帝蕭道成長子,南朝齊武皇帝,年號永明。齊武帝十分關心百姓疾苦,他以富國為先,不喜歡游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蕭賾在他的遺詔中說,我死了以后,千萬不要用牲畜來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餅、水果、茶、飯、酒和果脯就可以了,自此茶開始步入大雅之堂,被奉為祭品。這也是蕭頤針對當時貴族糜費的喪葬儀式所提出的改革。蕭頤發布的遺詔,對后世以茶為祭的習俗有所推動。
茶之所以被視為一種節儉生活的象征,不僅是因為它被社會上層和普通百姓飲用,更重要的是它的價格便宜。“茶”與“儉”建立聯系,并不是由茶所特有的物質屬性,而是茶的社會屬性。總之,以茶養廉之風在魏晉南北朝的興起,說明茶已經作為一種文化開始萌芽。
延伸閱讀
以茶養廉的古代茶宴
茶宴之道,追求清儉樸實,淡雅逸越,以清儉淡雅為主旨,展示人們希冀和平與安定的心愿。古代茶宴因客而異,分品會、茶果宴、分茶宴三種。品會純粹品茶,以招待社會賢達名流為主;茶果宴,品茶并佐以茶果,以親朋故舊相聚為宜;分茶宴,才是真正的茶宴,除品茶之外,輔以茶食。
茶宴符合中華民族儉樸的美德,以茶養廉、反對奢侈,反腐倡廉,乃儉德之風,這樣的茶宴具有待客交誼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養性。
南北朝時的古剎茶香
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更深入、更廣泛地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茶在這一時期開始與道家、佛家的思想發生聯系,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開始萌芽。
從某種意義上講,茶開始與人的精神生活發生聯系,表現為茶的仙藥化和茶的寺院化。這不僅從一個特定的方向推動了飲茶的普及,更重要的是茶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追求。
茶的仙藥說
關于茶的仙藥傳說有很多,其中流傳于福建的兄妹三人尋“仙草”救鄉親的故事比較有名。遠古時期,天氣大旱,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為了救民眾,有一家兄妹三人決定上山去采“仙草”。大哥走了36天終于到了洞宮山下,向一位仙人問路,仙人告訴他:“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可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大哥因為好奇而回頭,結果變成了石頭。二哥也重蹈覆轍。小妹則義無返顧,終于采到仙草上的芽葉,救活了鄉親們,而后又將這種植物種滿山坡。
實際上這種“仙草”就是茶。這個故事旨在說明茶的神奇來歷,也說明了人們對“茶”的神化。魏晉南北朝時期,茶與道教結合,由此茶開始了仙藥化。當時的文人有飲茶以求長生的風氣。在魏晉文人的一些作品里,充滿了對時光飄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阮籍是這樣,陶淵明也是這樣,許多文人都有對生命的哲學認識。事實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的養生功效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
茶與佛的初遇
僧人飲茶最早是在晉朝,并在茶中融進“清靜”思想,他們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從而得到精神寄托,即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
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在中國盛行,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則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意,有利于清心修行。因此,一些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開始栽茶、制茶、講究飲茶,這些寺院也開始成為生產、宣傳和研究茶葉的中心。
根據史料記載以及民間傳說,我國古今眾多的名茶中,很多都是由寺院種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產的“蒙山茶”,相傳是漢代甘露寺普慧禪師親手所植,因其品質優異,被列為向皇帝進貢的貢品。福建武夷山出產的“武夷巖茶”,該茶以寺院采制的最為正宗,僧侶按不同時節采摘的茶葉,分別制成“壽星眉”、“蓮子心”和“鳳尾龍須”三種。江蘇的“水月茶”,即現今有名的“碧螺春”,由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皖南茶區所產的“屯綠茶”,也是由寺僧采制,工藝精巧,名揚海內,人稱“大方茶”。浙江云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也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此外,產于普陀山的“佛茶”、黃山的“云霧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臺山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產于寺院中的名茶。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茶葉。因為寺廟都有一定的田產,而且不參加勞動,他們有時間、有能力來研究茶的采造、品飲,以及作詩寫詞宣傳茶文化,所以,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可見,佛教在自身傳播的同時也推動了飲茶的普及。
延伸閱讀
寺院的飲茶之道
我國的不少佛門圣地、名山寺廟都種有茶樹,僧人自采自制,飲茶念佛,修身養性,高齡僧人無數,究其長壽原因,與長期飲茶有關。佛教十分講究飲茶之道。寺院內設有“茶堂”,是專供僧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嘗香的地方;法堂內的“茶鼓”是召集眾僧飲茶所擊的鼓。另外寺院還專設“茶頭”,專管燒水煮茶,獻茶待客;并在寺門前派“施茶僧”數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葉,稱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據《蠻志》載,覺林院的僧人待客以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規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靈前供奉茶湯,稱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飲茶,稱作“戒臘茶”;化緣乞食得來的茶,稱作“化茶”等等。
唐代茶文化的繁盛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茶業得到統治階層的重視,茶也成為“舉國之飲”。陸羽的《茶經》開創了為茶著書立說的先河,標志著我國茶文化的確立。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潮,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為飲茶提供了條件,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和從容心境去領略茶的美好滋味,從而加快了飲茶的普及,并很快成為整個社會的生活習俗。
繁盛的唐代茶業
貞觀年間,百業待興。茶業也逐漸興旺起來。開明的經濟政策、發達的交通、往來的商賈、茶絲交易的興盛,為飲茶的傳播和普及提供了便利的市場條件。上至朝廷顯貴,下至黎民百姓,形成了“舉國之飲”的社會風尚。
唐朝統治階級重視茶業,提倡飲茶。統治者為了確保百姓的生活用糧,推行過禁酒令,引導百姓飲茶,以茶代酒。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時,茶作為陪嫁之物而入藏。隨后,西藏飲茶之風興起,甚至達到“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程度。此外,唐代還興起了“茶馬交易”,開始與周邊少數民族貿易往來,用茶葉、絲綢換回良馬、玉石等物品,少數民族的飲茶之風也開始興起。唐代“風俗貴茶”的局面,吸引日本僧眾專程來大唐留學,鑒真大師也多次應邀去日本講學。在對外交往活動中,以茶作為珍貴禮品相贈。
佛教自唐代開始進入繁盛時期。寺院的發展對茶的傳播和飲茶風習的普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寺院大多數建在名山中。這些地方的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往往很適合茶樹的生長,寺院旁邊一般都建有茶園,多有名茶傳世,如靈隱佛茶等。僧人坐禪清修、凈化靈魂,往往借助于茶,得益于茶。在飲茶實踐中,僧人們愛茶、種茶、研究茶、烹茶、飲茶、贊美茶。茶成了僧家興佛事、供菩薩、做功課的必備之物。
唐代,茶會、茶宴開始興起并成為時尚,文人雅士邀見朋友聚會,或廳堂或庭院,以茶相待,興致極濃,或吟詩作賦,或填詞作畫,或切搓技藝,或促膝談心,歡快非常,被稱作茶話會,并且成為一種固定的民族文化形態,歷代相傳。
《茶經》的問世和茶文化的確立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漢族,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經》而聞名于世,他對中國茶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佛門出身的陸羽一直注意收集歷代論及茶葉史料,并且親自參與調查和實踐,通過對幾十年經驗的總結,撰成《茶經》。《茶經》是我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學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它詳細記錄了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是研究中國古代茶業的重要著作。同時,它也將普通茶事升格到精神層次,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從文化學的角度講,《茶經》在唐代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我國飲茶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茶經》一書,將我國有關茶的知識與經驗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并通過對飲茶相關內容的規范化,把儒、道、佛等思想融合到飲茶的過程之中,使飲茶的文化內涵趨于深刻和豐富,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延伸閱讀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具
西安法門寺地宮曾出土了一套唐代宮廷茶具,經考證是唐宗李的御用茶具。據地宮出土的《物帳碑》記載,這批茶具有“籠子一枚重十六兩半,龜一枚重兩,鹽臺一副重十一兩,結條籠子一枚重八兩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兩”等。
宗皇帝將這批茶具作為國寶重器奉獻于佛祖,一是表示誠禮佛的心愿,二是代表佛教的茶供養。這批茶具,展示了從烘焙、研磨、過篩、貯藏到烹煮、飲用等制茶工序及飲茶的全過程,且配套完整,自成體系,為世界上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金銀茶具,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達到的最高境界,確鑿地證實了唐代宮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它既是唐代宮廷飲茶風尚的佐證,同時又是一整套完美的藝術精品。
宋代的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史上有“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的說法,宋代茶文化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之上,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品位,出現了獨特的斗茶、精美的團茶和大量的茶著。
唐朝之后,宋代的飲茶之風更為普及,茶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同時在茶馬貿易的影響下,茶也開始成為周邊少數民族的生活必備品。
斗茶之風的盛行
與唐代相比,宋代的茶文化有了明顯的變化。文人雅士熱衷于“斗茶”的活動。據考證,斗茶活動開始于唐代的福建建州(也有學者認為創始于廣東惠州)。但是到了宋代,這種斗茶活動才開始盛行,而且傳播范圍甚廣,不僅民間流行,甚至波及到皇室。
龍團鳳餅的出現
由于皇室對貢茶的要求越來越高,宋代開始出現了所謂的龍團鳳餅。龍團鳳餅是一種價值極高,并且本身就具有欣賞價值的茶餅,由于這種茶有龍或鳳的圖案,所以,稱之為龍團鳳餅。龍團鳳餅與一般的茶葉制品不同,它把茶本身藝術化。制造這種茶有專門的模型。壓入模型稱“制”,有方形,有大龍、小龍等許多名目。制造這種茶程序極為復雜,采摘茶葉需要在谷雨前,且要在清晨不見朝日。然后精心摘取,再經蒸、炸,又研成茶末,最后制成茶餅,過黃焙干,色澤光瑩。制好的茶分為十綱,精心包裝,然后入貢。
這種茶已經不是為了飲用,而是在“吃氣派”。歐陽修在朝為官二十余年,才蒙皇上賜了一餅,普通的大眾百姓更是品嘗不起。這種奢侈的作風完全背離了“茶性儉”的基本精神,是對傳統茶文化的背離。
茶葉典籍的大量增加
宋代茶著的數量比唐代多,一共有九部,且大多篇幅較長,但這些茶著多著墨用于技術問題,對茶道精神的創建并不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熊蕃的《宣和北苑茶貢》。
蔡襄《茶錄》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茶必須色、香、味俱全,這個標準直到今天還在沿用。他還記錄了斗茶的全過程,以及勝負的評判標準。此外,他還提出了茶具以黑為貴的鑒賞理論。
宋徽宗趙佶以萬乘之尊寫成的《大觀茶論》為茶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進一步闡明了茶與人的關系,對前人在飲茶中所獲得的精神體驗進行了高度的理論概括,提出了“沖淡簡潔”的飲茶觀。他還提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此外,《大觀茶論》中對制茶、茶具、點茶也提出了精辟的見解。
熊蕃的《宣和北苑茶貢》詳述了茶的沿革和貢品種類,并附載了相關的圖形,詳細描繪了貢茶品種的形制,是研究宋代茶業的重要文獻。
茶馬司的設置
在古代,馬匹是一種戰略物資,而茶是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所以茶馬貿易開始引起了朝廷的重視,自宋朝開始,朝廷便設茶馬司,專門負責以茶葉交換周邊各少數民族馬匹的工作。
茶馬貿易推動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而且當內地的茶葉進入少數民族居住區之后,對當地的生活方式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少數民族由于自己的生活習慣對茶提出的特殊要求,又推動適應這種要求的茶葉的加工方式,在此基礎之上產生了專門供應少數民族地區飲用的邊茶。
知識小百科
斗茶的評判標準
斗茶的評判標準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為下等。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則為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其一是湯花的色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其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遼金元時期的茶文化
宋遼、宋金的交往,使茶文化正式傳播到北方游牧民族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間北方民族的飲茶習俗。元朝統一中國后,蒙古族統治者大興散茶,茶文化出現了返璞歸真的跡象。
遼金元三個王朝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尤其是遼金一直與與宋朝對峙,在長期的交往中,受到漢族茶文化的影響較大。
遼的茶文化
遼代的茶文化,主要是通過宋遼外交使者引入北方。遼國朝儀中,“行茶”是重要內容。《遼史》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比《宋史》還多。據《遼史》記載,北宋使節到遼,舉行參拜儀式后,主客就坐,然后就是行湯、行茶。如果北宋的使節要見遼朝皇帝,殿上酒三巡后便先“行茶”,然后再行肴、行膳。至于遼朝內部禮儀,茶禮也更為復雜。如皇太后生辰,參拜之禮后行餅茶,大饌開始前又行茶。遼還有朝日之俗,崇尚太陽,拜日原是契丹古俗,但也要于大饌之后行茶,把茶儀獻給尊貴的太陽。
金的茶文化
在南宋與金對峙期間,宋朝飲茶禮儀、風俗同樣影響到女真人,女真人又影響到黨項人,從此金和西夏的茶禮大為流行。金國人不僅在朝廷的禮儀中要行茶禮,民間的茶禮也很繁瑣。比如女真人的婚禮就極為重視茶,男女訂婚之日首先要男家拜女家,這是北方民族母系氏族制度的遺風。當男方的客人都到了,女方的全部家族成員就穩坐在炕上接受男方的參拜大禮,稱之為下茶禮。
元的茶文化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由于粗獷豪爽的民族性格和肉食乳飲的生活習慣,統治者對宋代精致儒雅的茶藝、茶道不感興趣。直到忽必烈在大都立國之后,蒙古族才開始學習漢族的文化,但由于蒙古人秉性樸質,不好繁禮縟節,大多數人愛直接喝茶葉,于是散茶大為流行。
從宏觀上講,元代對茶的接受,主要是飲食習慣上的接受,而不是對茶的精神文化內涵上的接納。此外,元代也沒有產生茶學的專著,沒有人對茶學進行專門的研究。
茶文化在元代開始走向簡約,涉及茶的詩詞、文章也很少,僅有極個別的文人寫出了一些高水平的茶詩。如元初耶律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詩中說自己多年沒有喝到福建的茶了。由于沒有好茶,自己的心竅都被塵土塞滿了。看見喝茶用的碧玉甌就想到甌中雪浪翻滾的情形,看見碾茶的黃金碾就想起初春的嫩茶。你知道我常在夢里喝三杯好茶,請你把好茶給我幾餅,也讓我能欣賞煙云霞光。
耶律楚材是契丹貴族后裔,由金入元,很受蒙古統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政治家和大文人。以他當時的地位而得不到好茶,可見當時茶的生產數量劇降。同時從一個側面透露出當時少數民族對茶和文化的渴求。
由于當時漢族文化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飲茶的形式開始由精細轉化為隨意,茶文化的精神由深邃轉化為稀薄。茶文化的這種變化為明代散茶的盛行提供了條件。
延伸閱讀
元代散曲中的茶廣告
元代,隨著城市經濟和商業活動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散曲形式的商業廣告。其中,以李德載的十首《贈茶肆》最為有名。李德載的這十首茶曲,有對茶的采摘、碾制、烹煎的介紹,有對茶色、茶香、茶具的贊美,也有對茶的品位、品的描述,更有直接的推銷話語和勸說言辭,完全具備了當代商業廣告的特征。如《贈茶肆》第一首寫道:“茶煙一縷輕輕,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高手賽維揚。非是謊,下馬試來嘗。”大致意思是:茶水熱氣輕揚,四座香氣逼人,更有技藝賽過維揚的烹煎高手。如此好的茶肆,不進去品嘗一二,豈不可惜?在激起顧客的消費欲望后,最后一句“下馬試來嘗”,自然而然地將顧客牽下馬來,迎入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當娜秀美的歌女,以婉轉的歌喉唱著如此優美的廣告詞,有誰不下馬入肆來?
明初飲茶方式的變革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詔廢除了茶餅進貢,使得散茶得到較快的發展,多種新的茶被創制出來。沖泡散茶之風的興起,也使飲茶的成本更為低廉,推動了茶的普及。
明初,飲茶開始變得簡單方便,飲用沖泡散茶成為當時的主流,這種泡飲法加快了飲茶在民間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歡迎,它也代表了一個新的品飲方式和潮流。
朱元璋廢“龍團”
在元朝,雖然散茶已經得到一定的普及,但貢茶仍采用團餅茶。直到明初才有所改觀,這是因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于社會底層,深知前朝的弊病與民間的疾苦,認為進貢茶餅有“重勞民力”之嫌,于是下令罷造“龍團”,改進芽茶。朱元璋廢茶團并非突發奇想,它從一個側面說明散茶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廢團茶在客觀上推動了芽茶和葉茶的發展,對明朝茶葉技術的革新起到了促進作用。
宋代的知名茶葉寥寥無幾,僅文獻中提及的日注、雙井等幾種。但是到了明代,由于制茶技術的改進,各地的名茶發展很快,品類日漸增多,僅黃一正的《事物紺珠》一書中輯錄的“今名茶”就有97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散茶。在散茶、葉茶發展的同時,其他茶類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烏龍茶、黃茶、黑茶、白茶等都已出現。
沖泡散茶之風興起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散茶成為主要的飲茶方式,雖然以前的煎茶與點茶的方法依然存在,但是已經成為大部分人寄托情懷的一種特殊的方式。據現有的資料看,散茶沖泡在當時已經得到了絕大部分人的認同,如文震亨《長物志》載:“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可見,簡單方便的沖泡散茶之法,深為大眾所歡迎。
如果說,明以前的飲茶還是封建社會部分人的專利,那么從明代開始,飲茶逐漸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與社會生活、民俗風情等結合起來,產生了深入而廣泛的影響。
朱權的茶道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深為朱元璋所寵信,曾被封為寧王,手握重兵,鎮守北部。在散茶大行、飲茶風氣為之一變的情況下,朱權受時代風氣的影響,以自己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人生經歷,結合自己對茶的理解,撰成《茶譜》一書,對明代飲茶模式的確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朱權將普通的飲茶提升到“道”的高度,并且將飲茶看作明志及“有裨于修養之道”的一種方式,這進一步完善了唐宋以來的茶道藝術,而且為文人飲茶向精雅化發展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朱權提倡飲茶與自然環境的統一。這種茶與自然相融合的理念,自陸羽在《茶經》中提出后,到了宋代幾乎中斷,在朱權的努力下,飲茶的環境重新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并成為一種流行之風。
明朝廢除團茶后,朱權對一些新的品茶、飲茶方式進行了變革,簡化了傳統的品飲方式和茶具,開創了清飲之風。此外,朱權的品飲方式經后人的改進,形成了一套簡單的烹飲方法,影響頗為深遠。
延伸閱讀
明太祖御封廚師
明洪武三年,太祖朱元到靈山寺降香,汝寧府專門派來廚師為皇帝泡茶。茶泡好后,朱元打開茶杯蓋,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撲口鼻,未曾入口,便產生了一種飄飄然欲仙之感,一口茶進去,舌尖首先有一種濃郁的醇厚之味。朱元喝完便對身邊的說:“這杯茶是哪位官員沏泡的,給他連升三級。”跟隨他的一位官員說:“是汝寧府派來的廚師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員,無法升官。朱元也聽出了隨行人員的意思。但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興奮不已,再次傳旨:“他是廚師也要升三級官。”那位官員只好照辦,一邊著發牢騷:“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盞茶。”朱元一聽這位官員的牢騷,便對他說:“你剛才像是吟詩,只吟了前半部分,我來給你續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晚明飲茶的脫俗化
自明初廢團茶而興散茶之后,文人們在講究品飲藝術的同時又開始追求飲茶的器具之美,從而使明代晚期的茶文化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即人們飲茶注重的是內在精神的高度和諧。
明代后期,世俗文學逐漸發展起來,許多文人開始從科舉考試中脫離出來,將寫作作為自己的謀生之道,過著散淡而悠閑地日子,為了消磨時光,文人們把精力用在飲茶上,對茶、水、具、環境的要求漸為精細,品茶成了人生志向的寄托。
對品茶方式的藝術追求
明代品茶方式的更新和發展,突出表現在對飲茶藝術性的追求。明代文人在飲茶中,極力追求飲茶過程中的自然美和環境美,并且成為一種共同的傾向,前一節我們在談朱權對茶文化的貢獻時已經提到了這一點。
在很多明代的茶著以及詩文中,體現了明人飲茶對自然環境的追求。明代文人作品里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出現最頻繁的是石、松、竹、煙、泉、云、風、鶴等仙境之物,沒有絲毫世俗氣,偶爾提到采茶的農民,但也是從欣賞田園風景的角度來描繪,很少談到百姓的生活。
這種現象并不是明代才出現的,在唐以前的詩文里就已經可以看到,只是在明后期這種追求有病態發展的趨向,而且幾乎把現實世界完全排除在茶文化之外,將茶文化中的世俗性淡化了。許多文人甚至是為環境而環境,為清寂而清寂,達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這與陸羽《茶經》中所提倡的用世精神相悖。
對茶具美學意境的追求
在明代,由于沖泡散茶成為人們的主要飲用方式,因此唐宋時期的茶具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茶壺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最為突出的是紫砂茶壺的出現,因其材質和風格正好迎合了當時社會所追求的閑雅、自然、質樸、端莊、平淡之風。所以,在文人的推崇下,以及一大批制壺名家如李仲芳、時大彬的技術支持下,紫砂茶具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最終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
到了晚明時期,社會矛盾復雜,文人們脫離現實,走上了獨善其身的道路。再加上當時王陽明的“心學”流行,這些思想反映在茶藝上,就是對茶、水、器的唯美追求,而紫砂壺恰好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從而更為流行。此外,明代的文人們認為,“茶壺,窯器為上,以小為貴,壺小則不渙香,味不耽擱”。因為這樣的茶壺滿足了飲茶者的情趣和內心追求。此時的茶與茶具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擺脫了物質屬性,更多的彰顯一種境界。
延伸閱讀
松蘿茶的傳說
相傳明朝時期,安徽省休寧縣松蘿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文士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里面長滿綠萍。文士對老方丈說,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后來取。文士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凈搬到廟內。三日后文士來了,見水缸被洗凈,便說寶氣已凈,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文士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說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將來用茶樹產的茶葉泡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果如文士所料,便起名“松蘿茶”。二百年后,至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僧人便給來者每人一包松蘿茶,服后療效顯著,遏制了瘟疫流行。從此松蘿茶成了靈丹妙藥,名聲大噪,聲天下。
清代的茶文化
清代,中國茶文化開始從文人文化向平民文化轉變,并最終成為茶文化的主流。除了規模宏大的宮廷茶宴,茶館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成為社會各階層的活動舞臺。
清代,既是傳統茶文化的終結,也是現代茶文化的開始。從文人文化來講,清代還沿襲著明代的茶文化的路徑,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但從目前流傳下來的茶書或詩文看,不但數量少,而且沒有多少創新之處,多是前代成果的總結和補充,基本沒有超出前代茶文化的研究范圍。但是宮廷茶宴卻有較大的發展,為歷代之最。
恢弘的清代宮廷茶宴
在我國的茶文化史上,真正的茶宴開始于唐朝。但是,宮廷茶宴最為繁盛的還是清代。清代的茶宴規模遠超唐宋。據史料記載,在乾隆時期,僅重華宮舉辦的“三清茶宴”就有43次之多。
“三清茶宴”為乾隆所創,后固定在重華宮舉辦,所以也稱為重華宮茶宴。“三清茶宴”于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間擇時舉辦,參加者多為文臣,如大學士、九卿及內廷翰林。每次舉行之前,都要選擇一件朝廷的時事作為主題,然后群臣在茶宴上聯句吟頌。宴會所用的“三清茶”由乾隆皇帝親自調制,采用梅花、佛手、松石入茶,并以雪水烹之而成。在這里,茶象征著浩蕩的皇恩和無限的榮耀。
此外,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宮廷中還舉辦過4次規模龐大的“千叟宴”,參加宴會的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3000多人,真可謂“亙古未有之盛舉”。每次“千叟宴”的程序都是先飲茶,然后飲酒,再飲茶。凡賞茶者,都是職位較高的王公大臣。
茶在宮廷大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宮廷禮儀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宮廷茶宴一反民間飲茶的樸實,其奢侈華貴的排場與茶道“清”、“儉”、“和”、“寂”背離。由此可見,宮廷茶宴雖精致、富貴,但文化上是膚淺的,其本質只是一種明倫理、敦教化、穩臣民的手段,其嚴格的等級關系也違背茶道的基本精神,即使是十分風雅的皇帝,在等級森嚴的大內皇宮也很難領會到茶文化的真諦。但宮廷飲茶的時間長、影響大,又有特定的茶俗茶禮,所以盡管其膚淺,仍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館的鼎盛時期
中國的茶文化在清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從文人文化向平民文化轉變,茶開始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成為民間俗禮的一部分。茶在民間普及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茶館的興起。“茶館”一詞,最早見于明代的史料。明末張岱《陶庵蒙憶》中有“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的記載,而后茶館成為通稱。在明代末期,北京曾出現過只有一桌幾凳的簡易露天茶攤。
茶館的真正鼎盛時期是在清朝。清代的茶館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繁多,功能齊全。據有關的資料記載,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僅杭州就有大小茶館八百多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廟門口都擺的是茶桌子,這一條街,單是賣茶就有三十多處,十分熱鬧。”由此可見當時茶館的繁盛。
延伸閱讀
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
民間流傳著很多乾隆與茶的故事,涉及到種茶、飲茶、取水、茶名、茶詩等等。相傳,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在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贊賞茶葉香清味醇,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并派專人看管,年年進貢,當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遺址尚存。乾隆十六年(1752年),他初次南巡到杭州,在天觀看了茶葉采制的過程,頗有感受,寫了《觀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爐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詩句。皇帝能夠在觀察中體知茶農的辛苦與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難能可貴。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鏡清齋內專設“焙茶塢”,悠閑品嘗。他在世八十八年,為中國歷代皇帝中之壽魁,喝茶也是他的養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