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生肖命理

生肖相生相克說

生肖相生相克之說由來已久,在漫長的舊社會人們深受其害,我們應該遠離這種迷信,用科學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凈化生肖文化。

生肖相生相克說由五行的基本規律相生和相克發展演變而來。所謂相生,即指互相滋生、互相促進的意思;而相克則是互相制約、互相克制的意思。生肖相生相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沖害”。

五行之說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一書,據該書記載,有一次,周武王向箕子咨詢治國之道,箕子講了“洪范九疇”即九條治國大法,而這第一條,便是講五行水火木金土的:“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甜。”五行學說在產生之初就已廣泛滲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生肖文化也不例外。

古人將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一分為二”,分出陰陽來,還對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做了五行的劃分。按照古人的說法,十天干中列于單數位的甲、丙、戊、庚、壬為陽干,列于雙數位的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十二地支也分為陰辰陽辰,屬陽者為子、寅、辰、午、申、戌,屬陰者為丑、卯、巳、未、酉、亥。以五行說劃分十天干也容易,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而十二支面對五行的“瓜分”,就不是簡單的等分除法所能分配均勻的了,古人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卻也巧妙,據《淮南子·天文訓》載:寅卯為木,巳午為火,申酉為金,亥子為水,四季為土。所謂四季,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對應十二辰中的辰、未、戌、丑。這樣,天干地支的五行歸屬,再配以五行方位觀,就成為甲乙寅卯東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戊己中央土,辰戌丑未四庫土,庚辛史酉西方金,壬癸享予北方水了。

因為陰陽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克”之說,將其與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結合在一起,與此一起的生肖也就有了相生相克的含義。在人們看來,人是可以進行自主的五行調節的,這樣就可以稱心如意、轉逆為順。

古人認為,子鼠午馬相沖,丑牛未羊相沖,寅虎申猴相沖,卯兔酉雞相沖,辰龍戌狗相沖,巳蛇亥豬相沖,此即為“六沖”之說,又稱“對沖”。迷信的人還堅信,子鼠未羊相害,丑牛午馬相害,寅虎巳蛇相害,卯兔辰龍相害,申猴亥豬相害,酉雞戌狗相害。對此,民間還有段順口溜:“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在中國岳西等地還有《反婚歌》:“從來白馬怕金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見猛虎如刀割,金雞見犬淚相流,靈猴與豬不同圈,蛟龍玉兔不到頭。”雖然形式語言各有不同,但內容上卻是出奇地一致。

沖害之說應用得最多的還是婚娶嫁俗和葬禮喪俗。古人婚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肖沖害之說是封建時代包辦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關鍵的組成部分——男女雙方若有沖克,則必定不會有此后的婚嫁了。許多有情人只因所謂的“屬相不合”而未成眷屬,釀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婚姻悲劇。

此外,辦喪事大殮時也要忌屬相。“大殮”的時候禁忌很多,有一項禁忌就是某種屬相的人必須回避,這些都由陰陽先生算出寫在“殃書”上。從前,如果死者不是善終,陰陽先生可以拒絕不開“殃書”,死者沒有“殃書”,就不能入殮安葬。

從科學的角度看,以上生肖相生相克之說哪有什么真實與科學之言?只不過是一些毫無科學根據的虛言妄語罷了!

延伸閱讀

“羊入虎口”的忌諱

一次,名旦孫怡云奉旨在皇宮中為慈禧太后演出《玉堂春》,戲中有一句臺詞是“羊入虎口有去無還”,誰知慈禧聽后勃然大怒,喝令停演,命人立即將孫怡云驅逐出宮,驚得四座心驚膽顫。孫怡云受了罰,卻還不知犯了什么罪,后來得知是因為他那句“羊入虎口”的唱詞犯了忌——慈禧生于乙未年,屬羊。慈禧太后是一個頑固派,對這種關系到自己命運的“大事”尤為敏感,對于這種“惡咒”自然不會容忍。這個段子就牽扯到生肖屬相之間的相生相克。

生肖儺舞

生肖儺舞作為一種原始圖騰崇拜的遺風,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并且至今仍然活躍在中華大地上。生肖儺舞作為生肖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反映著先民們對于生肖崇信的悠久歷史。

儺舞是一種源于原始圖騰的舞蹈。儺舞中充當領舞角色的方相氏,所戴面具上有四只金光閃閃的眼睛,威武可怖。這種面具曾在安陽殷墟古墓中出土,是商代儺舞的實物材料。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舞蹈彩陶盆,描繪了圖騰舞蹈的情景。

居住在云、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人保留了豐富而又極具歷史淵源的天文學知識,這些知識與彝族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乃至星占相交纏在一起,并且日益滲入到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當地彝族的十二肖獸與漢族的基本相同,但從彝族流傳至今的民俗來看,這些與生肖有關的習俗與圖騰崇拜的關系遠比漢族要密切得多。當地以十二獸紀日,今日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集市),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還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祀活動,在肅穆莊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這種十二獸神的舞蹈,即為頗具影響力的生肖儺舞。

關于驅儺風俗中的十二生肖,敦煌出土的唐代文物《進夜胡詞》寫得非常明白:“更有十二屬,亦為解兇吉。”十二屬即是十二生肖。加上北宋楊彥齡在《楊公筆錄》中的記載:“唐敬宗善擊毽,夜艾,自捕狐貍為樂,謂之‘打夜狐’。”由此可知,唐代敦煌民間的“進夜胡”,是一種驅儺的風俗,充滿了宗教般的狂熱氣氛。四方之鬼,“擒之不遺一”,十二屬代表著方位上的、時間上的意義,也在驅儺中派上了逢兇化吉的用場。

“更有十二屬,亦為解兇吉”,同《漢書》所記驅儺活動中的“十二獸有衣毛角”、“十二神追兇惡”,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兩者的共同來源,則是原始圖騰崇拜。

驅儺舞蹈為什么偏偏會選中十二獸?這很可能與十二生肖之間有著某種淵源關系。換個角度來分析,大儺儀式上選中的十二獸(或十二神)很可能是為照應一年十二個月份以及十二個方位,以求月月平安、驅除四方疫鬼的。而對十二個方位的照應當然牽涉到十二支,這就自然會和十二生肖掛鉤。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獸與十二生肖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共同的來源都是原始的動物崇拜。

分布在四川、甘肅兩省交界處平武縣、南坪縣、文縣一帶的白馬人(也叫白馬藏人),依然保留著跳十二相舞的風俗,十二相舞面具上的圖案也大都取于十二生肖。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面具略有差別,但具有更多的共性,各種動物基本上與十二生肖相同,有時加上大雁、孔雀、獅、象,代替鼠、兔等,這與受到佛教影響有關。跳十二相舞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禳災納吉。白馬人的驅鬼儺舞——十二相舞為圖騰舞蹈的遺風。十二相舞,其實就是戴著十二種生肖動物面具的舞蹈,這也正說明了生肖與圖騰的關系。

延伸閱讀

生肖儺舞——中黃高臺

中黃高臺是流行于山西省襄汾縣一帶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之一,由于襄汾縣境內中黃村的“高臺”別具特色,所以這種表演形式就被稱為“中黃高臺”。其實,這種表演形式早在明代就已經形成。每逢祭神之日,藝人們分別扮演的各種神靈在吹吹打打氣氛熱烈的音樂伴奏下,從神廟里走出來,然后到處游走、招引,吸引街頭巷尾的男女老少跟隨圍觀。由于人多,擠來擠去看不痛快,于是有人想出辦法,把各種“神”的扮演者的位置抬高,請到木板上,然后將木板抬起來。這樣,觀眾便可以清清楚楚地觀看那些“神”的表演,后來,逐漸把這種表演的內容通俗化、生活化,這就是高臺的來由。高臺多為十二個,不僅表現十二種屬相,而且還結合屬相分別分出十二場戲,如五鼠鬧東京、牛郎織女、武松打虎等等。“中黃高臺”實質上是富于北方民間特色以及經過歷史發展演變的生肖儺舞的一種形式。

生肖讖緯之說

現在大多數人對“讖緯”一詞比較陌生,然而它卻活躍于中國封建社會里的大部分時期,而又由于生肖文化的包容性和影響力,人們往往又把生肖和“讖緯”結合在一起,長久使用。

有史料記載,讖緯術興于秦,盛于西漢、東漢,距今有2200多年。所謂“讖緯”,其實是“讖”與“緯”的合稱。“讖”是用詭秘的隱語、預言作為上天的啟示,向人們昭示未來的吉兇禍福、治亂興衰,有讖言、圖讖等形式。“緯”即緯書,它以儒家經義附會人事吉兇、預言治亂興廢,是漢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經”的各種著作。東漢時流傳的“七緯”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皆以迷信方術、預言附會儒家經典。先秦時期的《左傳》中就有一些讖語的記載;緯通常認為出現在西漢。后來讖、緯逐漸合流,緯以配經,故稱“經緯”;讖以附經,稱為“經讖”;讖緯往往有圖,故又叫“圖讖”、“圖錄”、“圖緯”;因其有符驗,又叫“符讖”;因其是神靈的書,又叫“靈篇”。

讖緯學說主要以古代河圖、洛書的神話、陰陽五行學說及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為理論依據,往往以“預言”的形態流布傳播,制造者總要耍一些隱喻暗示的小把戲,既可渲染神秘玄虛的氣氛,又模棱兩可,以便于附會。而十二生肖中的每一種生肖既可釋為時間、方位,又可釋為寓意、指人,解說起來任隨“靈活”,可謂“進可攻,退可守”,進退自如,因此,生肖就會常被讖緯利用。封建統治者也都認識到了其中的危險,因此,幾乎歷朝歷代都會對它下令禁止。雖然因此讖緯之書大量散失,剩下的只是零篇斷簡,但在后世卻仍斷續流行,其中,對此比較有系統的記載、集讖緯術之大成者,首推唐朝預言自唐朝之后朝代更迭的《推背圖》以及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預言歷代王朝國運興衰的《燒餅歌》。

《推背圖》

據清人徐珂《清稗類鈔》第十冊記載:“唐司天監袁天罡、李淳風撰《推背圖》,凡六十象,以卦分系之。其論本朝者為第三十三象,為丙申三三巽下兌上,大過。讖曰:‘黃河水清,氣順則治。主客不分,地支無子。’頌曰:‘天長白瀑來,胡人氣不衰。藩籬多撤去,稚子半可哀。’此言世祖入關之征,中有‘順治’二字也。”

《推背圖》圖讖書讖齊備,其末畫有兩人推背而行圖,并附“不如推背去歸休”之句,因此而得名。從讖語“氣順則治”中擇出“順治”二字,是附會者得意之筆。《推背圖》中一些讖語被附會為了生肖,如“喔喔晨雞孰是雄”句,解為唐時武則天稱帝改元垂拱,時值乙酉雞年。但是,此前武則天的第一個年號光憲,附會者卻繞道而行、避而不談。

《燒餅歌》

與《推背圖》齊名的是《燒餅歌》,托名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所撰。據傳,“明太祖在便殿,一日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問之曰:‘碗中何物?’基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太祖乃問以天下后世之事,基歷歷言之。”《燒餅歌》篇名就來源于這個杜撰的故事,其大部分內容都被人以清史來附會相合。讖語之中涉及了一些生肖動物,諸如“金羊水猴饑荒歲,犬吠豬鳴淚兩行”、“火燒鼠牛猶自可,虎人泥窩無處藏”、“黃龍早喪赤城中,豬羊雞犬九家空”等。其中,“黃牛山下有一洞”句,《清稗類鈔》曰:“此言黃為金色,金屬辛,牛在于支則為丑,一為劉坤一,洞為張之洞也。”后人多以清王朝史事附會《燒餅歌》,甚至分毫不差,不漏過一字一詞一義,這反倒使其像是“過來人”的往事回首,而非“當事人”的讖語推斷預言。

總之,讖緯預言將陰陽五行、生肖相屬等多種內容雜糅在一起,為的是營造一種詭秘的氣氛,給人以天注定及料事如神之感。其實,讖緯之言只不過是附會之言,有意為之,不足為信。

延伸閱讀

“王莽改制”對生肖讖緯的運用

東漢末年,王莽為了篡奪皇位,多次利用所謂丹書著石、金匱策書等圖讖,發布諸如“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攝皇帝當為真”之類的傳言,為自己當皇帝制造根據。劉秀在反莽復漢時,為證明自己是西漢統治者的合法繼承人,也編造了“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道取刀的諧音,卯、金、刀合起來即為繁體的“劉”字)等讖語。由此就可以看出,讖緯之語只是統治者或是江湖術士為了統治集團的利益或是騙取錢財而有意臆想出來的手段而已,并沒有真實的科學依據。

生肖命理

從古至今,總有一些人將生肖與人生命運聯系起來,以此故弄玄虛。生肖只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形式,人的命運并不能由生肖來決定。

五行中,十二生肖會被冠以五種不同的名目:講牛,可分為金牛、木牛、水牛、火牛、土牛;花甲六十年,每種生肖都被描述為五種不同的名堂,如言虎,戊寅年“上山之虎”、丙寅年“山林之虎”、庚寅年“出山之虎”、壬寅年“過林之虎”、甲寅年“立定之虎”;一年十二月,每種生肖被附以十二種不同的說法;一天十二個時辰,每種生肖又被綴以十二種不同的講究……

那么多的名堂,其各自所代表的命運也就千差萬別了。于是,很多人會疑惑:虎王威風,驕龍至欠,潑猴精靈……到底是屬虎好呢,還是屬龍好;金鼠前途無量,木鼠獨立自尊,火鼠精明能干,土鼠知足常樂,那到底是金鼠好呢,還是木鼠好……如此,以生肖來算命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唐朝時李虛中留下《命書》一部,以年、月、日干支推算人的命理。五代宋初的徐子平把推算年、月、日干支增為推算年、月、日、時干支,是謂“四柱”。既然都與干支有關,生肖屬相就難免要被扯人其中。敦煌藏經洞中有一篇《推十二時人命相屬法》,保留了研究古代生肖算命術的珍貴材料:“子生鼠,相人命屬北方黑帝。子日:料桑三石五十一代。宜著黑衣,有病宜服黑藥。大厄子午之年,小厄五月、十一月,不得吊死、問病,不宜共午生人同財出入。丑生牛,相人命屬北方黃帝。子日:料粟三石七十一代。宜著黃衣,有病宜服黃藥。大厄丑未之年,小厄六月、十二月,不得吊死、問病。一生不宜共丑未年生人同財交通……”條文中不僅地支生肖相對,還引用了五行學說中的五帝、五方、五色等概念,連穿衣、用藥也要遵循“命屬”。這篇《推十二時人命相屬法》中十二生肖各有條文,算命先生只要熟記于心,便可應付前來算命的人了。

事實上,以生肖來算命的迷惑性就在于依靠多如牛毛的各種名堂來故弄玄虛。不管怎么算、怎么解,都在于那模棱兩可的解語。對于似是而非的解語,深諳算命術的人說是什么就是什么。徐珂的《清稗類鈔》中就有這樣的案例:“淳安鄭明暹占六壬,然時時失之,去其鄉人方石卿遠甚,而所為水仙術,則頗奇。水仙者,人來稽疑,條舉件系,自書黃紙為箋,復自緘訖,明暹乃為押緘上,并書符,火之。潔明水一盂,幕以布,端坐,口中喃喃然。頃之,水上有字隱起,叩無不答者,多作韻語。明暹誦之,授其人,或旁人代錄之。然水上字獨明暹見之,余人不省也。過后多驗。雍正癸卯,方藥房銳意試三場,卜之水仙,水仙書十三字予之,云:‘兔且走,龍亦飛,七九之間數不違。’藥房得之大喜,謂歲且卯兔也。時世宗初改元,故曰飛龍。辰亦龍祥也,而藥房以丙辰生,脫兔不距,飛龍在天,千里當不留行矣。然亡何而猝病,竟不起,以八月十六日奄逝。有解之者日:‘走且飛,言不久居此也。介七九之間,為八,以卒之月告也。益七九而計之,其數十六,則并以日告也,故日數不違。’”同一卜辭,卻有了截然不同的解釋:“飛且走,言不久居此也。”這正是算命先生們的高明處,幾句模棱兩可的話,說東可通,說西也行,隨人去想。

屬相論命,生肖算命,都只不過是人為的妄言、誑語,用來蒙蔽虔信生肖命運的愚人、愚弄蒙昧無知的世人罷了。這些都是生肖文化中名副其實的糟粕,是我們應當舍棄的。

延伸閱讀

《金瓶梅》中的生肖命理

明代小說《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潘道士法遣黃巾士,西門慶大哭李瓶兒”,寫西門慶之妾李瓶兒病亡,算命先生的一套把戲:“徐先生一面打開陰陽秘書觀看,說道:‘今乃丙子日,己丑時死者,上應寶瓶宮,下臨齊地。前生曾在濱州王家作男子,打死懷胎母羊,今世為女人屬羊。雖招貴夫,常有疾病’……”按照這位算命先生的說法,屬相不僅決定人今生今世的命運,還連著前生和來世,可謂荒謬至極。張竹坡在“打死懷胎母羊,今世為女人屬羊”句后批道:“可笑之極,然則十二肖中皆必前世打死一個也,寫盡愚人。”

生肖與旱澇豐歉說

先民們認為生肖和天氣的旱澇以及農業的豐歉之間是有關系的,甚至生肖在其中起著決定的作用。因此,在生肖文化當中有必要對于這一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現象進行探討。

古人發現,十二生肖能反映所屬生肖年景的好壞。如諺云:“牛馬年好耕田”、“肥豬年吃飽飯”,也就是說牛、馬、豬年多為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雞狗年去討飯”、“惡虎年災連連”,指雞、狗、虎年多為氣候反常的歉收年。古代以生肖來解釋年景的現象卻非常普遍。

牛馬年好種田

農諺:“牛馬年好種田”。為什么說“好種田”?大約不只是因為有耕犁的牛、拉車的馬做生肖,從而生發出農事順利的聯想。這是一條氣象諺語,是古人對于氣象的經驗總結,大體上可以說,旱、澇年份是交替出現的,旱澇之間當然也會有風調雨顧的好年景。牛年與馬年間隔四個年份,如果牛年無旱無澇的話,經過幾年的風風雨雨之后,到馬年時可能又會是個無災害的豐收年。現代氣象學研究發現,每5—8年就有可能發生1—2次大的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這與十二生肖論的認識不謀而合。當然,這種說法太過于絕對,查考中國幾千年的史實,牛年馬年歉收的例子也并不鮮見。天行有常,自然界陰晴雨雪不是一兩句農諺所能概括的。

古代柯爾克孜族在《柯爾克孜族風俗習慣》一書中對于不同生肖年份的雨水、豐歉情況也有比較全面的介紹:“魚是水生物,故魚年多雨水,谷物牧草都會長得好,是豐收年;虎年往往寒冷,大河的水也有一半要結冰的;鼠年則常常是干旱之年……”至今,柯爾克孜人也往往會根據不同年份的特征來安排生活和生產,以確保有備無患。

幾龍治水

舊時的黃歷上大都印有十二生肖圖,還印有“幾牛耕田”、“幾龍治水”、“幾人分丙”、“幾日得辛”之類。每年的第一個丑日在正月初幾,就是幾牛耕田;第一個辰日在正月初幾,就是幾龍治水;“分丙”、“得辛”也一樣,日干無屬相,直稱丙、辛。

那么,幾條龍治水才是好年景呢?舊時傳說,治水之龍越多,雨量越小,龍數越少,雨量越大。宋代《雞肋編》說:“歷日中治水龍數,乃自元日之后,逢辰為支,即是。得寅、卯在六日,為豐年之兆。”按其所言,寅、卯在六日為豐年之兆,那么,逢辰之日則在八日或七日,這就等于說“八龍治水”或“七龍治水”是降雨量適中的年份。

另有一種說法,治水之龍超過十一條的年頭就會有洪澇。清代學者俞樾在《樂府體四章記江浙大水·水災嘆》中言:“天公憤憒那有此,竟遺十一龍治水。雨師又不避甲子,遂令乘船可入市。君不見東南七千里,田廬盡化為污渠。又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怒欲灌淮與徐。嗚呼噫嘻,民其魚!”俞樾描繪出洪水泛濫、大地汪洋的水災景象,又將其歸咎于“正月十一日遇辰,為十一龍治水,主水災”。

其實,新年伊始,第一個辰日排在第幾天怎么能決定一年的旱澇呢?

延伸閱讀

統計學里的生肖與年景的關系

由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的氣象專家潘鐵夫所著的《吉林省農業氣候長期預測研究》一書中有“地支(屬相)與氣候”一節。作者通過對長春地區74年間溫度、降水量的統計分析后認為:“總的說來,不同地支(屬相)年份,以未(羊)年、寅(虎)年和卯(兔)年為好;辰(龍)年和申(猴)年雨水少,對中東部有利,對西部不利;丑(牛)年和午(馬)年雨水多,對西部有利,中東部容易出現澇災;戌(狗)年和巳(蛇)年氣候條件中等;酉(雞)年、亥(豬)年和子(鼠)年氣候條件差。”

這是應用統計學方法,對農業氣象災害出現的概率進行分析,提出了生肖年份與氣候的關系問題。當然,其中的說法同“牛馬年好種田”的農諺有同有異,這也不足為怪。中國地域這么大,往往一年間有豐有歉,有些地區旱,有些地方澇,并不是一兩句氣象諺語所能概括的,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其合理性與非合理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的發展。

生肖日的吉與兇

在先民們看來,十二生肖中的每一種動物都是與所謂的“吉”與“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不僅以十二為輪回,用生肖屬相來紀年,甚至對于每天都有屬相日的劃分,這也就順其自然地為日常生活附上了“吉”與“兇”的不同色彩。

早在殷商時代,以龜甲獸骨占卜擇日的迷信就已盛行。當時,上自國家大事,下至個人生活小事,如祭祀、天時、年成、征伐、田獵、疾病、生子等,無不求神問卜,以決定行止或推想禍福。因此,商代甲骨卜辭得以保留大量的珍貴史料,同時也表明古人對于以干支和生肖的結合來紀日已運用得相當嫻熟。

云夢秦簡《日書》中說:“毋以午出入臣妾馬。”又說,“毋以申出入臣妾馬牛貨材。”這兩條史料反映出當時人們認為在午日或申日成交馬和奴隸是不吉利的,這或許是由于“午”屬“馬”的緣故。到后來,隨著祭祀與巫術的盛行,那些專門從事祭祀與巫術的人甚至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吉”、“兇”等類型,甚至“精確”到了時辰,有了“吉日良辰”、“兇日煞時”的種種“宜忌”。這些都逐漸滲入到了人民的生活當中,經過長時期的發展,逐漸成為了民間習俗的一部分。

以集市交易為例。云南一些漢彝雜居地區,采用十二生肖紀日,集市名稱就以相屬稱謂,哪天是集日,就用那天的屬相作為集名。照理說,十二種生肖名用于集市地名的機會應該是均等的,可實際上并非如此。十二屬相之中有的使用率較高,如馬、羊、雞等,人們認為這些動物是吉祥的預兆;有的則很少被采用,如鼠、兔、蛇等,這些動物則是不吉祥的象征。

云南傈僳族以十二種肖獸紀日,婚姻習俗也可見其影響。據《碧江縣五區卡石、色得洼底村傈僳族社會經濟調查》一文中說:“訂婚先由男方請媒到女方去議定財禮。女方也同樣請人到男方去傳達自己所要的財禮數目……財禮議定后,由男方選擇日期通知女方(訂婚日期一定要選在屬鼠、虎、蛇、猴、雞和豬日),隨后將議定的財禮送到女方去。”舉辦婚禮的日期也要注意選擇屬相,如《碧江縣五區色德鄉德一登村傈僳族社會經濟調查》中所記:“結婚日期只能選在鼠、猴、蛇三日,這三天能多生子女。”大概是這三種生肖動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強,故而借這三種屬相的日期來表達人們的一種祈望吧。

傈僳族的喪葬禮俗,選擇安葬日期也要考慮屬相,“一般是屬鼠、兔、蛇、猴、雞和豬日才能埋葬”。

一些地方民間流傳著避寅習俗。清代文人舒位作《黔苗竹枝詞·紅苗》詩道:“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后有自注:“紅苗惟銅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別寢,不敢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避寅”似乎認為老虎是監視者:誰若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親族往來也要躲開這一天,清代文人貝青喬《苗妓詩》中有相關記載:“五月寅日,瑾戶伏處,夫婦異寢,親族不相往來,有犯者,謂必遭虎厄。”

實質上,古代人民之所以為每一種生肖賦予或兇或吉、或褒或貶的不同含義,源于人們所處的具體歷史環境的不同,是人們心靈的一種寄托。長久以來,這種生肖吉兇的文化一直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觀念。我們應該在主動批判其迷信成分的同時,看到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這樣才會有利于生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延伸閱讀

哈尼族雞日猴日捉蝗蟲的習俗

雞日或猴日舉行的捉螞蚱節是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后第一個雞日或猴日正值稻田需要滅蟲之際,哈尼族的男女老少就會一齊到田間捉蝗蟲。捉到的蝗蟲,用竹片夾住,插在田邊,表示懲一儆百的意思。隨后,還要把那些螞蚱收回食用。離開稻田時,要高呼:“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來吃稻谷。”這種捉螞蚱節習俗的日期之所以選擇雞日或猴日,大概是緣于十二生肖中雞食蟲、猴靈活善抓蟲的特點,是節日與農事的結合。

道教中的生肖文化

古人為了某種需要,將生肖文化附著于道教文化當中,兩者之間相互吸收與影響,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道教的內容,同時也大大增加了生肖文化中的神秘色彩與文化內涵。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恰恰如此,生肖文化也才能與道教融合得天衣無縫。在道教中到處都可窺見生肖文化的蹤跡。

十二生肖銅羊

在成都青羊宮三清殿內有兩只銅羊,其中獨角的一只即為著名的十二生肖銅羊。傳說這只銅羊本為南宋宰相賈似道家中所有,后幾經周轉移于青羊宮內。銅羊底座有銘文:“京師市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因為這只銅羊從十二中生肖動物身上各采一部分,分別為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頸、雞眼、狗腹和豬臀,所以被稱為“十二生肖銅羊”。據說,假如身上某一部分疼痛,只須在銅羊身上的某一部分摸一摸便會好,當然,這只是后人的穿鑿附會而已。不過,自古只有駱駝占全十二生肖、大象全身十二生肖肉的說法,而青羊宮里的銅羊也集十二生肖于一身,體現了生肖文化對道教文化的影響以及道教文化包容性的特點。

二十八宿神

保存于山西晉城玉皇廟里的元代彩塑二十八宿神,堪稱古代道教造像的珍品。這二十八宿神的造像有手臂間伏鼠的虛日鼠,有飼豕的室火豬,有放兔的房日兔,有馴猴的觜火猴,有斗雞的昴日雞,有伏虎的尾火虎,有牽牛的牛金牛……其中,各個宿神又都神態各異:危月燕單手托月輪飛燕,神態儒雅,若有所思;而翼火蛇剽悍勇猛,手攥長蛇,袒胸露懷,怒目圓睜……

道教顯然是套用十二生肖的形式,由此再加以發展完善,便成了二十八宿神。明初葉子奇的《草木子》一書中也有這種說法:“又以十二肖同類之屬分陰陽,配為二十八星,禽如虎,則配豹是也。每辰二禽,四正之辰三禽。”

六十甲子太歲

“六十”為十二地支與十地支和十二生肖相結合而衍生出來的數字,因此道教中又有六十甲子太歲之說。六十甲子配以星宿,則為六十星宿神。六十甲子的神像里,表現出生肖動物圖形者有十五種,恰好四分之一。其中,動用最多的形式為頭飾,例如:丁卯頭頂白兔頭飾;辛未頭頂白羊頭飾;癸未頭頂黑羊頭飾;丁亥頭頂豬頭飾;己丑頭頂黑牛頭飾;乙未頭頂白羊頭飾;丁酉頭頂紅冠雞頭飾;己亥頭頂黑色大耳豬頭飾;月午頭頂白馬頭飾;壬寅頭頂老虎頭飾,且膝下一小虎。此外,戊辰雙手握龍,壬辰雙手托碧水金龍,以及癸巳手中捏蛇,為一種形式;戊午胸前馬頭,為一種形式。

此外,道教的香爐、八卦、神殿等當中都有取材于十二生肖的痕跡,只是在此生肖文化已被打上了很濃的道教色彩。為此,我們應該分清楚哪些是道教中的生肖文化,而哪些又是民俗中的生肖文化,不應把兩者混為一談。

延伸閱讀

道教“六丁之丁、六甲之甲”說

我們知道,十二地支配屬相,有了十二生肖;十二地支配十天干,形成以六十為單元的干支序數系統,派生出六十甲子神。除此之外,古人還構思出另一種組合即道教的六丁六甲神。六丁為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六神將;六甲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神將。六丁六甲神將是道教的護法神靈,甲乙丙丁,十干之中,甲居奇數位,屬陽;丁居偶數位,屬陰。六十甲子中,與甲配合的地支,均為居奇數位而屬陽的地支;丁所配合的地支,均為居偶數位而屬陰的地支。因此,六丁神被說成是女性神,南宋陸游《老學·筆記》中也說:“撫州紫府觀真武殿像,設有六丁六甲神,而六丁皆為女子像。”這些顯然是對于生肖文化的超越與延伸。

佛教中的生肖文化

佛教與十二生肖本為相互獨立的兩個文化系統,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兩種文化卻相互影響、融合,佛教文化中有生肖文化的影子,生肖中也有佛教文化的痕跡。

眾所周知,佛教最早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然而譯介者在佛經翻譯過程當中為了迎合佛經的漢化,特地在佛經當中加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生肖文化亦在其中。

十二天宮守衛

佛教中傳說,如來佛祖委托“大勢至”菩薩選十二種動物為天宮守衛。“大勢至”菩薩傳達了佛旨后,各種動物紛紛趕來。首先到達的動物是貓,后面依次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和狗。大勢至菩薩把先到者選為守衛,并請他們靜候如來佛祖駕臨。貓等得不耐煩了,就溜出去玩耍去了。直到如來佛祖到來之時貓還沒有回來,這時正好豬趕來,就排在了最后一位,貓則落選了。

這則故事從側面反映出佛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勢以及生肖文化在佛教當中的重要性。

十二護法神將

佛教經典《大集經》中有這樣的記載:“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并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結合印度早期的神話《阿婆縛紗》分析,十二生肖即為十二個神將的駕獸,后來逐漸演變成了佛教的護法神將。

據佛經《藥師本愿經》中記載,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本尊稱作藥師佛,他在成佛時曾發下十二個誓愿,救眾生之病源,治無名之痼疾。因此,佛弟子當中,流傳著彌陀有四十八大愿、藥師有十二大愿的美談。所謂的十二大愿,則是依佛教的基本思想,即“苦、集、滅、道”為中心而展開的。與十二大愿相對應的則是藥師佛手下的十二位護法神將,他們又按晝夜十二辰劃分護守,與十二生肖一一對應。

據佛教文獻說,十二神將又稱十二神明王,即藥師之十二神,他們的順序恰好與漢地的十二生肖排列是一致的:

毗羯羅大將:本尊為釋迦如來,是子時之守護神。通身青色,現忿怒形,頭戴鼠冠,右手下垂持三鈷,左手作拉右袖之形態。

招杜羅大將:本尊為金剛手菩薩,是丑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忿怒形,頭戴牛冠,右手把橫劍,左手開掌執劍尖。

真達羅大將:本尊此大將的本地為普賢菩薩,是寅時之守護神。現笑怒容貌,頭戴虎冠,右手捧寶珠,左手把寶棒。

摩虎羅大將:本尊為藥師如來,是卯時之守護神。通身青色,稍作忿怒相,頭發赤色上聳,頭戴兔冠,右手做拳當腰,左手持斧。

波夷羅大將:本尊為文殊菩薩,是辰時之守護神。身呈白肉色,容貌忿怒,頭戴龍冠,右手屈臂,作拳攜矢,左手持弓。

因達羅大將:本尊為地藏菩薩,是巳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頭戴蛇冠,右手屈肘開掌,置于胸邊,左手執三股戟。

珊底羅大將:本尊為虛空藏菩薩,是午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忿怒形,頭戴馬冠,右手把三股戟,左手持螺具。

頞倆羅大將:本尊為摩利支天,是未時之守護神。通身白色,現忿怒形,頭發上聳,頭戴羊冠,右手執箭羽,左手持矢根,將此箭彎成弓形。

安底羅大將:本尊為觀世音菩薩,是申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大忿怒形,頭戴猴冠,右手屈肘于右胸前開掌向前,屈左手,開掌,掌上放寶珠。

迷企羅大將:本尊為阿彌陀如來,是酉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忿怒形,頭戴雞冠,右手持獨鈷,左手作拳押下腹部。

伐折羅大將:本尊為勢至菩薩,是戌時之守護神。通身青色,現忿怒形,頭發茂盛聳上,頭戴狗冠,右手持劍,左手作拳當腰。

宮毗羅大將:本尊為彌勒菩薩,是亥時之守護神。通身赤色,現忿怒形,頭戴豬冠,右手執大刀橫于頭上,左手開掌當腰。

以上這十二位生肖護法神將組成了嚴密的護法方位體系,在佛經中有為眾生消災去難、鎮邪扶正的寓意。

延伸閱讀

沙門度狗

“沙門度狗”就是佛經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昔有一國,谷米涌貴,人民饑餓。沙門分衛欲出城門,逢獵屠兒抱一狗子持歸,欲殺。沙門求救,不聽:沙門舉飯飼狗,以乎摩杖,咒愿狗子得食。善心生焉,人將還家。屠殺食之,即生大長者家,復值沙門出家成道。”由此可見,佛教大多是將十二生肖的動物屬性的一面和佛經中的慈悲、仁愛和大度聯系起來,宣揚人和動物之間的平等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锦州市| 门头沟区| 米脂县| 贵港市| 宁强县| 宝鸡市| 重庆市| 慈溪市| 孙吴县| 绥化市| 商丘市| 临朐县| 仁寿县| 新乡县| 鄄城县| 三台县| 广州市| 汪清县| 泰顺县| 北安市| 股票| 泰安市| 南靖县| 游戏| 广昌县| 灵寿县| 德钦县| 肥西县| 泸州市| 徐汇区| 盐津县| 新闻| 陈巴尔虎旗| 竹溪县| 定南县| 皋兰县| 河西区| 阜南县| 苍溪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