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名稱的演變
史料記載,二千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十二生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十二生肖的稱謂也有所差別,其中蘊含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認知的變遷和各個朝代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
生肖又稱屬相,在中國,生肖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日期。十二生肖一年一種屬相,十二年一個輪回。十二生肖由自然界的動物——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十二生肖的名稱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從不同歷史時期對“十二生肖”的異名別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十二生肖名稱發展演變的歷史,感受到生肖文化的輝煌燦爛。
漢代及漢代以前的大部分時期,人們往往把動物類統稱為“禽”,通常人們生活中所看到的動物都可以稱為“禽”。東漢學者王充所著《論衡·物勢篇》里講到四相與十二生肖時說“以四獸驗之,十二辰之禽效之”,這“十二辰之禽”就是十二生肖。
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高峰,對十二生肖名稱的提法也開始多了起來。隋代王度在《古鏡記》中描述對銅鏡鑄文中十二生肖圖案時將十二生肖稱為“十二辰畜”。唐代《事始》一書中又有了“十二獸”的提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和柳宗元在文學作品中多將十二生肖稱作“十二神”。當時大部分時期實施的是相對寬松的民族政策,隨著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強,一些少數民族中的生肖文化也逐漸傳入了中原地區。據《新唐書·回鶻傳下》記載:“黠戛斯,古堅昆國也。……以十二物紀年,如歲有寅則曰虎年。”這其中的“十二物”就是十二生肖。
宋朝時,十二生肖的名稱大致有“十二蟲”和“十二時”兩種叫法。蘇轍在歲暮守歲之際,感嘆星移斗轉、歲月易逝,寫了一首《守歲》詩:“於菟絕繩去,顧兔追龍蛇。奔走十二蟲,羅網不及遮。”詩人自注“是歲壬寅”,古時楚人稱虎為“於菟”,“於菟絕繩去”表示“虎”年將盡。可見,“十二蟲”指的就是十二生肖。宋代李溥在《五代會要》中將十二生肖稱為“十二時”:“文武官及庶人喪葬,三晶已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
到了清代,又有了“十二辰禽象”的稱謂。李光地等奉旨編纂的《星歷考源》一書卷二中云:“十二辰禽象: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我們較為熟悉的“十二相屬”的叫法,清代趙翼在《陔余叢考》中列有一條,題名就為“十二相屬起于后漢”。
民國期間,還有“十二支神”的提法,當時出版的《中國明器》中認為東漢十二生肖畫像磚是“后來明器中十二支神所本”,十二支神即十二生肖。
以上十二生肖不同的稱謂之中包含著歷代文化發展的軌跡,蘊藏著民間風俗的歷史變遷,更深載著傳統生肖文化的無窮奧秘。從十二生肖名稱的演變中可以看到生肖文化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以及中國民族語言的發展歷程。
延伸閱讀
十二生肖的分類
根據十二生肖的來源以及和人類之間的關系,大致可以把十二生肖分為三個大的類別:第一類是已被人類馴化的“六畜”,即牛、羊、馬、豬、狗和雞,它們是人類早期為了生存或其它目的而馴養的,占十二種動物的一半。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六畜興旺”代表著人丁興旺、吉祥美好的夙愿。第二類是野生動物中為人們所熟知的,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動物,它們是虎、兔、猴、鼠和蛇,其中有人們所敬畏的虎和蛇;也有人們所厭惡、所忌諱但卻依賴人類生存的鼠;更有人們所喜愛的兔和猴。第三類是中國傳統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龍,龍是集許多動物特性于一體的“人造物”,是人們想象中的靈物,代表著富貴和吉祥。
十二生肖起源說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關十二生肖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從普通百姓到專家學者,從民間里巷到正堂書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試圖探究生肖的起源,產生了人類模仿說、圖騰起源說和生肖紀年起源說。
中國的生肖文化源遠流長,一直以來人們最關心的就是生肖的起源。南宋理學大家朱熹曾向大弟子蔡元定詢問“十二相鼠起于何時,首見何書?”蔡元定瞠目結舌,不知如何作答。時值今日,關于生肖的起源仍是眾說紛紜。
人類模仿說
很久以前,古人就已經發現,木星繞太陽一周需要十二年的時間,認為木星運行的不同時期會對地球上生物的生長產生不同的影響。按照《玉函山房輯佚書》中的記載,在木星繞太陽運行的十二年中,會有三年收成,三年水災,三年豐收,三年旱災,同時人們還發現,在十二年中各有一年特別適宜某種動物的生長,于是人們就開始在不同的年份向該年當中生存能力最強的動物學習,以增強自己的抵抗能力,適應地球復雜多變的環境。如此,每十二年為一輪,就有了現在的十二生肖。
“模仿說”是人們頑強的生命意識的體現,這種生命意識通過古代巫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人類對動物的模仿也反映了先民們勤奮、好學的優良傳統。
圖騰起源說
考古學家發現,在甲骨文上已經有了關于十二生肖的記載。有人認為,生肖可能產生于夏代,最遲不晚于商代。但是,對于古人為何如此來搭配,人們莫衷一是,其中一種解釋是,生肖與中國古代的圖騰崇拜有關。
圖騰是“氏族”、“親屬”、“標記”的意思。圖騰文化是人類文明歷程中一種非常獨特和奇妙的現象,圖騰崇拜作為最早的宗教信仰方式之一,遍及世界各地。早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人們為了對不同的氏族進行更好的區分,圖騰便應運而生。原始氏族社會的人們,往往把同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和植物視若神明,并將他們作為本氏族的名號、標記,進行祭祀、崇拜,不準任何人殺戮、食用。當時,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們懼怕虎、蛇以及想象中的龍等動物,就把他們作為圖騰來崇拜。隨著人們開始定居,諸如牛、雞、狗等用來營生的動物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人們把這些動物選入了圖騰。
不可否認,古人對于圖騰的崇拜勢必會影響對于十二生肖的確定,兩者之間也必然有某種難以割舍的聯系,但這只是人們的一種推測,尚缺乏確切的科學根據。
生肖紀年起源說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有一些民族使用“十二獸歷”來紀年,以十二年為一輪,循環往復、綿延不斷。在云南哀牢山自古至今使用的都是十二獸歷紀年法,并且在遇有重大節慶時,還要請女巫裝扮成十二獸神來跳舞。
其實,“圖騰起源說”與“十二獸歷說”之間是有一定的聯系的,遠古氏族有可能是在生產需要的基礎上和圖騰崇拜的影響下創造出“十二獸歷法”的。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歷法是干支紀年和動物紀年相結合在一起的。
總之,十二生肖并非一時一地的產物,是華夏民族和其它各族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先人們無窮的智慧和美好的愿望。
延伸閱讀
秦簡《日書》中對于十二生肖的記載
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日書》中有一章標題為《盜者》,其中記載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丑,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脫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已,蟲也,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哘,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須耳。申,環也,盜者圓面……”這其中的十二生肖大體近似于現在的說法。據考證,睡虎地十一號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時期。學者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關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較系統的記載。
十二生肖排列諸說
生肖的排列問題一直在傳統文化中是個不解之謎,自古人們就不遺余力地試圖加以解釋,對于生肖的排列問題也形成各種不同的說法。
對于十二生肖的順序,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然而,十二生肖為什么按照“鼠牛虎兔”這樣的順序排列呢?
在漢族,流傳著一個很廣泛的傳說:軒轅黃帝要選十二種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托老鼠報名,結果老鼠給忘了,貓就錯過了日期,沒有報上。原本推牛為首,結果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了先機,于是老鼠排第一,牛為第二。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鼠和牛的后面,這下兔子又不服,要和龍賽跑,于是兔子又跑到了龍的前面。狗又不樂意了,一氣之下咬傷了兔子,被罰到了倒數第一。蛇、馬、羊、猴、雞之間還經過了一番較量,到最后,豬又跑來,狗又成倒數第二了。這個傳說反映了人們渴求得到答案的美好愿望。
對于生肖的排列,有兩種比較科學的解釋:
時辰排列說
清代劉獻的《廣陽雜記》從古代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來解釋生肖的排序。劉獻認為:“天開于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侯,故子屬鼠。地辟于丑,而牛則辟地之物也,故丑屬牛。人生于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侯。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于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陽類也,故午屬馬。羊食未時之草而茁,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臂之氣數,將亂則狂兒橫行,故申屬猴。酉者,月出之時。月本坎體,而中含太陽金雞之精,故酉屬雞。戌時方夜,而犬則司夜之物也,故戌屬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時,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習性排列說
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中對“時辰排列說”加以吸收利用,并結合陰陽之說,用各生肖動物的習性來作解釋:
夜晚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是子時。子為陰極,象征著幽潛隱晦,配之以鼠,因為鼠的特征是藏匿,此時老鼠最為活躍。
凌晨一點到三點,是丑時。丑屬陰,讓人想到俯首而生慈愛。牛有舐犢之情,故以配丑。
清晨三點到五點,是寅時。寅為三陽,陽盛則暴,以虎配寅位,因其為猛獸,性暴,最為兇猛。
五點到七點,為卯時。卯,月亮落西方卯位而含東卯之兔,因此,卯屬兔。此時,月亮掛在天上,玉兔搗藥正忙。
清晨上午七點到九點,為辰時。辰,表示陽氣升起而動作,其盛以龍配之,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故辰為龍。
上午九點到十一點,為巳時。此時,陽起的動作并不那么旺盛,像蛇,故巳為蛇。
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為午時。午,為陽極之象,因為馬疾馳而矯健,正是天馬行空的時候,可以代表陽極的意義。所以,午為馬。
下午一點到三點,為未時。未為陰,而羊“仰而秉禮行焉”,且有跪乳的習性,故未配羊。
下午三點到五點,為申時。申為三陰,陰盛則黠,以猴置申位,正因為猴性黠,而且這時猴子活躍起來。
五點到七點,為酉時。西酉有雞,且酉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所以酉以雞配。
晚上七點到九點,為戌時。戌,陰斂而潛寂,狗司夜,是為持守之物,故配狗。
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為亥時。亥為豬。此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酣睡,正好相屬。
總之,生肖的排列是有著很深的文化歷史淵源的,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逐漸形成并最終確定的。
延伸閱讀
《大集經》對十二生肖的排列
佛教經典《大集經》卷二十三中有關于生肖排位的記載,佛經所說四大洲之一閻浮提即贍部洲的四方大海之中各有海中的神山寶地:南海琉璃山,山名為潮,山上的種種色窟中住著一條毒蛇,無死窟中住著一匹馬,善住窟中住著一只羊;西海玻璃山,山上的上色窟中住著一只獼猴,誓愿窟中住著一只雞,法床窟中住著一只犬;北海銀山,山名菩薩提月,山上的金剛窟中住著一頭豬,香功德窟中住著一只鼠,高功德窟中住著一頭牛;東海金山,山名功德相,山上的明星窟中住著一只獅子,凈道窟中住著一只兔,喜樂窟中住著一條龍。
十二生肖的最早記載
生肖的來源有各種說法,關于生肖的最早記載出于何人何書,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隨著人們對于傳統生肖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全面,在關于生肖的最早記載問題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從文獻記載來看,清代時人們就開始討論關于生肖的最早記載問題。清代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十四中認為,十二相屬之說起于東漢。因此,有不少人將東漢王充的《論衡》視為最早記錄十二生肖的文獻。《論衡·物勢》中記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卯,兔也。亥,豕也……”在這段引文中,只有十一中生肖,唯獨缺龍。王充又在《論衡·言毒篇》中記載:“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東漢趙曄在其所著《吳越春秋》中也有“吳在辰,其為龍”的記載。這樣,正好是十二生肖,并且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搭配已經非常完美,與現在民間所流行的說法相差無幾。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人們的發現不斷增多。1970年,考古人員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一批秦簡中發現了關于十二生肖的比較完整的記錄。這批秦簡里有《日書》兩種,其中一種《日書》背面的《盜者》一節載有十二生肖。據研究,《日書》竹簡很可能成文于秦始皇稱帝之前,這就比《論衡》的記載前推了將近300年。秦簡的記載中,十二地支齊全,除了“辰”一項原簡漏抄生肖外,其余十一項均標有生肖:“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巳,蟲也。午,鹿也。未,馬也。申,環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亥豬,秦簡所錄這五種生肖與今一致;而“巳,蟲也”、“申,環也”、“酉,水也”三項,同巳蛇、申猴、酉雞相近;其余三項則與今不同。對此,業界說法不一。不管怎么樣,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出土后,《論衡》記錄十二生肖的率先優勢一下子被超越了。
當代學者大多認為,關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記載是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例如《吉日》篇中“吉日庚午,即差我馬”等。戰國詩人屈原在《離騷》的開篇也有相關的內容:“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是說自己出生是在寅年寅月寅時。另外,《禮記·月令·季冬》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出土牛,以送寒氣。”
考古家還發現,早在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經有了干支表以及運用干支的例子。可見,產生了秦簡和《論衡》的時代都不一定會是有關十二生肖的最早記載和產生的源頭。相信隨著人們對此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科技的逐漸發達,關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問題以及關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記載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延伸閱讀
生肖最早記載匯總
近代著名文藝批評學家、民俗學家楊萌深在《事物掌故叢談》一書中將各種有關生肖起源的最早記載綜合起來,做了比較詳細的記錄和整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其一,十二地支配合十二獸之說,以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物勢》和《論衡·言毒篇》為代表(上文已有論述)。
其二,北族起源說,首見于明代陸深所著的《春風堂隨筆》:“北狄中,每以十二生肖配年為號。所謂狗兒年、羊兒年者,豈此皆胡語耶?”
其三,印度起源說,佛教經典《大集經》中所言:“閻浮堤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并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
其四,獸足奇偶說,這在宋人的《家·公選》一書中已有體現。
其五,性情說,首見于明代學者郎瑛所編著的《七修類稿》。
其六,體虧說,李長卿在《松霞館贅言》中認為:“鼠無牙、牛無齒、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神(瞳)、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腸、豬無筋,十二屬各有不全。”
中國少數民族生肖文化
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生肖并不是漢族的專利,中國少數民族也有著自己的生肖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國生肖文化的多樣性,彰顯出中國傳統生肖文化光輝燦爛的魅力。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國家,各少數民族都有著各自悠久的歷史,以及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習俗,生肖文化也不例外。華夏范圍內的一些少數民族如蒙古族、部分彝族等族的十二生肖受漢族文化影響很大,與漢族的基本一致。由于生存環境以及所熟悉物種的不同,在選擇十二生肖動物時,各少數民族往往會選擇本民族最為親近的動物作為生肖動物,從而給生肖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差異。此外,少數民族還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用生肖紀年、紀日的方法,由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和風俗。
傣族十二生肖
生活在西雙版納等地區的傣族,亥的屬相不是豬而是象。傣族把十二生肖與地支相配,不僅用來紀年,還用來紀月和紀日。傣歷中的“骨”是漢族的“年”,“血”為“月”,“皮”為“日”。他們所說的“子年鼠骨”就是“子年鼠年”;“一月鼠血”就是“一月鼠月”;“申日猴皮”就是“申日猴日”,以此類推。可見,漢族的十二生肖在傳入傣族以后,其應用要遠遠豐富于漢族中的十二生肖。
黎族十二生肖
在海南省居住的黎族同胞,其十二生肖為:雞、狗、豬、鼠、牛、蟲、兔、龍、蛇、馬、羊、猴。以雞為首,又以蟲代替虎。在海南省保亭縣毛道鄉居住的黎族人(毛道黎),其十二生肖則為:鼠、牛、蟲、兔、龍、魚、肉、人、猴、雞、狗、豬。
彝族十二生肖
生活在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用十二生肖來紀年、紀月和紀日,只是在各地所采用的首月有所差異。有的地區以羊月為首月,有的地區以馬月為首月,有的地區以猴月為首月。哀牢山彝族在十二生肖中,用穿山甲代替了龍的位置。居住在云貴川三省交接地區的彝族,至今仍然保留著原始的習俗。他們在虎日這天趕虎街(集市),在豬日這天趕豬街等。有些地方還建有十二生肖的神廟,每年舉行祭祀活動,還跳十二神舞,熱鬧非常。
藏族十二生肖
傳說,藏族的生肖紀年法是在公元7世紀時由唐朝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時帶去的,因此和中原地區的十二生肖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他們也是以六十年為一輪,相當于漢族的甲子年。每六十年的第一年稱為“回登”,為木鼠之意,即鼠年。藏歷生肖紀年有將陰陽、五行與十天干結合在一起的特點: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每對中前者為陽,后者為陰。另外,藏歷中還以男女代替陰陽,如陰金牛年又叫女金牛年,陽水虎年又叫男水虎年等。
納西族十二生肖
居住于云南省境內的納西族以生肖紀日,并配以方位,方法非常獨特。他們將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大月和小月,每月都是30天。單月第一天為猴日,按猴、雞、狗、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的順序往下排,一直排至單月的第29天為鼠日;進入雙月時,跳過雙月第一天并不是牛日,而是把牛日跳過去,定為虎日。
延伸閱讀
少數民族以生肖取名
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生肖除了用來紀年以外,還用于取名。云南哈尼族以生肖為新生兒取名,如降生于屬牛的時辰,便以牛為首字,例如叫“牛山”。云南普米族人的名字也有取于屬相的,如雞年出生的人,叫“羅次”或“羅米”,“羅次”為男,“羅米”為女,既包含了性別,又包含了屬相。羌族以生肖取名的情況較為普遍,如“澤木子”,意為屬羊的女子;“別木子”,意為屬豬的女子;“別木基”,意為屬豬的男子;“合木基”,意為屬虎的男子。在苗族聚居區,巫師一般根據孩子的出生日取名。例如,給丑日出生的孩子命名為“水牛”或“田”,取義為丑屬牛,牛耕田。
中國生肖文化的傳播
隨著世界各個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國的生肖文化逐漸向外傳播。中國生肖文化在向域外傳播過程中,有些仍然保留著原貌,有些則因為生活環境和地域條件的不同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歷史上大多實行適度寬松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政策,除了華夏各族之間進行頻繁的文化交流之外,其它國家和民族與華夏各民族之間也有彼此文化之間交流和吸收,生肖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日本生肖文化的影響
綠雉(別名貝母雞)是日本的國鳥。中國和日本都有崇信金雞的信仰,然而兩者卻有著不同甚至迥異的文化烙印。在中國,金雞不僅是祥瑞之兆,能帶來財富,更多地蘊含著助善救貧、伸張正義、懲惡除貪等文化內涵。而在日本金雞的價值理念只被簡化為吉兆發財。中國的金雞信仰傳到日本時,其中的道德價值取向便被日本人舍棄了。這種金雞崇信在日本的變異也凸顯了日本國對外來文化自信、自強和重塑的巨大力量。
另外,日本的生肖在種類上與排列順序上與中國也大體一致,有所不同的是,日語讀十二支,將子讀為鼠,將丑讀為牛等。可見,在將地支和生肖結合程度上,日本比中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對泰國生肖文化的影響
生肖文化在傳入泰國時,排列順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虎、兔、龍。泰國還把中國的干支與生肖紀年法加以改造,他們把生肖的一輪即十二年稱為小周紀年法,與小周紀年法相對的是大周紀年法。大周紀年法六十年一周期,不用干支,直呼生肖,并以從一到十的十個數目字相配合,起始年為蛇一年,接下去是馬二年、羊三年……牛九年、虎十年。之后為兔一年、龍二年、蛇三年、馬四年……每種生肖輪五次,每個數目字輪六次,最后由兔九年、龍十年收尾,六十年后新一輪的大周紀年法便又從蛇一年開始了。這顯然是對中國干支紀年法的變形運用。
對越南生肖文化的影響
越南的十二生肖也是由中國傳入的,與中國的基本相同,只是把“兔”換成了“貓”。據說,越南之所以把“兔”換成了“貓”是由于當時翻譯的失誤,因為“卯”和“貓”同音,翻譯聽錯了,以訛傳訛,結果一直錯到今天。
對緬甸十二生肖文化的影響
緬甸的生肖在東南亞地區別具一格。緬甸人在吸收中國生肖文化的同時,又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與改造。他們變十二生肖為八大生肖,分別配以八大星球之名,自周一至周日依序排列,如周一為太陽,出生的人屬虎;周二為火星,出生的人鼠獅子;周三上午為水星,出生的人屬雙牙象;下午出生的為魁星,出生的人屬無牙象等。
當然,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生肖文化并不只是十二種動物那么簡單,而是具有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包孕其中的。十二生肖包含著十二種動物,但十二種動物未必可以形成十二生肖文化。也正因為如此,生肖文化才得以在世界范圍內發揚廣大。隨著十二生肖文化的域外傳播,十二生肖已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文化遺產,同時也逐漸成為了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財富。
延伸閱讀
中國古書中對于柬埔寨生肖的記載
柬埔寨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真臘。元代成宗元貞年間,學者周達觀隨使去往真臘,編著了一部記錄柬埔寨當地風俗人情的著作《真臘風土記》,其中就有關于柬埔寨十二生肖的記載:“十二生肖亦與中國同,但所呼之名異耳。如以馬為卜賽,呼雞為蠻,呼豬為直廬,呼牛為個之類也。”從此記載中可以看出,柬埔寨的生肖文化在吸收中國生肖文化的基礎上加入了本國自己的特色,顯示了中國生肖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和強大融合力以及對于其它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的深遠影響力。
詩文里的生肖文化
生肖文化的流行在于中國人的普及和宣傳,尤其是知識分子推波助瀾作用更是不可忽視。在文人雅士的筆下,生肖文化的文學樣式變得豐富多彩,也頗受人們的追捧和喜愛,成為生肖文化當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生肖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歷經千年而不衰,得益于華夏之邦豐富多彩的宣傳形式,更是離不開騷人墨客的妙筆生花。從古詩到小說當中,從燈謎到對聯當中,都滲透著十二生肖的痕跡。
生肖古詩
古人把以生肖為題材寫就的詩稱作“生肖體”,“生肖體詩”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列朝詩集》中收錄明代胡儼的《十二辰詩》:“鼷鼠飲河河不干,牛女長年相見難。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驪龍有珠常不眠,畫蛇添足實為累。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丘。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東頭。”詩人巧妙地把關于十二生肖的傳說與典故融入其中,既講述了有關生肖的知識,同時又充滿了趣味性和可讀性,不愧為一首十二生肖詩的經典之作。
生肖也是民間百姓們的最愛,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寫出屬于他們的“生肖詩”來:“老鼠不留隔夜糧,水牛身上拔根毛。畫虎不成反類犬,兔子不吃窩邊草。天龍難斗地頭蛇,打蛇要打七寸處。好馬不吃回頭草,羊毛出在羊身上。青肚猴子教勿乖,偷雞不成反蝕米。打狗要看主人面,千年野豬老蝕食。”這首生肖詩并未進行太多的藝術加工,把人們熟悉的生肖習俗與傳說根據十二生肖的順序依次串聯起來,反映出生肖文化的大眾性和趣味性特點。
生肖小說
一部真正優秀的小說不僅僅是一個作家自身的寫照,更是一個朝代、一個社會的萬花筒,是對某一個時期民俗文化的展現,生肖文化當然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以藝術的形式反映了明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習俗,其中對于生肖文化的描寫,更是現今研究生肖文化的珍貴資料。《金瓶梅》中寫人物往往是以屬相來交代年齡,如書中申二姐自言“屬牛的,二十一歲”,潘金蓮也說“奴家虛度二十五歲,屬龍的”等等,不勝枚舉。縱觀《金瓶梅》一書,對于生肖的描寫,足有20余處,而單單表示年歲的就多達三分之一,其它如算命、喪葬等,也多有涉及。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自然少不了對于生肖文化的描寫。“賈寶玉神游太虛境”一回中,賈寶玉翻看“金陵十二釵正冊”,其中有一首詩寫到“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此處借用生肖“虎兔相逢”的禁忌,暗示了“四春”中元春的命運悲局。
生肖燈謎
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都有鬧花燈的習俗,燈謎也是其中的一大亮點,燈謎中的許多謎面和謎底都是以十二生肖為主題。明代馮夢龍編纂的《廣笑府》一書中就有這樣一個生肖燈謎:“月在半天,女子并肩,火燒羊腳,雞立水邊”,打四個字。謎底是:有好美酒。其中,雞屬酉,“雞立水邊”即為“酒”字。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在平常的游戲或是小品、相聲等眾多藝術形式中,人們也常常拿生肖謎語來增添樂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謎語:“兄弟十二我行七,四六推倒二十一”,這是在說他自己的名字:十二生肖中馬排第七位,“四六推倒二十一”則為“三立”兩個字,生動形象,抓住了人們的興趣所在。
生肖對聯
生肖對聯易于觀賞者記憶,雅俗共賞,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生肖對聯的內容有多種寫法,可以只以一種生肖入對,如“牛郎芳草地,丑待吉祥年”;也可以將兩種生肖嵌入其中,作為新舊交替之際的新年聯,如“東風放虎歸山去,明月探春引兔來”等。
在傳統戲文以及新興的歌詞當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生肖文化的體現,將生肖文化根植于詩詞、小說等多種文學樣式之中,不僅豐富了文學的題材,同時也賦予了生肖文化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
延伸閱讀
生肖對聯巧拜壽
一次,南宋著名詞人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應邀參加青州一位烏姓老壽星的壽宴。席間,眾人請他們夫婦倆合作一副壽聯,祝賀烏老壽誕。趙明誠有意難為妻子,隨即寫下上聯前半部分“烏龜方姓烏”和下聯前半部分“老鼠亦稱老”。李清照詩才卓絕,稍加思索,和上一對:“烏龜方姓烏,龜壽比日月,年高德亮;老鼠亦稱老,鼠姑兆寶貴,國色天香。”聯中“鼠姑”為牡丹的別稱,上下聯立意精巧,幽默風趣,既祝福壽主長壽,又表達壽主品行高尚,而且巧嵌“烏老”二字。眾人聽后滿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