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煩惱的可能不是怎么去解決問題,而是“問題這么多,我該怎么辦”。所以,你要做的是,先大吼一句“走開”,然后干勁十足地去推進。去做就對了,慢慢就會有出路。
你可以“殺死”焦慮
1
你有過因為焦慮而心跳加快、沒有食欲、難以呼吸的經歷嗎?
我有過。
2019年,我的公司在武漢開了一家分公司,招了一批應屆大學生,因為招聘時比較倉促,沒想到上班的第一天就有6個人辭職。
實習生來的第一天,聽到自己的底薪與工作掛鉤,發現要完成的工作指標很有難度,而且他們是新手上路,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當然,公司這邊也有責任,招聘的時候太倉促,沒來得及與他們溝通清楚,實習期的底薪也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指標為前提條件的。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公司創下員工上班第一天就有6個人辭職的歷史紀錄。
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場面,當時我在北京,分公司在武漢,我原本是想做些什么的,但是距離的限制讓我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覺得什么都做不了。
2
現在回憶起那段經歷,我還是會忍不住皺眉,當時我無法也無力擺脫那無邊無盡的焦慮,簡直焦慮到極點了。
現在人手不夠怎么辦?再招新人。如果新人再走怎么辦?不確定因素太多了,還要花不少時間。公司的指標完不成又該怎么辦?
我每天醒來想的都是這些問題,每天又帶著同樣的問題入睡。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無數次出現,但我就是找不到出路,或者坦白說,我并沒有在找出路,不過是自我催眠般地問自己,仿佛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就是沒有行動,也沒有意識到要行動。
難道是上天可憐我發際線日益后退?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看到河森堡說的一段話,他說他的切身經驗是,如果你覺得某件事讓你特別焦慮,壓得你喘不過氣來,那么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直接去做這件事,什么都別管,就是使勁做,努力去推動進度。你每往前推進一點這件棘手的事情,你的焦慮就會減少一分。同時,你的焦慮越少,推進工作的速度也就越快。只要咬緊牙關,不停地推進,總會有解脫的那一天。而且你每完成一個棘手的任務,或多或少都會比之前強大一點,這件苦差事總會改變你一點。
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原本躺在床上刷微博,看完之后,我驚訝得跳了起來。原來我一直焦慮的不是武漢分公司的事情,而是焦慮本身。我在大腦中像放幻燈片一樣播放這些難題,每天醒來都在心里暗示自己,這又是焦慮的一天。但是,我并沒有用實際行動去消除焦慮啊!
從那天起,我就學著做到“什么都別管,就是使勁做,努力去推動進度”。我立刻預訂了北京到武漢的機票,去武漢待了兩個星期。一到武漢,我就參與武漢分公司的工作,改變了分公司原來的工作方法,幫助公司解決問題,并改進了競爭機制,提高了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一切我能想到的辦法,我都盡力去做。我不再去想“我今天好累,好焦慮”,而是努力推動事情往前進,從而“殺死”焦慮!
果然如河森堡說的那樣,棘手的事情每被往前推進一點,我的焦慮就會減少一分。
隨著我不斷推進工作,問題慢慢得以解決,我也不再焦慮了。而且,武漢分公司這支新生力量也逐漸強大起來。原本沒運營過“小紅書”App的一群大學生“小白”,在這次歷練中變成了每星期擁有30萬點贊量,一天不打開小紅書,就有“9999+”點贊未讀的“大牛”。
在這次與焦慮的較量中,我在差點被焦慮干掉的時候干掉了焦慮。就這樣,我不僅活下來了,還變得更強了。
3
人生這么漫長,長到焦慮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我曾不止一次從我的學員、朋友、同事那里聽到他們說自己感到焦慮的話。上學時,焦慮怎樣才能考高分;工作后,焦慮老板下達的工作指標太苛刻;結了婚,焦慮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退休了,還要焦慮下一代買房、買車的問題。
焦慮這么多,即使你避而不見,終究也要與焦慮面對面。既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坦坦蕩蕩、自信滿滿地上路,不為焦慮本身所困擾,直接與焦慮較量,推動事情往前進,解決問題,“殺死”焦慮。
只要你行動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殺死”焦慮。
有什么難事千萬別耗著、等著,那只會讓人在無盡的焦慮中備受煎熬,因為這時你焦慮的可能不是某件事情,而是焦慮本身;你煩惱的可能不是怎么去解決問題,而是“問題這么多,我該怎么辦”。所以,你要做的是,先大吼一句“走開”,然后干勁十足地去推進。去做就對了,慢慢就會有出路。
當事情得到逐步推進的時候,焦慮的生存空間會被擠壓得越來越小,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有趣。
然后,你會發現,你可以“殺死”焦慮。
思維落地:“5分鐘法則”
很多時候,讓我們感到焦慮的不是事情,而是焦慮本身。
如果你處在這樣的狀態,請深吸一口氣,定一個5分鐘的鬧鐘,告訴自己,我就只干5分鐘。
5分鐘,不過是聽一首稍長點的曲子的時間,一點都不費力。當你感到焦慮時,你的大腦會更愿意服從這樣溫柔的指示。然后,你還要接著告訴大腦,5分鐘能做什么。
1.不要設定過于抽象且復雜的任務。如果要背單詞,你就告訴自己,這5分鐘內,先打開書本或手機軟件,1分鐘背1個單詞,一共背5個單詞。記住,給自己定一個想起來不會抗拒的任務。
開始行動了,感到輕松了,5分鐘很快就會過去。這時,你其實已經沒那么焦慮了,相反,會有一種輕松的感覺。你還可以再做一件事情,對自己說:“你好棒,已經記住5個單詞了。”肯定自己小小的努力和成功。
2.你可以享受這份踏實的感覺,繼續做曾經抵觸的事情。
這個“5分鐘法則”是一種沒有負擔的方法,也是我每次感到焦慮時的緩解劑。你也可以試試。
不存在準備好的時候
1
小鑫——我的大學同學,本來成績很好,穩上“985工程”院校,結果高考失利,無奈來到我們學校。但是,他不甘心,還是想讀“985工程”院校。
所以,他從大一時就開始準備考研。從大四到現在,他已經考了2.5次了。對,我沒說錯,2.5次。
2017年,小鑫第一次考研,那時我們都在讀大四。為了下半年能夠安心復習備考,他盡力排除一切干擾,把所有課都提前在大三下學期前修完。自然,一切娛樂活動他都不參加。
沒想到的是,距離考研還有12天時,學校要求提交畢業論文選題。論文題目一旦提交,就不能隨意更改了。所以,做事力求完美的他又花了好幾天確定選題。
搞定論文選題后不到一個星期就要考研,小鑫慌了。因為按原計劃,他是可以復習完的,但被論文的事情耽擱了好幾天,原本的計劃無法完成,小鑫自覺準備不足。最終,小鑫做出決定——明年再戰。
報完了名,酒店也訂好了,不到一個星期就要奔赴戰場,小鑫卻決定放棄考試,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計劃被打亂了,他還沒準備好。
這就是那0.5次考研。
2018年,進入大四下學期。多數同學都在準備畢業,找工作,唯獨小鑫還在埋頭準備考研。
這一年,小鑫感覺準備得好多了。畢業在家,沒有瑣事打擾,他可以專心復習了。最后,他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研究生考試。當然,結果大家一定猜到了——沒考上,不然也不會有2.5次考研。
這次考研失利,他歸因為準備還不夠充分。考試的題目都不難,他復習的時候都見過,但他沒有當作重點去記憶,最終草草答題,分數不盡如人意。
這就是他的第1.5次考研。
2
2019年12月,距離小鑫的第2.5次考研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這一個月,小鑫整個人像打了雞血一樣,每天醒來就學習。中午本來要午休,但他睡不著。他關上房門,拉上窗簾,不知道天黑天亮。一閉上眼,他腦子里全是幾本專業書的內容和整理的知識點,甚至睡著之后還會不自覺地背起書來。
看起來效率很高,其實不然。
2019年12月14日午夜,小鑫已經有36個小時沒合眼了,不是他不想睡,而是他根本睡不著。這已經是他這個月第二次失眠了。
后來,小鑫特意早睡以調整作息,但熬到凌晨4點多,他還是睡不著,最后靠半片安眠藥才入睡。這是他又一次失眠,也是他第一次吃安眠藥,他是偷偷拿家人的藥吃的。只睡了4個多小時后,他又醒了,不敢多睡,生怕復習的內容有遺漏,最后又把不該丟的分數丟了。
某一天晚上,小鑫依舊一閉上眼,腦子就轉個不停,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考試的東西。他太怕失敗了,太怕再次像前一年那樣因為沒有準備充分而失敗,他在猶豫要不要再準備一年,2020年再考。
小鑫睡不著,打開手機,翻遍自己的朋友列表,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在他眼里,大家似乎都過得比他好,有的朋友考研一次就成功了,再不濟考兩次也過了;有的朋友出國留學了;有的朋友找到了不錯的工作,留在了大城市。只有他是一個沒工作,也沒學上的失敗者。大家都很忙,他不好意思打擾大家。
正好我發了一條朋友圈動態,小鑫知道我還沒睡,便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向我倒苦水。于是,我才知道了他這幾年考研的歷程。
3
“雖然你沒經歷過考研,可能不太能理解我的處境,但還是謝謝你聽我說了這么多。”小鑫把自己的2.5次考研經歷說完,大概覺得耽誤了我休息的時間,有點不好意思。
“怎么說呢?雖然我沒考過研,但有的道理是相通的。你知道的,我從大學開始就在做公眾號……”我不太懂考研的辛酸,無法寬慰小鑫,便說起了自己的一些經歷。“去年我換了家公司,老板讓我做短視頻。我從來沒做過短視頻,但也沒辦法拒絕,我都說不上是沒準備充分,而是根本沒準備,就被趕鴨子上架了。我只能邊學邊做,把自己以前做公眾號的經驗用到做短視頻這個新領域。”
“你也會遇到準備不充分的情況啊。”
“不知道你有沒看過《飲食男女》?”
“沒。”大概小鑫不知道我為什么話鋒一轉,“正在輸入”顯示了許久,他才回了我一個字。
“里面的老爺子說過一句話,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準備好了才下鍋。”
小鑫似乎在思考,久久沒回復我。
我繼續說道:“不可能有真正準備好了的時候,你覺得自己現在沒準備好,那明年就一定能準備好嗎?你第一年放棄考試,第二年還不是有準備不充分的地方?難道你準備一直退縮下去嗎?”
“嗯,再考不上,我也不能一直在家‘啃老’,就要邊工作邊考,更辛苦。”小鑫似乎被這句話觸動了。
“那就好好睡一覺吧。放松點,自信點,兄弟!”
“謝謝你這顆‘安眠藥’,哈哈。”
朋友間的聊天不需要“晚安”作結,聊到這里,我們就沒再繼續了。
寫這本書時,我沒去追問小鑫的近況,只是希望那晚他能安眠,希望他這次即使沒準備好,也能“炒出一桌佳肴”。
誰不是被生活這只“惡狼”追著跑?這時候,你會因為沒穿鞋而放棄奔跑嗎?要么狂奔,要么被“惡狼”生吞。那該怎么辦?只能赤著腳,硬著頭皮跑,或許這樣就能跑出一條生路了。準備充分是不存在的,關鍵是別?,直接行動吧!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準備好了才下鍋,畢竟成年人的世界不會事事都等你準備充分。
4
我帶過很多團隊,在管理過程中,我發現大家最常犯的錯誤就是,遇到一個項目,想先寫一份報告,先做一個完美的策劃案。一星期后問他進度時,他就會反饋說還有哪些地方沒準備好,所以還沒推進。在業內,這被稱為“大公司病”。
當然,我并不是讓大家不做準備,因為想清楚方向和本質問題,你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但是,很多時候,你是否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準備上呢?準備完之后,項目實際進展又如何?
這時,我一般都會讓大家直接把問題提出來,如果我判斷那不是大問題,就會說,直接做吧,做了才有答案。
我人生中的一種底層邏輯就是不要等萬事俱備,而是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職場里沒有那么多準備時間,永遠不要等。完成比完美重要一千倍、一萬倍。
很多事情,如果不去做,就會覺得都是問題,都是難點。一旦去做了,可能就會發現原來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你還會遇到其他新的問題,那么這時候,你只需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解決實際出現的問題上即可。
寫這段文字時,我想起了五條人樂隊的那句歌詞:所有的年輕人,年輕人,年輕人,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
所有年輕人,先著手干吧!
思維落地:建立你的“最小化執行清單”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希望一次性把事情做到最好,所以就會一直在做準備。
蕭伯納說,一個嘗試錯誤的人生,不但比無所事事的人生更榮耀,并且更有意義。生活不需要完美,很多時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一次次完成中迭代,就是值得驕傲的進步。
你可以嘗試建立自己的“最小化執行清單”,來對抗自己的完美主義。
在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你需要先停下來問問自己:對于這件事,一個拿得出手,又不過于復雜的方案是什么樣的?這其實就是你可以寫在“最小化執行清單”上的第一項內容,它可以幫助你最快地完成一件事,避免你把時間花在做準備和糾結上。
比如,你需要剪輯一條游戲視頻。清單上的第一項內容不應該是“學習Adobe Premiere軟件教程”,因為那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甚至無益于你的視頻剪輯。第一項內容很簡單:先分析你想要把視頻剪成什么樣,然后逐個畫面拆解出來,你要做的是找個介紹Adobe Premiere軟件基礎剪輯功能的視頻看就可以了,到需要用到某項功能的時候,再具體學習。邊學邊做,先剪輯出可以看的初版視頻,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
所以,接到領導布置的日常任務后,你可以說,我現在開始準備,明天給出一個初步的反饋。而不是說,兩星期后交出最終方案。你可以借助他人的督促和力量,建立你清單上的第二項、第三項甚至更多項內容,將其逐步完善。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壓力也會逐漸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