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都想做,往往什么事都做不好。精力管理就是要學(xué)著做減法,把關(guān)鍵的20%的事情做好,這20%的事情足以帶動剩余的80%的事情,完全可能改變你的命運。
自律是偽命題
1
2017年,我在一家知名的微信公眾號公司實習(xí)。當(dāng)時,公司新開設(shè)了一個公眾號,需要每天更新,365天不間斷,我非常痛苦。
有一次,公司組織團建,大家都在討論吃什么,去哪兒玩,但我抱著電腦,一刻都不離手。同事看我一個人抱著電腦碼字,便走過來問我說:“好不容易有個機會放松,你怎么也不休息一下?”
我正忙于準備當(dāng)天的推送文章,匆忙回了一句:“沒事,你們玩,我一會兒就弄好。”
那次團建,同事們蹦迪,而我抱著電腦在酒吧寫了一晚上稿子。令人欣慰的是,那天寫的稿子數(shù)據(jù)不錯,而那個公眾號也在3個月內(nèi)擁有了很多篇閱讀量達到“100萬+”的文章。那個月我拿了公司最高的獎金,同事們都夸我自律,即使去團建也堅持寫文章,發(fā)推送。
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其實不是自律,也不是我有很強烈的表達欲,而是我很享受文章推送出去之后,讀者轉(zhuǎn)發(fā)、點贊、評論,以及看著后臺“涌”出來的留言、閱讀量的飆升和讀者的夸贊等給我?guī)淼某删透小?
我很喜歡看讀者給我的評價。正是因為在堅持每天更新的路上不斷被認同,我才積極地寫文章,我只是看起來很“自律”。
我知道,這并不是真正的自律。
2
我有一個朋友,之前很胖,后來拼命減肥,終于擁有了八塊腹肌。瘦下來以后,他經(jīng)常在朋友圈曬自己的健身照。即使出差,也會帶上臂力器,在酒店鍛煉。
最初,我也感到驚訝:他是怎樣在短短幾個月內(nèi)瘦下來幾十斤的?減肥本來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難道就是因為他自律嗎?
作為損友,我當(dāng)然要成為他減肥路上的“攔路虎”。但我每次約他出來聚會,他都會拒絕我。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把他約出來吃火鍋。
我一坐下,就邊點菜邊說:“鴨腸來一份嗎?毛肚多點一份吧?蝦滑也不錯!我再點一份豬腦吧?”結(jié)果,他全程都在吃火鍋店免費贈送的蔬菜沙拉,筷子連一點油都沒沾。
我問他:“最近受什么刺激了?”
他回我:“你才受什么刺激了吧。”
我又問他:“那你怎么對自己這么狠?不僅減了肥,還練出了八塊腹肌。”
他回答得輕巧:“突然就想減肥了,沒想到健身還能上癮。”
我夾起一塊肥牛往嘴里送,燙得連話都快說不清楚了,道:“那我……燙……燙……怎么沒健身上癮呢?”
這時候,他拿出手機,打開朋友圈,給我看了他的一條朋友圈動態(tài),我才知道他堅持健身的真正原因。
原來,他有一次在朋友圈發(fā)了一張健身照,配的文字是“喜歡健身的‘胖友’回復(fù)1”,結(jié)果不到半小時,就收到了幾十個“1”的回復(fù)。他從來沒收到過這么多的回復(fù)。后來他繼續(xù)在朋友圈發(fā)健身照,就連他喜歡了很久的“女神”都會經(jīng)常給他點贊。我終于知道他一直堅持健身的動力是從哪兒來的了。
在別人面前,他是自律的,但只有我知道,他只是在健身的路上嘗到了甜頭,所以才愿意一直堅持下去。
3
我曾經(jīng)很懶,真的很不想努力,用當(dāng)時流行的話講就是想“抱富婆大腿”。
但我不會再糾結(jié)于如何讓自己自律,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在知乎、百度、微博等App上搜索“如何變得自律”。
因為我發(fā)現(xiàn),自律是一個偽命題。當(dāng)我思考如何變得自律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很痛苦,因為我要按照很多成功學(xué)的套路逼自己早睡早起,逼自己做某些事情,必須選擇接受大眾所熟知的方法讓自己看起來很努力、很自律。
其實,越是這樣,越不會追尋到實際的問題,越不會思考自己想要變得自律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為什么很多人喜歡玩游戲?因為在游戲里能很快地得到反饋。打怪升級,更新裝備,獲得好看的皮膚,等等,這些都是游戲的獎勵。
為什么人們喜歡化妝,愿意花時間打扮自己?因為把自己變得好看,可以讓心情愉悅,可以有回頭率,可以更自信。
為什么我喜歡寫文章、出版圖書?因為通過寫文章和寫書,我得到了很多讀者粉絲的喜愛和支持,我從大家的正反饋中明白了“我還可以”“我夠?qū)I(yè)”“我對他們有用”。
正是因為有這些獎勵,我們才愿意努力。自律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很多人也會誤把勤奮和努力當(dāng)成自律,“雞湯”[1]文章里甚至常說,自律才自由。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里解釋了自律的含義。所謂自律,就是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dān)責(zé)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自律不等于被逼迫。
如果一個人拼得滿頭大汗,卻仍然強迫自己去完成某件事,那么結(jié)果往往會不盡如人意。
所以,真正自律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做某件事的成就感而變得自律。有成就感才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原因。
思維落地:統(tǒng)計你的“正反饋”
從手頭正在做的事情中獲得成就感,你就會更樂意堅持下去。雖然“自律”這個詞,聽起來很“苦哈哈”,但你要明白,從本質(zhì)上說,自律只是一種手段,是一種讓你堅持做熱愛之事的手段。
現(xiàn)在,請你做兩件很簡單的事情。
1.閉上眼,想想自己在做什么事的時候最開心、最滿足。
2.如果你沒有得到答案,也別著急,你可以開始做第二件事,即從他人給你的反饋里找答案。打開你的朋友圈,看看大家給你點贊最多的內(nèi)容是什么?比如,你平時在朋友圈曬美食時,獲得的點贊都很多。其實,這反映了大家對你曬出的美食,或者你的生活方式的喜愛。那你是不是可以嘗試在這些方面多進行創(chuàng)作?
很多人想依靠自律改變生活,但一想到這一點,反而產(chǎn)生了抵觸心理,因為在他們心中,自律意味著限制,意味著放棄很多享樂的機會。
但這不是真相。請允許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花時間投入其中,你終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自律不是枷鎖,它會給你自由。
太用力的人走不遠
1
有一天晚上,我在公司看一個項目策劃案,看到了深夜12點,然后揉揉昏沉的腦袋,準備回家。其實,要不是這個策劃案要得很急,我肯定早就下班,回家看電視劇、玩游戲了,因為我一向反對企業(yè)的“狼性文化”。
看到自己部門的一個同事還坐在工位前焦頭爛額地工作,看上去既著急又憔悴,我便走過去問他:“怎么還沒下班?”
他抬頭一看是我,有點驚喜。我以為他要問我一些工作上的問題,沒想到他說道:“沒事,一會兒就走,就是寫稿‘卡殼’了,寫完就走。”
我估計他以為我會鼓勵他,但我只是說了一句:“早點回家休息。”
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跟他一樣,遇到事情愛較真,做事情愛“死磕”。明明已經(jīng)很努力了,最終效果卻不好。
我到家之后,給他發(fā)了一個紅包,又發(fā)了一條微信:“怎么樣,回家了嗎?”
他很快領(lǐng)完紅包,回復(fù)我:“還是呂白老師體恤下屬,我馬上回家!”
我說:“不要太拼,身體最重要。”
他很快又回復(fù):“好的,但不拼怎么能成為像你這樣厲害的人呢?”接著,又發(fā)來一句話:“沒有誰能隨便成功。”
我回:“我就能。”
過了一會兒,他回了個捂臉笑的表情:“呂白老師謙虛了。”
我最后回了一句:“太用力的人走不遠。”
有一些成績差、績效墊底的人足夠努力,也很聰明,但為什么結(jié)果不好呢?因為他們太看重自己的努力了,這導(dǎo)致他們有一種投機的心理,總是會想:“我都這么拼了,一定會有好結(jié)果吧。”
2
我在知乎任職時,有一天,實習(xí)生小七來問我:“呂白老師,為什么我總覺得自己的努力跟收獲不成正比呢?”
我將手指向天空,問他:“這是什么?”
他朝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過去,說道:“不知道。”
我說:“這是天空。你連目標(biāo)都找不到,怎么努力呢?”
我又將手指向旁邊,問他:“這是什么?”
他撓撓頭,看著我說:“這是月亮。難道你的意思是說,不要輕易放棄,我們最終總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嗎?”
我拍了他一下,說道:“這就是根手指。你最大的問題就是只看清了目標(biāo),卻忽略了眼前的路。”
他總說“老天爺對我太不公平了,我拼命努力,還不如別人隨便做做”,或者“我真是太倒霉了,早知道找個富婆,坐享其成”。
我知道,他說找富婆只是調(diào)侃一下自己。我以前也是,在頂級自媒體公司實習(xí),一個月寫了40篇稿子,心想月底的時候我的稿子數(shù)據(jù)一定是全公司最好的。那時我每天寫到深夜,外出的時候總是抱著自己的電腦,甚至生病發(fā)燒也不去醫(yī)院。那個月,我雖然寫了40篇稿子,但是有39篇被拒絕了,唯一通過的那篇數(shù)據(jù)還不好。
我堅持了一個月,就對自己喪失了信心,一度懷疑自己。我明明很努力,為什么就是得不到好的結(jié)果呢?
3
后來我明白了:100%的努力≠100%的成功。我們身邊那些優(yōu)秀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努力的,因為60%的努力=90%的成功。
太用力的人往往太急躁,后勁不足。人生是長跑,不是百米沖刺。
太用力的人容易提高自己的心理預(yù)期,如果沒達到自己的心理預(yù)期,就會很失望,慢慢地就會失去自我激勵,甚至變成一個愛抱怨的人。
太用力的人總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工作中,過于關(guān)注工作中的得與失,過于關(guān)注每一次績效考核結(jié)果、晉升提名,最后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
很多時候,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滿分,或許只能及格。
你可以為了目標(biāo)破釜沉舟,拼盡全力,也可以為了目標(biāo)養(yǎng)精蓄銳。你知道“最速曲線”嗎?它告訴我們,一個勁往前沖的人與中途開小差的人一起跑,最后往往是后者先到達終點。那些擁有溫和力量的人,沒有用太大的動作去用力做事,而是默默無聞地做事,一次次積累和歷練使他們后勁十足,不知不覺就將他人甩在了身后。
北京字節(jié)跳動科技有限公司9周年年慶時,張一鳴做了一個主題為“平常心做非常事”的演講。他說,面對動態(tài)變化的世界,我們經(jīng)常會感到惴惴不安,擔(dān)憂未來或者懊惱過去,將很多精力和時間浪費在應(yīng)對波動上……我覺得,保持平常心的人比較放松,內(nèi)心沒有扭曲,觀察事物細膩,實事求是,比較有耐心。他們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大多數(shù)時候,人在沒有偏執(zhí)或者雜念的情況下,都能夠有很好的判斷,有一個說法是“本自具足”。
要保持平常心,不要用力過猛。心態(tài)越平穩(wěn),越能抵住大風(fēng)大浪,扎根越牢,越能夠有魄力和想象力去做更難企及的事情。
思維落地:用平常心對待你的生活
用力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時不時告訴自己,要用力,要變得優(yōu)秀,那么這樣的念頭和拼勁反而會讓你有負擔(dān)。你需要合理謹慎地使用正向激勵,從而讓自己進入不費力的狀態(tài)中。
為了達到這個狀態(tài),你要明白,比激勵更重要的是優(yōu)化過程。大部分人都知道努力的價值,卻很少有人懂得蓄力的重要性。要降低做事的難度,讓自己不費力地去做事。你可以用一星期的時間進行以下實踐,并對你的目標(biāo)和進度進行評估,主要分3個步驟:
1.寫下自己在一個星期內(nèi)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時間。注意寫下做每件事時具體做了哪些工作。比如,本星期我花了20個小時做某個項目,其中15個小時花在資料調(diào)研上。在資料調(diào)研中,我又花了5個小時閱讀綜述內(nèi)容。
2.寫下你的目標(biāo)和事情目前的進展。還是回到剛才的例子上,我的目標(biāo)是完成項目,而這一星期我的進展是只寫了一份報告。
3.分析原因。這是為了讓你真正看到為什么自己明明沒有達成目標(biāo),每天卻還是很忙碌。在分析原因的時候,你可以多向自己提問。比如,為什么花了很多時間閱讀資料,卻只寫了一份報告呢?再進一步分析,是不是材料獲取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是不是速讀能力不太好?把能想到的每一條原因都記下來,再找有經(jīng)驗的前輩探討方法。
這件事被很多人忽略了,因為他們覺得麻煩,沒有必要,結(jié)果就是,日復(fù)一日辛苦地付出,卻收效甚微。把生活切碎,從每個小節(jié)點上做優(yōu)化,你完全可以擁有不費力的高效的生活,與生活共舞。
同時,你也可以寫下自己的業(yè)余愛好。如果你每星期將一天時間花在工作以外的地方,你會如何分配時間?你希望做什么事情?你喜歡通過什么活動來讓自己變得更平靜、更愉悅?
精力管理就是做減法
1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特別佩服一個同事小何。他每天都穿戴得整整齊齊,準時上班。一到工位上,就打開電腦上的時間管理軟件,把當(dāng)天要完成的任務(wù)列出來,精細到每分鐘要做什么。當(dāng)時我覺得他特別自律,做事特別有條理,能夠把密密麻麻的格子中的事都按時完成。
后來,我下定決心要成為像小何那樣的人,便下載了一個時間管理軟件,每天的時間被軟件分成了無數(shù)份。
每過20分鐘軟件就會有提醒,提醒你下一件事開始前要完成現(xiàn)在手頭的工作,我的deadline(截止時間)也從原本的一個——下班時間變成了每天數(shù)十個。
時間管理軟件讓我進入了時刻與deadline賽跑的狀態(tài),時間格子被分得越細,我心越慌,工作產(chǎn)出的質(zhì)量也越來越差。當(dāng)時,我陷入了深深的懷疑中:為什么很多人推薦使用的工具,到我這里卻產(chǎn)生了反效果呢?
大概因為迷信權(quán)威吧,即使每天工作時都感到心慌,被無法按時間表完成工作的狀態(tài)刺激,我也仍然沒放棄這個時間管理法。每次堅持不下去時,我就望向小何,仿佛只要我把小格子里的任務(wù)按時完成了,就能成為令自己佩服的人。
每天在時間管理軟件設(shè)定的deadline的逼迫下,我焦慮到了極點,情緒的弦終于在某一天斷了——我實在搞不定這件事啊!再給我?guī)滋炜赡芏几悴欢ǎ?
我合上電腦,走人。當(dāng)然,只是下樓買了杯咖啡。我什么都不愿意想,只想心無旁騖地喝杯咖啡,什么時間管理、小格子統(tǒng)統(tǒng)拋到一邊!
冰美式咖啡的苦和涼讓我暫時冷靜下來,我約了小何一起吃飯,想向他取取經(jīng)。
2
“今天是什么好日子,你怎么突然想起請我吃飯?”小何一臉詫異。
“我特別佩服你,你每天用時間管理軟件把時間安排得妥妥當(dāng)當(dāng),甚至精確到每分鐘,特別有條理。”我把最近用時間管理軟件的事對小何說了。
“但我用了之后,效率好像還不如以前,完成工作的過程就像是在趕時間。這頓飯可不白請啊,我要向你討教一下。”我說。
“說實話,我也是這種感覺。”
“你也這么覺得?你也覺得是在趕時間?”我難以置信,以為我理解錯了他的話。
“對,總怕完成不了,所以在趕,每件事情都好像沒做透。時間一到,又要做下一件事情了。”
“我也有同感,覺得事情都做不透,缺一點什么。”我沒想到近日讓我自我懷疑的問題也是我一直佩服的同事的困惑。
這頓飯讓我打消了自我懷疑,緊張的神經(jīng)也松弛了許多。吃完飯,我們一起回到公司。我把那項完不成的工作放到一邊,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到底什么才叫效率呢?如何使投入產(chǎn)出效率最大化呢?
我反思的結(jié)果就是轉(zhuǎn)變思路,不再執(zhí)著于把時間分割成很多小格子,而是開始做減法,試著把精力集中到能帶給我很大進步的兩三件事情上。
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時間管理和自律一樣,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你無法也不必高效地利用好每一分鐘。
3
我的下屬李明是時間管理的終極愛好者,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一個小時把當(dāng)天的事情安排好。你沒看錯,就是一個小時!他美其名曰“磨刀不誤砍柴工”。安排完一天的工作后,他才開始“正式”上班。看似每天都非常有規(guī)律,定時定點做事情,最后他工作的效果如何呢?普普通通。雖然不能說差吧,但也沒比其他員工出色。
那天,我們公司有一個分享會,主題恰好是“時間管理”。每個人都上臺說了自己在時間管理方面是如何做的,或者是自己的見解。
李明自然是支持時間管理的,他說自己平時無論是上班還是日常生活,都把時間安排得很好,分分秒秒都不浪費。
輪到我說的時候,我說,時間管理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我和同事們分享了我之前工作的經(jīng)驗,也就是前文小何的事情,臺下有的人贊同,有的人若有所思。
分享會結(jié)束后,李明私下找我聊天,因為“時間管理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這句話一下子顛覆了他一直以來的認知,他一時接受不了。
“你是不是每天要做許多事情,每天把時間分成好幾份?”我問。
“對啊,我每天上午每兩個小時要完成一項工作,中午半小時吃飯,半小時午休,下午再完成……下班后,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花兩個小時健身,星期二、星期四花兩個小時學(xué)習(xí)英語,星期六和星期日要學(xué)……”
“那我問你,萬一你中午的外賣送來晚了,半小時吃不完午飯怎么辦?晚上加班怎么辦?”
“那我……”他被我問得一時語塞。
“或者我們換個方式思考,你堅持這么久了,健身成果如何?英語學(xué)得怎么樣了?”他看了看自己松垮垮的肚子,搖搖頭。
“我不是變相讓你加班,你放心。”見他被我犀利的話搞得有點尷尬,我趕緊緩和氣氛。“我不反對你健身,更不反對你學(xué)習(xí),提升自己。但你要清楚,到底哪些事情是能改變你接下來的人生的。”
他聽了我的話,若有所思。
“‘二八定律’你聽說過吧?”他點頭。“我們一生中要做的事情也符合‘二八定律’。只有20%的事情是可以改變?nèi)松模@就是關(guān)鍵的部分,但這恰恰是你要用80%的精力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像你說的,這件事情做兩個小時,那件事情也做兩個小時,最后時間被等分了,你只花了20%的精力去做那本應(yīng)該花80%精力的事情……”
“集中精力,做主要的事情。”他忍不住接了一句。
“對的。所謂主要的事情,就是與我們的未來規(guī)劃緊密相關(guān)的事情。我們要做的那20%的事情以后可能會有變化,但不變的是,我們要集中精力去做。所以我才說時間管理是一個偽命題,我們要做的是精力管理。精力管理就是做減法,把你每天要做的事情排出輕重緩急的順序,每天集中做2~3件事就可以了,其余的可做可不做。你可以想想,每天把時間等分成那么多份,你都能完成任務(wù)嗎?就算你都完成了,你的人生發(fā)生實質(zhì)性的改變了嗎?”
“我太貪心了,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什么都想做,最后卻什么都沒做好。謝謝您!”
什么事都想做,往往什么事都做不好。精力管理就是要學(xué)著做減法,把關(guān)鍵的20%的事情做好,這20%的事情足以帶動剩余的80%的事情,完全可能改變你的命運。
4
這兩年,我的成長還算比較快,與剛來北京時相比,增速是之前的幾十倍。但我并沒有變得勤奮多少,“努力”多少。相反,我同以前一樣懶,而且我在“懶”中找到了更高效的做法。
因為帕累托的“二八定律”,我理解了什么是“關(guān)鍵的20%”,也學(xué)會了每次接到任務(wù)時,先思考關(guān)鍵的20%的事情是什么,怎么用80%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好這些事情。
我不會過分追求單位時間內(nèi)的產(chǎn)出,因為我知道自己做不到,我會管理精力,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那關(guān)鍵的20%的事情上。
我每天把“二八定律”掛在嘴邊,不斷對我的同事們強調(diào),直到他們真正理解什么是“二八定律”。我會把“二八定律”寫在每本書里,不是因為沒有其他可寫的內(nèi)容,而是因為我覺得它確實很重要。人生的所有操作系統(tǒng),都基于底層邏輯。底層邏輯不同,導(dǎo)致大家的認知、生活、財富都不同。
我希望此刻正在讀書的你也能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把它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請記住,不要分散,而要聚焦。
思維落地:把最大的能量留給最重要的事
就我接觸的人而言,做時間管理的要么是騙子,要么是傻子。騙子說,你要自律,你可以通過高效地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鐘,做好幾件事,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其實我們根本無法把自己的每一分鐘都利用好,也無法完美地做成很多件事。
人最應(yīng)該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精力。你要做的不是把每天的時間分成多少份,然后用事情把時間填滿,這樣做沒有意義。
最好的方法是:
1.每天自我反思,不斷總結(jié)哪些事情可以讓你補充能量,哪些事情會消耗你的能量,然后把你能擁有的空閑時間投入前者上。
2.列出一定要做的重要的事情,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間用在做這些事情上。其他事情則在腦海里有個大致印象就可以了。
管理好你的精力,把它放在你能改變的事情上,放在對你的未來有幫助的事情上,放在能改變命運的事情上。這種事情往往不會很多,可能只占你人生中眾多事情的20%。
但是,這20%的事情卻會改變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