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南方巨鱷的成長
- 變局時代:春秋全史(全二冊)
- 醉罷君山
- 10928字
- 2021-09-28 18:39:37
一、我是南蠻我怕誰
楚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鬻熊,他曾經輔佐周文王,由于死得早,沒能得到封賞。周成王念及文王、武王創業之艱辛,沒有眾人扶助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王室不能忘掉這些人的功勞,于是封鬻熊的曾孫熊繹于楚蠻,當時這里是南蠻地界,是為楚國。熊繹是子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算是低等的。
起初,楚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到了西周中期,由于徐國叛亂,與周天子分庭抗禮,周穆王便把討伐徐國的重任交給楚國,此役是楚國走向興盛的起點。平定徐國之亂后,原先唯徐國馬首是瞻的一幫小嘍啰轉而投靠楚國,楚國由是坐大。到了周夷王時代,由于戎狄不斷擾邊,周室開始由盛而衰,“山高皇帝遠”的楚國則在南方強勢崛起。熊渠是楚國第六位君主,有過人的才干。楚國先是攻打庸國,大肆擴張地盤,之后又攻略揚粵,即今天湖南長沙以北至湖北沔陽一帶,一路挺進到鄂地(今湖北鄂城)。自此,楚國雄踞江漢之地。
正當鄭莊公席卷中原之時,楚國正處于熊通統治的時代。這位后來被稱為楚武王的統治者,是楚國歷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之一,他繼承了先輩留下的政治資本,但并不滿足于此。他雄心勃勃,欲開創楚國的全盛時代,成為無敵于天下的強者。
當楚國的疆域延伸到漢水流域時,漢水以東的諸侯們按捺不住驚慌與恐懼,如果不能聯手抵御這頭巨鱷游過漢水,遲早要被它的尖牙利爪撕扯得粉碎。于是“反楚同盟”應運而生,抱團取暖。作為漢水以東最大的諸侯國,隨國成為同盟的軸心。
要摧毀反楚同盟,首先必須打垮隨國。于是熊通舉起長矛,揮師東向。
公元前706年,北方葛之戰剛剛塵埃落定,南方戰爭車輪已轟隆隆地響起。熊通率楚國兵團越過邊境線,宛如釘子插入隨國的腹部。
面對咄咄逼人的楚國兵團入侵,隨國震動,隨侯緊急派遣寵臣少師為談判代表,前往與熊通交涉。寵臣十之八九是佞臣的代名詞,這種人最擅長討好君主,卻沒什么真本事。
楚國謀臣鬭伯比提出一個“示弱于敵”的計策,他對熊通說:“少師為人驕奢,我們可將計就計,把精銳部隊隱藏起來,留下羸弱的士兵。這么一來,他肯定會低估我軍的實力。隨國是漢水以東最大的諸侯國,只要它們對楚國抱有輕視之心,必然會驕傲自滿,看不起其他盟友,那么反楚同盟就容易瓦解了。”
另一位謀臣熊率且比沒那么樂觀,他提醒說:“就算我們騙得了少師,也騙不了季梁,沒什么用處。”據史書載,季梁是隨國著名的賢臣,聰明、智慧、富有謀略,有敏銳的目光與廣博的視野。
熊率且比提到季梁時,充滿崇敬心。但鬭伯比不以為然,分析說:“少師是隨侯的寵臣,隨侯會聽他的。”
于是熊通聽從鬭伯比的建議,隱藏精兵猛將,軍營中只留下看似瘦弱的士兵,松松垮垮且軍容不整。
話說少師入楚營,見到楚君熊通后,劈頭就問道:“我國并沒什么過錯,貴國為何大兵壓境呢?”
熊通的回答頗為霸道,也頗為可愛,可以看出此人是直腸子:“我是‘蠻夷’,如今中原各國都背叛了天子,互相攻伐殺戮,我有軍隊,想來參與中原的政事,請周王室提高我的尊號。”要知道夏商周以來,“華夏”代表先進文明,而“蠻夷”則屬于落后文明。“蠻夷”這個詞,多少是帶有貶義的。楚國雖是周天子分封的一個諸侯國,但由于地處南蠻區,沾染濃厚的‘蠻夷’色彩。熊通很有意思,開口就說“我是‘蠻夷’”,非常直爽。換作以前,說出“蠻夷”兩字,便覺得低人一等。現在不同了,文明的中原又如何,周天子不是還挨了一箭嗎?如今不是競于道德、逐于文明的時代,而是爭于氣力的時代。我是蠻夷,可是我有氣力,我有軍隊,我也要當家做主。
在眾多諸侯國中,楚國的級別是很低的,只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的“子爵”,別的諸侯稱“某某公”“某某侯”,楚國的君主只能稱為“楚子”。如今楚國已經是南方一大強國,爵位與實力卻不能相匹配,熊通當然心有不甘。所以熊通對少師說,你們幫幫忙,去周天子那里疏通一下,提高我的爵位,得稱楚侯才行。
為什么熊通要說這個事呢?一方面是迷糊一下少師,淡化楚國攻打隨國的目的;另一方面,他確實希望能撈個侯爵,提高地位。隨國是姬姓國,與周天子原本是一家,能說得上話。
少師踏進楚營時,就注意到楚國士兵軍容不整,多是老弱之輩,如今又聽得熊通有求于己,不免起了輕視之心。返回都城后,他迫不及待地向主子匯報,楚軍并沒有像傳說中那么強大,隨軍應該大膽進擊,必可一戰而勝。
隨侯對寵臣之言深信不疑,欲大張旗鼓,兵戈相迎。賢臣季梁站出來阻止說:“楚國人不過是略施小計,故意示弱罷了,那是為了誘使我們上當,萬不可操之過急。楚國正得到上天的眷顧,跟之相比,我們只是小國,不可與之爭鋒。小國要與大國抗衡,就必須要有道義。什么是道義呢?就是忠于人民,信于鬼神。忠于人民,君主要時時刻刻想著做對百姓有利的事情;信于鬼神,在祭祀的時候不能歌功頌德,而要實話實說。這兩點我們做到了沒有呢?現在百姓饑餒而國君縱欲無度,祭祀鬼神時虛報功德,我們憑什么跟楚國抗衡呢?”
忠言逆耳。隨侯面露不悅,說道:“我祭祀用的牲口又肥又壯,黍稷也十分豐備,怎么能說不信于鬼神呢?”
季梁答說:“人民是鬼神的主人,以前圣王先致力于讓人民安居樂業,然后才致力于祭祀鬼神。現在人民心懷不滿,鬼神無主,就算國君祭祀的物品再豐盛,又豈會得到鬼神的護佑呢?您應該要修明政事,結交友鄰之國,這樣才有可能避免被楚國消滅。”
這里,筆者不禁要為季梁喝彩。華夏文明是早熟的文明,自古以來就有崇尚“民本主義”的思想。大禹就曾說過:“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周武王曾說過:“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在華夏文明中,什么是上天的意愿,什么是鬼神的意愿?說到底,就是人民的意愿。季梁就是繼承大禹、周武王的“民本”思想,強調民心所向才是國家強大的根本。
隨侯被季梁駁得啞口無言,只得放棄武力決戰的念頭,接受楚國的和談要求——幫助熊通在周天子那里得到應有的爵位。
隨侯赴洛邑覲見天子,提出提高熊通爵位的請求。
不料,周天子聞之色變。剛在葛之戰中挨了一箭的周桓王,對諸侯們失去信心了。世道變了,這些諸侯都成了亂臣賊子。熊通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他聲譽掃地之時來要求提高爵位,不明擺著是落井下石嗎?真是欺人太甚!
周桓王黑著臉,二話沒說,一口回絕了。
消息傳到楚國,熊通“霍”地跳了起來,怒吼道:“我的先祖是周文王的老師,死得比較早,后來周成王封熊繹為子爵,居住在楚地。自開國以來,南方蠻夷無不歸服,功勞這樣大,天子并沒提高楚國的爵位。老子也不用他封了,老子自己來提高尊號。”
于是熊通自立為王,史稱楚武王。
楚國稱王,在當時是不得了的一件事。華夏一直以來的觀念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天下只有一位共主,這個人才可以稱為“王”。周王就是天下之共主,這是一種政治秩序。楚國就像一個正在茁壯成長中的孩子,要擺脫一切的束縛,就像楚武王所說的:“我是蠻夷”,是蠻夷,就不用受到周禮文化的束縛,周王朝已垂垂老矣,呆滯、僵化、衰退、毫無生機;而一個充滿活力、充滿激情的楚國正在成長,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在春秋時代,楚國一直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國家,甚至成了“攘夷”的對象。究其原因,就是楚武王打破華夏禮儀制度,自然被當作異端看待。熊通稱王,表明楚國不再尊“周王”這個天下共主,劃地割據,雄霸一方。
楚武王熊通是開拓型的君主,他胸懷大志,欲席卷江淮,將南方各諸侯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以南方之王自居,號令江漢一帶的諸侯。南方諸侯們豈肯俯首稱臣?隨侯拒絕出席楚武王召集的諸侯峰會。
自從季梁勸諫后,隨侯對他越發疏遠,對寵臣少師則越發信任。鬭伯比不失時宜地建議楚武王發動對隨國的戰爭,他分析道:“隨國賢臣季梁已被架空,少師受到隨侯重用,應乘機進攻隨國,機不可失。”
好戰的楚武王揮師東進,他要向隨侯證明,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王者。面對戰爭的威脅,隨國高層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季梁強調先禮后兵,他認為:“楚強我弱,不如先與之講和,如果楚國拒絕,再與之決戰不遲。如此一來,楚人的傲慢可以激起我軍的憤慨與斗志,楚軍也會因輕敵而露出破綻。”驕奢自大的少師流露出不屑的眼神,說道:“必須速戰速決,不然就會錯失良機了。”
在少師的鼓動下,隨侯下令列軍出戰。
只見楚國兵團車轔轔馬蕭蕭,威武雄壯,不復是當初少師見到的老弱羸兵。尤其是楚武王親自統領的左軍,更是裝備精良、士氣旺盛。華夏文化尚右,所謂的蠻夷則尚左,楚國地處蠻夷區,深受蠻夷習俗之影響,故而以左軍為主力。
季梁提議:“楚人尚左,楚王的左軍實力強大,不可與之交鋒。應該集中力量攻擊其右軍,一定可以打敗他們,只要右軍潰敗,楚國必然退師。”習慣于與季梁唱對臺戲的少師不屑一顧地答道:“不敢與楚王正面交鋒,豈不讓敵人小瞧了。”
隨侯聽了拍手叫好,咱也是個諸侯,不能讓人看扁了。
季梁的建議被輕易地否決,這場實力不相稱的戰爭也就失去懸念。隨軍兵敗如山倒,大話王少師得到應有的下場,被楚軍俘虜;隨侯也差點淪為階下之囚,他的戰車被楚軍繳獲,幸好逃跑功夫一流,總算撿回一條性命。若非季梁臨敗不亂、鎮定自若地指揮撤退,隨軍可能遭遇全軍覆沒的下場。
隨侯逃回國都,后悔沒有聽從季梁的勸告,以致遭此恥辱。痛定思痛后,他做出一個明智的決定:把守衛國都的重任交給季梁。沒有少師的掣肘,季梁從容布陣,加固城防工事,保家衛國的戰爭宣傳激勵每個國人拿起武器走向前線,大批糧食武器從各地運往都城,隨國做好了持久抗戰的準備。
季梁一方面備戰,一方面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希望以談判方式結束戰爭。在戰場上大獲全勝的楚武王只想得寸進尺,一鼓作氣直搗隨都。足智多謀的鬭伯比卻認為,有季梁主持大局,隨國難以攻破。
楚武王聽取鬭伯比的意見,接受季梁的談判請求,與隨國簽訂停戰條約。
經此一役,楚武王聲威大振,由此楚國進入全盛時代。
二、楚武王揮鞭
隨著楚國日益強大,周邊的小諸侯國紛紛歸附,其中有兩個小國,分別是巴國與鄧國。
巴國與鄧國關系緊張,巴國希望楚國能充當中間人的角色,改善兩國關系。楚武王既然當了老大,就有義務為小兄弟排憂解難,便派大夫道朔為特使,率巴國的使節團出發,前往訪問鄧國。不料節外生枝,使團剛行至鄧國南部的鄾地,突然闖出一伙強盜,將巴國使團與楚國大夫道朔一行人全部殺死,并搶走了金銀財寶。
楚武王聞訊大怒,派人前去向鄧國問責。殺人越貨這件事,雖然不是鄧國政府派人干的,但是外國使團在鄧國境內被劫殺,鄧國政府至少應該緝拿兇手,給巴國與楚國一個交代。但鄧國君主卻認為自己沒有過錯,拒不接受楚武王的問責。
既然鄧國不處理這件事,那就由楚國來處理吧。由于使團是在鄾地被殺,楚武王派大將鬭廉率領楚國與巴國的軍隊,包圍這一地區。
鄧國政府不甘示弱,出動軍隊救援鄾地。鄧軍由養甥、聃甥指揮,他們觀察楚巴聯軍的陣地后,決定先進攻實力較弱的巴國軍隊。盡管這個戰術沒有錯,但鄧軍的戰斗力實在無法恭維,連續三次向巴軍陣地發動進攻,均未能得勝。在楚軍與巴軍的夾擊下,鄧軍大敗而逃,鄾地淪陷。
楚軍在鄾地戰役的勝利,令漢水以東的諸侯國大為恐慌,隨國與鄖國、絞國、州國、蓼國再度結成軍事攻守同盟。
面對反楚同盟的擴大,楚國積極展開外交攻勢,遠交近攻。公元前701年,楚武王派屈瑕出使貳國和軫國,目的是與兩國訂立同盟條約。反楚同盟的五個成員國緊急磋商,決定聯手主動出擊,截擊屈瑕的部隊,阻止楚與貳國和軫國的結盟。
反楚同盟把截擊的地點選擇在蒲騷,這里是鄖楚邊境的一座城邑,筑有城墻和防御工事。鄖國軍隊率先抵達,安營扎寨,等候隨、絞、州、蓼四國軍隊前來會合。由于邊境線上楚軍兵力不多,屈瑕憂心忡忡。楚軍將領鬭廉沉著冷靜,提出一個圍城打援的作戰計劃:由他本人率部攻打蒲騷,屈瑕負責阻擊四國援軍,只要迅速攻克蒲騷城,便可一舉打亂反楚同盟的計劃。
屈瑕認為這個計劃過于冒險,倘若不能速戰速決,面對五國聯軍的群攻,數量居劣勢的楚軍將遭受滅頂之災。保守的策略,應該坐等援軍到來。鬬廉胸有成竹,答道:“兵不在多,在于將士能否齊心協力,戰機轉瞬即逝,只要做好戰斗準備,全力以赴,必可獲勝,何必等待援軍,錯失良機呢?”
優柔寡斷的屈瑕又想通過占卜的方式向鬼神討問吉兇,鬬廉不以為然地說:“有疑惑才要占卜,現在沒什么好疑惑的,何必占卜呢?”
鬬廉必勝的信念拯救了楚軍的命運。他在夜幕的掩護下,奇襲蒲騷城,守城的鄖軍在黑燈瞎火中無法判斷敵人的多寡。由于聯軍遲遲未到,又不知楚軍虛實,守軍不敢戀戰,選擇了撤退,星夜棄城而逃。鬬廉在兵力居于劣勢的情況下,大膽運用心理戰術,兵行險招,出奇制勝。
得知蒲騷失陷后,隨、絞、州、蓼諸國軍隊無心戀戰,各自作鳥獸散。
屈瑕通往貳國和軫國的道路通行無阻,楚與兩國訂立盟約,打出一張漂亮的外交牌,令反楚同盟陷于被動之中。
為了瓦解反楚同盟,楚武王決心先拿實力較弱的絞國開刀。
反楚同盟有軍事攻守協定,如果一國遭到楚國進攻,其他國家都得出兵相援。因此這一戰必須速戰速決,在援軍到來前拿下絞國。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親征絞國,兵臨都城之下,并在南門外安營扎寨。絞國都城頗堅固,易守難攻,強攻難以奏效。屈瑕觀察周圍的地形,發現城的北面有一片山地,樹木很多。他心生一計,向楚武王建議說:“絞是個小國,缺少謀士,可以用智謀巧勝。我們先派些人到北山砍伐樹木,作為誘餌,引誘絞軍出城,就可殲敵于城門之外。”
楚武王便派三十名士兵到北山中砍柴,絞軍見楚軍人少,便殺出城去,很快將三十名楚兵全部生擒。這么輕松就抓到俘虜,絞國人非常開心。
當天晚上,楚武王悄悄地將主力部隊轉移到北城門外埋伏起來,同時在山中也埋伏一支部隊。第二天,更多的楚兵進山砍柴。絞國守軍一看,嘿,楚國人又前來送死了,于是打開北門,爭先恐后上山搜捕楚兵。絞軍剛上山,就遭到楚國伏兵的迎頭痛擊,抱頭鼠竄,匆匆向城門逃去。豈料埋伏在城門外的楚軍又殺出,把絞軍的退路斷了。一陣混戰之后,絞軍大敗,死的死,傷的傷,其他人都成了俘虜。
至此,絞國已無力與楚軍對抗,只得開城投降,與楚武王簽下城下之盟,并退出反楚同盟。
短短幾天的工夫,楚國便打垮絞國,此役贏得相當漂亮。
不過,楚國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征服絞國后,楚國盯上了位于彭水流域的羅國。
由于屈瑕在伐絞之戰中有出色的表現,他被楚武王任命為遠征軍總司令。但是楚武王顯然犯了一個大錯,屈瑕是一個不錯的謀略家,但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揮官。其實,在之前的蒲騷之戰中,屈瑕就暴露出許多不足。當時楚軍在兵力劣勢下,鬬廉提出奇襲作戰計劃,屈瑕就優柔寡斷,甚至求神問卜,很明顯缺乏一位將領應有的決斷力與魄力。他與三國時代的馬謖一樣,可以出謀劃策,卻不適合領兵出戰。
屈瑕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自認為謀略過人,又有精兵良將,完全不把小小的羅國放在眼中,以為揮鞭一指,羅國就得繳械投降。
得悉楚國大舉出兵的消息后,羅國沉著應對。羅國派出情報專家伯嘉,單槍匹馬三次前往楚軍兵營附近偵察,對楚軍的人馬、裝備、行動了如指掌。伯嘉堪稱春秋時代最早的諜報人員,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了增強軍事實力,羅國又派人聯系盧戎(南蠻的一支),出兵共同抗擊楚國。
與羅國的精心備戰相反,楚軍統帥屈瑕趾高氣揚,不僅對敵人不屑一顧,也聽不進部將的意見。他下了一道命令:“誰敢提意見,就得受罰。”于是誰也不敢開口說話了。楚軍與其說在行軍,不如說在游山玩水,全軍上下彌漫著一種過度的樂觀主義,松松散散地行進,抵達鄢水。
渡過鄢水后,楚軍隊伍更加混亂,毫無警戒心。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羅國軍隊應該龜縮在城中,等待他們發起進攻。然而羅國人已經做好戰斗準備,他們聯合盧戎軍,主動發起進攻,兵分兩路,對楚軍形成左右夾擊之勢。楚軍猝不及防,被殺得大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統帥屈瑕遭此大敗,羞愧難當,在荒谷自縊身亡。其他將領紛紛將自己綁起來,聽候楚武王發落。楚武王嘆道:“不能怪諸位將領,全是我的過錯。”楚武王與后世的諸葛亮一樣,都用錯了人,明明是當參謀的料,你卻用他當指揮官,焉能不敗?
伐羅之役的失利,對楚武王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此后十年,楚武王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戰爭,他把精力花在內政治理上,養精蓄銳,以圖重振雄風。
直到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才又一次大舉用兵,征討隨國。
此時楚武王在位時間已超過半個世紀。他對著銅鏡,不由得感慨歲月無情,盡管內心仍燃燒著年輕時的熱火,身體還是一天天地衰老了,心臟總是“撲撲”地急跳,大概是患有心臟病。他可能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希望能在死前征服隨國,以遂平生之志。
臨行前,他對摯愛的妻子鄧曼說:“我心跳。”就是說心臟跳得厲害。
鄧曼嘆道:“夫君的福祿怕是到了盡頭。大自然的規律,滿盈則虧。大王臨戰之際,突然心跳得厲害,大概是先祖的英靈在召喚,如果大王薨于征途,軍隊能不遭到損失,就是國家之福了。”
聽了夫人的話后,楚武王突然想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當時他的哥哥、國君熊眴去世,熊眴的兒子繼位,他發動兵變,殺死侄兒,登上國君寶座。五十年來,他南征北戰,開疆拓土,自立為王,與周室分庭抗禮,一生的事業,何其壯也,何其快哉!即便這是最后一戰,作為一名君王與武士,死于征途,亦死得其所也。
夫人鄧曼不幸一語成讖,楚武王果然死于征途,死因是心臟病發作。
楚武王之死,給遠征的楚國兵團帶來不確定的變數。如果消息泄露,楚軍上下將士氣渙散,而敵人可能會乘虛而入。為了穩定軍心,鬬祁與屈重決定封鎖楚武王的死訊,命令軍隊繼續挺進。楚軍在溠水搭設浮橋,渡河后修筑軍事營壘,制造持久作戰的假象,隨后兵臨隨國都城之下。隨國舉國震恐,隨侯派出使者與楚國和談。屈重以楚武王的名義,進入隨國都城,與隨侯簽訂盟約,而后井然有序地退兵。
這是楚國一次軍事大冒險。在楚武王中途病逝的不利情況下,鬬祁與屈重利用各種手段迷惑隨國,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由此可見楚武王十年的整頓,確實令楚國軍隊的素質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西渡漢水之后,鬬祁與屈重才正式宣布楚武王的死訊。隨侯得知消息后,后悔莫及。
在春秋初期,楚武王是堪比鄭莊公的一代雄主。鄭莊公雄霸中原,楚武王則虎視南方。不同的是,鄭莊公開創的霸業是個短暫霸業,人亡政息;而楚武王開創的霸業,則是長期霸業,維持兩百年之久。
三、戰爭與女人
楚武王死后,其子楚文王繼位。
與父親一樣,楚文王也是個意志堅強、雄才大略的君王。他繼承楚武王的事業,開始將楚國的勢力向中原地區滲透,從此楚國成為中原諸侯的心腹之患。在楚武王時代,楚國的勢力僅限于淮河以南,如今這只南方巨鱷開始露出鋒利的牙齒,隨時準備游向淮河北岸,將這里的諸侯國一口吞進巨大的腹中。
申國成為楚國的第一個獵物。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揮師北進,進攻申國。
不過,楚國與申國并不接壤,中間隔了一個鄧國。
楚國與鄧國的關系比較復雜微妙。在楚武王時代,鄧國曾經歸附楚國,楚武王的妻子鄧曼就是鄧國人,與鄧祁侯的夫人是姐妹,當時兩國是比較融洽的。但是在十五年前,楚國特使與巴國使團在鄧國境內被一伙強盜劫殺,導致楚國與鄧國爆發戰爭,鄧國戰敗。此后,兩國關系就降到冰點。
現在楚文王要進攻申國,就必須向鄧國借道。要不要讓楚軍過境呢?鄧國內部意見不一。由于楚文王是鄧曼的兒子,鄧祁侯是鄧曼的妹夫,從輩分上說,楚文王是鄧祁侯的外甥。因為有這么一層親戚關系,鄧祁侯同意借道讓楚軍過境。很顯然,鄧祁侯希望借此改善與楚國的關系。
然而,鄧國的大臣們堅決反對。楚文王要越境攻打申國,若是滅掉申國,如何統治這塊飛地呢?只能滅掉鄧國,這樣才能把鄧、申連為一片。曾在十五年前與楚軍作戰的聃甥、養甥認為:“楚王是鄧國的心腹大患,日后滅亡鄧國的,必定是這個家伙。”他們提出一個建議:不如假裝同意借道,待楚文王進入鄧國后,動手把他干掉。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鄧祁侯生氣地說:“我要是這么做,定會被天下人唾棄。”
看來鄧祁侯是君子,但楚文王絕對不是君子。
由于鄧祁侯同意借道,楚文王得以率部越過鄧國,出其不意地襲擊申國。申國毫無防備,在楚軍凌厲的攻擊下,很快獻城投降,遂為楚國吞并。
果然不出聃甥、養甥等人的預料,楚國滅掉申國后,矛頭必定要指向鄧國。在回師途中,楚文王突然翻臉不認人,偷襲鄧國。這完全是恩將仇報,看來楚國自稱“蠻夷”,果然頗有“蠻夷”之風,毫無信用可言。可憐鄧祁侯被外甥坑了一把,引狼入室,自食苦果。在楚軍的突襲下,鄧國損失慘重。經此一役,鄧國一蹶不振,更沒實力與楚國抗衡。十年后,鄧國終為楚國所滅。
后來孟子一語道破——春秋無義戰,一切都是利益的博弈。
楚武王曾經說:“我是‘蠻夷’,如今中原各國都背叛天子,互相攻伐殺戮,我有軍隊,想來參與中原的政事。”
這句話,可以視為楚國的大政方針。
北進中原,是楚武王的夢想,也是楚文王的夢想。
楚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機會送上門了。
淮河北岸有兩個姬姓諸侯國:一個是蔡國,一個是息國。兩個國家原本關系不錯,這一年,蔡哀侯娶了一位陳國女子為夫人,息侯娶了蔡哀侯夫人的妹妹,稱為息媯。息媯從陳國出嫁到息國,路過蔡國,蔡哀侯想見一見小姨子,就挽留她小住幾日。息媯年輕貌美,比姐姐還漂亮,蔡哀侯春心蕩漾,言語之間流露出輕佻之情,勾引小姨子。
息侯得知此事后,吃醋犯酸,自尊心受到傷害,一門心思想著如何報復蔡哀侯。可息國畢竟是一個小國,沒有能力挑戰蔡國,怎么辦呢?思來想去,息侯想到借刀殺人。楚國不是對中原虎視眈眈嗎?干脆就借楚人之手,教訓教訓蔡哀侯。于是息侯派人前往楚國,對楚文王說:“您假裝出兵攻打我國,我向蔡國求援,您就可以在半途襲擊蔡國軍隊。”
對送上門的機會,楚文王沒有回絕的理由。
于是楚國與息國聯袂上演一出雙簧戲。楚軍佯攻息國,息侯向蔡國求援。蔡息兩國關系不錯,蔡哀侯也算講義氣,便親自帶兵前往救援。蔡軍行至莘地,埋伏已久的楚軍突然殺出。一陣混戰后,蔡軍大敗,蔡哀侯當了俘虜,被押送到楚國。
息侯總算出了一口惡氣,但事情還沒完。
蔡哀侯被俘后,得悉自己被息侯算計,氣不打一處來。你能算計老子,老子就不能算計你嗎?于是他對楚文王說:息侯之所以報復我,就因為我多看了息夫人幾眼。息夫人的美貌,天下無雙,可惜嫁給息侯這樣的小人,只有大王您這樣的英雄才配得上息夫人。
這一番話,把楚文王聽得心神蕩漾。這該是多美的女人啊,竟然讓兩位國君為之反目成仇。若不能得到息夫人,枉作天下英雄了。明媒正娶當然不可能,但可以搶啊!
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假裝北上進攻蔡國,向息國借道通行。息侯巴不得楚國把蔡國滅了,便滿口答應。楚軍進入息國后,息侯還備足好酒好菜,款待楚文王。宴席上觥籌交錯,喝得醉醺醺的息侯聽到外面有乒乒乓乓的聲音,心里正納悶時,只見一隊楚軍拎著刀戈闖了進來。息侯大吃一驚,還沒明白怎么回事,早有幾把利刃刺穿他的身體,他哼了一聲,倒斃在血泊之中。
息國就這樣從地圖中被抹去了。
當息媯出現在眼前時,楚文王驚呆了。只見她豐容靚飾,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照亮整個殿堂。那一刻,楚文王的念頭大約是:為了她,我寧愿與世界為敵。男人雄心的極致,是征服世界,但能征服男人的,只有女人。
西方有這么一句話:如果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的鼻子短一點,將會改寫歷史。在古希臘傳說中,特洛伊人遠遠望見美女海倫時,輕輕嘆了一聲,為這個女人而戰,值!人類的貪婪之心,在此時此刻,如火山般噴發出來。在男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旋渦中,女人的背影依稀可見,這一切,難道是美麗惹的禍?
美女息媯被擄掠到楚國,成了楚文王的女人。在古代女人長得太漂亮,有時真不是好事,人生的命運由人不由己,褒姒如此,息媯也是如此。我估計息媯嫁給息侯后,夫妻感情是不錯的,畢竟初為人婦,第一次體驗到愛情的甜蜜。被擄到楚國后,盡管楚文王百般寵愛,息媯卻毫不動心,冷漠如冰,甚至從未主動跟他說一句話。
楚文王以幾近哀求的語氣說:“怎樣才能讓你快樂呢?”
息媯沒有正視楚文王,輕輕地說:“我一女侍兩夫,縱不能死,又有何言呢?”從這句話,我們大概可以感受到她對前夫的愛,而眼前這位男人就是殺害自己愛人的兇手,她怎么能去愛呢?
如果息偽的殺夫仇人是別人,楚文王會毫不猶豫為她報仇雪恨。可偏偏楚文王就是兇手,他總不能把自己殺掉吧。但是他有一套自己的邏輯,息國被滅,息侯之死,是蔡哀侯搞的鬼。這是什么鬼邏輯,只是自欺欺人罷了。于是楚文王大舉發兵攻打蔡國,大勝而歸。這是因這個絕色女人而爆發的第三場戰爭,但并不是最后一場。
后來,息媯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杜敖,一個叫熊惲。日后熊惲成了楚成王,他是楚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之一。關于這位傳奇女人的故事,留待后文繼續說。
楚文王繼位以來,先后滅掉申國與息國。公元前678年,楚國又滅掉鄧國。
說實話,楚文王赫赫武功的背后,是極不光彩的手段。楚國先是向鄧國借道,以閃擊戰滅掉申國,在返回途中,突然發難,重創鄧國,為后來滅掉鄧國打下基礎。滅掉息國更是以下三濫的手段,同樣以借道為借口,在宴席上下黑手干掉息侯,滅人之國,奪人之妻。由此可見,楚文王是毫無道德準則的,為了利益可以恩將仇報。
一個毫無道德準則的人,最終還是要遭報應的。
公元前676年的一起事件,幾乎葬送楚國的霸業。
事情要從楚的盟國巴國說起。在楚國擴張過程中,巴國鞍前馬后,出了不少氣力。可是巴國人的賣力表現,沒能得到回報。這并不奇怪,楚文王只會落井下石,從不知恩圖報。面對這樣的老大,巴國不愿當小跟班了。于是巴國人舉旗反叛,出兵進攻楚國的那處(地名)。由于事發突然,守將閻敖毫無準備,被打得狼狽不堪,只得棄城而逃。
楚文王聞訊大怒,下令逮捕并處決了閻敖。閻敖的家族在楚國頗有勢力,他的死激起了族人的強烈不滿,叛亂隨之而來。外有巴國的進犯,內有閻敖家族的叛亂,一時間楚國內憂外患,動蕩不安。楚文王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重點鎮壓國內叛軍。經過數月的血戰,到公元前675年春天,閻敖家族的叛亂被鎮壓下去。然而,巴國利用楚國內戰之機,攻城略地,已深入楚境。
經歷內戰后的楚軍元氣大傷,楚文王揮師迎戰巴軍,竟然被打得大敗,只得灰溜溜地帶著殘兵敗將退往都城。然而,當楚文王抵擋都城時,衛戍司令鬻拳竟然不肯打開城門!
在很多人眼中,鬻拳就是個怪人。以前他曾向楚文王進諫,楚文王不聽,他便操起武器相威脅。楚文王見他要玩命,只得勉強同意。事后鬻拳充滿自責:“我用武器威脅君王,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了。”為了謝罪,他自殘雙腿。楚文王認為鬻拳忠心耿耿,便讓他擔任楚都衛戍司令。
鬻拳固然忠心,但他的行為怪僻難測,居然把國君擋在城外,不讓進城,實在匪夷所思。以我的猜測,大概鬻拳認為國君吃了敗仗是奇恥大辱,應該繼續戰斗,怎么能逃跑呢?我們看春秋史,楚國有一個傳統,要是軍隊吃了大敗仗,統帥往往自殺謝罪。比如伐羅之戰失利,統帥屈瑕自殺;后來城濮之戰失利,統帥子玉自殺。顯然,鬻拳對楚文王當逃兵的表現十分不滿,不肯讓他進城。
遇到鬻拳這樣的臣子,楚文王算倒了大霉。無奈之下,他帶著軍隊去攻打實力弱小的黃國,取得一場勝利,算是挽回點顏面。然而在回師途中,楚文王病倒了,大概是積勞成疾,最終竟病死軍營之中,總計在位十五年。
如果不是鬻拳阻止入城,楚文王也不至于病死軍中。鬻拳非常內疚,認為文王之死,自己要負很大責任,最后他選擇自殺謝罪。鬻拳行為有些古怪,但有自己的信念,視信念高于生命,從這點看,他是真正的武士。
楚文王之死,意味著楚國疾風暴雨般的擴張暫告一段落。與此同時,位于西部的兩個諸侯國正冉冉升起,這就是秦國與晉國。這兩個國家,有著怎么樣的故事與傳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