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第2版)
- 王世民
- 16字
- 2024-01-05 17:47:40
第二章 思維力提升必備——系統思維
第一節 系統思維是什么
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系統
世間萬物,無論大到一個星系還是小至一個原子(見圖1.2.1),其本質都是一個個系統(如果有興趣,你可以閱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或者量子力學理論)。而“框架”就是對系統構成元素及元素間有機聯系的簡化體現。

圖1.2.1 太陽系系統與原子系統
通過分析物體系統的構成元素,人類可以對物體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對其進行應用甚至改造。例如,隨著對各種不同生物基因測序的深入,人類已經掌握了大量生命的基因系統,從而根據需要開展了各種“改造生命”的活動(如備受爭議的“基因療法”和“轉基因作物”)。生物科學家已經完成了人類基因組的全部解讀,掌握了人類基因系統的全部構成元素。若拋開倫理層面上的爭論,人類在技術上已經侵入了“上帝的領域”,完全可以創造生命了。這就是掌握基因系統構成元素的威力!
框架不僅體現了系統的構成元素,還體現了系統各構成元素間的有機聯系,這種聯系就是“規律”。通過對系統規律的理解和把握,人類甚至可以認知到靠眼睛看不到、靠耳朵聽不到的東西。例如,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就基于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至100多年后的2015年,美國科研人員才第一次探測到了引力波(在物理學中,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引力波的發現對人類有重大意義,可能帶來天文學革命、能源革命,甚至可能讓《三體》中的曲率超光速宇宙飛船成為現實)。愛因斯坦沒有上過太空,也沒有先進的宇宙探測工具,但僅僅依據廣義相對論,他在1916年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這就是掌握系統規律的威力!
既然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系統,而且掌握系統的框架(系統的構成元素和規律)的威力如此巨大,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意識地通過框架來認識這個世界和世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呢?
用框架來思考與表達是對系統思維很有效的簡化應用
系統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一種認識論: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并且系統的整體不等于其局部的簡單相加——不僅要考慮系統的構成元素,更要考慮元素間的聯系。例如,最簡單的房子系統的框架就是屋頂、四壁和地板,但是僅識別出這6個元素是構不成一間房子的,你還需要清楚這6個元素間的聯系——屋頂在最上面呈現出一個傘狀,四壁作為長方體的四邊在屋頂下面支撐,地板是長方體的底。最簡單的房子系統的框架如圖1.2.2所示。

圖1.2.2 最簡單的房子系統的框架
系統的這一概念揭示了客觀世界的某種本質屬性,有無限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其內容就是系統論或系統學。系統論作為一種普遍的方法論,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級思維方式。
系統思維就是以系統為基本模式的思維形態,它的客觀依據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屬性。按照歷史時期來劃分,可以把人類系統思維方式的演變分為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古代整體系統思維方式、近代機械系統思維方式、辯證系統思維方式、現代復雜系統思維方式。
本書介紹的用框架來思考與表達的方式,是基于現代復雜系統思維方式而簡化的一種高級思維方式。它是一種包含和超越了整體觀、機械套用結構(結構思考所在層次)和辯證思維的思維方式。
框架是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系統的特點主要是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綜合性、動態性。其中,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和綜合性,都是基于框架而產生的,而動態性則是通過框架各構成元素間聯系的動態變化來體現的。
系統是非常復雜的,這就注定了我們的大腦難以將系統作為日常思考與表達的對象,但我們可以將系統簡化為框架,以此來思考與表達,在保留系統思維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綜合性精髓的基礎上,可以極大地簡化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用框架來系統地思考與表達,到底是如何做到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的呢?
既然萬事萬物都是各式各樣的系統,而框架是對系統構成元素及元素間有機聯系的簡化體現,如果你構建了一個反映某事物系統的框架,并運用這個框架來思考與表達,那你是不是就可以對這個事物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呢?例如,你想對自身能力進行分析,你可以寬泛地想想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也可以借助某一款個人能力評估模型進行分析——這個評估模型其實就是個人能力系統的一個簡化框架。顯然第二種做法會讓你對自身能力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
讓我們再做一個進一步的假設。假如一開始就有人告訴你某個事物系統的框架,你直接用這個框架思考是不是比全新思考更快?例如,你想從家里去一個從未到過的辦公樓,現在有兩種辦法:一是你直接出門,一路問人或自己摸索過去;二是你在出門前就通過地圖查好路線,再按照這個路線過去。你覺得哪種方法能讓你更快地抵達目的地?毫無疑問,肯定是第二種。不運用框架思考就如同不查地圖就出門找路,而運用框架思考就是照著地圖去目的地。
相信現在你已經理解框架的價值了。那么,框架從何而來呢?框架有以下三個來源。
(1)從已有框架中選擇。
人類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針對萬事萬物的系統積累了豐富的認知框架(各種理論模型、思考工具),如用于宏觀環境分析的PEST模型、分析企業財務狀況的杜邦分析法、制定目標的SMART原則等。在思考與表達的時候,你可以優先選擇人類已有的優秀框架,不重新發明“車輪”,從而有效地提高思考與表達的速度。
(2)基于已有框架改善。
受限于客觀環境和人類發展水平,任何理論模型其實都是對事物系統的近似模擬,都有其應用前提和邊界,甚至有的理論模型本身就是錯誤的。人類的發展就是在對前人成果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的。例如,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一度被奉為物理學的真理,但后來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了它只不過是物體在低速運動條件下的近似規律;當公認相對論是真理的時候,量子力學又證明了廣義相對論在微觀領域的缺陷(如廣義相對論無法解釋原子、量子運動規律,這部分運動規律要靠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但量子力學也有缺陷,它無法解釋宏觀領域的物體運動規律。
由于人類已有框架都有其應用前提和邊界,因此一旦應用情境與所用框架的應用前提不一致,或者人類的發展證明該框架錯誤時,你就需要對已有框架加以改善。但還是要記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改善已有框架大多數時候好于重新發明“車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構建超越前人的框架,而且在人類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的趨勢下,你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成本全新構建事物系統的框架。
(3)全新構建框架。
全新構建框架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挑戰難度相對較大。雖然我反復建議你盡量避免重新發明“車輪”,但當你碰到以下兩種情況時,就不得不全新構建框架。
● 暫時沒有合適的框架適用于你想思考與表達的對象。
● 有合適的框架,但是你尚不知道或未能想到。
用框架來思考與表達示意如圖1.2.3所示。

圖1.2.3 用框架來思考與表達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