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名叫虞詡,他和張禹這么說:現在我們漢朝不管事的行為讓西域各國很不滿意,但是我們偏偏還管的很嚴。如果說西域出現一個號召各國的人,帶著聯軍向東,那我們西邊的領土將不復存在。再說,先帝花了多大的代價才平定,今天為了小利益說丟就丟,這簡直是胡鬧。
張禹原來很贊成鄧騭的意見,聽了這話,恍然大悟,知道其中利害。
張禹就全力支持虞詡,召集了一些西邊的有識之士。
但是鄧騭不滿意了,這事應該由他管,你虞詡是什么東西。他四處搜尋虞詡的毛病,但是暫時沒有找到。
而此時虞詡莫名其妙被封為朝歌令。這其實是老鄧的詭計:那小子干的不好,我正好收拾他,干得好,是我舉薦人才。
那里有支叛軍是西部豪杰組成的,曾經攻殺長吏,朝廷非常不喜歡。那些虞詡的朋友都為虞詡感到背痛:“小虞啊,你馬上就要拜拜了,我們再來喝最后一碗酒吧。”
虞詡:“你們咒我呢?干大事的哪個不遇到這種那種破事,這不是常規操作嗎?”
河內太守:你知不知道那些叛軍非常厲害,你可是儒者,我為你感到悲傷。
虞詡:你真當我打不過他們?我可是非常厲害的。
那么虞詡干了什么事呢?他下命令召集壯士,哪來的壯士?賊寇那邊的壯士,他分為三等,攻城略地的最上,偷盜搶劫的中檔,不干正事的最下。
看到朝廷不怪他們,竟然還給他們發錢,有的叛賊自然就趕緊前來投奔他們。
虞詡交給他們的任務是什么呢:你們慫恿那些賊軍出來燒殺搶掠。
這不,叛軍剛一進城,大門一關,伏兵四起,一個個賊寇就是甕中之鱉。
很快,朝歌叛亂被順利平定。
與此同時,漢朝雖然西域平定不了,收拾一下突然造反的南匈奴還是不在話下,大司農何熙帶著軍隊直逼匈奴。
這個時候呢,大司農何熙突然得病,去不了了,副將龐雄接替,他們是打的非常順暢,把個匈奴人嚇壞了。
南匈奴是面面相覷:你們不是說漢朝人死光光了嗎?
南匈奴單于趕忙跪倒在地:爺爺啊奶奶啊,孫子錯了。
南匈奴把搶的東西都還了回去。
漢朝這時候沒空和他計較,也就沒說什么。
南匈奴倒好辦,羌族人卻是無比囂張,不斷侵略東漢領土,東漢派了任尚出馬,這才稍微摁住了他們。
公元一百一十五年,東漢朝廷命令龐參和司馬均二人出征羌族,但是令他們非常頭疼的是,有人不聽指揮,擅自行動,最終導致司馬均一生氣,不派援兵,最終大敗,龐參也受其牽連,無奈回國。
司馬均肯定是要自殺的,龐參呢,被人保了下來。
這一仗,漢王朝打的實在太窩囊,鄧太后心里很不高興,也就開始尋找人才。
之前那個虞詡呢進入了她的視線。任尚不是手上二十萬士兵,苦于追不上敵軍嗎?虞詡給他出了個好主意:你這二十萬形同虛設,還不如讓大家平攤買馬的費用,只買一萬匹,然后迅速出征!
任尚采取了他的建議,大破敵軍。
很快,虞詡被鄧太后委以重任,讓他做了武都太守。但是他很快被一大堆士兵攔住了,他自然要撤退。
虞詡呢一路撤退,一路增加灶臺。手下好奇怪:我記得當年孫臏好像是天天減少灶臺,大破龐涓,你這么?
虞詡:你懂個啥?孫臏那是要誘敵深入,我是不想讓他追上我,我增加灶臺,敵人就會認為我們的援兵到了,不敢出戰。
虞詡的計策完全正確。
羌人果然慌了,減慢了行軍速度,但是還是在往虞詡的軍隊慢慢逼近。
虞詡讓手下的人不要用強弩,用一些小弩。
而這些弩箭,射不穿盔甲。
手下又懵逼了:老大怎么做什么事情都讓我感覺奇奇怪怪的。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