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收拾羌人
- 看史演繹
- 孽風掃沙吳溪桐
- 1374字
- 2021-10-20 21:22:12
這個人正是趙充國,正所謂“寶刀未老”,趙充國主動請纓作戰:“老大,現在朝中的大將沒有能超過我的。看我來收拾那些小娃娃。”
漢宣帝剛開始估計有些疑慮,但是誰能拒絕一個充滿斗志的老將呢?漢宣帝命令趙充國帶兵出手。
趙充國雖然年老,頭腦非常清楚,他很早就知道羌人善于聯絡其他勢力,已經有勾結匈奴的傾向,他們想切斷漢朝與西域的交往并群起而攻漢。所以當時他就讓漢宣帝防患于未然,要小心其他勢力的聯合勾結。
他先派了間諜(也就是斥候)去窺探,了解實際情況后帶著士兵到達金城,然后固守,等待時機再進攻。
不過趙充國可不會就守在這里,根據他的調查結果,羌人造反是一個叫做先零族帶的頭。趙充國就采取了縱橫之道—分化瓦解。你會合我就不會分嗎?
趙充國就和其他部落說:“你看咱漢朝對你們這些小弟這么好,你們一個個跟著那個毛頭小子惹事,真不怕被打?還不如乖乖聽話,有錢有權,何樂而不為?”
有的部落一聽,覺得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畢竟漢朝和羌族相比,還是漢朝更加靠譜,就趕緊溜了。
羌族:干啥干啥?
其他部落:你要打你打,關我們什么事?
那么羌人的勢力一減弱,趙充國趁熱打鐵,迅速進軍。此時,羌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突然,漢朝大軍已經沖過來了,自然是潰不成軍,他們把什么車馬輜重全部丟棄,然后渡過湟水去了。
此時,有的將領就會:“繼續乘勝追擊!迅速攻破。”
但是破釜沉舟知道不?背水一戰知道不?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現在對方處于死地,無疑,如果迅速攻擊,那就是在激發羌人的斗志。要想和充滿求生欲的部隊作戰,就算打贏了,代價也是非常之大。
干脆磨死他們就好了。
趙充國下令降低追擊速度,這么一來,對方反而是損失慘重的,有被漢兵殺死的,有掉進河里淹死的,有直接投降的。
漢宣帝看到戰報,自然是非常高興,他呢擔心趙充國自己應付不來,又派了兩個將軍帶著騎兵來幫忙。
騎兵是漢王朝那時最強的兵種,之前打匈奴靠的就是騎兵。
皇帝想給他最精銳的部隊,趙充國卻不高興了:“別用騎兵!該干嘛干嘛。你瞧不起我?沒有騎兵我就打不過了?”
漢宣帝:“你別太狂!驕兵必敗啊。”
為什么呢?不需要。羌人已經被重創,騎兵來對付他們,殺雞用牛刀。如果騎兵也過來,糧食什么的絕對不夠用,人要吃糧,馬要吃草,在窮鄉僻壤哪有這么多糧食。前面說過,漢武帝時期騎兵討伐匈奴,雖然打贏了,但是自己的人力物力也是損失不少。現在的國力可不是漢武帝那時候了。
還有一個原因,皇帝派來的將領不一定聽命于主將,可能干擾整個部署。
漢宣帝畢竟是個明君,他并沒有自作主張,交給群臣討論,群臣剛開始也有不少人反對,但是在捷報頻傳的情況下,他們對于趙充國也逐漸信任。既然不需要動糧草,那就不必了。
最終,漢宣帝采取了趙充國的計策:屯兵駐守,步兵為主,勞逸結合。
不久之后,趙充國繼續進兵,大破羌人,可以說是又掃除了一個禍害。
打仗的這幾年,國內又發生了滄桑巨變。
之前的丞相魏相病死,換成了丙吉。
這個人呢,執政寬大,漢武帝時期就受命處理巫蠱之禍。這個人有一個可以說是重大立功:暗中保護漢宣帝。當時他就覺得太子挺憋屈的,被逼自殺。
但是此人更為可貴的就是他完全沒提過這事。立功已經很偉大了,立功不言是一種更加偉大的行為。
但是漢宣帝總會知道,知道之后對他感激萬分,這種人如此冷靜,而又如此忠誠,注定是可以用的,這不,魏相死后,他就任宰相。
那么他又會如何執政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