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最喜歡的永遠不是那種才能過于強大以至于威脅到自己統治的,皇帝喜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忠。既然大家的才能是差不多的,我為什么不用一個對自己忠誠的人?
張安世曾經有一次推薦了一個人,后來那個人也算是知恩圖報,想感謝張安世,卻被嚴詞拒絕了。
可能大家看起來覺得:這不就是不收不義之財嗎?這頂多說明他清廉公正,這和忠有什么關系?
但是細細想來,這也說明了什么?哪怕是我舉薦的你,我也不是和你一伙的,別套近乎。也就是說這個人不結黨。眾所周知,古代那個黨羽勢力是非常強大,如果黨羽勢力一旦發展到一個階段,就有可能會干擾整個行政體系,最后制約皇權。
皇帝這一看:好!這個人沒有野心,這就是賢臣!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人。因此把他安排到了光祿勛,光祿勛是干嘛的呢?掌握朝廷的禁衛。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保鏢。
可以說,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皇帝對張安世的信任。
這個張安世與霍光相比,更成功的就在于子女的教育。從他自己開始,他厲行節儉。盡管他家其實比霍光家有錢,但是從不隨便揮霍。
而且張安世注重培養兒子的真實才能,我們從一點就可以看出一個特點,他的兒子張千秋在帶兵打仗時利用其超乎常人的記憶力,畫出了地圖,讓周圍的人是嘆為觀止。
因此,幾度風波過后,張安世和他的家族依舊充滿活力。
那么與張安世同時期的還有一個賢臣,那就是魏相。
魏相其實是在平定霍氏之亂中立了大功。原來為了減輕皇帝負擔防止小人為禍,漢朝規定奏章有兩份,在上書皇帝之前先交給尚書府審閱,尚書府覺得這奏章正常才會繼續上傳給皇帝。這樣子可以大大減輕皇帝的工作量。
但是,這個流程的弊病太過明顯:尚書不會扣留對自己不利的嗎?而霍氏家族之前一直把握這里,所以也導致有些彈劾信根本到不了皇帝哪里。
魏相發現了這個問題,覺得還挺讓人頭疼的,有一天就面見漢宣帝,和他說了這事,也提醒漢宣帝一定要想一想這事情。
漢宣帝其實早就懷疑霍氏家族不干正事,但是一直沒有人檢舉揭發,也是非常奇怪,這次才如夢初醒,趕緊修改了規定:直接報送皇帝。
這樣一來,消息能上傳下達,極其方便。這個政策的修改也為后來檢舉揭發一些不忠的臣子。
霍氏被平定之后,魏相自然也就被推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地位。
就在漢宣帝勵精圖治整頓吏治之時,欠打的匈奴又想惹是生非了,在西域是橫行霸道,似乎不把漢朝放在眼里。
漢宣帝和趙充國(也是麒麟閣十一功臣)的意思是:現在匈奴正好勢力不強,他們還敢惹事?我們干脆打他一頓,打到這狗東西不敢再踏一步。
魏相卻跑了出來:“老大,別吧。能不打就不打。”
為什么?他打我們盟友啊。
“但是老大,現在匈奴對我們是畢恭畢敬啊,碰到我們的人越過邊境都完好地送回來,我們再打,那就是不仁不義啊。”
漢宣帝一想,匈奴雖然在西域囂張,但是并沒有在太歲頭上動土,也就打消了討伐匈奴的念頭。再說,打仗就意味著消耗國力,不是必須打的仗,就好就不要打。
可以說,魏相起到了一個輔助漢宣帝恢復國力的作用。
不過過了兩年,匈奴沒來,西羌來了,沖著漢朝來了,逼迫漢王朝必須和他們干架了。
這可不能再退讓了。
但是這時候漢宣帝手下的大臣已經走掉好幾個了。張安世死了,右扶風沒了,就連趙充國也垂垂老矣,簡直不能再用了。
那么漢宣帝怎么對付來勢洶洶的西羌?
就在漢宣帝焦頭爛額時,有一個人站出來替他排憂解難。
這個人是誰?能不能幫助漢宣帝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附:麒麟閣十一功臣: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