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楚晉爭霸中的拉鋸模式
- 春秋楚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2750字
- 2021-09-24 07:15:56
但楚莊王沒想到的是,北林對峙著的雙方主帥都不想開打。
屈蕩的部隊完成了討伐陳國的任務,再趕到鄭國北林支援蒍賈時,雙方還沒有開戰。
一直沒有開戰,也沒人敢退兵。
退兵意味著失敗,失敗意味著責任承擔,這一點無論對趙盾還是對蒍賈來講,都是一樣的。
但卻有人被俘虜了,說起來是一件超級搞笑的事。
雙方雖然沒有互下戰書約定開戰,但每天的日常軍事事務還都是有條不紊的在進行著的,如警戒、巡邏、刺探軍情等。
這一天,輪到晉國一位叫解揚的大夫擔任哨探的任務。當時的哨探也是有講究的,相當于軍隊的使者一樣,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哨探也一樣,雙方都可以互相派出哨探,哨探的工作便是看看對方的部隊情況。
然后,回到自己的中軍帳向主帥匯報對方部隊的基本情況。
但有一個規矩,那就是不得靠近對方營地。或者說,有一條紅線不能越過,越過這條紅線便相當于主動挑戰。
據說,當時會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
雙方都派出哨探,然后,互相探查對方的軍隊情況。有時哨探會相遇,相遇時互相還打個招呼:“兄弟,你們準備何時開戰啊”之類的。
由此看來,春秋時的戰爭真的是很搞笑的。
正因為春秋的戰爭本身便有些搞笑,所以,搞笑的事總會有。
這一次,輪到解揚來搞一出笑話了。
解揚知道,哨探也就是常規動作,他駕著自己的戰車出了晉營,繞著楚營轉了一圈。未發現什么問題,便準備回營。
就在這時,突然解揚戰車四匹馬中的一匹不知為何驚了。也許發情了,或郁悶了想爆發一把,或者被楚營中冷不防某個士兵一聲大吼給驚了,反正就是驚了。
馬驚了便要狂奔,一匹馬驚了便帶動了其他三匹馬。于是,馬兄弟們不聽車御的指揮便狂奔起來。
受驚的馬兒象打了雞血一樣狂奔,那個速度之快難以形容,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戰車上的主將解揚以及他的車御、車右這三人只好緊張萬分地坐穩抓緊。
解揚心中大急:上天保佑,千萬不要翻車,沒在戰場上戰死,倒死在交通事故中,那實在是太丟人了。
戰車飛奔,早越過了那條紅線,直闖入楚軍大營后,戰馬終于恢復了正常。
車停了,解揚等三人就順理成章地被俘了。
聽說解揚出了意外被俘了,解揚的部卒們紛紛請求開戰,以救回解揚。
趙盾可以說是氣急敗壞,看來被逼上梁山了,不得已要開戰了。
這時,軍中來報,說楚軍增兵了,大將屈蕩率精兵數萬馳援鄭國。
緊接著,又有軍士來報,說晉國西邊可能要出事,秦軍正在醞釀一場戰爭。
趙盾舒了一口氣,終于找到退兵的理由了。
就這樣,雙方在北林對峙了幾天后,晉軍因為有十足的理由光榮撤退。
楚軍則是俘虜了晉國一員大將解揚以及他的車御、車右共三人,算是得勝了。
這一次,晉楚北林之役,楚軍獲勝,但僅僅是象征性地獲勝。對楚莊王來講,實在是如啃雞肋般無趣。
晉軍并未受到損失,但楚莊王得到了一個消息,說是北林之戰時,晉軍以西線有危機為理由撤軍,回國后才發現,原來這個情報是假的!
“晉軍居然搞這一套自欺欺人的把戲,看來,晉軍確實是有些問題了。”楚莊王笑著對伍參說。
但他心里還是有些不痛快,原本想給蒍賈吃一個大癟,結果這小子運氣極好,還得勝回國了。先不管蒍賈,看看晉國吧。
這下,晉國內部有得事可做了,趙盾必須要對此負責。當然,趙盾本就是精于此道的人,他很快消除了影響。
方式便是與秦國正式交手一次,于是,晉國便出兵攻打秦國的附屬國崇國。結果卻是又攻不下來,只好無功而返。
反正這一陣子,晉國是到處碰壁,常出洋相。中原各國又不是睜眼瞎,于是,許多國家都暗中向楚國送去了友好的秋波。
痛打落水狗的事,誰都愿意做。
秦國首先坐不住了,為了報晉國侵犯崇國之仇,公元前607年,秦軍大舉進犯晉國的附屬國焦國。
這簡直是把火燒到了晉國的眉毛上,晉國當然不肯讓秦國亂來,于是出大軍救援。
但秦軍偏偏不與晉軍正面對抗,把焦國搶掠了成了焦土后,遠遠遁去。
趙盾又氣又急,大軍出征,勞師勞心,空耗錢糧,就這樣灰溜溜回去了?
那太沒面子了,想起那個鄭國實在可惡,好吧,那便去找鄭國的晦氣吧。
公元前607年,晉國討伐鄭國。鄭國仍舊是老套路,向楚國求援。
楚莊王當然不可能放任鄭國被晉國欺負,這一次,他派出了令尹斗越椒率楚軍北上救援鄭國。
斗越椒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打仗了,這回終于掛帥,非常高興。他真的很希望通過不斷地領兵作戰,樹立起自己在軍中的威信。
這些年來,無論是國內平叛還是對外用兵,大王貌似都沒有讓他掛帥,這讓自己真的很郁悶。
大王的理由還很充分:令尹要協助不谷治理好國家,對付那些個小國,無需勞煩令尹親自前去。
斗越椒隱隱感覺大王對他的不信任,或者說,大王有意在壓制自己在軍中的表現。
是的,斗越椒是一員猛將,他的威望必須建立在軍功之上。
斗越椒的隱憂確實是憂對了,楚莊王就是有意在壓制他。
這一次,斗越椒沒想到大王派他出征了。他躊躇滿志,他一定要親自擊敗晉軍。如果楚軍能夠報了當年城濮之戰之仇,那自己的威望將如日中天。
但晉軍中軍將趙盾卻終于沒有給斗越椒這個機會,聽說楚軍由令尹斗越椒親自率軍來援鄭國,趙盾就一個字:遁。
晉軍撤了?!
趙盾啊趙盾,你分明就是趙跑跑唄。斗越椒氣得直跺腳。
不管如何,晉軍終于撤退了,鄭國之圍也解了。
楚國與鄭國現在是如膠如漆,又到了楚成王時的鐵桿哥們關系了。
無功而返的趙盾壓力特別大,而此時,晉國國君晉靈公本就看不慣趙盾的專權,便設計想除掉趙盾。
趙盾死里逃生后,干脆干掉了晉靈公,扶立了新的晉國國君晉成公。那是公元前606年的事。
趙盾畢竟也不是好惹的,連續碰釘子后,再加上背負著一個弒君的罪名,國內議論紛紛,這可不行。
處理國內矛盾一時棘手,辦法很簡單:轉移矛盾。
怎么轉移?
有一招很妙,挑起國際爭端,這一招如今北美洲某大國是經常在用的。
晉國又進攻鄭國了。
晉國與鄭國本來便是隔壁鄰居,鄭國也完全看透了晉國,這一次晉國起傾國之兵來犯。
鄭國分析了一下國際形勢,好漢不吃眼前虧,那我就先服輸吧。
于是,鄭國表示投降,雙方訂立了互不侵犯友好條約。鄭國人很聰明,他們需要給晉國一個臺階。
晉國站上了這個臺階后,也滿意了,于是又撤軍了。
這就是鄭國的春秋,有人說他是墻頭草,但這根草就這么韌。
楚莊王笑了,他沒有怪罪鄭國。這個國家地處中原中心,可謂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百年來,貌似每一次世界大戰,都是圍繞著鄭國來的。
不容易吶,楚莊王想。
要真正收服鄭國等中原小弟,單靠大棒政策肯定是行不通的。
想想先王楚穆王、楚成王時代,楚國軍力不可謂不強,兵鋒所向,敵人也算是望風而降的。
但只要中原出現一股強勁的反楚力量,那些已經跟著楚國的列國諸侯們又紛紛倒戈。
原因在哪里呢?
楚莊王其實已經想了很久了,就在他三年不鳴時就開始研究了。
楚莊王的想法是超越前人的,貌似也找到了答案:楚國在中原各諸侯的眼里,永遠就是一個南蠻,根本沒有融入到華夏中原。
一切的臣服,都是表面上的臣服。堂堂華夏中華核心區的中原,怎么能夠被區區南蠻征服呢?
南蠻,成了楚國最大的障礙。必須要摘掉這頂南蠻大帽!
楚莊王暗暗下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