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8章 風牛馬不相及,莫敖屈完舌戰管仲

時間,楚成王需要時間!

楚成王迅速作出軍事部署,為了爭取斗廉、斗章的楚軍精銳回援時間,楚成王在令尹子文的建議下,派出大夫屈完出使聯軍。

齊桓公率部分聯軍占領了蔡國后,在蔡國,集結了八國聯軍。見一切都妥了,齊桓公命令立即向楚國進發。

中原諸侯聯軍進兵到陘地時,得報說楚國派大夫屈完前來交涉。

齊桓公心里就咯噔了一下:難道楚國已經得知了聯軍偷襲預謀?

齊桓公的擔憂其實是多余的,因為答案已經很肯定了。既然楚國遣使前來,那就見見吧。

屈完,羋姓,屈氏,名完,楚國公族大夫,時任楚國莫敖。

屈完的祖父是屈瑕,公元前699年兵敗伐羅之役后自殺謝罪。屈瑕之子屈重繼承了屈瑕的莫敖之職。

屈重在楚國歷史上最出彩的戲份,是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在征伐隨國途中不幸去世時,作為莫敖的屈重令尹斗祁商議后,決定秘不發喪。

楚軍在屈重和斗祁率領下繼續進軍隨國,最后迫使隨國簽定“城下之盟”。

楚軍班師,在渡過漢水,安全回到楚國領地后,才公布楚武王死訊。

現在,屈氏家族輪到屈重之子屈完來這個春秋江湖行走了,屈完的首秀,正是這里,春秋史上最精彩的一場陣前舌戰,就在陘地展開。

陘地,即今天河南郾城縣南。屈完到了聯軍營地,見到了齊桓公,不卑不亢道:

“外臣屈完,奉寡君之命,前來迎接齊侯。寡君不明白的是,貴國在北,敝國在南,相隔那么遠,風牛馬不相及,不知為何要率軍侵犯敝國?”

成語“風牛馬不相及”源自于此。

原來,按當時的解釋,獸類雌雄相誘叫“風”。屈完的意思是,就算牛與馬都發情了,也不會互相找對象。齊國與楚國隔那么遠,相當于一個是牛,一個是馬,再怎么樣,也不應該發生關系。

講白了,就是齊國與楚國本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為何你齊國要來討伐楚國?

大名鼎鼎的齊國相國管仲不甘示弱,他對屈完朗聲道:“想當年,天子封敝國先君姜太公于齊,授予敝國代替天子行征伐之事。

根據天子令,四海之內,凡有對天子不恭敬者,敝國都可伐之,當然也包括貴國。

自王室東遷洛邑以來,諸侯時有對天子不恭,敝國奉命討伐,以扶王室。

貴國按規定應該每年都要進貢包茅,但貴國已經很多年沒有進貢包茅了,導致王室不能正常釀酒。

還有,想當年,天子周昭王南征荊楚,但崩于征途,這當然也是貴國干的好事,怎么會是風牛馬不相及?

現在敝國率各諸侯討伐你們,那當然是師出有名,你們還有什么話好說?”

屈完沉著對道:“進貢包茅之事,誠如相國所言,敝國失禮。

但王室自己無能,朝綱俱失,外臣請問齊侯和相國,這天下列國諸侯,還有幾個按規定在向王室進貢?

此等小事,只要列國諸侯均恢復向天子進貢,敝國當然也做到按規定向天子進貢。

至于相國說什么想當年周昭王南征未歸之事,這與敝國沒有半毛錢關系!

據外臣了解,周昭王之所以崩于漢水,那是因為當時周昭王乘坐的船是次品貨,因質量問題從而導致沉船于漢水。

這種陳年老帳,相國此時拿來說事,也太牽強附會了。

相國若想進一步了解真相,那應該好好去漢水調研一番,去問問漢水周邊的列國諸侯,怎么可以隨便怪罪到敝國頭上?”

一席話,將管仲說得啞口無言。

這里,我們講講楚國按規定需要向周王室進貢的包茅是怎么一回事。

包茅是楚國向周王室進貢的貢品。以前,各地進貢給朝廷所用的貢品,講白了便是地方上的名特優產品。

如清朝時浙江會進貢新昌縣一種叫小京生的花生,江蘇會進貢蘇繡,江西會進貢景德鎮的瓷器等。

苞茅又叫菁茅,盛產于楚國,是楚國的特產。這種茅草品種獨特,每枝都從根上長出三個分叉,應該算是茅草中的精品。

這種茅草可不是用來做牛飼料的,也不是用來蓋房子的,而是一種祭祀用品。至于到底怎么用,有兩種說法。

一是為了祭祀用酒的制作。

據說,制作祭酒時,要先將包茅、酒曲和米飯攪拌在一起,使米飯發酵成酒。

然后,用包茅過濾掉酒糟,把酒漿裝進大瓦缸。最后,將祭酒裝進小土陶瓶子里,在瓶口系上一束包茅,以備用于祭奠山神、城隍等巫祝祭祀。

二是天子封禪大會的必備用品。

包茅是天子重要禮儀用品,用于諸侯參與天子封禪大會。也就是說,諸侯要想參與天子封禪大會,必須帶一束這玩意兒用于祭祀上貢。

楚國受封周天子剛立國時,爵位是子爵,天子要求楚國進貢的物品中,其中便有包茅。

但后來楚國對這個子爵的地位很不爽,多次要求周天子提拔自己卻沒有如愿。

楚國本來便是有野心的,到后來干脆不再鳥你周天子了,自稱為王。

楚國居然要求與周天子并起并坐,至于大家認不認可是你們的事,至少大楚自己是認可的。

既然咱大楚與周天子都并稱為王了,那大楚還進什么貢給你。于是,便斷了這個貢。

斷了這個貢,周天子雖然很惱火,但也無可奈何,因為周天子現在的實力實在弱爆。

如果放在想當年的周昭王年代,那大周王朝一定是掄起大棒就把楚國砸成個稀巴爛了。

這里,管仲特意講到了周昭王,那是因為周昭王死于漢水這個事是齊國為首的八國聯軍征伐楚國的一個重要借口。

周昭王其實是一位算是勤勉的周天子,他是周武王的曾孫,也即大周帝國的第四代君王,那個時代稱西周時代。

大凡一個朝代,前幾代基本都是明君,周昭王當然也算是明君,至少是約等于明君。

楚國是在周成王時代建國的,建國之初,楚國地處江漢平原,可謂四戰之地,周圍都是少數民族的蠻夷部落武裝以及夏商以來便建立的諸侯國。

所以,楚國自建國起,便踏上了不斷與周邊部落打架的艱苦奮斗道路。楚國,也就在一次次的扁和被扁中不斷崛起。

商周時期是典型的青銅時代,銅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是制作武器的主要原料。這種戰略資源,當然由歷朝王室親自掌控。

江漢平原就是盛產青銅的重要區域,那時的江漢地區,相當于現在的中東,當時的銅如同現在的石油,戰略意義極其重大。

于是,這塊土地的熱度極高,大家都盯上了這塊土地。包括楚國在內的當地部落和諸侯,也包括周天子。

周天子分封漢陽眾多同姓諸侯國和功臣諸侯,如曾國、鄖國、息國、隨國、蔡國等,天子命令他們占有和保護銅礦,同時確保銅路順暢,使銅料能夠源源不斷運到王室的工業基地。

但是,一些部落與異姓遠親諸侯掌握了煉銅技術后,便不斷搶占銅礦資源。

如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本就南部毗鄰的鄂國和曾國等地是優質產銅區,但他們被告知這是大周王朝所有的,地方不得沾染。

當時的銅,相當于現時的金。勢力不斷壯大起來的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怎么肯罷休?

于是,南方各部落和諸侯就和大周王朝分封的宗親諸侯爭奪銅料,大打出手!

在不斷搶占中,整個江漢平原亂了套,完全沒了秩序。

于是,天子周昭王就御駕親征了,這便是昭王南征的背景。

據說,周昭王連續三次南征,在強大的天子之師面前,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和部落紛紛敗亡,周昭王繳獲了大量青銅。

是的,當時的大周王朝軍事實力太強大了。南方各部落和諸侯又恨又怕。

好吧,明的咱斗不過,那便來陰的。

據說,周昭王第三次南征獲勝后,當地有心懷恨意的部族和一些小國便在為王師打造艦船時做了手腳。

于是,一批有嚴重安全隱患的船被王師征用了,有的據說是用膠水膠起來,再加上船上載了大量的青銅器,在漢江走船時便發生了重大交通事故。

船沉了,軍隊都沉到了漢江,周昭王崩了。這便是“昭王南征而不返”的來龍去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新乡县| 武强县| 吴桥县| 冷水江市| 阜康市| 阳泉市| 瓦房店市| 新巴尔虎右旗| 湘西| 怀来县| 喀喇沁旗| 新民市| 新绛县| 板桥市| 榆社县| 石屏县| 沭阳县| 连江县| 平山县| 乌拉特中旗| 盘山县| 丽江市| 卫辉市| 松桃| 万年县| 延吉市| 个旧市| 寻乌县| 于田县| 汶上县| 武隆县| 河间市| 桃园市| 木里| 庆安县| 微山县| 长寿区| 且末县| 临安市| 高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