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正激戰中,楚文王率大軍趕到,挽回了頹勢,將養甥等率領的鄧軍殺敗。
楚文王乘勝欲追擊,斗廉勸道:“大王,眼下我軍連續作戰,士卒疲憊,急需休整。鄧國暗算之仇,隨時可報,不如及時退軍回國。”
楚文王一聽有理,再說,楚國剛吃了一個申國,還未消化呢,如果此時花大力氣將鄧國收拾了,楚國一時還騰不出手來去消化兩個大國呢。
楚軍退后,鄧侯又悔又怕。經此一役,鄧軍再蒙受重大損失,戰力短期內難以恢復。
“一旦楚王興兵前來,哪個還敢擋?”鄧侯憂心沖沖。
不過,他擔心了幾年終于不再擔心了,到了公元前578年,楚文王再度率軍伐鄧,滅了鄧國。
當然,有史料記載的是楚文王向鄧國借道伐申,鄧侯不聽臣下之勸,喪失了趁機殺楚文王的機會。
結果,文王伐申回來后,順路伐了鄧,后來又干脆滅了鄧。
只是,史料的記載,往往是非常精煉的,甚至是非常簡單的,這為喜歡寫故事的人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楚國的崛起之路,是一部血腥的殺戮吞并之路,楚國又不習慣中原的所謂那些禮義教規,對楚國來說,富國強兵的政策無論怎么野蠻都不為過。
有史料稱楚國是這樣強大起來的:“兼人之國,修其國廓,處其廊廟,聽其鐘鼓,利其資財,妻其子女。”。
楚武王如此,楚文王也是如此。
所以,史料說他不顧甥舅之情不顧受惠之義,借了鄧國的道后回來又滅了鄧國,這也是說得過去的。
但反過來想想,鄧國難道便真的那么有把握,能夠在楚國借道之時殺了楚文王?
楚文王堂堂一個千乘之國大老板,會屈尊親自帶著幾個衛兵去見鄧侯?然后傻呼呼地伸出脖子讓鄧國人試刀?難道真因為鄧侯是舅舅,所以自己便要講點人倫道理了?
按常理來講,楚文王頂多派出一個使者,對鄧侯講:咱大楚軍隊要路過你們鄧國,請你們讓出條道來。
鄧侯敢不聽?
鄧國曾已慘敗于楚,在楚國的眼里,想要鄧國死,那本已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極有可能是鄧國沒辦法借道給楚國,然后,待楚申之戰后收一個漁翁之利,并非是鄧國喪失了什么機會。
但史料卻偏偏記載的,是鄧侯未聽臣下勸諫,結果借道給楚國,楚國得勝后回師搞定了鄧國。
唐代還有一位叫胡曾的詩人胡曾還作了詩諷刺鄧侯:“鄧侯城壘漢江干,自謂根深百世安。不用三甥謀楚計,臨危方覺噬臍難。”
到底是怎么樣,無所謂,反正一句話:楚國此時滅了申國,又滅了鄧國。
突然想起一個成語來:假道伐虢。是指晉獻公借了虞國的道,伐滅了虢國,再回來滅了虞國。
貌似楚文王是得到了晉獻公的啟發?
當然不是的!
因為楚文王的假道伐申是在公元前688年的事,比晉獻公的假道伐虢早了整整30年!
只是,晉獻公的假道伐虢的故事更精彩,而且留下了成語典故。
楚文王就這樣收拾了申國和鄧國,并分別在這兩地設縣。我們在講楚武王的時候講過,楚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實現縣治的國家。
關于楚國的縣治,我們等會再講一講。但現在,我們還得講講楚文王在這一次滅申之戰時所使用的一位牛人--彭仲爽。
申國,可謂是周王朝在南陽盆地一個最大的姬姓諸侯,我們就這樣三言兩語便將申國給說死了,難道這個申國真的那么不濟?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楚文王之所以能夠這么快滅了申國,與申國一個大家族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這個大家族便是彭氏家族,而彭仲爽那是當時彭氏家族宗主。
彭仲爽,男,生卒年不詳,本為申國人,但卻是彭國后裔。據史料記載,夏朝時有大彭國,其開國國君叫彭祖。
彭國,今江蘇徐州銅山境內。彭祖,是不是很熟悉?
對,就是那位據傳活了八百歲的彭祖,也是彭姓的鼻祖。
彭祖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相傳彭祖率眾來到彭城后,治理洪水,修筑城墻,掘井取水,發展生產。
他還有兩項偉大的發明:
一是發明了烹調之術,從而把人類炊食由熟食推向味食。
二是發明了導引之術,這更不得了,就是后世俗稱的氣功,通過對呼吸吐納的掌控導引,驅除體內的陰濕之氣。
正是因為彭祖對華夏文明以及整個人類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彭祖后來便成了中華神仙傳說中的一位,位列仙班,以長壽之神名享古今,成為中國人高壽的代名詞。
不過,彭祖卻沒有真的活了八百年,而是大彭國活了八百年。
彭國是一個偉大的方國,彭祖本來便是黃帝后裔,以姬為姓,在堯帝時期,彭祖被封到徐州彭城成立大彭國。
當時彭城一帶其實是屬于東夷,堯帝之所以要在那里封個大彭國,主要就是為了保衛華夏,從而大彭國成了華夏的東方屏障。
到了夏朝時,大彭國的一支被當時的夏王少康封于豕韋,新成立一個豕韋國。大彭國與豕韋國在夏朝時便已經成為東方強國。
到了商朝時,大彭國與豕韋國在強大的商王朝面前,遭遇多次打擊,豕韋國甚至一度被滅?后來,大彭國與豕韋國均選擇歸順商王朝,并一直受到商王朝重視,成為商王朝的東方屏障。
在商王朝時期,大彭國與豕韋國征討并降伏了東夷部落邳、嫵等,為殷商在東方拓展領土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由于這兩個國家都太強大了,所謂功高震主,再加上又有些尾大不掉,最終與商王朝起了矛盾。
特別是隨著商王朝日益腐敗混亂,大彭國和豕韋國便宣布脫離商王的管轄,不再納貢稱臣。
你們搞獨立?那可不行。
到了商王武丁時,武丁加大了對大彭國和豕韋國的打擊力度,并最終滅了大彭國與豕韋國。
大彭國被滅后,其后代以國為姓,成為彭姓的淵源。而豕韋國被滅后,其后代也以國為姓,為韋姓的來源。
在大周王朝時期,彭氏的一個子孫在周王朝中擔任掌管錢糧的官員,后來以“錢”為姓,成為彭姓分支,這也就是為什么后來大家都說“歷來錢彭是一家”的道理。